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246)
2023(11945)
2022(10168)
2021(9014)
2020(7847)
2019(18060)
2018(17496)
2017(34417)
2016(18501)
2015(20738)
2014(20830)
2013(21036)
2012(19989)
2011(18195)
2010(18439)
2009(17515)
2008(16526)
2007(14945)
2006(13233)
2005(11944)
作者
(54924)
(45637)
(45293)
(43464)
(28714)
(22055)
(20917)
(17791)
(17387)
(16401)
(15356)
(15251)
(14478)
(14290)
(14225)
(14208)
(13847)
(13366)
(13121)
(13002)
(11275)
(11201)
(11135)
(10411)
(10356)
(10155)
(10035)
(9958)
(9248)
(9164)
学科
(86626)
经济(86549)
(50063)
管理(49165)
(39274)
企业(39274)
方法(36217)
数学(32197)
数学方法(31927)
中国(29788)
(27035)
金融(27033)
地方(25455)
(24994)
银行(24963)
(24150)
(23786)
(20975)
业经(19035)
(17960)
农业(16246)
(15853)
(14298)
贸易(14288)
(13761)
环境(13036)
(13019)
财务(12984)
财务管理(12954)
产业(12836)
机构
学院(265885)
大学(264876)
(116179)
经济(113592)
管理(101043)
研究(93387)
理学(86531)
理学院(85535)
管理学(84156)
管理学院(83654)
中国(75174)
科学(56800)
(55787)
(52348)
(47556)
(47309)
中心(44798)
研究所(43173)
财经(41351)
(40928)
业大(40167)
(37281)
农业(37169)
经济学(36921)
北京(34864)
(34421)
师范(34097)
经济学院(33576)
(33379)
(33267)
基金
项目(177229)
科学(139444)
研究(128402)
基金(128047)
(110988)
国家(110082)
科学基金(94484)
社会(82741)
社会科(78712)
社会科学(78680)
(72702)
基金项目(68892)
自然(60130)
(59223)
自然科(58707)
自然科学(58692)
自然科学基金(57602)
教育(56863)
资助(51811)
编号(51130)
(41136)
重点(40468)
成果(40406)
(38486)
(37273)
课题(35883)
创新(35007)
国家社会(34000)
科研(33831)
发展(33474)
期刊
(127329)
经济(127329)
研究(80001)
中国(53205)
(42832)
学报(40373)
(39841)
科学(37867)
(37116)
金融(37116)
管理(34820)
大学(30196)
学学(28714)
农业(28092)
技术(22665)
教育(21895)
业经(20926)
经济研究(20228)
财经(20188)
问题(18852)
(17458)
(15329)
技术经济(14073)
统计(13537)
资源(13006)
理论(12977)
(12709)
(12634)
商业(12583)
现代(12504)
共检索到40323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魏倩男  贺正楚  陈一鸣  刘亚茹  
以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布局较丰富,发展迅速的郑州市、开封市、许昌市、洛阳市、新乡市这5个城市为研究对象,选取14个衡量产城融合水平的代表性指标,计算2008-2016年5个城市产业集聚区产业化与城市化的综合指数及产城融合协调发展度。结果表明,2010年之前,5个城市产业集聚区产城融合发展均为失调状态;2010-2016年间,产城融合逐渐开始协调发展。继而应用随机前沿分析模型(SFA)对5个城市产业集聚区产城融合的综合效率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2008-2016年间,5个城市产业集聚区产城融合综合效率总体上呈改善趋势,但仍有很大的改善空间。结合这5个城市发展的实际情况,为进一步提升产业集聚区产城融合效率提出相应的建议。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贾晶  白跚跚  汪雪峰  李世杰  
从产业发展、城市功能、居民需求、资源配置4个方面选择16个具体指标构建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和熵值法相结合的方法对河南省7个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产城融合度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河南省国家高新区的产城融合整体水平不高且存在明显差异,郑州、洛阳、新乡高新区产城融合水平较高,安阳、平顶山高新区产城融合水平较低;产城融合度与服务业发展水平呈正相关,郑州高新区现代服务业发展活跃,产城融合水平较高,平顶山高新区服务业规模较小,产城融合发展不足;产业发展和资源配置在推动产城融合发展中作用突出,郑州、洛阳高新区产业发展水平较高,创新资源较为富集,促进了产城融合;产城融合度随城市规模大小而不同,郑州人口规模及人口密度较大,规模集聚效应使其产城融合优势较为明显。提出加快河南省国家高新区产城融合的建议,即:在优势产业集聚基础上加快产业升级;在完善城市功能基础上实现"三生"空间融合。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何淑婷  王秀丽  李程秀  李玲  
