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2742)
- 2023(17565)
- 2022(14291)
- 2021(12970)
- 2020(10970)
- 2019(24605)
- 2018(24321)
- 2017(47485)
- 2016(25409)
- 2015(28163)
- 2014(27889)
- 2013(27399)
- 2012(24402)
- 2011(21412)
- 2010(21190)
- 2009(19207)
- 2008(18700)
- 2007(16422)
- 2006(14098)
- 2005(12575)
- 学科
- 济(107514)
- 经济(107403)
- 业(95388)
- 企(83995)
- 企业(83995)
- 管理(82802)
- 方法(49304)
- 数学(40169)
- 数学方法(39702)
- 业经(33405)
- 农(32871)
- 财(30864)
- 中国(27367)
- 农业(23565)
- 务(22627)
- 财务(22578)
- 财务管理(22551)
- 技术(21674)
- 企业财务(21428)
- 地方(20002)
- 制(19874)
- 理论(19554)
- 贸(17983)
- 贸易(17974)
- 和(17822)
- 易(17474)
- 学(17450)
- 划(17104)
- 策(16161)
- 环境(15887)
- 机构
- 学院(355810)
- 大学(348538)
- 济(148484)
- 经济(145697)
- 管理(143952)
- 理学(125006)
- 理学院(123781)
- 管理学(121746)
- 管理学院(121067)
- 研究(110432)
- 中国(84803)
- 京(71313)
- 科学(67473)
- 财(66507)
- 农(61690)
- 业大(53910)
- 财经(53898)
- 所(53881)
- 江(53194)
- 中心(52119)
- 经(49191)
- 研究所(49093)
- 农业(48555)
- 经济学(45520)
- 北京(43353)
- 范(42909)
- 师范(42425)
- 州(41942)
- 经济学院(41349)
- 财经大学(40029)
- 基金
- 项目(245826)
- 科学(196255)
- 基金(180386)
- 研究(179309)
- 家(156968)
- 国家(155601)
- 科学基金(136358)
- 社会(116695)
- 社会科(110893)
- 社会科学(110865)
- 省(97976)
- 基金项目(95883)
- 自然(88136)
- 自然科(86241)
- 自然科学(86222)
- 自然科学基金(84743)
- 教育(82286)
- 划(80535)
- 资助(72200)
- 编号(71657)
- 成果(55542)
- 重点(54920)
- 创(54246)
- 部(53821)
- 发(53720)
- 创新(50033)
- 国家社会(49191)
- 课题(48262)
- 业(48052)
- 科研(47000)
- 期刊
- 济(159349)
- 经济(159349)
- 研究(95972)
- 中国(64479)
- 农(56776)
- 管理(56596)
- 财(53923)
- 学报(52564)
- 科学(50171)
- 大学(41113)
- 农业(39368)
- 学学(39078)
- 技术(34539)
- 教育(33034)
- 融(29932)
- 金融(29932)
- 业经(29145)
- 财经(26630)
- 经济研究(25323)
- 业(23492)
- 经(23140)
- 问题(21428)
- 技术经济(19509)
- 现代(17100)
- 商业(17059)
- 统计(16677)
- 版(16608)
- 科技(16559)
- 策(16236)
- 图书(16180)
共检索到50974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张贺 许宁
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与集聚态势关系到一个地区的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与经济运行效率,对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绿色转型意义重大。聚焦城市样本数据,实证考察了生产性服务业不同集聚模式产生的外部性以及集聚外部性对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效应。研究表明:第一,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集聚能够产生MAR外部性与PROTER外部性,生产性服务业多样化集聚能够产生JBABOS外部性;第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MAR外部性通过阻碍技术进步抑制了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JACBOS外部性与PROTER外部性通过提升技术效率促进了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第三,基于不同产业层次、不同地理位置与不同城市规模而言,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外部性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异质性。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张纯记
采用2000—2014年我国30个省区的面板数据,构建了动态面板数据模型,运用系统广义矩估计方法,研究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研究表明:第一,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具有促进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作用;第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具有非线性特征,符合"威廉姆森假说";第三,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促进作用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和行业差异。
[期刊] 林业经济问题
[作者]
王雅晖 王怡然 杨金霖 赵田野 张大红
基于2008—2018年中国林业产业省级层面的面板数据,运用加权区位熵和赫芬达尔倒数对林业产业专业化、多样化集聚进行测度,运用DEA-Malmquist对林业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度,采用系统广义矩估计法实证分析林业产业两种集聚类型对林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各省林业产业集聚程度存在显著差异且与林业发展情况差异具有一致性,同省的两种集聚类型存在一定此消彼长关系;除研究期初,全国林业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分解因素始终呈平稳波动趋势;林业技术进步是林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主要动力;专业化集聚对林业全要素生产率产生“U”形非线性影响,多样化集聚则对林业全要素生产率产生负向影响。最后,提出优化林业产业布局和提升全要素生产率的若干对策措施。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李珊珊 马艳芹
基于产业集聚的理论研究和绿色发展的环境诉求,本文以2004-2016年中国30个省(市)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为研究样本,运用面板门槛模型探讨供给侧视角下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从专业化集聚和多样化集聚角度证实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存在结构突变效应,并鉴于内部细分行业集聚特征展开进一步探讨。结果表明:在不同集聚视角下,能源强度、经济发展水平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存在不同程度的门槛效应;就全国层面,专业化集聚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具有一定程度上的抑制作用,多样化集聚表现出较明显的促进作用;就行业层面,细分行业专业化集聚存在明显的行业异质性特征,金融业是提升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重点行业。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王燕 孙超
