- 年份
- 2024(12288)
- 2023(16759)
- 2022(14120)
- 2021(12590)
- 2020(10882)
- 2019(24482)
- 2018(24161)
- 2017(47123)
- 2016(25650)
- 2015(28192)
- 2014(27933)
- 2013(28179)
- 2012(26216)
- 2011(23534)
- 2010(23680)
- 2009(22373)
- 2008(22686)
- 2007(20503)
- 2006(17775)
- 2005(16078)
- 学科
- 济(116425)
- 经济(116294)
- 业(98676)
- 企(86811)
- 企业(86811)
- 管理(85871)
- 方法(55954)
- 数学(45837)
- 数学方法(45475)
- 财(34963)
- 农(33786)
- 业经(33557)
- 中国(26494)
- 务(24927)
- 财务(24904)
- 财务管理(24864)
- 农业(24045)
- 企业财务(23679)
- 制(22254)
- 学(21829)
- 贸(21538)
- 贸易(21532)
- 技术(21514)
- 易(20887)
- 地方(20599)
- 理论(19188)
- 和(18963)
- 划(17374)
- 银(16832)
- 银行(16776)
- 机构
- 学院(382506)
- 大学(380491)
- 济(162891)
- 经济(159816)
- 管理(151930)
- 理学(131687)
- 理学院(130329)
- 管理学(128457)
- 管理学院(127758)
- 研究(124266)
- 中国(95248)
- 京(78597)
- 科学(77515)
- 财(74754)
- 农(73838)
- 所(64156)
- 业大(60698)
- 财经(60348)
- 农业(58814)
- 研究所(58320)
- 江(57492)
- 中心(57276)
- 经(54885)
- 经济学(50512)
- 北京(48649)
- 经济学院(45978)
- 州(45488)
- 范(44777)
- 财经大学(44770)
- 师范(44189)
- 基金
- 项目(255350)
- 科学(201779)
- 基金(188139)
- 研究(179832)
- 家(166082)
- 国家(164661)
- 科学基金(141335)
- 社会(117531)
- 社会科(111657)
- 社会科学(111624)
- 省(100402)
- 基金项目(99885)
- 自然(93047)
- 自然科(90993)
- 自然科学(90963)
- 自然科学基金(89487)
- 划(83915)
- 教育(80700)
- 资助(76439)
- 编号(70036)
- 重点(57513)
- 部(56307)
- 创(55866)
- 成果(55289)
- 发(55235)
- 业(52112)
- 创新(51603)
- 科研(49649)
- 国家社会(49220)
- 教育部(47987)
- 期刊
- 济(176237)
- 经济(176237)
- 研究(104558)
- 中国(67361)
- 农(66714)
- 学报(64294)
- 财(61029)
- 科学(58128)
- 管理(57349)
- 大学(47631)
- 学学(45582)
- 农业(45168)
- 融(34060)
- 金融(34060)
- 技术(31639)
- 财经(31156)
- 业经(30299)
- 经济研究(28273)
- 教育(27990)
- 业(27054)
- 经(26903)
- 问题(23832)
- 技术经济(21695)
- 贸(19017)
- 商业(19006)
- 版(19005)
- 统计(18276)
- 现代(17770)
- 科技(17769)
- 策(17401)
共检索到55368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袁丹 雷宏振
构建数理模型揭示了产业集聚对生产性服务业效率的理论关系,通过面板数据模型实证分析了产业集聚对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分解效率的影响,并分地区进行了进一步检验。结果表明: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存在显著的集聚经济效应,多样化集聚是促进生产性服务业效率增进的主要动力,显著促进了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技术进步效率和纯技术效率的提高。专业化集聚对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纯技术效率具有显著的积极影响。分地区看,全国、东部和中部地区的生产性服务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受到多样化集聚和人力资本显著的推动作用。西部地区的生产性服务业的全要素生产率的增进是多样化集聚和专业化集聚共同作用的结果。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陈晓峰
文章基于区位熵和空间基尼系数分别对长三角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水平进行测度,并利用DEA模型对长三角金融业的集聚效率进行了评价,实证结果发现:长三角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水平整体较高,区域差异不大但行业差异明显,从江、浙、沪三地金融业集聚效率来看,规模经济明显,且都不存在产出不足问题。浙江省金融业综合效率低于上海和江苏,这主要是由纯技术效率缺失而造成的。因此,在大力提高长三角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水平的前提下,应改进技术效率,从产业和空间层面进一步推动金融业的有效集聚。
关键词:
生产性服务业 集聚效率 DEA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未江涛
文章在理论假说的基础上构造理论模型和计量模型,对生产服务业集聚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发现人力资本水平、信息化水平和政府行为符合理论预期,但制造业发展水平、对外开放水平与理论预期相反。通过采用地区平均集中率和空间基尼系数,进一步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态势进行分析,发现天津生产性服务业聚集程度较低。
关键词:
生产性服务业 集聚 影响因素 态势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詹浩勇 冯金丽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通过引导集群式价值网络竞合与重构,以降低贸易成本和提升专业化水平为纽带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基于2006-2012年我国城市数据的空间面板模型检验和区域比较表明,西部地区商贸流通业集聚显著促进了本地制造业转型升级,知识密集型服务业集聚尚未对本地制造业转型升级产生显著推动作用,且两者的影响效应均弱于东部地区。同时,西部地区两大典型类别服务业集聚均缺乏对周边城市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空间溢出效应,而东部地区知识密集型服务业集聚则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对此,西部地区应优化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方向,加强城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金飞 陈晓峰