[目的]探究河南省土地利用变化对区域水—能源—粮食—土地系统耦合协调性的影响。[方法]通过构建水—能源—粮食—土地系统耦合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耦合协调模型对河南省十八个地市2010—2020年水—能源—粮食系统纳入土地子系统前后耦合协调性发展的变化进行研究,并运用ArcGIS分析土地利用变化对区域耦合协调度空间分布的影响。[结果]结果表明:(1)土地子系统的加入使河南省各地市水—能源—粮食—土地系统的耦合度C值整体变化幅度减小,耦合协调度D值的时序变化曲线聚集程度提高,各地市耦合协调度变化路径更加统一。(2)随着土地子系统的加入,河南省各地市水—能源—粮食—土地系统耦合协调等级变化混乱程度明显降低,所带来的影响初期以负向为主,随后正负影响互相抵消,出现大量维持原有等级不变的现象,后期正向影响凸显。(3)土地子系统的加入使河南省各地市耦合协调等级的空间变化更加有序,协调类等级的分布重心实现了从东部到西部的平稳过渡且分布范围不断扩大;失调类等级所占比例逐渐缩小,各地市水—能源—粮食—土地系统耦合协调性普遍提升。[结论] 土地的合理利用可以提高区域水—能源—粮食—土地系统耦合协调程度,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高霞  
运用五大类20个基本指标对2001—2007年间河南省1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综合效率差异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河南省各城市的效率得分高低悬殊;效率差异具有两个明显的区域空间特征,一是城市效率以郑州市为中心基本呈放射性递减;二是北高南低、西高东低,效率差异与城市规模差异和产业结构效益差异的相关性不明显,与区位条件差异的关系较强。同时,对不同效率类型的城市提出了不同的发展建议。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陈文峰  孟德友  贺振  
根据城市化的内涵构建城市化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多目标决策TOPSIS法结合信息熵赋权法,对河南2001-2009年各地市的城市化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分析;继而采用ESDA-GIS方法,对河南城市化综合水平的地域空间格局演化特征进行探讨。研究表明,河南各地市城市化综合水平虽然自2001年以来均获得了不同程度的提升,但地市间城市化水平的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均呈拉大趋势;城市化热点地区在空间上表现出由集中分布向随机分布的演变态势,但整体上仍呈现出以中原城市群地区为核心的热点区和以外围地市为冷点区的核心—边缘型空间格局,由此认为着力推进边缘化传统农区的城市化进程是实现河南城市化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刘莉芳  
以河南省为研究对象,在系统总结河南省自主创新体系取得的成效的基础上,从多个方面对河南省与其他省(市)自主创新能力进行比较,分析了河南省的自主创新发展状况以及比较劣势,提出了提升河南省自主创新能力的对策措施。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薛玉莲  
运用主要的财务指标对河南省上市公司1997~2001年经营业绩进行综合分析,得出基本结论:河南省上市公司整体的盈利能力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前期上市的公司业绩极差;整体的偿债能力较强,但一些公司过低的负债率则影响了企业发展速度;整体的成长性不强,低于全国上市公司的平均水平,主要是由于前期上市的几家规模较大的公司业绩持续下滑,后期上市的一些业绩优良的公司负债率过低。这种状况影响了河南省上市公司的整体实力和发展水平。据此,提出了发展我省上市公司的一些基本思路和对策。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宁建新  郝玉玉  
本文基于河南洛阳市2000-2013年的相关数据,运用结构偏离度、协同系数和就业弹性指标,对洛阳市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的协调性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洛阳市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性不强,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有待优化,进而从产业层面和就业层面提出相关建议,以促进洛阳市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协调发展。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范红艳  薛宝琪  
依据旅游与文化产业耦合协调机理,分别从产业规模、产出水平、接待规模、经济贡献4个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对河南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并根据耦合协调度模型对其耦合协调关系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河南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发展水平均呈上升态势,但文化产业波动相对较大,两大产业发展水平整体仍然较低,文化产业年均增长远低于旅游产业,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耦合协调度整体偏低,且具有明显的波动性和阶段性。今后河南应重视两大产业互动互促,科学规划,创新体制机制,培育人才,科技兴产,广泛宣传,进而实现两大产业协调发展。
