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976)
2023(12757)
2022(10642)
2021(9618)
2020(7624)
2019(17211)
2018(16623)
2017(32291)
2016(16867)
2015(18814)
2014(18751)
2013(18747)
2012(18035)
2011(16599)
2010(16855)
2009(15406)
2008(14917)
2007(13441)
2006(12255)
2005(11515)
作者
(50099)
(42092)
(41658)
(39551)
(26767)
(20048)
(18906)
(16096)
(15997)
(14939)
(14353)
(14088)
(13659)
(13500)
(12971)
(12920)
(12276)
(12129)
(11947)
(11741)
(10668)
(10165)
(10087)
(9849)
(9509)
(9415)
(9223)
(8835)
(8571)
(8123)
学科
(100840)
经济(100768)
管理(42135)
(40002)
地方(31089)
方法(30142)
(28943)
企业(28943)
中国(26710)
数学(26379)
数学方法(26237)
(23870)
业经(21001)
地方经济(18318)
(17410)
农业(16499)
(15311)
金融(15309)
环境(14964)
(14729)
贸易(14712)
(14636)
产业(14224)
(14031)
(13956)
(13854)
(13820)
银行(13809)
(13531)
技术(12088)
机构
学院(251047)
大学(248171)
(119124)
经济(116909)
研究(96271)
管理(91314)
理学(76936)
理学院(75944)
管理学(74914)
管理学院(74414)
中国(73673)
科学(55457)
(53770)
(50681)
(48590)
研究所(43631)
中心(42789)
财经(39832)
(39395)
(39210)
经济学(38346)
(35983)
(34933)
(34817)
北京(34652)
师范(34545)
经济学院(34255)
业大(32842)
(31437)
农业(30208)
基金
项目(161428)
科学(128273)
研究(120925)
基金(116463)
(101022)
国家(100194)
科学基金(85668)
社会(79955)
社会科(76021)
社会科学(76008)
(63666)
基金项目(61526)
(53011)
教育(52617)
自然(51851)
自然科(50552)
自然科学(50542)
自然科学基金(49619)
编号(47727)
资助(46560)
(42768)
成果(37830)
重点(36971)
发展(35322)
(35068)
(34764)
课题(34218)
国家社会(33894)
(33645)
创新(31633)
期刊
(146518)
经济(146518)
研究(83626)
中国(54492)
(36840)
(36531)
管理(35627)
科学(34489)
学报(33646)
(28842)
金融(28842)
大学(25796)
农业(25124)
经济研究(24337)
学学(24323)
教育(24128)
业经(23214)
技术(22588)
财经(20681)
问题(19281)
(18254)
(14822)
技术经济(14454)
(13665)
资源(13622)
世界(13604)
国际(13396)
商业(12912)
现代(12282)
经济问题(12136)
共检索到40313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陈健生  李文宇  
本地市场效应指的是,如果本地市场规模较大,产业会受到市场引力的影响,更倾向定位于本地,从而形成产业集聚。本文以成都经济区为例,通过区位基尼系数度量了产业集聚状况,使用面板数据分析了区内本地市场效应的作用和影响规模,发现本地市场效应在成都经济区明显存在,并且对产业分布起到关键作用。可以认为,现阶段成都经济区内集聚力大于扩散力,成都正处于集聚发展的关键期,要顺应这一趋势,引导产业在区内合理分布,促进成都经济区发展。
[期刊] 产业经济研究  [作者] 陈健生  李文宇  刘洪铎  
在新经济地理的分析框架下,将政府部门加入中心——外围模型后,发现区域间不仅存在本地市场效应,也存在明显的区域竞争效应,区域竞争优势会通过价格、劳动力成本等方式传导,从而对产业集聚产生影响。随着区域之间竞争差距缩小,区域竞争与本地市场效应共同作用,产业份额会产生相应的变化甚至波动。另一方面,在市场和产业占优的区域,在区域竞争方面也会获得相应的优势,可以有更宽松的政策选择面,政府的政策调控会加速产业集聚。最后使用我国数据进行计量实证检验,提出应该从统筹协调区域发展、构建透明有序竞争机制以及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等方面调整我国的区域发展政策。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申洪源  
