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690)
- 2023(9624)
- 2022(8128)
- 2021(7163)
- 2020(6126)
- 2019(14088)
- 2018(13710)
- 2017(27074)
- 2016(13631)
- 2015(15222)
- 2014(14882)
- 2013(14847)
- 2012(13620)
- 2011(12597)
- 2010(12968)
- 2009(12046)
- 2008(11411)
- 2007(10173)
- 2006(9214)
- 2005(8387)
- 学科
- 济(92631)
- 经济(92566)
- 管理(38952)
- 业(36147)
- 方法(34997)
- 数学(31790)
- 数学方法(31253)
- 企(29777)
- 企业(29777)
- 地方(21652)
- 中国(17923)
- 业经(16947)
- 农(16094)
- 地方经济(15133)
- 财(13703)
- 学(13278)
- 产业(12961)
- 制(11225)
- 贸(11058)
- 贸易(11049)
- 环境(10889)
- 农业(10800)
- 易(10569)
- 理论(10238)
- 技术(10136)
- 融(10122)
- 金融(10122)
- 体(9412)
- 银(9165)
- 银行(9158)
- 机构
- 学院(205861)
- 大学(204414)
- 济(104528)
- 经济(102956)
- 管理(81534)
- 理学(70977)
- 理学院(70292)
- 研究(70093)
- 管理学(68975)
- 管理学院(68593)
- 中国(52022)
- 财(43179)
- 京(41546)
- 科学(38500)
- 财经(35009)
- 经济学(34535)
- 所(33805)
- 经(31805)
- 经济学院(30928)
- 中心(30818)
- 研究所(30533)
- 江(29544)
- 农(26797)
- 北京(26158)
- 业大(26102)
- 财经大学(25969)
- 院(25037)
- 范(24116)
- 师范(23937)
- 州(23151)
- 基金
- 项目(136351)
- 科学(110250)
- 基金(102117)
- 研究(99369)
- 家(87577)
- 国家(87004)
- 科学基金(76778)
- 社会(68684)
- 社会科(65740)
- 社会科学(65724)
- 省(53133)
- 基金项目(53007)
- 自然(47519)
- 自然科(46559)
- 自然科学(46552)
- 自然科学基金(45744)
- 教育(44920)
- 划(43188)
- 资助(42920)
- 编号(37366)
- 发(31165)
- 重点(30652)
- 部(30449)
- 国家社会(29735)
- 创(28716)
- 成果(28548)
- 教育部(27096)
- 创新(26964)
- 人文(26896)
- 发展(26185)
- 期刊
- 济(116983)
- 经济(116983)
- 研究(64770)
- 中国(37000)
- 管理(33105)
- 财(32094)
- 科学(26201)
- 学报(25620)
- 农(24010)
- 经济研究(21692)
- 大学(20908)
- 技术(20647)
- 学学(19953)
- 财经(18717)
- 融(17559)
- 金融(17559)
- 业经(17235)
- 经(16479)
- 农业(16342)
- 教育(15481)
- 统计(15013)
- 问题(14728)
- 技术经济(13728)
- 策(13501)
- 决策(12178)
- 贸(11408)
- 商业(11037)
- 世界(10409)
- 国际(9439)
- 经济问题(9352)
共检索到30716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产业经济研究
[作者]
周圣强 朱卫平
规模效应与拥挤效应是产业集聚"一枚硬币的两面",集聚也会导致集聚效应由规模效应向拥挤效应转变。本文利用1999~2007年全国60个工业城市数据,实证分析拥挤效应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证实了拐点的存在。通过运用门限模型发现2003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拐点,进一步的面板回归表明2003年及以前规模效应占主导,之后拥挤效应的约束性作用逐渐凸显,集聚度与全要素生产率存在着倒U型关系。本文的研究结论有着重要的政策启示:一是我国已经进入拥挤时期,鼓励先发地区向欠发地区产业转移有着必要性;二是就城镇化建设而言,在鼓励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过程中,缺乏要素激励的转移可能只会产生拥挤效应而不是规模效应。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段瑞君