[期刊] 物流技术  [作者] 王啸啸  欧阳新欢  李爱增  李文权  
构建了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系统耦合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利用耦合协调模型对河南省2005~2011年物流与经济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状况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表明:2005~2011年,河南省物流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度稳步提高,耦合协调等级从严重失调逐步向初步协调转变。但耦合协调度只达到了较低的初级协调水平,有待于向良性协调或优质协调方向转变,以促进区域物流与经济形成良性互动发展。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郭彬  张笑  
基于31个省的统计数据,运用耦合协调模型分析金融集聚与产业结构升级的耦合协调性。研究表明:2010—2015年中国金融集聚与产业结构升级存在高度耦合性,协调度不断由中度协调回落到濒临失调;协调度的空间分布存在较大差异,经济越发达地区耦合协调水平越高。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乔旭宁  王林峰  牛海鹏  杨娅琳  顾羊羊  
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是评价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重要指标。基于MODIS17A3数据分析河南省淮河流域NPP时空演变特征,顾及区域主体功能类型特征构建生态经济协调度模型,对研究区生态经济协调关系进行评估。结果表明:(1)2001—2010年,研究区NPP均值为395g·m-2·a-1,呈中部高、南北低的特点;10年间NPP总体呈增加趋势,年均增长率为3.48%。(2)流域生态价值呈"倒U型"曲线波动变化,2008年达到最高值896.08亿元,最低值为2001年的675.78亿元,单位面积生态价值为96.8万元/km2。(3)流域GDP呈线性增长,人均GDP高值区集聚在以郑州为中心的中原城市群核心区,形成了流域经济发展的热点区域;冷点区域主要分布在京广线以西的黄淮平原农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且集聚分布。(4)流域生态经济协调度先降后升,呈"U型"曲线变化。协调发展区域沿陇海、京广线分布,主要集中在中原城市群地区;弱协调发展区域沿京广、陇海线分布在协调发展区域的外围及桐柏、大别山区;失调发展区域分布在京广线以东,主要是黄淮农区的县市,长期处于失调发展状态。最后,提出了构建淮河流域的生态补偿机制和耕地保护补偿机制,以解决主体功能定位对流域经济和居民福祉的影响。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吴松岭  
本文改进了Ellision和Glaeser定义的地理集中度指数,建立了产业集中度指数并对河南省2003-2009年20个产业的集聚程度进行了测算。我们的结论是,河南省20个产业在2003-2006年间总体集聚程度提高,在2006-2009年间集聚程度大幅下降;河南省产业集聚程度变动的机制与各产业拥有的垄断优势强弱呈正相关关系;这种垄断优势不一定是大企业所特有的,中小企业如果在技术、管理和品牌方面拥有垄断优势也会加强产业的集聚程度,相反大企业仅仅生产规模大而没有其他的垄断优势,则产业的集聚程度会减弱。Por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杨永东  薛香云  杨修身  靳秀兰  靳利民  宗万志  刘义正  张秀英  
明确了河南省芝麻主要病害——苗病、病毒病、茎点枯病和叶斑病的发生危害及田间流行动态;试验筛选出抗病品种,复方多菌灵防治苗病、茎点枯病、叶斑病和40%氧化乐果治蚜防病毒病。据此提出以抗病品种为基础,药剂防治为保证的防治策略,制定出多种病害综合防治技术。经多点试验及示范推广,防病增产效果显著。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杨怀东  张小蕾  
本文旨在以湖南省为例研究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现状,运用熵值法、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湖南省2000—2018年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研究发现,湖南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耦合协调水平由最初的中级失调发展为初级协调,期间依次经历了以农业、农产品加工业和旅游业为驱动产业的磨合发展、自发融合和深度融合发展三个阶段。全国范围来看,山东、江苏、广州三省的农村产业融合达到了中级协调水平,位于我国前列。本文选取与农业关联度较高的二、三产业,构建了三产间耦合协调度模型,更全面的反映了湖南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现状。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