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041)
- 2023(4847)
- 2022(4132)
- 2021(3542)
- 2020(2929)
- 2019(6618)
- 2018(6416)
- 2017(12753)
- 2016(6858)
- 2015(7571)
- 2014(7509)
- 2013(7620)
- 2012(7008)
- 2011(6466)
- 2010(6476)
- 2009(5633)
- 2008(5471)
- 2007(4769)
- 2006(4231)
- 2005(3575)
- 学科
- 济(38581)
- 经济(38559)
- 业(16860)
- 管理(15532)
- 方法(15481)
- 数学(14070)
- 数学方法(13990)
- 企(11123)
- 企业(11123)
- 中国(11101)
- 地方(11023)
- 农(9697)
- 产业(9348)
- 业经(8495)
- 农业(6737)
- 城市(6362)
- 环境(5945)
- 地方经济(5820)
- 技术(5736)
- 学(5638)
- 结构(5421)
- 发(5350)
- 城市经济(4656)
- 贸(4611)
- 贸易(4610)
- 易(4365)
- 理论(4043)
- 划(3868)
- 制(3786)
- 产业结构(3695)
- 机构
- 学院(103600)
- 大学(102365)
- 济(48137)
- 经济(47211)
- 管理(40671)
- 研究(37593)
- 理学(35842)
- 理学院(35384)
- 管理学(34857)
- 管理学院(34659)
- 中国(25279)
- 科学(23658)
- 京(22072)
- 农(20151)
- 所(18538)
- 业大(17987)
- 研究所(17181)
- 财(16701)
- 中心(16395)
- 农业(16117)
- 经济学(15568)
- 江(14984)
- 经济学院(14256)
- 财经(14228)
- 院(13485)
- 范(13475)
- 师范(13336)
- 北京(13177)
- 经(12945)
- 经济管理(12351)
- 基金
- 项目(76352)
- 科学(61653)
- 基金(56788)
- 研究(52904)
- 家(50318)
- 国家(49969)
- 科学基金(43427)
- 社会(36680)
- 社会科(35170)
- 社会科学(35163)
- 基金项目(30963)
- 省(30461)
- 自然(27790)
- 自然科(27197)
- 自然科学(27193)
- 自然科学基金(26736)
- 划(25477)
- 教育(22703)
- 资助(22238)
- 编号(19420)
- 发(18613)
- 重点(17327)
- 部(16351)
- 创(16147)
- 国家社会(16087)
- 发展(15333)
- 创新(15167)
- 展(15140)
- 计划(14465)
- 人文(13892)
共检索到14198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程中华 张立柱
本文基于2003—2012年中国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统计数据,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实证研究了产业集聚对城市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结论表明:中国城市全要素生产率的空间相关性呈逐年增强的趋势,其溢出效应在0~950千米范围内呈现先升后降的"倒U型"曲线过程,波峰出现在500千米左右;制造业集聚对城市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显著为负,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和市场潜能有利于城市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从集聚外部性效应来看,MAR外部性和Porter外部性对城市全要素生产率存在显著负向影响,Jacobs外部性有利于城市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这意味着制造业集聚所带来的负影响主要是由MAR外部性和Porter外部性所主导。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龚文龙
本文基于2003-2014年中国东部98个城市的面板数据,使用区位熵计算了东部城市传统商业集聚和多元商业集聚的程度,并利用DEA-Malmquist指数模型估算了城市全要素生产率,最后探索不同商业集聚与城市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相关性。研究发现,东部城市全要素生产率变动呈现倒U型,其中技术效率变动是主要推动因素;相比于传统商业集聚,东部城市的多元商业集聚程度显示了一定的弱化现象,但多元商业集聚对城市全要素生产率贡献仍然大于传统商业集聚,而且这种贡献是通过提升城市技术效率进行传导,而非技术进步。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邵泽
本文选取2012-2021年我国26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作为研究样本,通过建立面板数据回归模型,探究流通产业集聚对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机制。进一步的,将样本划分一线、二线、三线以及四线城市展开异质性分析,同时考察技术创新能力的中介效应。研究发现,流通产业集聚可显著提升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依旧成立。异质性分析表明,一线城市流通产业集聚对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最显著,四线城市则不明显。流通产业集聚可通过提升技术创新能力,间接影响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宣旸 张万里
