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3041)
- 2023(18855)
- 2022(16249)
- 2021(14916)
- 2020(12739)
- 2019(29134)
- 2018(28808)
- 2017(54902)
- 2016(30197)
- 2015(33851)
- 2014(33905)
- 2013(33596)
- 2012(30810)
- 2011(27825)
- 2010(27424)
- 2009(25278)
- 2008(24761)
- 2007(21892)
- 2006(18637)
- 2005(15896)
- 学科
- 济(122994)
- 经济(122863)
- 管理(84335)
- 业(82800)
- 企(67423)
- 企业(67423)
- 方法(59337)
- 数学(52230)
- 数学方法(51572)
- 农(36032)
- 财(32292)
- 中国(29716)
- 业经(28255)
- 学(28074)
- 地方(25539)
- 农业(24264)
- 贸(22377)
- 贸易(22370)
- 易(21686)
- 制(20107)
- 务(19747)
- 财务(19668)
- 财务管理(19627)
- 技术(19044)
- 理论(18764)
- 企业财务(18551)
- 环境(18526)
- 和(18395)
- 银(16404)
- 银行(16318)
- 机构
- 学院(435019)
- 大学(434790)
- 管理(170072)
- 济(169991)
- 经济(166351)
- 理学(149063)
- 理学院(147365)
- 研究(144604)
- 管理学(144461)
- 管理学院(143717)
- 中国(103558)
- 科学(95635)
- 京(91532)
- 农(81915)
- 财(74752)
- 所(73997)
- 业大(73181)
- 研究所(68346)
- 中心(65961)
- 农业(64936)
- 江(62256)
- 财经(61151)
- 北京(56709)
- 范(56168)
- 经(55602)
- 师范(55463)
- 院(52438)
- 经济学(51207)
- 州(50339)
- 技术(46847)
- 基金
- 项目(308272)
- 科学(240077)
- 基金(222894)
- 研究(215137)
- 家(197903)
- 国家(196315)
- 科学基金(166996)
- 社会(134579)
- 社会科(127589)
- 社会科学(127554)
- 省(122084)
- 基金项目(119236)
- 自然(112559)
- 自然科(109951)
- 自然科学(109916)
- 自然科学基金(107912)
- 划(103132)
- 教育(98599)
- 资助(91906)
- 编号(86419)
- 重点(69502)
- 成果(68015)
- 部(66390)
- 发(65674)
- 创(63679)
- 科研(60143)
- 创新(59508)
- 课题(59485)
- 计划(59257)
- 大学(56272)
- 期刊
- 济(176692)
- 经济(176692)
- 研究(116059)
- 学报(79703)
- 农(74601)
- 中国(73604)
- 科学(69371)
- 大学(58584)
- 管理(58035)
- 财(56875)
- 学学(55899)
- 农业(51257)
- 教育(40285)
- 技术(36497)
- 业经(31085)
- 融(30431)
- 金融(30431)
- 财经(28803)
- 经济研究(28468)
- 业(26018)
- 经(24679)
- 问题(23859)
- 版(23088)
- 科技(22332)
- 业大(21301)
- 技术经济(21061)
- 图书(20497)
- 统计(20497)
- 商业(19806)
- 资源(19569)
共检索到60292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彭代彦 袁畅
本文从新经济地理学视角出发,基于中国2005—2016年省级面板数据,采用动态空间杜宾模型(DSDM),分析了产业集聚对城乡收入分配的影响。研究发现:城乡收入差距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空间集聚和路径依赖现象;整体上,产业集聚会缩小本地区及邻近地区城乡收入差距,并且相关影响呈现出长期增强趋势;进一步分析发现,产业集聚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具有显著的地区和行业差异。基于此,结合各地区的实际情况,本文提出发展优势产业、优化产业布局、实现城乡融合等建议。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俞彤晖
以我国省级面板数据为样本,采用系统广义矩估计方法对流通产业集聚水平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的动态关联展开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流通产业集聚水平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存在显著动态负向关联,即流通产业集聚有助于缓解城乡收入差距。此外,经济增长水平、对外开放水平、城镇化水平、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农业现代化水平和政府行为等因素有助于改善城乡收入分配格局,而工业化水平、农村社会保障水平和国有化水平等因素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城乡收入差距。据此,应转变流通发展方式,提升流通产业集聚水平,引导投资向农村倾斜。不断拓展城乡流通的辐射范围,夯实农村流通基础设施的基础平台建设,落实城乡流通网络一体化建设。
关键词:
流通产业集聚 城乡收入差距 动态面板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蔡武 陈望远
