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4367)
- 2023(20306)
- 2022(17049)
- 2021(15792)
- 2020(13541)
- 2019(30690)
- 2018(30898)
- 2017(58512)
- 2016(32520)
- 2015(36538)
- 2014(36544)
- 2013(35991)
- 2012(33192)
- 2011(29850)
- 2010(30179)
- 2009(28221)
- 2008(28207)
- 2007(25594)
- 2006(22527)
- 2005(20497)
- 学科
- 济(129176)
- 经济(128987)
- 业(108218)
- 管理(102071)
- 企(93444)
- 企业(93444)
- 方法(58847)
- 数学(48807)
- 数学方法(48218)
- 财(40966)
- 农(39376)
- 中国(37976)
- 业经(36080)
- 制(30334)
- 务(27120)
- 财务(27058)
- 财务管理(27004)
- 农业(26707)
- 企业财务(25603)
- 学(25344)
- 贸(24780)
- 贸易(24767)
- 技术(24228)
- 易(24112)
- 理论(23767)
- 地方(23521)
- 教育(22126)
- 银(21426)
- 银行(21361)
- 和(21276)
- 机构
- 大学(467669)
- 学院(465886)
- 济(187752)
- 经济(183759)
- 管理(178523)
- 研究(154591)
- 理学(153372)
- 理学院(151698)
- 管理学(149119)
- 管理学院(148238)
- 中国(115594)
- 京(99323)
- 科学(94210)
- 财(91025)
- 农(82387)
- 所(78585)
- 江(72379)
- 财经(71617)
- 中心(71277)
- 研究所(70883)
- 业大(70390)
- 农业(65159)
- 经(64846)
- 范(63792)
- 师范(63077)
- 北京(62682)
- 经济学(57058)
- 州(56704)
- 院(55170)
- 财经大学(52915)
- 基金
- 项目(304633)
- 科学(240594)
- 研究(222702)
- 基金(219758)
- 家(192163)
- 国家(190430)
- 科学基金(162984)
- 社会(141095)
- 社会科(133625)
- 社会科学(133591)
- 省(120986)
- 基金项目(115969)
- 教育(106666)
- 自然(105706)
- 自然科(103253)
- 自然科学(103220)
- 划(102708)
- 自然科学基金(101420)
- 编号(90998)
- 资助(89617)
- 成果(75139)
- 重点(69513)
- 部(68159)
- 发(66254)
- 创(65241)
- 课题(64231)
- 创新(60452)
- 科研(58725)
- 教育部(58635)
- 国家社会(57654)
- 期刊
- 济(207946)
- 经济(207946)
- 研究(140074)
- 中国(95440)
- 农(75034)
- 财(73868)
- 学报(73574)
- 管理(68651)
- 科学(66176)
- 教育(65428)
- 大学(56363)
- 学学(52221)
- 农业(50684)
- 技术(43235)
- 融(42422)
- 金融(42422)
- 财经(36007)
- 业经(35545)
- 经济研究(32330)
- 经(31004)
- 业(28926)
- 问题(28106)
- 技术经济(23719)
- 贸(22467)
- 统计(22338)
- 版(22184)
- 图书(21517)
- 商业(21339)
- 理论(21168)
- 策(20849)
共检索到70078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韩帅 孙浦阳 张诚
根据马歇尔集聚效应理论,使用我国31个省级行政区19个行业2003-2009年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研究,探索了服务业与制造业集聚对工资的影响;之后,通过引入教育指标,进一步验证集聚对教育的工资回报的影响,这样区分了马歇尔集聚中劳动力市场共享和知识外溢对工资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服务业集聚对教育回报无显著影响,但是却显著提高了本行业的工资水平,体现了马歇尔集聚中的技术外溢效应;相反,制造业集聚会压低本行业工资水平,但却显著提高了该行业教育回报,体现了劳动力市场共享效应。中西部地区的产业集聚对工资的提高作用更加明显。
关键词:
产业集聚 工资水平 行业比较 地区差异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杨浩昌 刘军 李廉水
基于2003—2014年长三角城市面板数据,文章实证研究了制造业集聚对区域工资水平的影响。研究结论表明:制造业集聚能够显著促进区域工资水平提高;并且,无论是采用静态面板数据模型,还是采用动态面板数据模型进行分析,这一结果均成立。其背后机制在于制造业集聚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有助于促进区域工资水平的提升。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杨浩昌 刘军 李廉水
基于2003—2014年长三角城市面板数据,文章实证研究了制造业集聚对区域工资水平的影响。研究结论表明:制造业集聚能够显著促进区域工资水平提高;并且,无论是采用静态面板数据模型,还是采用动态面板数据模型进行分析,这一结果均成立。其背后机制在于制造业集聚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有助于促进区域工资水平的提升。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王志强 刘伯凡 曹建华
