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356)
- 2023(8302)
- 2022(6901)
- 2021(6168)
- 2020(5064)
- 2019(11007)
- 2018(10533)
- 2017(20581)
- 2016(11094)
- 2015(11752)
- 2014(11216)
- 2013(11150)
- 2012(10118)
- 2011(8999)
- 2010(8679)
- 2009(7734)
- 2008(7389)
- 2007(6348)
- 2006(5471)
- 2005(4542)
- 学科
- 济(51813)
- 经济(51767)
- 业(31632)
- 管理(28250)
- 方法(23589)
- 企(22258)
- 企业(22258)
- 数学(21538)
- 数学方法(21419)
- 农(15514)
- 中国(12688)
- 业经(11952)
- 地方(11403)
- 产业(11189)
- 农业(11115)
- 贸(9664)
- 贸易(9662)
- 财(9573)
- 易(9363)
- 学(8991)
- 技术(8738)
- 环境(7468)
- 地方经济(6892)
- 制(6583)
- 劳(6379)
- 劳动(6361)
- 结构(6300)
- 融(5744)
- 金融(5743)
- 划(5733)
- 机构
- 学院(158590)
- 大学(157655)
- 济(72377)
- 经济(71378)
- 管理(61835)
- 理学(55504)
- 研究(55287)
- 理学院(54860)
- 管理学(53960)
- 管理学院(53703)
- 中国(38793)
- 科学(36115)
- 农(34843)
- 京(32125)
- 业大(29578)
- 所(28128)
- 农业(28027)
- 财(27298)
- 研究所(26299)
- 中心(24795)
- 经济学(23638)
- 财经(23474)
- 江(21768)
- 经济学院(21766)
- 经(21618)
- 院(19759)
- 农业大学(19138)
- 北京(19061)
- 经济管理(18723)
- 范(18668)
- 基金
- 项目(120204)
- 科学(96147)
- 基金(91078)
- 家(82818)
- 国家(82228)
- 研究(78922)
- 科学基金(70438)
- 社会(55296)
- 社会科(52940)
- 社会科学(52930)
- 基金项目(49587)
- 自然(47221)
- 省(46825)
- 自然科(46248)
- 自然科学(46235)
- 自然科学基金(45440)
- 划(39733)
- 资助(35721)
- 教育(34264)
- 编号(27962)
- 重点(27233)
- 发(26907)
- 部(26052)
- 创(25807)
- 国家社会(24576)
- 创新(24256)
- 计划(24159)
- 科研(23551)
- 业(22084)
- 教育部(21982)
共检索到21057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蔡敬梅
本文通过计算2007年—2011年我国城市化(多样化)指数和区域化(专业化)指数等指标来考察产业集聚的现象,运用空间面板计量经济模型分析产业集聚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并选择空间误差模型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产业集聚的城市化与区域化效应都推动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造成了各地区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差异,但城市化效应的效果更明显;在研究探讨地理因素在产业集聚对劳动生产率空间差异影响上产生的效应时,空间中心几何距离矩阵比邻接权重矩阵拟合效果更好。在研究探讨社会因素在产业集聚对劳动生产率空间差异影响上产生的效应时,空间人才因素权重矩阵比空间创新因素矩阵与我国的实际情况更为相符。
关键词:
劳动效率 产业集聚 核密度 空间面板模型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彭文慧
社会资本构成了劳动生产率的制度条件,而经济集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也在新经济地理学的模型中得到了肯定。运用空间计量经济学方法,研究社会资本、产业集聚对工业劳动生产率的作用,结果显示,由于空间溢出的作用,我国工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具有空间自相关特征;社会资本对工业劳动生产率增长效应显著,但不同结构不同性质的社会资本其作用机制和作用结果也不同;控制地区和开放度等因素后发现,经济集聚对区域工业劳动生产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范剑勇