基于2012-2014年住建部和科技部提出的智慧城市试点政策数据,使用2009-2018年中国地级市面板数据,根据SBM-Malmquist-Luenberger方法计算并分解绿色全要素生产率,通过倾向得分匹配方法和双重差分模型分析智慧城市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关系,并研究专业化和多样化等经济集聚变量的影响机制,最终引入地区和城市规模异质性。研究发现,智慧城市显著提升地区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制造业专业化没有中介智慧城市和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关系,智慧城市通过提升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相关多样化和无关多样化,最终促进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东部地区经济集聚的正向中介效应显著,中西部地区显著性差;城市规模越大,经济集聚的正向中介效应就越显著。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范剑勇 冯猛 李方文
本文以1998~2007年通信设备、计算机与其他电子设备业企业为素材,应用Levinsohn-Petrin半参估计方法与随机前沿分析方法估计企业全要素生产率(TFP)及其结构性因素,考察了县级层面产业集聚的主要形式——专业化和多样化经济对全要素生产率及其构成要素的影响。我们发现:(1)两种方法得出的TFP增长走势基本相似,技术效率改善与前沿技术进步是TFP增长的主要结构性因素,但在总体上前者的贡献份额高于后者;(2)专业化经济对TFP提升具有显著影响,多样化经济不具这一功效;(3)专业化经济通过技术效率改善来促进TFP增长,且其作用渠道是行业内厂商平均规模;(4)多样化经济虽然能够促进前沿技术...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殷越
数字金融是“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重要引擎。基于此,文章利用2011—2019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通过系统GMM模型和递归效应模型检验数字金融是否通过产业集聚途径来影响全要素生产率。结果发现:(1)数字金融对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2)产业专业化集聚和多样化集聚均起到了部分中介效应。其中,数字金融、覆盖广度以及使用深度均通过降低产业专业化集聚程度对全要素生产率产生抑制作用,而数字化程度通过增加产业专业化集聚程度对全要素生产率产生促进作用;数字金融、覆盖广度、使用深度以及数字化程度通过增加产业多样化集聚程度对全要素生产率产生促进作用。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张广海 汪立新
本文采用EG指数方法测度我国旅游业产业集聚水平,采用曼奎斯特指数测度我国旅游全要素生产率水平,发现我国旅游产业集聚呈下降趋势且速度随时间变缓,我国旅游全要素生产率水平呈现出波动变化,且波动幅度逐渐增大;通过构建模型考察两者关系,发现我国旅游产业集聚冲击对全要素生产率存在显著影响,旅游全要素生产率冲击对产业集聚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影响。
关键词:
旅游业 产业集聚 全要素生产率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张翼 王可昕 王艺萌 郑兴无
金融活动的空间集聚通过多种方式影响城市要素配置与生产率,使用随机前沿模型测度了中国283个城市的动态时序全要素生产率,以多模型实证分析了金融集聚与要素价格扭曲对城市生产率的影响。回归结果表明,金融集聚有助于提升城市全要素生产率,并通过缓解要素价格扭曲对生产率起到正向作用。金融集聚影响资本替代和劳动结构优化的拓展分析和系列稳健性检验均支持了相应回归结论。提升金融集聚的专业化能力和增强金融业务的普惠性,有助于优化城市要素配置及提升效率,更好发挥金融活动服务城市发展的功能。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梁军 从振楠
在测度分析我国中心城市全要素生产率变化的基础上,基于城市层级分异的视角,实证研究生产性服务业、制造业集聚对于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和作用机制。结果表明:经济增长的产业驱动力呈现出以制造业为主切换到制造业和服务业"双轮驱动"的演变特征,在高等级中心城市这种趋势愈加明显;生产性服务业集聚通过提升技术效率的途径促进城市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其中主要提高了制造业行业全要素生产率;制造业集聚对中心城市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作用总体上并不显著,但高等级中心城市的制造业集聚能通过推动技术进步,对城市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产生正向影响。最后,根据研究主要结论,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熊友华 王越