借鉴新经济地理学的相关理论,把中间产品投入和产业集聚外部性分别引入农村和城市部门生产函数,通过模型推导出均衡条件下以产业集聚为核心的城乡收入差距决定因素的方程,并在方程中纳入空间相关因素,采用空间面板计量方法实证检验了中国省区城乡收入差距与产业集聚等影响因素的关系,研究发现:(1)相邻省区间的城乡收入差距存在正的相互影响,产业集聚等一系列影响因素对相邻省区间城乡差距的影响具有传递性和迭加性。(2)非农产业的空间产出密度和集聚规模指数、人力资本比度量的城乡全要素生产率比、城乡资本投入比、农村中间产品投入价格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程中华 于斌斌
本文以新经济地理学和城市经济学理论为基础,利用中国2003-2012年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统计数据,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分析了产业集聚对地区工资水平影响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结论表明:中国城市职工平均工资的空间相关性呈现波动性的递增趋势;制造业集聚对地区工资水平为显著的负影响,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和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共同集聚有利于地区工资水平的提升;从集聚外部性效应来看,MAR外部性和Porter外部性抑制了地区工资水平的提升,Jacobs外部性有利于地区工资水平的提升。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纪超
本文选取省域横截面数据,在考虑了地理空间因素的情况下,建立空间计量模型对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省域之间的城乡收入差距有较强的空间依赖作用,存在收入差距集群现象。政府增加对农业的支出和农村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有明显的溢出效应,城市化进程对降低统计上的城乡收入差距有一定作用。而人均GDP全局上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不显著。另外,第一产业产值所占比重的上升也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没有明显贡献。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张秀娟
本文利用我国1978—2013年29个省份的面板数据,从全国和东、中、西部两个层面去实证分析金融集聚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1997年前,金融集聚显著拉大了城乡收入差距;1998年后,金融集聚显著缩小了城乡收入差距。中部和东部地区金融集聚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反方向影响不显著,但1998年后金融集聚显著缩小了中部和东部地区的城乡收入差距;西部地区金融集聚在1978—2013年和1978—1997年两个时间段都会明显地拉大其城乡收入差距。1997年成为金融集聚与城乡收入差距关系的拐点,原因可能是源于1996年的农村金融改革。
关键词:
金融集聚 金融发展 城乡收入差距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李长亮
基于全国和东、中、西部2004-2013年的相关数据,通过对城乡收入差距Moran’s I的计算表明,全国和东、中、西部的城乡收入差距存在空间溢出效应,同时Moran’s I变化较小,说明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小不明显。通过空间杜宾模型分析发现,全国及东、中、西部城镇化对城乡收入差距具有空间溢出效应,同时全国及各省份的其他变量对城乡收入差距同样存在明显的溢出效应,虽然变量不同、省份不同,这种溢出效应也存在明显差异,但是各变量的溢出效应对城乡收入差距有着重要影响。因此,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不仅需要进一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同时全面考虑各要素的溢出效应的差异,促进各省份的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关键词:
城镇化 空间溢出 城乡收入差距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李如友
本文利用中国2000—2014年分省面板数据,通过构建空间计量模型实证考察了旅游发展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结果显示,中国省域城乡收入差距呈现显著的空间依赖性,周边省份城乡收入差距的变化会对本地区城乡收入差距产生影响;空间计量模型检验结果显示,中国旅游发展有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但作用强度低于非空间计量模型的估计结果,非空间计量模型由于忽略空间溢出效应而高估了旅游发展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作用。进一步地,旅游发展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效果在不同时期的表现迥异;2000—2005年,旅游发展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不明显,2006—2014年,旅游发展能够有效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这主要归功于该时期乡村旅游...