本文利用2003—2012年中国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在新经济地理学的理论框架下,运用动态面板数据模型的估计方法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城市规模主要受到聚集经济的影响,市场拥挤效应不显著,由于聚集经济的存在,城市规模具有自我膨胀的趋势。不同等级城市规模的研究也印证了以上的结论,并且,城市规模越大,聚集经济效应就越大,城市自我膨胀的趋势也就越显著。
关键词:
聚集经济 市场拥挤效应 城市规模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许佳彬 李翠霞
在资源环境约束日益趋紧的背景下,探究奶牛养殖产业集聚对环境效率的非线性影响,对于实现奶牛养殖业绿色转型、推动畜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2004—2019年中国28个省份奶牛养殖面板数据,利用随机效应的面板Tobit模型检验产业集聚对环境效率的非线性影响,采用中介效应模型检验产业集聚影响环境效率的传导机制。结果表明:奶牛养殖产业集聚与环境效率之间存在显著的倒“U”型关系,即“规模效应”先发挥作用,在跨越产业集聚拐点以后,“拥挤效应”将起到抑制作用;经过内生性处理以后,计算所得的奶牛养殖产业集聚拐点值为3.10,即拐点左侧产业集聚的“规模效应”显著提升环境效率,拐点右侧产业集聚的“拥挤效应”将会降低环境效率,稳健性检验证实倒“U”型关系依然成立;区域异质性分析发现,养殖优势区域拐点值为4.19,明显高于普通区域的1.40,目前仅有少部分区域跨越拐点值,绝大部分区域依旧需要发挥产业集聚的“规模效应”以提升环境效率;中介效应检验显示,政府环境支出的无效扩张、基础设施投入的不足以及服务业发展水平偏低会显著抑制奶牛养殖产业集聚对环境效率的提升作用。因此,本文提出鼓励推进奶牛养殖集聚发展、优化奶牛养殖空间布局、时刻关注奶牛养殖集聚规模、构建多元化主体协同治污机制等政策建议。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侯军岐 马玉璞
服务业集聚能够使不同服务企业共享物质、资本与人力等各类资源,从而降低经营成本,实现全球竞争力的提升。然而,当服务业集聚区内企业过多而资源量无法持续增长时,企业便会针对有限资源展开竞争,从而丧失集聚优势,导致全球竞争力下降。因此,服务业集聚与服务业全球竞争力之间可能存在非线性关系,本文在文献综述基础上收集了2008-2019年我国服务业相关数据,探究了服务业集聚与服务业全球竞争力是否存在非线性关系,旨在为促进服务业合理集聚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服务业集聚程度与服务业全球竞争力存在"倒U型"的非线性关系,同时劳动密集服务业与全球竞争力不存在"倒U型"的非线性关系,资本密集服务业集聚程度与服务业全球竞争力存在"倒U型"的非线性关系,知识密集服务业集聚程度与服务业全球竞争力存在"倒U型"的非线性关系。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何文举 张华峰 陈雄超 颜建军
本文立足于我国加速城市化的现实背景,首先从精明增长理论出发,在理论上阐述了我国省域人口密度、产业密度以及企业密度对碳排放影响的内在机制;其次从空间效应的角度分析了我国30个省域的碳排放空间集聚效应,并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实证考察了密度效应对省域碳排放的影响。结果显示,我国各个省域的碳排放存在着空间集聚效应,不仅在碳生产效率方面,而且在碳排放量上,表现出了东高西低的特征;各个省域的碳排放水平已经形成了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人口、产业以及企业密度对碳排放的影响呈现出正N型的走势;交通基础设施水平的提高倾向于增加省域的碳排放,但是在密度效应的作用下,这种正向增长效应得到了削弱;且省域的碳排放水平与人均收入之间未呈现出倒U型的关系。最后,结合本文的结论提出了相关建议。
[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作者]
高晓娜 彭聪