本文基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工业全要素生产率直接与间接影响路径的理论分析,统计与分析我国273个城市2010~2019年的面板数据,基于空间杜宾模型实证研究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工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发现:我国工业全要素生产率在地理分布上具有正的空间自相关性,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可以显著推动本地区工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同时,还将空间溢出效应发挥出来,人力资本水平与信息化水平均对工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但外商直接投资对工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为负。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李胜会 李红锦
本文首先梳理了国内外相关文献,描述了我国省级层面劳动力和资本空间集聚的程度和现状,在此基础上采用基于动态DEA的Malmquist指数对我国省级层面以及东、中、西三大地带的要素集聚、全要素生产率、规模效率和技术进步进行了量化研究。笔者发现最近十多年来,西部地区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和技术进步速度均高于中部地区;东部地区要素集聚的规模效率增长为负,而中西部地区规模效率增长为正。我们认为东部地区已经出现了要素集聚过度的特征,从而导致规模效率下降。因此,合理引导要素从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流动,促使要素在区域间有效配置是提升集聚经济的规模效率和推进经济进一步增长的必要手段之一。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陶长琪 周璇
在非线性经济计量的理论基础上,以环境规制强度和要素集聚度为门槛变量构建面板门槛回归模型,探究环境规制、要素集聚对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分解的影响力度。结果表明,环境规制对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分解分别存在双重、三重和单一门槛效应,要素集聚则分别存在三重、双重和双重门槛效应;省域环境规制强度和要素集聚度的作用效应出现了明显的"两极分化"现象;政府应适度控制环境规制力度,使环境规制强度向中等组转移,实现环境全要素生产率的正外部性。此外,各省市不断跨越要素集聚度的门槛水平,是实现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规模经济、促进经济环境协同发展的关键。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杨莉娟
本文基于2009-2021年284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采用回归模型、中介效应模型,实证检验物流产业集聚对流通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以及技术进步在其中的作用机制。研究结果显示,物流产业集聚对流通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呈现正向推动作用,该结论经过内生性检验、更换解释变量及被解释变量衡量方法、剔除异常值后依旧稳健。中介效应回归结果显示,物流产业集聚可通过推动技术进步提高流通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异质性分析得出,物流产业集聚对大型城市、东部地区城市流通产业全要素生产率推动作用较为显著。据此,提出对策建议,以期推动流通产业高质量发展。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雷雨亮 方敏 徐乐
基于新结构经济学理论,运用空间杜宾模型,依据长江经济带108个城市2003-2019年数据,考量产业集聚技术外部性发挥的有限性,以及政府科教支持对产业集聚技术外部性的交互作用。结果显示:在一定临界值之前,产业集聚能推动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过度集聚则会产生拥塞效应,多元化集聚可能产生的拥塞效应更强,专业化集聚对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更稳定,产业集聚对全要素生产率具有积极的空间溢出效应。政府加大教育支持有助于释放产业集聚的技术外部性,但在当前的支持力度下,政府科教支持效果甚微。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伍先福
在借助一般门槛模型估计门槛值的基础上,利用门槛值生成虚拟变量来构建分段函数以求解模型参数,并进一步利用中国24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2003—2016年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发现:当制造业专业化集聚度分别跨越门槛值1.0299、2.1741、2.0651后,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对全要素生产率、纯效率改善和生产规模变化的影响均由负转正,而跨过门槛值2.1741后对纯技术进步的正向影响却由正转负;当以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集聚度为门槛变量时,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对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分解指标的门槛效应不显著或不存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