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175)
- 2023(11537)
- 2022(9717)
- 2021(8607)
- 2020(7128)
- 2019(15947)
- 2018(15492)
- 2017(29649)
- 2016(15428)
- 2015(17169)
- 2014(17036)
- 2013(16953)
- 2012(16380)
- 2011(15000)
- 2010(15218)
- 2009(13953)
- 2008(14004)
- 2007(12561)
- 2006(11375)
- 2005(10382)
- 学科
- 济(81433)
- 经济(81358)
- 管理(46262)
- 业(45769)
- 企(35421)
- 企业(35421)
- 方法(31520)
- 数学(27455)
- 数学方法(27314)
- 地方(25044)
- 中国(23062)
- 农(22460)
- 业经(19080)
- 财(16641)
- 环境(16507)
- 农业(15532)
- 地方经济(14282)
- 贸(14179)
- 贸易(14164)
- 易(13593)
- 制(13247)
- 学(13247)
- 产业(12916)
- 发(12591)
- 融(12568)
- 金融(12567)
- 技术(12164)
- 银(11909)
- 银行(11898)
- 行(11535)
- 机构
- 学院(230638)
- 大学(228061)
- 济(101653)
- 经济(99788)
- 管理(88497)
- 研究(81651)
- 理学(75609)
- 理学院(74786)
- 管理学(73769)
- 管理学院(73340)
- 中国(62330)
- 京(48583)
- 科学(47428)
- 财(46667)
- 所(40145)
- 中心(37284)
- 财经(36753)
- 农(36216)
- 研究所(35968)
- 江(35408)
- 经(33319)
- 经济学(31987)
- 北京(31289)
- 业大(31142)
- 范(31038)
- 师范(30658)
- 院(30262)
- 经济学院(29016)
- 州(28707)
- 农业(27704)
- 基金
- 项目(152991)
- 科学(121849)
- 研究(114305)
- 基金(110844)
- 家(96007)
- 国家(95181)
- 科学基金(82246)
- 社会(75413)
- 社会科(71776)
- 社会科学(71762)
- 省(60409)
- 基金项目(58467)
- 教育(51324)
- 自然(50489)
- 划(49888)
- 自然科(49093)
- 自然科学(49080)
- 自然科学基金(48217)
- 资助(44862)
- 编号(44542)
- 发(39416)
- 成果(35870)
- 重点(35178)
- 部(33974)
- 发展(32339)
- 课题(32251)
- 创(32027)
- 国家社会(31979)
- 展(31794)
- 创新(30014)
- 期刊
- 济(117196)
- 经济(117196)
- 研究(70620)
- 中国(48433)
- 管理(35664)
- 财(34810)
- 农(33822)
- 学报(32139)
- 科学(31683)
- 大学(25246)
- 融(24364)
- 金融(24364)
- 学学(23866)
- 教育(23758)
- 农业(23273)
- 技术(21351)
- 业经(20761)
- 经济研究(18984)
- 财经(18764)
- 经(16304)
- 问题(16136)
- 贸(12539)
- 业(12491)
- 技术经济(11853)
- 商业(11757)
- 资源(11164)
- 世界(10834)
- 科技(10631)
- 国际(10627)
- 现代(10452)
共检索到35501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王兵 聂欣
理论上,产业集聚的环境正外部性应该远大于其负外部性。但从现实看,产业集聚似乎伴随着河流污染、雾霾等诸多环境问题。面对理论与现实的"落差"不禁要问:产业集聚对于环境治理到底是助力还是阻力?对此,现有文献不仅未能达成一致结论,且研究视角大多停留在城市、产业等宏观层面,鲜有上述关系的微观机制研究。开发区作为中国最典型的产业集聚区,为厘清上述问题提供了良好的研究视角。本文通过匹配河流水质观测点与开发区的地理信息,利用准自然实验研究了产业集聚对周边水环境的影响。研究表明,设立开发区后周边河流水质出现了明显恶化,生化需氧量和氨氮污染物指标显著上升。进一步结合工业企业数据库,本文发现排放污染物的企业在设立开...