高端制造业服务化、高新技术产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同地协同集聚是否可以有效提高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值得深入研究。本文通过门限回归等实证研究发现:在正负外部效应的共同作用下,产业协同集聚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呈倒U型;从产业异质性看,高新技术产业与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协同集聚的最优水平会更晚进入拐点,且跨过门限值后,其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负效应更小;从地区差异性看,我国大部分地区处于倒U型关系的后半段,高新技术产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的拥挤效应开始显现;从影响过程看,协同集聚初期的成本积累,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产业间的技术创新、规模效率改进等方面的潜能,现阶段产业协同集聚对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和技术水平的正向影响不显著。因此,高新技术产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应充分利用传统基础设施和新型基础设施,以工业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打破行政地区束缚,各地根据区位优势选择产业发展方向,政府需对企业环境治理成本予以适当弥补。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李体欣 倪志兴 许瑞琦
本文基于2003-2016年我国283个城市的面板数据,考察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得出以下结论:一是适度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有助于提升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但当集聚水平超过一定阈值之后,进一步提升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水平反而会降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二是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主要通过促进技术创新、改善劳动力与资本错配的渠道促进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三是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存在市场化与城市规模的门槛效应,市场化水平越高、城市规模越大,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促进效应愈加明显。上述研究结论的政策启示:应进一步支持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与适度集聚,充分发挥其对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同时优化创新环境,加强区域间人才、知识、技术交流合作,健全市场要素流动体制机制。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张素庸 汪传旭 任阳军
基于中国30个省市2007~2016年的数据,采用动态空间杜宾模型,实证检验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及其空间溢出效应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表明:我国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显著的"时间惯性"及"空间溢出"效应;在控制了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外商直接投资、环境规制、城镇化水平等因素后,生产性服务业多样化集聚不仅对本地区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有积极影响,而且对相邻地区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产生显著的促进作用;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集聚有利于本地区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但对相邻地区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有明显的负向空间溢出效应。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孙虹玉 刘泽杰
本文依据绿色发展理念,在遵循可持续发展的效率观前提下,基于2001—2019年国内282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利用空间计量模型评估了城市蔓延、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1)城市蔓延不利于提升本地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但有利于提升邻地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2)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集聚有利于提升本地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但不利于提升邻地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生产性服务业多样化集聚不利于提升本地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但有利于提升邻地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3)区域异质性分析表明,东部和中部地区的城市蔓延不利于提升本地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但有利于提升邻地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西部地区的城市蔓延均不利于提升本地和邻地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东部和西部地区的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集聚比多样化集聚更有利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但中部地区的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集聚和多样化集聚却均不利于提升绿色全要素生产率。(4)进一步研究发现,全国层面的城市蔓延可以通过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促进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分区域可知,东部和西部地区的城市蔓延比中部地区更有利于通过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促进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熊友华 王越
本文基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工业全要素生产率直接与间接影响路径的理论分析,统计与分析我国273个城市2010~2019年的面板数据,基于空间杜宾模型实证研究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工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发现:我国工业全要素生产率在地理分布上具有正的空间自相关性,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可以显著推动本地区工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同时,还将空间溢出效应发挥出来,人力资本水平与信息化水平均对工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但外商直接投资对工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为负。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陈晓峰