本文从产业集聚、劳动生产率、地区差距相互的紧密联系出发,认为非农产业规模报酬递增地方化是产业集聚的源泉,并提高了该区域劳动生产率,进而对地区差距产生了持久的影响。利用中国2004年地级城市和副省级城市的数据,我们发现大陆地区非农产业劳动生产率对非农就业密度的弹性系数为8.8%左右,高于现阶段欧美国家5%左右的水平。同时这一集聚效应在省际之间有存在差异和没有差异两种情况,在非农产业分布极不平衡的情况下,这都扩大了劳动生产率在各省之间的趋异,将地区差距维持在较高的水平上。
关键词:
产业集聚 劳动生产率 规模报酬递增地方化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孙浦阳 韩帅 许启钦
本文使用中国大陆28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2000~2008年的面板数据,检验了中国城市的产业集聚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产业集聚带来的拥塞效应和集聚效应在不同时期可能处于不同均衡状态,集聚初期拥塞效应占主导地位不利于经济发展,而之后促进劳动生产率提升的集聚效应逐步占据主导地位。从长期整体来看,集聚对劳动生产率有促进作用。而这一结论在工业与服务业的分行业分析中出现了不同结果,工业集聚对劳动生产率长期具有促进作用,而服务业的长期影响不显著。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首先,将区分长短期的ADL(1,1)动态模型纳入产业集聚分析,区别分析了集聚对劳动生产率在不同时期的不同影响;其次,区分了专业化和多样化...
关键词:
产业集聚 劳动生产率 动态影响 行业比较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李光明 马磊 潘宇
本文利用20062015年我国30个省份(西藏除外)的面板数据,基于空间杜宾模型分析物流产业集聚对我国制造业劳动生产率的作用及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物流产业集聚、物流劳动生产率、外商直接投资、交通基础设施、地方政府投资等影响因素的直接效应与间接效应的方向与显著性均存在差异性。从总效应来看,物流产业集聚与地方财政支出均显著为正,是制造业劳动生产率提升的重要源泉。外商直接投资显著为负,一定程度上抑制我国制造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柯蓉 秦莉 俞路
本文对长三角16个城市制造业进行城市化(多样化)指数、区域化指数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空间计量经济模型,结论认为,长三角制造业生产效率的提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所处区域产业结构的多样化与竞争程度;长三角地区制造业间存在空间相关性的事实表明周边地区的劳动生产率有溢出效应,会对本地区的劳动生产率产生促进作用。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陈心颖
中国区域间的空间异质性使得传统的空间同质性假设难以合理解释人口聚集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究竟几何。根据2000~2012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利用空间面板回归和门槛面板回归进行异质性检验,考察人口聚集度与劳动生产率之间的非线性关系。研究表明,人口聚集度的上升具有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效应,但表现出地区差异:人口聚集对提升劳动生产率的效应呈东、中、西部递减态势;人口聚集度与劳动生产率之间呈"倒U"形关系,并具有显著的三重非线性门槛特征,印证了"威廉姆森假说"。文章政策涵义明显:实施分类指导的人口政策,对于处于"倒U"形不同阶段的城市制定不同的人口政策。同时中西部地区城镇化过程中尤其要注重提升教育水平和吸引人才,以改善同质低端劳动力过度聚集带来的劳动生产率损失。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夏永红 沈文星 李存芳
【目的】研究木材加工产业集聚对产业劳动生产率影响的直接效应和溢出效应,为促进木材加工产业提质增效提供发展路径,为优化木材加工产业区域布局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1998—2016年省际面板数据,利用全局Moran指数测量木材加工产业劳动生产率的空间依赖性;在控制人力资本、固定资产投资和交通运输条件等变量的基础上,采用空间计量模型实证检验省际木材加工产业集聚对产业劳动生产率影响的直接效应和溢出效应。【结果】1)木材加工产业劳动生产率的全局Moran指数在0.3上下波动,且存在空间依赖性(P<0.05)。2)空间计量模型的系数估计结果显示:木材加工产业劳动生产率存在空间滞后和空间误差自相关性(P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杨路英 吴玉鸣