本文基于2000-2013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和中国海关数据库,分析了产业集聚与出口产品质量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产业集聚对出口产品质量存在规模效应和拥挤效应,其与出口产品质量之间呈倒U型关系,目前我国仍处于拐点左侧,即提升产业集聚水平有利于出口产品质量升级。同时,产业集聚对中国出口产品质量的影响存在异质性:产业集聚对高生产率企业质量促进作用更大;产业集聚对外资企业的质量抑制效应要显著高于本土企业;另外,产业集聚的拥挤效应主要体现在就业密度更高的地区。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俊 李佐军
本文运用新古典经济的框架建立了一个经济增长模型,系统分析了拥挤效应、经济增长与城市规模的关系。通过构造城市规模扩大而产生的拥挤效应函数,假设城市规模扩大产生集聚效应反应为拥挤效应的降低,并将拥挤效应进入生产函数影响经济的增长,分析经济稳态的演化路径,可得到最优的城市规模、合理的城市拥挤程度和稳定的经济增长速度,并分析了扰动稳态的变量对演化路径的影响。根据分析总结了三个结论:①长期,无论城市的拥挤效应是否影响生产函数,实物资本存量和经济增长速度均收敛于稳态,城市规模均收敛于最优城市规模,稳态时,城市聚集产生的正效应等于拥挤产生的负效应;②短期,外生冲击(基础设施的改善,绿化面积的增加,交通条件的...
关键词:
城市规模 拥挤效应 集聚效应 经济增长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金春雨 程浩
本文基于环渤海44个城市数据,采用面板门限模型实证分析制造业空间集聚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分析结果显示,制造业空间集聚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二者间的关系受经济发展水平、运输成本和空间集聚影响和制约。在中等经济发展水平、中等运输成本条件下空间集聚有利于经济增长极的形成,突破一定临界值后集聚对经济增长产生负面影响。制造业适度集聚有利于经济增长,制造业过度集聚引发拥挤效应会抑制经济增长。环渤海地区各城市应因地制宜地采取差异化集群发展政策,并通过区域产业整合和空间布局优化实现经济的持续、协调发展。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陈亮
为促进我国区域科技创新效率的发展,通过区位熵模型构建生产制造业集聚规模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规模的实证代理变量,然后将Griliches-Jaffe知识生产函数进行拓展、重整并对数化处理,构建产业集聚对区域科技创新效率影响的基准对数线性回归模型,应用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2010—2020年的宏观经济面板数据,实证分析我国四大一线城市产业集聚对科技创新效率的集聚效应与拥挤效应。结果显示,(1)城市产业内生产制造业集聚规模与其科技创新效率发展呈现出倒“U”型非线性关系,也即产生拥挤效应;(2)城市产业内生产性服务业集聚规模与其科技创新效率发展呈现单调递增的正向线性关系,也即还存在集聚效应;(3)城市产业间生产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关联集聚与其科技创新效率发展也呈现出倒“U”型非线性关系,关联集聚也出现拥挤效应。由此提出,以品牌质量为核心抓手推动生产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集聚国际创新资源,继续做大做强北上广深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促进北上广深先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融合发展,对传统落后制造业与配套的生产性服务业进行智能化、数字化改造升级等相关政策建议。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纪玉俊 冯帆 冯阔
【目的】探究海洋制造业产业集聚的要素拥挤效应,揭示要素拥挤对海洋制造业企业的生产率影响。【方法】以企业生产率为切入点,通过构建异质性企业模型与海洋制造业企业数据库,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对要素拥挤与海洋制造业企业生产率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结果】2000—2015年,要素拥挤效应显著降低了中国海洋制造业企业的生产率,其中资本(技术)密集型海洋企业的生产率下降是主要原因。此外,生产要素在海洋产业集聚过程中存在“度”的限制,适度的产业集聚并不会对海洋制造业企业的生产率产生显著负面影响;由于地区间资源环境承载力不同,相较于珠三角地区,京津冀与长三角等地区的海洋制造业产业要素拥挤效应更为明显。【结论】为更好地发挥海洋产业集聚在区域海洋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海洋产业集聚过程中应充分考虑资源环境承载力问题,避免要素过度集聚;要强化政府管理与引导,合理布局海洋产业、优化海洋资源配置,实现多地区海洋产业协调、均衡发展;同时,海洋企业应充分利用因海洋产业集聚形成的集聚效应,通过共享、匹配和学习机制促进企业创新。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王西贝 王群勇
