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080)
2023(7032)
2022(5949)
2021(5228)
2020(4363)
2019(9394)
2018(9094)
2017(17577)
2016(9366)
2015(9896)
2014(9545)
2013(9297)
2012(8528)
2011(7589)
2010(7262)
2009(6611)
2008(6309)
2007(5471)
2006(4662)
2005(3889)
作者
(28949)
(24335)
(24239)
(22665)
(15087)
(11673)
(10718)
(9502)
(9114)
(8291)
(8171)
(7859)
(7614)
(7592)
(7376)
(7334)
(7251)
(7248)
(6848)
(6765)
(6203)
(5873)
(5617)
(5430)
(5355)
(5307)
(5203)
(5178)
(4986)
(4776)
学科
(41526)
经济(41491)
管理(28671)
(27802)
(21840)
企业(21840)
方法(17824)
数学(15649)
数学方法(15562)
环境(12126)
(11583)
业经(10526)
产业(10449)
地方(9544)
中国(9010)
(8966)
(8619)
(8394)
贸易(8393)
技术(8296)
(8149)
(7855)
农业(7852)
结构(5937)
地方经济(5888)
(5820)
(5722)
财务(5721)
财务管理(5714)
规划(5685)
机构
学院(135555)
大学(133815)
(59390)
经济(58574)
管理(53963)
理学(48412)
理学院(47912)
管理学(47199)
管理学院(46985)
研究(45771)
中国(31950)
科学(30733)
(29937)
(26961)
业大(25695)
农业(24109)
(23436)
(22699)
研究所(22019)
中心(20606)
财经(19338)
(18570)
经济学(18567)
(17664)
经济学院(17164)
(16470)
农业大学(16371)
经济管理(16107)
北京(15911)
商学(15138)
基金
项目(102831)
科学(81475)
基金(76715)
(69818)
国家(69287)
研究(67887)
科学基金(59112)
社会(46805)
社会科(44735)
社会科学(44724)
基金项目(41983)
(41258)
自然(39722)
自然科(38793)
自然科学(38779)
自然科学基金(38115)
(34319)
资助(29587)
教育(28740)
编号(24112)
(23556)
重点(23309)
(22579)
(21742)
创新(21154)
计划(21125)
国家社会(20444)
科研(20240)
(19883)
科技(18652)
期刊
(57994)
经济(57994)
研究(31693)
学报(27497)
(26100)
科学(23899)
中国(21178)
大学(19844)
学学(19493)
农业(17788)
管理(17766)
(16194)
业经(11297)
经济研究(10339)
(9554)
财经(9202)
技术(8888)
问题(8409)
科技(8243)
(8080)
金融(8080)
(8052)
业大(7806)
商业(7645)
(7458)
资源(7090)
技术经济(6915)
农业大学(6723)
(6324)
(6117)
共检索到17792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韩晶  毛渊龙  朱兆一  
文章利用我国地级及以上城市2007~2016年的数据,检验了产业集聚与环境污染之间的关系,并考察了集聚外部性对环境污染的影响。结果表明:产业集聚及其外部性与环境污染之间均存在一定的倒"U"型关系,但大部分城市产业集聚并未达到拐点水平,不过多数城市至少在专业化或多样化外部性一项上处于曲线的下降阶段。具体而言,仅有少数资源型城市在专业化上处于倒"U"型曲线的下降阶段,而其他多数城市则在多样化上更接近曲线的下降阶段,特别是地区行政和经济中心城市以及环保部重点监测城市。此外,不同污染物面临的拐点并不相同,二氧化硫和废水污染相对于烟粉尘污染拐点水平更高。因此,明确不同城市在专业化和多样化上的各自优势以及污染类型方能实现对环境污染的有效控制。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徐瑞  
基于中国283个地级城市面板数据,利用双边随机前沿模型测度了产业集聚对城市环境污染影响的促进效应、抑制效应及净效应。结果显示:产业集聚的抑制效应降低了城市环境污染41. 34%,促进效应增加了城市环境污染19. 58%;在促进效应和抑制效应共同作用下,产业集聚对城市环境污染的净效应降低了城市环境污染21. 77%;产业集聚对城市环境污染的净效应在不同年份、不同省份和不同地区均显著为负,产业集聚对城市环境污染的降低作用超过了增加作用;随着第二产业集聚水平的提高,产业集聚降低城市环境污染的净效应递减,第二产业的集聚弱化了产业集聚降低城市环境污染的作用;随着第三产业集聚水平的提高,产业集聚降低城市环境污染的净效应递增,第三产业的集聚强化了产业集聚降低城市环境污染的作用。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季书涵  朱英明  