利用2003—2013年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建立动态空间面板模型,考察就业密度及集聚空间外部性对工业劳动生产率的影响。GMM估计表明工业劳动生产率对就业密度的弹性系数为负;邻近城市的劳动生产率存在正向空间溢出效应。纳入空间异质性,建立地理加权回归(GWR)模型进一步计算集聚效应为正的城市比例发现,城市间集聚效应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全国范围就业密度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呈现倒U型变化规律,进一步分析发现空间集聚是导致劳动生产率呈现非线性变化的重要原因。最后简要提出提高工业劳动生产率的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学(季刊)
[作者]
陈良文 杨开忠 沈体雁 王伟
地区间劳动生产率差异是普遍存在的经济现象,根据北京市2004年经济普查数据分析发现,市内各地区的劳动生产率差异非常显著,其差异程度不亚于各市间、各省间的差异水平。我们从经济集聚密度的视角对北京市内的劳动生产率差异进行解释,结果发现劳动生产率与经济密度之间存在显著的正向关系,劳动生产率对单位面积上产出和单位面积上就业的弹性分别为11.8%和16.2%,高于欧美的4%—5%的平均水平。这一分析结论验证了集聚经济效应的存在,也为解释我国地区间劳动生产率的差异提供了一个比较好的理论视角。
关键词:
产业集聚 劳动生产率 经济密度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金春雨 程浩
制造业集聚与其劳动生产率之间存在互为因果、互相强化的关系,制造业集聚有利于劳动生产率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反作用于制造业集聚水平的提升。动态面板联立方程结果显示,考虑被解释变量滞后项作用后,制造业过度集聚产生拥挤效应不利于劳动生产率的提升,就业密度增加仍然对劳动生产率提高具有正向作用,劳动生产率提高仍然有利于制造业集聚水平的提升,制造业空间集聚存在自我强化机制。
关键词:
制造业集聚 劳动生产率 互动关系
[期刊] 南方经济
[作者]
张浩然
本文采用2003-2009年中国城市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地理距离、集聚外部性与城市劳动生产率的关系。结果表明:在控制了人力资本、产业结构、交通和通讯基础设施等影响因素后,一个城市的劳均资本存量、经济密度和相对专业化水平对劳动生产率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同时,邻近城市的经济绩效存在明显的空间依赖性,城市间的溢出效应在170公里范围内表现得最为显著,此后明显减弱,至280公里以外几乎消失。
关键词:
集聚外部性 劳动生产率 地理距离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赵永平
新型城镇化与集聚经济对劳动生产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且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较强的影响效应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这意味着两者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可能存在基于某种发展能力的"门槛"特征。因此,以影响区域发展能力的经济发展、产业结构、人力资本、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对外开放度五个主要因素作为门槛变量,对劳动生产率增长的门槛效应进行了实证检验。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刘彬 陈圻 王志华
本文以江苏省1994—2003年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集聚度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进行实证性研究。文章在利用单位根检验对变量平稳性考察的基础上,应用协整方法对变量的长期均衡进行分析,应用格兰杰因果检验方法对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经验性研究,最后对集聚度和劳动生产率作了回归分析。
关键词:
区位商 劳动生产率 协整 因果关系 回归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刘超 路正南 王国栋
运用EG指数模型实证分析了2002—2009年间江苏省纺织业产业集聚程度的变化趋势,并计算分析了2002—2009年间江苏省纺织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基于此,研究两者之间的关系,并进行曲线拟合。曲线拟合结果表明:江苏省纺织业的产业集聚度与劳动生产率之间确实存在倒"U"型关系,但倒"U"型曲线中临界点的位置与预期有所不同,这可能是受全球金融危机和江苏省纺织产业在发展中所积累的问题的影响。最后对江苏省纺织产业及其产业集群发展提出了若干建议。
关键词:
产业集群 产业集聚 劳动生产率 纺织产业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