在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背景下,本文从微观理论着手将面板模型拓展至空间维度讨论了中国产业协同集聚的规模效应和拥堵效应,并深入探讨了产业协同集聚的作用途径。研究发现,中国产业协同集聚与地区经济增长间存在显著的倒“U”型关系,并且与邻近地区的经济增长间也存在先促进后阻碍的非线性关系。机制研究证实了产业协同集聚能够通过提升科技创新水平和市场潜能促进地区经济增长;地区异质性结果表明,因地区间差异明显,东、西部地区产业协同集聚的直接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均呈倒“U”型关系,而中部地区则呈线性关系。基于上述结果,本文给出了推动中国产业协同集聚发展的相关政策建议,对进一步优化中国产业结构布局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王素超 王丽霞
通过规模经济的集聚效应提升我国区域流通效率,对新常态下保持经济的中高速增长具备重要意义。本文从流通市场、流通产业和流通业务的角度综合构建了区域流通效率值评价指标,并测度了2008-2018年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的流通效率水平,并通过空间计量分析考察了我国流通产业是否存在规模经济下的集聚效应。研究发现:我国流通效率存在显著的空间自相关特征,东部地区的流通产业表现出较强的规模经济特征,并在空间上呈现高集聚特征;中西部地区的流通产业则不存在规模经济特征,产业空间表现较为分散;从全国层面的邻接矩阵计量分析来看,邻近地区对当前地区的流通效率具有显著的负面影响,即周边地区的流通产业集聚会导致空间上的经济分流。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张文武 欧习
通过构建一个空间经济学分析框架,对集聚效应、拥挤成本影响城市结构演化的相关机制进行了系统探讨。结果显示: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决定于集聚效应和拥挤成本的竞争均衡,城市中心的拥挤成本越高,城市空间半径越趋向于扩大;产业城镇化是支撑人口城镇化的持续动力,产业用地和居住用地混合分布是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必然;集聚产业的层次决定城市等级,产业可替代性越大、交易成本越高,城市等级越低。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任静 陆迁
确定最优投资规模是陕西省水利投资决策的关键问题之一。目前已有学者通过实证研究表明,区域性准公共物品在最优供给中存在"拥挤效应",同时也有学者已从理论上证实,"拥挤效应"会影响准公共物品的最优供给规模。而确定准公共物品最优投资规模的传统方法——道格拉斯函数法,却忽略了其"拥挤效应"属性,因而产生一定局限。那么,陕西省水利设施作为一种具体的区域性准公共物品,其在最优供给中是否也存在"拥挤效应"?拥挤程度如何?如何实证的估计具有拥挤性的水利设施最优投资规模?基于上述思路,本文首先借鉴国外学者对"拥挤效应"的测度方法,建立水利设施拥挤效应测度模型,以验证陕西省水利设施的"拥挤效应"及拥挤程度;其次,将...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邢志平
利用1998-2007年中国工业企业微观数据,使用ACF方法估计了企业层面的全要素生产率,并比较了东、中、西部地区的平均生产率水平,发现:虽然中西部地区的企业平均生产率低于东部地区,但是其增长速度却要明显快于东部地区,三大地区之间的差距趋向缩小。再利用省级层面的城镇化率指标,实证分析了城镇化水平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结果表明:我国城镇化过程不仅拉动了经济增长,而且还能通过集聚效应提高企业生产率,然而该集聚效应却随城镇化水平提高而递减。分地区看,东部地区城镇化过程因交通设施滞后明显表现出拥挤效应,抑制企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