关键词:
产业集聚 水污染 开发区 双重差分法
[期刊] 世界经济文汇
[作者]
田思远 王孝松
本文通过2006年省级开发区大规模设立的准自然实验,考察了产业集聚对企业污染排放强度的影响,发现开发区设立降低了企业SO2排放强度。机制检验结果表明,开发区主要通过促进清洁生产、推动末端治理和发挥集聚优势等渠道减少企业污染排放。进一步研究发现,开发区设立对低等级城市企业、非外资企业和资本密集型企业污染排放强度的影响更加显著。本文的研究结论为各级政府借助开发区政策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共赢发展提供了参考依据。
关键词:
开发区 产业集聚 企业减排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刘修岩 周君婷 李昊
以开发区为典型代表的区位导向性政策是“稳就业促增收”的重要载体。基于中国开发区设立的准自然实验,结合2011—2019年CHFS五期微观调查数据,通过地理信息编码及空间匹配方法构建综合数据集,采用双重差分法模型(DID)考察开发区设立对劳动者工资性收入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回答了建立何种开发区更为有效,建在何处更能实现产城融合,以及对何种劳动力市场影响更大等一系列问题。研究发现,开发区设立显著提升了劳动者工资性收入,这一结论也通过了多重稳健性检验。异质性分析表明,从政策差异看,高新区和距离城区较远的开发区更有利于政策效应发挥;从区域差异看,开发区设立有利于提升紧凑型城市和人口密度较高地区的劳动者工资性收入;从劳动力市场差异看,开发区对男性、农村户籍、居住在城镇地区劳动者工资性收入的提升效应更大。拓展性分析表明,以管委会为圆心,开发区工资提升效应的地理距离衰减边界为10 km。因此,坚持以提质增效为引领,依托城市紧凑式空间布局,打造连接城乡发展的空间支撑节点,是开发区推进产城互动、城乡互融,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重要路径。
[期刊] 广东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陆凤芝 杨浩昌
基于2003—2016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采用双向固定效应、空间面板杜宾等计量方法,并结合中介效应检验模型,实证检验产业协同集聚对环境污染治理的影响。研究表明:产业协同集聚与环境污染呈稳定的倒U型关系,即短期内产业协同集聚表现为环境污染治理的阻力,但长期看又会逐步转化为环境污染治理的助力,且这种影响效应不存在地区差异;产业协同集聚的空间溢出效应具有地区差异性,其中东部地区的溢出效应不显著,中西部地区的溢出效应则较为显著;科技创新是产业协同集聚影响环境污染治理的一个有效中介变量。因此,应大力推进产业协同集聚战略,因地制宜制定产业协同集聚发展政策,构建联防联控的协同治污举措,推进环境污染的有效治理。
[期刊] 税务研究
[作者]
黄雅茹 任艳琴
本文将我国设立国家级城市群作为一个准自然实验,以国家级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分析经济集聚对地方政府间税收竞争的影响。研究发现,城市群政策显著降低了我国城市群城市间的税收竞争强度,在经过平行趋势检验和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本文的基准回归结果仍然成立。异质性分析发现,相较于东部地区,经济集聚对中部、西部地区城市群城市间的税收竞争抑制作用更强。机制检验发现,资本等流动性生产要素偏向于流入城市群城市,说明城市群政策产生的正外部效应大于税收竞争强度降低所带来的生产要素税负水平提高。结合研究结论,本文从加快城市集群化发展、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政策扶持力度、完善城市集群化发展的顶层制度设计和地方政府绩效考核标准等方面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
经济集聚 地方政府 税收竞争 城市群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陈东景 刘坤
以中国2004—2018年26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为研究对象,运用非期望产出Super-SBM模型测度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构建多期双重差分模型分析了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全国层面,建立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呈现"U"型趋势,即开发区在建立初期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开发区建立一段时间后,会促进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且成立之初的抑制作用主要源于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抑制;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2)在区域差异上,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对东北地区、中部地区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而对东部地区、西部地区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不显著。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陈东景 刘坤