资源错配会对经济发展产生阻力,而环境污染也会使行业和地区的高质量发展方式受阻,为研究污染排放作为中介变量时,产业集聚与资源错配的关系,本文利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2010—2013年数据,通过中介模型、面板模型和门槛模型进行研究。研究发现:在不同资源错配情况下,产业集聚对资源错配的改善效果会被环境污染削弱,且产业集聚不利于资源错配时,环境污染更会加剧错配。污染排放作为中介变量能够在产业集聚影响资源错配的过程中形成三个门槛点,将不同行业划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污染。本文结合分析结论,对如何控制污染排放从而取得产业高效发展提出了政策建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唐建荣  郭士康  
文章基于2008—2017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使用区位熵测算各省份产业集聚程度,采用"纵横向"拉开档次法测度环境污染指数,通过构建GTWR模型考察产业集聚、人口规模对于环境污染的影响及空间异质性。结果表明:中国省域环境污染差异性与关联性并存,环境污染指数整体表现为"东强西弱"的态势;产业集聚、人口规模对于环境污染的影响呈现明显的时空非平稳性及异质性;各区域两要素对环境污染的影响系数时序波动方向以及作用强度不同;系数时变形态不同,呈现"倒U"型、下降等变化态势;系数空间分布呈现东、中、西部梯度变化的格局。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徐辉  杨烨  
利用2003-2013年中国十大城市群所涉及的10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采用混合OLS方法,阐述了人口、产业集聚等因素的动态演化对环境污染影响的异质性。结果显示:工业废水排放量与城市群人口集聚度之间呈"倒U"型曲线关系,而工业二氧化硫和烟(粉)尘则与之呈"U"型曲线关系;随着人口集聚度的提高,产业专业化集聚对环境污染有先抑制后促进的作用,而产业多样化集聚则因污染物各异而呈现出不同的外部效应;城市群行政分割程度的加强会加重废水排放,但有利于减少二氧化硫、烟(粉)尘的排放。因此,各地区在城市群发展过程中应利用其"圈层"的结构特点,根据适度集聚原则确定群内人口的集聚度、产业的集聚模式。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徐辉  杨烨  
利用2003-2013年中国十大城市群所涉及的10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采用混合OLS方法,阐述了人口、产业集聚等因素的动态演化对环境污染影响的异质性。结果显示:工业废水排放量与城市群人口集聚度之间呈"倒U"型曲线关系,而工业二氧化硫和烟(粉)尘则与之呈"U"型曲线关系;随着人口集聚度的提高,产业专业化集聚对环境污染有先抑制后促进的作用,而产业多样化集聚则因污染物各异而呈现出不同的外部效应;城市群行政分割程度的加强会加重废水排放,但有利于减少二氧化硫、烟(粉)尘的排放。因此,各地区在城市群发展过程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王锦程  
推动物流产业集聚,必须兼顾环境治理,这是实现物流产业高质量转型的关键,其中环境政策与技术升级无疑是重要影响因素。为实现物流产业集聚区内产业效益与生态效益同步提升,本文实证分析双重异质性下物流产业集聚对生态环境污染的影响机制。研究表明:在固定命令型环境政策视角下,广义层面、环境类、能源类技术升级均有利于生态环境污染控制,物流产业集聚与生态环境污染呈正U形关系;而资本类技术升级与之相反,物流产业集聚与生态环境污染存在倒U形关系。在固定市场刺激性环境政策视角下,各类技术升级均有利于生态环境污染控制。环境与能源类技术升级使得物流产业集聚与生态环境污染呈正U形关系,广义层面与资本类技术升级条件下,物流产业集聚与生态环境污染呈倒U形关系。在固定非强制性环境政策视角下,广义层面技术升级加剧生态环境污染,另三种技术升级有利于控制生态环境污染,同时物流产业集聚与生态环境污染呈倒U形关系。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何正霞  曹长帅  王建明  
在中国着力实现绿色经济转型和引导产业集聚发展的背景下,文章基于2003—2018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统计数据,揭示了污染密集型产业集聚与环境污染的空间区位特征和发展方向。通过构建动态空间计量模型,探讨了环境规制、污染型产业集聚对环境污染的影响。研究发现:污染密集型产业集聚与环境污染重心均有由东部沿海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趋势;环境规制对环境污染有着显著抑制作用且存在负向空间溢出效应;污染型产业集聚与环境污染呈"倒U"型非线性关系,即污染型产业集聚到达阈值后,环境污染会减少,且存在正向空间溢出效应。研究结论为缓解中国环境问题并实现绿色经济发展布局提供一定理论参考。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雷海  王皓  朱明侠  
