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927)
2023(13586)
2022(11339)
2021(10342)
2020(8784)
2019(19988)
2018(20102)
2017(37954)
2016(20785)
2015(22900)
2014(22863)
2013(22639)
2012(21001)
2011(18768)
2010(19000)
2009(18030)
2008(18101)
2007(16378)
2006(14754)
2005(13690)
作者
(59994)
(50362)
(50158)
(47614)
(32208)
(24011)
(22753)
(19404)
(19161)
(18151)
(17252)
(17068)
(16437)
(16362)
(15889)
(15317)
(14986)
(14794)
(14531)
(14519)
(12648)
(12580)
(12359)
(11667)
(11433)
(11214)
(11180)
(11165)
(10115)
(9945)
学科
(90063)
经济(89926)
(86373)
(77998)
企业(77998)
管理(74825)
方法(33390)
业经(31304)
(30424)
(29541)
数学(24663)
数学方法(24424)
(23586)
中国(21601)
农业(21199)
(20777)
财务(20758)
财务管理(20724)
地方(20437)
技术(19761)
企业财务(19594)
(18062)
(16180)
理论(16052)
(15729)
体制(15497)
(15220)
(14876)
产业(13533)
(13533)
机构
学院(298068)
大学(293975)
(125096)
经济(122648)
管理(114806)
研究(103050)
理学(97573)
理学院(96457)
管理学(95132)
管理学院(94549)
中国(80590)
(63860)
科学(62066)
(61717)
(53655)
(52651)
(48470)
研究所(47116)
财经(47086)
中心(46491)
业大(43888)
(42453)
农业(42106)
北京(40100)
经济学(37585)
(37563)
(37559)
(36990)
师范(36559)
财经大学(34411)
基金
项目(193455)
科学(153351)
研究(142454)
基金(140153)
(122439)
国家(121336)
科学基金(104636)
社会(91049)
社会科(86200)
社会科学(86181)
(76962)
基金项目(74515)
自然(67587)
自然科(65931)
自然科学(65910)
自然科学基金(64778)
(63861)
教育(63615)
编号(56819)
资助(55983)
成果(45932)
重点(43909)
(43545)
(43455)
(42382)
(41116)
(40202)
课题(39980)
创新(39931)
国家社会(37597)
期刊
(151498)
经济(151498)
研究(92330)
中国(64600)
(52384)
(50923)
管理(49182)
学报(44383)
科学(43817)
农业(34467)
大学(34368)
学学(32428)
教育(30374)
(29139)
金融(29139)
技术(26915)
业经(26435)
财经(24276)
经济研究(22865)
(21150)
(20661)
问题(19822)
技术经济(16191)
现代(15585)
(14758)
世界(14655)
财会(14241)
(14015)
科技(13976)
资源(13641)
共检索到46632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吕卫国  陈雯  
整合新经济地理学、现代经济地理学强调的地方化因素,构建了一个包含初始因素、增强因素和扩散因素在内的非均质空间产业集聚的分析框架,采用历史归纳分析方法,深入剖析了影响苏锡常地区制造业集聚、扩散的向心力和离心力及其变化过程。认为,自然条件和地理区位优势、历史积累的地方化因素、接近外部市场是苏锡常地区产业集聚初始向心力;地方政府的作用、集群和网络效应成为外资快速集聚的增强因素;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的恶化、要素价格上涨、区域开发重点转移导致向心力和离心力的微妙变化,导致近年来苏锡常地区部分产业呈现扩散趋势,并使得苏锡常地区制造业步入产业升级重要阶段。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孙鳌  
区域经济的集群化发展是人类经济活动的一个越来越重要的特征,对这种发展趋势的深刻理解有助于把空间引入经济学中,克服没有空间的经济增长理论的局限,提高其解释力和预见力。然而,要理解企业集群的形成、治理和演变,从而正确地制定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就必须深刻理解企业集群的向心力和离心力。因为,塑造集群化经济的地理结构的正是企业集群的向心力与离心力之间的张力。本文探讨了企业集群的各种向心力(如马歇尔型外部经济、报酬递增、空间竞争、非贸易类投入品的可获得性、创业优势、企业间的互补性、区域品牌效应、运输技术的发展和经济活动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严双伍  郝春静  