以中国2004—2018年26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为研究对象,运用非期望产出Super-SBM模型测度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构建多期双重差分模型分析了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全国层面,建立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呈现"U"型趋势,即开发区在建立初期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开发区建立一段时间后,会促进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且成立之初的抑制作用主要源于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抑制;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2)在区域差异上,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对东北地区、中部地区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而对东部地区、西部地区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不显著。
[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作者]
魏蓉蓉 李天德
以不同地区相继实施的自贸区战略为准自然实验,运用多期双重差分法考察了自贸区政策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自贸区建设能够显著提高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基于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和股东属性的分组检验显示:与国有企业相比,自贸区战略对非国有企业所在区域的经济高质量发展作用相对更大;与金融资源配置效率较低的地区相比,自贸区设立对金融资源配置效率较高地区的经济高质量发展影响相对更明显。中介效应模型进一步显示自贸区提升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主要通过提高地区的直接投资比重、企业的专利申请量和资本配置效率三个机制共同实现。基于金融资源配置效率视角对作用机制的检验结果表明,自贸区战略对金融资源配置效率较高地区的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积极作用更显著。
关键词:
经济高质量发展 自由贸易区 双重差分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戴翔 徐柳 张为付
产业集聚优势是否影响以及如何影响制造业价值链攀升呢?先从地区专业化和行业集中度两个方面进行理论分析,接下来利用WIOD最新数据库提供的基础数据开展计量检验。研究结果表明:总体层面上,行业集中度对制造业价值链攀升具有抑制作用,地区专业化则表现出显著正向促进作用;分样本层面上,行业集中度对不同要素密集度特征制造业行业影响存在不同,甚至出现方向相反的影响效应,而地区专业化的影响则均表现为正向促进作用,且对技术密集型制造业、资本密集型制造业、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呈现出由强到弱的作用效果;面板门槛回归结果显示,市场集中度形式和地区专业化形式的产业集聚优势影响制造业攀升全球价值链均呈现非线性,即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其影响的作用力大小有别。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徐明威 林先扬 毛逸勋
本文运用2010-2020年36个工业城市面板数据,以粤港澳大湾区的设立为准自然实验,基于产业集聚与对外开放视角,利用DID模型揭示粤港澳大湾区战略对工业韧性提升的影响、机制与路径。结果发现,粤港澳大湾区战略确实提高了工业韧性,且其影响具有一定持续性。机制分析发现,粤港澳大湾区战略能够通过产业集聚和对外开放两种渠道推动工业韧性的提升,且二者的协同作用强化了粤港澳大湾区战略的政策效应。异质性分析发现,城市规模大小和城市发展阶段也会影响粤港澳大湾区战略提升工业韧性的程度。本文的研究为后续优化粤港澳大湾区战略效应提供政策启示。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徐明威 林先扬 毛逸勋