本文从产业集聚引发的外部性出发,通过EG系数精确计算了中国2000~2016年中国20个制造类产业的集聚度,并构建联立方程组综合考察了产业集聚与环境污染间的关系,实证结果表明:(1)产业集聚与环境污染之间存在正U型关系,且当前绝大多数行业处于产业集聚系数转折点的左半段;(2)人均收入与环境污染间亦呈现环境库兹涅茨U型曲线,并且生活水平的提高能使人们有更强的意愿和投资来改善环境;(3)能源结构和能源强度对环境污染均有显著正影响,环境污染程度高的行业也是产业集聚度高的行业。因此应降低地方保护主义,促进企业专业化生产和鼓励各地区分工协作,改善能源消费结构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从而优化产业结构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杨仁发  
本文借鉴Copeland—Taylor模型,加入外商直接投资变量,推导一个理论模型来表示产业集聚对环境污染的影响机制。在此基础上,利用2004—2012年我国227个城市的面板数据,采用门槛回归方法,以外商直接投资为门槛变量,实证分析产业集聚与环境污染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产业集聚与环境污染之间呈倒U型非线性关系,当外商直接投资水平较低时,产业集聚将加剧环境污染,但是,随着外商直接投资水平增加,产业集聚对环境污染的负面作用逐渐较弱;当外商直接投资水平跨越更高的门槛值时,产业集聚将转而改善环境污染。因此,应动态处理产业集聚与环境污染的关系,客观看待产业集聚在环境污染中的作用,根据区域外商直接投资...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周锐波  石思文  
基于20032014年省际面板数据,构建联立方程考虑产业集聚与环境污染的内生性,探讨了二者相互影响机制。研究发现:产业集聚具有的知识共享及技术溢出效应有助于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及管理水平,降低单位产出能耗,改善生态环境。而环境污染提高了企业生产成本,加速企业外迁,抑制了产业集聚。研究结论证实了我国存在"污染避难所"现象,提示政府应动态看待产业集聚与环境污染间的互动关系,避免盲目产业转移而降低环境治理效率,引起更大范围的生态环境问题。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黄娟  汪明进  
在梳理科技创新、产业集聚与环境污染之间关系的基础上,提出四个研究假说。利用中国2000-2012年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科技创新、产业集聚对环境污染的影响。结果表明:科技创新能改善工业二氧化硫排放强度和排放总量;产业集聚与环境污染符合"倒U型"曲线;产业集聚水平在经济发展水平改善环境污染中起着一定的作用,而科技创新能力则影响产业集聚改善环境污染"拐点"的位置。沿海大部分省份跨越了产业集聚改善环境污染的"门槛值",而内陆地区则需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产业集聚水平。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雷海  王皓  朱明侠  
本文从产业集聚引发的外部性出发,通过EG系数精确计算了中国20002016年中国20个制造类产业的集聚度,并构建联立方程组综合考察了产业集聚与环境污染间的关系,实证结果表明:(1)产业集聚与环境污染之间存在正U型关系,且当前绝大多数行业处于产业集聚系数转折点的左半段;(2)人均收入与环境污染间亦呈现环境库兹涅茨U型曲线,并且生活水平的提高能使人们有更强的意愿和投资来改善环境;(3)能源结构和能源强度对环境污染均有显著正影响,环境污染程度高的行业也是产业集聚度高的行业。因此应降低地方保护主义,促进企业专业化
[期刊] 广东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陆凤芝  杨浩昌  
基于2003—2016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采用双向固定效应、空间面板杜宾等计量方法,并结合中介效应检验模型,实证检验产业协同集聚对环境污染治理的影响。研究表明:产业协同集聚与环境污染呈稳定的倒U型关系,即短期内产业协同集聚表现为环境污染治理的阻力,但长期看又会逐步转化为环境污染治理的助力,且这种影响效应不存在地区差异;产业协同集聚的空间溢出效应具有地区差异性,其中东部地区的溢出效应不显著,中西部地区的溢出效应则较为显著;科技创新是产业协同集聚影响环境污染治理的一个有效中介变量。因此,应大力推进产业协同集聚战略,因地制宜制定产业协同集聚发展政策,构建联防联控的协同治污举措,推进环境污染的有效治理。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尚海洋  毛必文  
产业集聚对环境污染影响的分析对于产业的总体布局有着深远的意义。选取我国31个省份2004~2013年的面板数据作为分析样本,以IPAT模型为基础,加入反映产业集聚的变量,实证分析了产业集聚对环境污染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全国而言,产业集聚的提高,将会加重环境的污染;而分区来看,产业集聚能够改善东部地区的环境,对中西部地区环境污染却加重。在此基础上,对实证结果进行内生性检验,发现产业集聚与环境的关系处于"U"型曲线的上升阶段。基于实证结果,最后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以解决产业集聚发展与环境污染的两难问题。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