调结构是经济新常态下供给侧改革的长期目标。本文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视角探讨了实现这一目标的路径。实证研究表明:(1)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制造业的集聚和发展能够产生正向促进效应和负向挤出效应,但综合净效应在一般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之间存在区别;(2)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对高技术产业的净外部效应显著为正,即能够促进高技术的集聚与发展;但对一般制造业的挤出效应大于正向效应,因而净外部效应显著为负,即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发展能够显著抑制劳动密集度较高的一般制造业的集聚。因此,本文认为,对东部高技术产业密集的省份,加速生产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王志强 刘伯凡 曹建华
"调结构"是经济新常态下供给侧改革的长期目标。本文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视角探讨了实现这一目标的路径。实证研究表明:(1)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制造业的集聚和发展能够产生正向促进效应和负向挤出效应,但综合净效应在一般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之间存在区别;(2)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对高技术产业的净外部效应显著为正,即能够促进高技术的集聚与发展;但对一般制造业的挤出效应大于正向效应,因而净外部效应显著为负,即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发展能够显著抑制劳动密集度较高的一般制造业的集聚。因此,本文认为,对东部高技术产业密集的省份,加速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是进一步鼓励高技术产业集聚,完成调整经济结构任务的有效举措;对中西部一般制造业密集的省份,通过短期内持续鼓励一般制造业的集聚与发展,促进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最终为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出现和发展创造条件,是长期内实现调结构目标的有效途径。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孙浦阳 韩帅 靳舒晶
本文从新经济地理学视角出发,尝试在探索制造业、服务业以及外资企业产业集聚对FDI流入影响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生产性、消费性及公共服务业这三种不同服务业集聚对FDI流入的影响。并引入相邻城市集聚对FDI流入的相互影响。采用我国288个城市2003~2008年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城市服务业集聚有利于吸引FDI,而制造业集聚和外资集聚则不利于吸引FDI,其中,生产性和公共性服务业集聚对FDI流入的促进作用较为明显,相邻城市之间的产业集聚在吸引FDI方面存在竞争关系。
关键词:
产业集聚 FDI流入 行业比较 区域差异
[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作者]
刘慧 杨君 吴应宇
文章在测算出生产性服务资源三类集聚程度的基础上,运用空间计量方法首次深入剖析集聚模式对制造业资本回报率的作用机制,并进一步从时间异质性和距离异质性视角刻画上述机制。得到的结论主要有:首先,生产性服务资源自身集聚及其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均有助于制造业资本回报率的提升,生产性服务资源与农业的协同集聚则会对制造业资本回报率产生负向冲击,这一负向冲击主要产生于2012年后;其次,虽然生产性服务资源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对制造业资本回报率的作用力大于生产性服务资源自身集聚,但生产性服务资源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对制造业资本回报率正向作用的显著性上限为300公里,地理距离对生产性服务资源自身集聚正向效应的制约力则不显著;最后,就业密集度、人力资本深化和生产率提升均有助于制造业资本回报率的提升,研发投入对制造业资本回报率的作用力不显著,中国制造业资本回报率持续提升还有赖于劳动者技能提升和技术进步。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吉亚辉 李岩 苏晓晨
根据2003~2009年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时间序列数据,利用赫芬达尔指数及EG指数对其产业集聚进行测度,并分析了两大行业之间的集聚相关性。结果显示:2003~2009年间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在产业的集聚度上仍然具有相关性,并且从整体上看,其产业集聚有进一步走向均衡化的趋势。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染 杜红梅
文章通过搜集2007—2018年面板数据,从地区和行业两个角度分析了产业集聚对我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水平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地区的制造业集聚对地区制造业全球价值链水平存在“U”型影响,但现阶段产业集聚水平低于拐点临界值,因此制造业集聚对地区制造业全球价值链有负效应,技术型产业的负效应强度大于传统型产业。从行业角度看,行业的区域性集聚对行业全球价值链水平存在“倒U”型影响,现阶段产业集聚水平低于拐点临界值,因此产业集聚对制造业行业全球价值链水平有正效应。行业的区域性集聚与行业全球价值链水平的关系存在技术型与传统型行业的异质性。结论表明在现阶段的产业发展中,应选择产业的区域性集聚而非区域的产业聚集。
关键词:
产业集聚 全球价值链水平 制造业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吉亚辉 曹希广
本文采用2005—2014年中国30个省份制造业与服务业的面板数据,运用Arellano-Bond GMM估计方法,考察了MAR、Jacobs与Porter溢出效应对区域经济差距的影响。结果表明:(1)目前制造业的MAR、Jacobs与Porter溢出效应均缩小了区域间的经济差距,而服务业的MAR和Porter溢出效应有扩大该差距的作用。(2)制造业与服务业的MAR、Jacobs与Porter溢出效应均与区域间的经济差距存在非线性关系,当跨越门槛临界值后,知识溢出会产生相反的影响作用。(3)与沿海地区相比
关键词:
产业集聚 知识溢出 区域经济差距
[期刊] 预测
[作者]
曲绍卫 夏远 姚毅
本文选取2010~2017年我国283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并基于柯布—道格拉斯函数构建了中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影响的理论模型。以产业互动视角作为实证研究的切入点,利用理论模型检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制造业转型之间的关联性。研究结论得出:首先,中国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制造业转型彼此间都具有促进作用;其次,由于中国制造业发展阶段的局限性,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并不能很好地推动制造业转型;最后,区域金融发展和政府干预能够促进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但政府干预却会阻碍制造业转型升级。基于以上研究结论,本文从行业转型、人才培养、金融支持、政府调控这四个视角给予相关的对策建议。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童磊 荣亚飞
为廓清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外部性(专业化外部性、多样化外部性)与产业升级之间的关系,基于2006—2019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运用PVAR模型,对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探究。结果表明,不同协同集聚外部性存在差异,专业化外部性较多样化外部性更能促进产业升级,二者之间存在相互促进机制;多样化外部性与产业升级表现为促进和抑制并存的交互作用,短期内虽表现为促进作用,但随着时间推移,抑制作用会逐渐显现;协同集聚外部性与产业升级之间的动态互动关系具有区域异质性,专业化外部性与产业升级仅在东部地区表现为促进和抑制并存的交互关系,多样化外部性与产业升级在东西部地区表现为相互促进的交互关系,中部地区协同集聚与产业升级之间尚未形成良性互动。
[期刊] 贵州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梁军 从振楠
通过引入服务业集聚指标,拓展新经济地理学工资方程,并基于中国271个地级城市的面板数据,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实证研究了服务业多样化集聚、专业化集聚和制造业工资不平等程度之间的影响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各城市制造业工资水平表现出显著的空间相关性,工资空间分布的极化效应越来越明显;服务业多样化集聚在整体上促进了制造业工资水平提高,而服务业专业化集聚对制造业工资的作用不显著;地区分异的回归结果显示,服务业多样化集聚在东部地区对制造业工资水平有正向作用,在中部地区未呈现出明显作用,在西部地区却抑制了制造业工资上涨;而服务业专业化集聚在各地区对制造业工资的作用始终不显著。研究结论对降低地区制造业工资不平等程度、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
服务业集聚 制造业工资 多样化 专业化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伏虎
本文通过对2005-2014年长江经济带范围内11个省级行政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程度和区际市场依存度对于制造业结构变迁作用效果的梳理,考察了长江经济带范围内由于区级市场交易影响和生产性服务业聚集水平变动对于区域制造业升级的相对效率及其作用强度,以长江经济带沿线为例验证了创新能力空间溢出的关联性。本研究强调空间层面区际市场是影响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效果的关键变量,据此提出了实现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制造业升级的跨界融合、互动融合、集成融合的实施思路与方法。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詹浩勇 冯金丽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通过引导集群式价值网络竞合与重构,以降低贸易成本和提升专业化水平为纽带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基于2006-2012年我国城市数据的空间面板模型检验和区域比较表明,西部地区商贸流通业集聚显著促进了本地制造业转型升级,知识密集型服务业集聚尚未对本地制造业转型升级产生显著推动作用,且两者的影响效应均弱于东部地区。同时,西部地区两大典型类别服务业集聚均缺乏对周边城市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空间溢出效应,而东部地区知识密集型服务业集聚则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对此,西部地区应优化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方向,加强城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