本文以日美同盟关系发展的部分重要历程为主线,勾勒了日本同盟关系中日本的"向心力"与"离心力"的轨迹,对日美同盟关系的历史、现在和未来进行了纵向的思考与分析。文中指出日本对美的"离心力"与"向心力"的交替消长,是随着亚太局势演变和日美力量消长的变化而变化的。虽然在可预见的时期内,日美同盟关系依然稳定,并且日本还将尽力维护和强化同盟关系,但日本的大国化是左右日本未来政策与战略的根本与核心,日美在核心利益上的矛盾并未消除,因此日美同盟的今后发展还有不确定性。本研究虽是一个基础性的研究,但对了解日美同盟框架内的日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张雪   王凤彬  
生态系统价值共创稳定表象的背后蕴涵着向心力与离心力的持续张力。生态主导者和参与者之间的互补性是价值共创的基础,也是系统向心力的主要来源。但生态成员之间的关系并不总是同声同气,可能随着双方资源基础、战略和身份诉求的变化而经历摩擦和震荡,由此带来离心力。生态主导者和参与者之间的动态互动如何引致系统向心力与离心力的演变,对这一过程性问题的回答有助于洞悉生态系统价值共创稳定性背后的规律。本文以小米生态链作为纵向案例开展过程研究,借助因果反馈环刻画生态系统向心力与离心力的演变规律。研究显示,小米生态链经历向心力培育、离心力滋生、逆转离心力为向心力三个阶段,生态各方在张力的演变中实现和谐共生。本文借鉴生态系统互补性和组织身份等相关研究,在跨层分析中构建生态系统稳定性演变的过程模型,揭示向心力培育和增强机制、离心力滋生和应对机制,阐明这两种力量彼此蕴含、相互转化的辩证性。本文丰富了关于生态系统向心力与离心力、价值共创稳定性、组织身份等理论研究,为主导者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参与者发展自主品牌以及强化系统思维和辩证思维提供了实践启示。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杨亚平  张会勤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电子与通信设备制造业形成了以东部地区为中心,中西部地区为外围的"中心——外围"结构。但自2006年以来,出现了东部向中西部地区扩散的趋势。为解释这种集聚与扩散现象,本文在建立数理模型的基础上,分析不同类型的市场潜能和要素成本对产业集聚与扩散的作用,并利用2000~2010年全国43个城市面板数据和一阶差分GMM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发现,本地市场潜能、国外市场潜能对电子与通信设备制造业产业集聚具有正向作用,周边市场潜能对产业集聚作用不明显;劳动力成本、工业地价和住宅地价对产业集聚起到离心力作用。另外,分组估计结果显示,东部地区工业地价和住宅地价的上升,中西部地区的周边市场潜能...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钟立新  
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一方面源自于临近地区间知识和技术的溢出效应,另一方面还与地区间优势互补效应的发挥密切相关。根据新经济地理学相关研究,地理临近性在给模仿学习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容易出现路径依赖和技术锁定,从而导致老工业区的没落。本文通过对长三角地区两位数制造业的分行业SP指数及其引申变量值的测量,发现在省域范围内制造业集聚存在一定的自相似性。而在跨省空间范围内,这种自相似性并不存在。省际间行业要素流动正趋于缓慢的集中优化过程中。长三角地区制造业发展的这一演化趋势对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和承接东部地区的产业空间转移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政策启示作用。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刘向信  
建设和谐社会,是党中央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治国理政的战略任务,也是和谐校园建设的应有之义。近年来,山东科技大学党委大力倡导"三宽"、"三公"、"三善"、"三家"、"三化"、"六和"的和谐理念,构建和谐文化;弘扬学校的"五种精神",强化共同信念;开展"一二三四五"境界建设工程,注重班子引领作用;强化"干事、创业、育人、建章、树风"的五项使命,发挥干部带头作用;落实"三个坚持",强化党风带动作用;扩大师生"四种权力",发挥教代会"五种功能",畅通民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余东华  信婧  
信息技术的扩散和应用能够便利地区和企业之间的联系与沟通,突破资源配置的地域隔阂和刚性约束,增强知识和技术溢出效应,推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和服务型制造业发展,进而提升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本文基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分析信息技术扩散推动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作用机制,构建测度信息技术融入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的衡量指标,利用DEA方法测度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动情况,并采用2003—2016年中国30个省级区域的面板数据对信息技术扩散、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信息技术扩散能够推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信息技术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的融入程度越高,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就越高,二者之间呈现正相关关系。