本文运用2010-2020年36个工业城市面板数据,以粤港澳大湾区的设立为准自然实验,基于产业集聚与对外开放视角,利用DID模型揭示粤港澳大湾区战略对工业韧性提升的影响、机制与路径。结果发现,粤港澳大湾区战略确实提高了工业韧性,且其影响具有一定持续性。机制分析发现,粤港澳大湾区战略能够通过产业集聚和对外开放两种渠道推动工业韧性的提升,且二者的协同作用强化了粤港澳大湾区战略的政策效应。异质性分析发现,城市规模大小和城市发展阶段也会影响粤港澳大湾区战略提升工业韧性的程度。本文的研究为后续优化粤港澳大湾区战略效应提供政策启示。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王智新 邢双美 韩承斌
跨境电商既是全球数字贸易时代加速到来的内在驱动,又是中国打造“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还是中国实现对外贸易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载体。文章基于2011~2019年省级面板数据,将自由贸易试验区设立视为准自然实验,采取多期双重差分法评估自由贸易试验区的跨境电商发展效应。研究发现,自由贸易试验区不仅能促进本地跨境电商发展,还能通过空间溢出效应带动邻近地区跨境电商发展。进一步分析发现,这种促进效应与信息集聚、贸易成本、市场开放和创新驱动密切相关,自由贸易试验区对跨境电商发展的促进作用在中西部地区、内陆地区和“一带一路”沿线省份表现得更加明显。随着以更大力度谋划和推进自贸试验区高质量发展,跨境电商发展显著提升了本地区制造业出口技术复杂度,有利于中国制造加快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以上结论经过内生性问题处理和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在百年变局叠加世纪疫情背景下,文章的研究结论既为加快发展外贸新业态新模式、推动对外贸易高质量发展、服务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等提供理论支撑,又为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持续深化改革创新、深入推进高水平制度型开放等提供启示意义。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赵放 蒋国梁 马婉莹
激发数字产业创新活力是提升我国数字竞争力、把握数字经济发展主动权的关键一环。本文将大数据平台建设作为一项准自然实验,考察数据要素市场建设对数字产业创新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第一,数据要素市场建设提高了数字产业创新水平,且随着数字产业创新水平的提升,促进效果整体呈现出逐渐增强的变化趋势;第二,数据要素市场建设主要通过加速数字产业集聚和强化政府数字治理,促进数字产业创新发展;第三,数据要素市场建设对数字发展水平较低和创新环境较差的省份数字产业创新水平的促进效果强于数字发展水平较高和创新环境较好的省份。因此,未来应加快培育统一规范的数据要素市场,优化数字产业布局,提升政府数字服务能力,为数字产业创新发展持续赋能。
[期刊] 金融论坛
[作者]
韩瑞栋
本文从地方金融机构改革实践出发,利用城市非平衡面板数据和小微企业数据,估计城商行设立对地方就业的影响。研究表明:城商行设立有助于促进地方就业规模扩张,对三次产业划分的就业结构影响存在差异;城商行通过影响区域经济增长、改善信贷资源配置状况以及服务于小微企业等渠道引致就业需求增加,并对第二产业内采矿业、制造业以及第三产业内生产性服务业就业结构产生异质性影响;此外,基于小微企业数据库的实证研究发现,城商行有助于改善小微企业的信贷资源获取能力和企业经营绩效,从而有助于提高小微企业就业吸纳能力。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刘金科 刘霁萱 晁颖
作为绿色金融重要组成部分的绿色信贷政策,能否通过信贷资源配置推动高污染、高能耗企业实现绿色低碳转型?转型路径是资本整合还是技术创新?是高质量发展需要回答的重要问题。本文以《绿色信贷指引》实施为准自然实验,基于企业微观数据考察绿色信贷政策对高污染、高能耗企业低碳转型的影响。研究发现,该政策显著促进了高污染、高能耗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但减污降碳效应尚未显现。地方财政压力较小、环境执法力度较强地区与议价能力较弱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明显上升。该政策促进了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主要是诱发了清洁并购行为,而绿色创新提升并不显著。这意味着高污染、高能耗企业低碳转型的内生动力不足,更多依赖于资本整合。本文为进一步完善绿色信贷政策提供了重要的经验证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环境执法监督与企业环境绩效:来自环保约谈的准自然实验证据
制度质量如何影响外资企业进入模式——来自中国设立开发区的经验证据
区域性开放性政策与企业污染排放——来自中国开发区设立的证据
“一带一路”倡议能否降低城市环境污染?——来自准自然实验的证据
环境权益交易与企业费用黏性——来自排污权交易准自然实验的证据
财政分权与产业结构升级——来自“省直管县”准自然实验的经验证据
农业生产性服务对县域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来自准自然实验的证据
智慧城市试点对吸引FDI的影响——来自准自然实验的证据
融券制度与内部人寻租——来自准自然实验的经验证据
自由贸易试验区促进了城市数字经济发展吗?——来自准自然实验的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