文章利用区位商指数测度了我国东部地区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水平,构建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影响因素的计量模型,以我国东部地区十个省市2001~2012年的面板数据为例,运用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及回归估计等方法,实证分析了制造业水平、技术创新、人力资本、信息化水平、外商投资以及政府政策对东部地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影响。
关键词: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 集聚水平 影响因素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王为东 陈丽珍 陈健
采用实证研究方法,重点分析生产服务业的集聚效应对我国城市化发展的影响。结论显示,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专业化发展对现阶段城市化进程起到了显著的促进作用,而生产性服务业的竞争与多样性则均对城市化进程具有不利影响;对部分进入工业化后期的城市而言,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的作用相对减弱,而竞争对城市化进程的影响增强。
关键词:
生产性服务业 集聚效应 城市化 面板分析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王晶晶
利用中国2005-2013年省级样本数据,实证检验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城镇化影响的空间外溢效应。研究结果表明:第一,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与城镇化均存在较强的空间自相关性。第二,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不仅能够促进本地区城镇化水平提升,还可以通过空间外溢效应的发挥推动周边地区城镇化进程。第三,市场潜能以及政府支出水平的提高能够促进地区城镇化水平的提升。第四,细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城镇化的影响存在差异。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的空间集聚对城镇化的影响最为显著,随后分别为金融服务业集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业和地质勘查业集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集聚以及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集聚。
关键词:
生产性服务业 集聚 城镇化 空间计量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王晶晶
利用中国2005-2013年省级样本数据,实证检验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城镇化影响的空间外溢效应。研究结果表明:第一,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与城镇化均存在较强的空间自相关性。第二,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不仅能够促进本地区城镇化水平提升,还可以通过空间外溢效应的发挥推动周边地区城镇化进程。第三,市场潜能以及政府支出水平的提高能够促进地区城镇化水平的提升。第四,细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城镇化的影响存在差异。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的空间集聚对城镇化的影响最为显著,随后分别为金融服务业集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业和地质勘查
关键词:
生产性服务业 集聚 城镇化 空间计量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王燕 孙超
基于高新技术产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内在联系以及两类产业协同集聚对产业结构优化的作用机理,采用动态面板GMM模型,验证了2003-2016年我国各省级地区两类产业协同集聚对产业结构优化的驱动作用。研究结果发现:产业协同集聚通过促进产业分工精细化、产业链不断延伸及互补性产业共同成长,进而促进产业结构高级化;通过要素耦合效应和产业间共生经济效应,显著提高产业结构合理化;但在技术知识溢出效应和负产出增加的双重影响下,对产业结构清洁化有一定的负面影响,且上述影响在地区上呈现出东部优于中、西部的态势。从产业配对分析上看,进入壁垒高、产品研发到应用周期长的高新技术产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协同集聚程度更高,与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协同集聚对产业结构优化影响更为显著。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刘珺 王嘉丽 张夏恒
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进程中,产业集聚形成的规模效应发挥了关键作用。选取2011—2021年31个省份面板数据,借助空间SDM模型研究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制造业创新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主要通过技术外溢、节约成本、增强交流三方面对本地制造业创新效率产生积极显著影响;异质性分析显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东部地区制造业创新效率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对中部、西部地区影响不显著;本地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显著地抑制了邻近地区制造业创新效率提升,具有负的空间溢出效应。该研究对于促进生产性服务集聚、提升制造业创新效率具有一定的理论参考与政策启示。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刘珺 王嘉丽 张夏恒
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进程中,产业集聚形成的规模效应发挥了关键作用。选取2011—2021年31个省份面板数据,借助空间SDM模型研究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制造业创新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主要通过技术外溢、节约成本、增强交流三方面对本地制造业创新效率产生积极显著影响;异质性分析显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东部地区制造业创新效率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对中部、西部地区影响不显著;本地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显著地抑制了邻近地区制造业创新效率提升,具有负的空间溢出效应。该研究对于促进生产性服务集聚、提升制造业创新效率具有一定的理论参考与政策启示。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杜欢 卢泓宇