加快推进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实现网络互联互通,普及计算机知识,提升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应用程度,能够推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进而提高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柳天恩  吉世虎  赵忆岚  
美国制造业中心首先诞生在东北沿海地区。随着时间的推移,美国产业集聚中心依次向中西部地区、西部和南部地区转移,最终形成制造业沿大西洋和太平洋沿岸集聚的"双岸产业带"、沿五大湖地区集聚的"大湖产业带"和沿墨西哥湾集聚的"海湾产业带"。资本和劳动力的跨区域流动是产业集聚与扩散的动力机制,运输成本和市场一体化与产业集聚关系密切。决定产业集聚与扩散转移的基础是各区域面临的产业集聚的向心力和离心力之间的力量对比。由于产业集聚具有惯性和路径依赖,政府的政策干预可以打破这种路径依赖,促进产业转移,推进新产业集聚中心的形成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柳天恩  吉世虎  赵忆岚  
美国制造业中心首先诞生在东北沿海地区。随着时间的推移,美国产业集聚中心依次向中西部地区、西部和南部地区转移,最终形成制造业沿大西洋和太平洋沿岸集聚的"双岸产业带"、沿五大湖地区集聚的"大湖产业带"和沿墨西哥湾集聚的"海湾产业带"。资本和劳动力的跨区域流动是产业集聚与扩散的动力机制,运输成本和市场一体化与产业集聚关系密切。决定产业集聚与扩散转移的基础是各区域面临的产业集聚的向心力和离心力之间的力量对比。由于产业集聚具有惯性和路径依赖,政府的政策干预可以打破这种路径依赖,促进产业转移,推进新产业集聚中心的形成。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吕卫国  陈雯  
在区域一体化发展的过程中,产业集聚和地区专业化在地区产业发展中相互关联,是地区间分工的基础。通过对江苏省1984-2008年间制造业空间集聚和扩散以及各地区专业化发展的关联分析,发现地区分工深化与区域一体化并非同步,不同时期对各类地区专业化发展具有不同的特征。区域一体化较低水平时期,中心和外围地区专业化指数较高的同时存在"假性分工"的现象;一体化水平向较高水平发展过程中,中心地区资源环境约束下可能凭借发达的产业基础率先步入升级通道使其专业化加深,而外围地区的被动地位以及发展的冲动往往对产业承接的选择能力较差,一定时期内专业化反而会出现下降。其原因是外围地区接受了大量的非优势产业,其中有部分产业是中心地区淘汰的落后产能,一定程度上预示着外围地区有可能会步中心地区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吕新雷  从海燕  魏守华  
首先运用区位商指标测度长三角16个城市28个制造业行业2000~2008年间的产业集聚度,并分析其变化趋势;然后从城市规模、资源状况、劳动力素质与成本、土地成本、生活成本、运输成本、市场规模、基础设施、资金供给、政府政策等角度分析产业集聚度变化的原因;最后得出关于不同规模城市产业发展方向的结论和政策建议。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王勇  李国武  
本文探讨的核心问题是在市场转型和乡村工业化过程中,中国的原发型产业集群是如何形成的。在当时城乡二元分割的制度条件下,乡村企业只能就地办厂,当创新性产业在当地出现后,在模仿机制作用下本地居民不断加入这项产业。由于产业特性和社会结构的影响,该项产业活动在一定的地域空间内经由人际交流迅速就近扩散。在同一产业活动就近扩散达到一定规模后,集聚经济得以产生,辅助和关联产业就会出现。集聚经济的形成不仅会进一步诱使产业技术就近扩散,而且吸引外来要素和企业的集聚。技术就近扩散和集聚经济效应的共同作用推动了原发型产业集群的形成和扩展。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施冬健  张黎  
聚集效应是因社会经济活动的空间集中而形成的聚集经济与聚集不经济综合作用的结果,本质上是两种力量的作用:一方面聚集经济作为空间聚集的吸引力推动着城市区域的形成和发展;另一方面聚集不经济则作为排斥力限制着城市的进一步聚集和规模扩大。城市是经济、社会、环境、文化组合的空间景观,是经济社会活动空间集聚与扩散的过程与结果,总是处于集聚力与扩散力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中。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周文良  
本文以广东省为例分析泛珠三角区域一体化加速后制造业集聚与扩散趋势的变化以及地区专业化水平的变化。通过分析广东省与其周边省份以及广东省各地市的产业平均集中率和制造业中心值,本文发现广东省制造业集聚趋势在继续;而对地区相对专业化指数和地区间专业化指数、从行业的角度对产业空间基尼系数、SP指数以及各行业产值的省份(地市)集中度的分析,则进一步阐明了在制造业集聚和扩散的进程中制造业地区专业化的变化和集聚、扩散的具体行业及地理位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