关键词:
旅游发展 城乡收入差距 空间计量模型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许海平 王岳龙
针对大多数研究文献往往忽视区域间的空间相关性,容易导致研究结论缺乏解释力的事实,本文采用较为前沿的空间计量方法研究我国29个省区1991~2008年间城乡收入差距与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我国各省份城乡收入差距表现出明显的空间集群特征,绝大部分省区属于高-高和低-低类型;(2)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3)人力资本、外商直接投资、对外贸易程度、城镇化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4)就业人员比重对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起到了一定的抑制作用。
关键词:
城乡收入差距 全要素生产率 空间计量模型
[期刊] 产业经济研究
[作者]
蔡武 吴国兵 朱荃
本文借鉴新经济地理学的相关理论,在城市生产函数中引入集聚空间外部性,利用均衡模型推导出产业集聚、农村劳动力流动等因素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方程,并探讨了产业集聚、农村劳动力流动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具体路径与内在机理,认为伴随城市产业集聚规模效益的变动,农村劳动力流动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轨迹呈现倒U型的阶段性特征。随后基于模型方程采用空间面板计量方法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发现:(1)产业集聚、劳动力流动等因素通过影响本省区城乡差距,进一步将作用传递和迭加到相邻省区城乡差距之上;(2)城市产业集聚过程中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城乡居民收入的影响目前尚处于极化效应阶段,农村劳动力流动通过加速城市产业集聚扩大了城乡...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芮国强 董露露 马继迁
流通产业的发展促进了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小,已成为我国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推手。本文从我国流通产业发展和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趋势性特征入手,并基于2005-2016的省级面板数据,采取GMM动态面板估计方法对流通产业集聚以及流通产业四大细分行业的发展,对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动态影响效应进行了实证研究,并进一步考察了流通产业四大细分行业对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差异性。研究认为,流通产业集聚确实有力促进了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小,但流通产业四大细分行业的发展对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效应存在显著的不一致性,批发与零售业、住宿与餐饮业、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对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小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对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小不仅没有起到促进作用,反而起到了扩大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
关键词:
流通产业 产业集聚 城乡差距 面板数据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赵德起 王世哲
数字普惠金融可以依托人工智能、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降低金融门槛,惠及农村低收入人群,从而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本文基于2011—2020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对数字普惠金融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方向、机制与区域异质性进行了实证研究。主要结论:数字普惠金融和城乡收入差距均以“高-高”集聚或“低-低”集聚两种方式呈现出显著的空间聚集特征;数字普惠金融可以显著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在更换计量模型或核心解释变量后结论依旧稳健,并且数字普惠金融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数字普惠金融可以增加农村居民收入,进而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数字普惠金融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区域差异明显,扩大了经济欠发达地区差距,显著缩小了经济发展水平中等地区收入差距。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胡宗义 李鹏
本文运用空间计量方法,利用31省市2003-2010年的相关数据,对农村正规与非正规金融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首先,通过对Moran’I指数和散点图进行分析,发现城乡收入差距之间存在显著的空间自相关。其次,通过建立SLM、SEM和SDM三种空间计量模型检验了农村正规与非正规金融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结果表明,农村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都对缩减城乡收入差距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农村非正规金融的影响更为显著;农村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的空间变量对缩减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显著。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王丹 叶蜀君
本文选取2004—2013年我国31个省区数据组成连续完整的面板数据,运用空间杜宾模型测算金融集聚与基尼系数的空间相关关系。结果表明:衡量金融集聚程度的银行本外币存款余额、股票市场筹资额、保费收入,金融集聚知识溢出及政府作用与基尼系数之间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关系;金融集聚规模、人力资本和市场开放度对收入差距的影响不显著。说明区域间金融资源的非均衡集聚是造成区域收入差距的主要原因。因此,应该依据各地区差异化的资源禀赋优势设计匹配的金融集聚发展模式。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石小伟 邹逸江
LED产业是21世纪具有重要前景的高新技术产业。为此,文章以区为基本研究单元来探索上海市LED产业规模发展水平的空间格局,利用变异系数、艾肯森指数以及空间自相关分析等空间统计学方法对上海2006-2015年近10年的16个区(除崇明区)的LED产业进行了动态差异分析,并以此为基础运用ArcGIS和GeoDa095i软件对上海LED产业的空间集聚状况以及空间特征进行了分析,得出了上海LED产业空间分布格局的形成机制和空间演变特征。结果表明:上海LED产业规模呈现出比较显著的空间集聚现象,具有明显的空间依赖性;2006年以后上海LED产业布局先出现高—低集聚与低—高集聚的趋势趋于分散,到2013年以后集聚的趋势得到了加强,空间自相关的聚集趋势也越来越明显,呈现出显著的空间异质性且"L-L"、"H-L"、"L-H"紧密分布在"H-H"空间关联区周围,LED区域产业规模增长的空间差异逐渐显著;LED产业空间集聚呈现出极核—分散式发展分布格局;主要的形成机制因素是政府的政策向导作用,上海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技术保障以及横向相关产业的协同带动作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