文章利用2005—2020年长江经济带沿线1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借助空间计量模型研究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生态文明建设产生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有利于加快本地区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但会妨碍邻近地区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的提高;(2)现阶段的政府干预无法达到预期的正向效果,无论是直接效应、间接效应还是总效应都显著为负,表明政府行为难以为本地区或邻近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作出突出贡献;(3)工业化水平的提高尽管不利于提高本地区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但对邻近地区而言仍可以发挥正向作用,并且总效应为正,总体来说,工业化水平的提高利大于弊;(4)对外开放以及城镇化仍然对本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发挥积极作用,表明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还可以持续为生态文明建设作出贡献,而城镇化进程也会改善人均生存环境,提高生态资源的集约利用效率,积极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进程。
[期刊]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郭海生 窦大鹏 匡增杰
生产性服务业是赋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手,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如何推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是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我国目前要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在分析人口老龄化对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影响机制的基础上,采用2003~2019年我国分省份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人口老龄化对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的影响。结论认为:人口老龄化对生产性服务业的空间集聚产生促进作用。人口老龄化主要通过人力资本累积效应和信息传播效应,增加了企业间的知识溢出水平,从而增强了生产性服务业的空间集聚。人口老龄化主要通过减少劳动力的供给水平,降低劳动力和企业的匹配机会和质量,对生产性服务业的空间集聚产生负面影响。总的来看人口老龄化对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的净效应为正。因此,政府应该顺应人口老龄化的趋势,以市场为导向,促使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发展,同时也要加强政策引导,规避人口老龄化带来的负面影响。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于斌斌
文章构建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产业结构升级的理论分析框架,并基于中国城市数据,运用动态空间面板模型和门槛面板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主要通过Porter外部性促进了产业结构升级,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MAR外部性和Jacobs外部性对产业结构升级存在显著的抑制效应。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受制于城市规模:当城市规模分别超过151.51万人和154.07万人的规模门槛时,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MAR外部性和Jacobs外部性对产业结构升级的"抑制效应"将转化为"促进效应";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Porter外部性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促进效应"会随着城市规模扩大而增强,也证实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在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方面存在明显的"大城市优势"。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任阳军 齐颖秀 梁栋
文章利用DEA-SBM方法测度城市绿色经济效率(GEE),并构建了空间计量模型,基于城市面板数据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GEE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研究表明,中国城市GEE在空间上存在显著的相关性。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集聚对本市GEE产生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其多样化集聚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本市GEE的增长。另外,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GEE的影响存在明显的层级异质性。为了促进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带动绿色经济发展,要因地制宜发展不同层级的生产性服务业,选择合理的产业集聚模式。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基于不同集聚视角下面板门槛模型的实证分析
环境规制影响碳排放效率的外部性及异质性——基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协同的分析
生产性服务业产业集聚的有效形成:鲁省证据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外溢效应的实证检验
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对产业结构升级影响的非线性特征——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
城市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工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分析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碳排放效率的影响——基于长江经济带108个城市企业数据的分析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城市产业结构优化的影响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制造业生产效率的外溢效应及其衰减边界——基于空间计量模型的实证分析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研究——基于长江经济带的实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