通过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来提升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既为城市高质量发展腾出环境容量,也为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指明了方向。系统测度了长三角城市群26个城市2006—2017年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及其时空转换特征,并就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效果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显示:在多种情境下,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均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但中心城市的空间溢出特征及高端生产性服务业的作用效果则相对更为明显。较之于绿色技术效率,现阶段生产性服务业的专业化集聚和高端化发展更利于绿色技术进步,但人力资本、技术创新、对外开放的空间外溢效应方面仍不显著,导致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在跨行业、跨区域推进城市群绿色发展中的作用也大打折扣。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刘强 王丽君 徐生霞
通过对区位熵的加权处理,给出产业协同集聚的测度方法;在此基础上,借助2006—2020年的省级面板数据,通过构建门槛模型分析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对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非线性影响效应。研究结果显示:总体上,产业协同集聚对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正向带动效应,而这种效应表现出阶段递减特性。从分解效应看,产业协同集聚对制造业技术效率的正向带动效应表现出单门槛非线性特征,而对规模效率的影响具有双门槛效应;分区域看,相较于西部地区,产业协同集聚对东中部地区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作用更强;分行业看,科学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业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对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均呈现倒U型特点,而金融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对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表现出临界减小特征。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韩增林 杨文毅 郭建科
利用2005—2014年中国285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可以从供给侧视角以生产性服务业自身集聚及其与三大产业的协同集聚作为其对国民经济的供给规模和供给结构,用空间动态面板杜宾模型探察生产性服务业对城市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结果显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显著的空间影响,两者之间呈现复杂的非线性关系。就供给规模而言,全国层面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全要素生产率之间为倒U型关系,尚未达到最佳集聚程度;高端生产性服务业主要集聚在区域性中心城市,是推动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主力军;低端生产性服务业主要集聚在中部地区,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邵泽
本文选取2012-2021年我国26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作为研究样本,通过建立面板数据回归模型,探究流通产业集聚对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机制。进一步的,将样本划分一线、二线、三线以及四线城市展开异质性分析,同时考察技术创新能力的中介效应。研究发现,流通产业集聚可显著提升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依旧成立。异质性分析表明,一线城市流通产业集聚对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最显著,四线城市则不明显。流通产业集聚可通过提升技术创新能力,间接影响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银西阳 贾小娟 李冬梅
[目的]农业产业集聚是农业绿色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剖析农业产业集聚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有助于实现农业绿色化和现代化发展。[方法]基于1998—2018年中国省域农业发展数据,引入空间因素,通过构建空间杜宾模型分析农业产业集聚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及其空间溢出效应。[结果]在样本考察期内,中国农业产业集聚与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均存在明显的空间相关性;农业产业集聚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且该影响具有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周边区域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财政支农、工业化和自然灾害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城市化、对外开放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结论]应把握省域农业空间关联规律,推进区域农业绿色、协调发展,优化资源配置,科学布局农业产业,并从财政支持、城镇化、工业化、自然灾害和农业开放水平等方面推进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余东华 信婧
信息技术的扩散和应用能够便利地区和企业之间的联系与沟通,突破资源配置的地域隔阂和刚性约束,增强知识和技术溢出效应,推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和服务型制造业发展,进而提升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本文基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分析信息技术扩散推动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作用机制,构建测度信息技术融入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的衡量指标,利用DEA方法测度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动情况,并采用2003—2016年中国30个省级区域的面板数据对信息技术扩散、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信息技术扩散能够推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信息技术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的融入程度越高,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就越高,二者之间呈现正相关关系。加快推进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实现网络互联互通,普及计算机知识,提升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应用程度,能够推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进而提高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