利用2002年中国地区投入产出表上16个制造产业的截面数据对本地市场效应的存在与否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在制造业16个产业中,大部分产业存在本地市场效应:即在一个较大规模市场上市场需求份额增加将导致一个更大比例的产出份额增加,结果是众多产业在该地区集聚起来。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陈健生  李文宇  
在使用多区域的新经济地理模型研究了市场规模对空间经济结构的影响后,发现本地市场效应在其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在运输成本等外部冲击下,产业份额由于市场规模分布而发生变化,空间经济结构逐渐演变为单核心、双核心等形态,特别是过程中会出现"中部塌陷"。使用理论模型的结果,可以对中国东、中、西区域的"中部塌陷"、城市群结构等现实问题进行分析。随着大力发展交通基础设施,在不同空间尺度下,因本地市场效应的影响形成多样化的发展模式。通过缩减经济距离,促进集聚经济,达到区域内趋同,将有助于实现区域协调发展。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魏火艳  
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系统研究中原经济区体育产业集聚区发展情况。通过调查分析,发现中原经济区体育产业的集聚大多还处于初级阶段,创新机制缺失阻碍了体育产业集聚区的持续发展。提出优化体育产业集聚区创新的政策环境、完善集聚区内体育产业链条、构建聚集优势、突出区域特色、通过区域体育产业品牌集群的培育提升创新能力等建议,为中原经济区体育产业集聚区的发展和完善提供参考。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范剑勇  谢强强  
目前沿海地区的产业集聚是否只能由新经济地理学中的"中心—外围"模型来解释?本文首先在理论上给出了产业集聚的另一种机制——本地市场效应,并利用中国区域间投入产出表数据,在经验上证实了本地市场效应的存在。同时本文发现本地市场效应的重要特征是在实现产业集聚的同时,地区间收入差距不会扩大。这一发现意味着,沿海地区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可以兼容的,其解决方法是中西部劳动力在沿海地区得到公平、公正的应有待遇,本文称之为劳动力市场的"跨区域城乡统筹"战略。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彭继增  柯颖  
文章运用1999-2011年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中产出与销售数据,从本地市场效应的角度出发,对中国东部地区产业发展进行验证。结果表明,21个产业中有3个产业存在明显的本地市场效应,东部地区11个省市中有3个存在明显的本地市场效应。因此,注重培养本地区的产业超常需求,充分发挥本地市场效应对产业发展的带动作用,将有利于东部地区实现产业转型升级。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汪卢俊  李京晓  
文章利用2007年区域间投入产出表对我国区域制造业的总需求、中间需求、最终需求和出口是否存在本地市场效应进行细分检验。结果表明,我国区域制造业的出口不存在本地市场效应,中间需求和最终需求都存在显著地本地市场效应,加入地区禀赋的控制变量后,中间需求和最终需求的本地市场效应依然显著。可见,我国要素市场和产品市场的异质性需求在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增长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针对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增长方面,提出了扩大内需、调整出口贸易方式和兼顾要素市场及产品市场发展的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赵勇  张杨  
"新经济地理理论"强调规模经济是地区贸易和国际贸易的驱动力,这种力量被克鲁格曼称为"本地市场效应"(Home Market Effects)。本地市场效应理论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现实的经济意义。借助时间序列分析方法,笔者重点实证检验了中国东、中西部地区相关制造业的本地市场效应。检验结果表明:多数制造业部门在中国东、中西部区域经济发展中,本地需求规模起到了主要作用,企业劳动生产率和固定成本对本地市场效应的向心力和离心力作用。因此,在追求未来区域经济和谐发展的过程中,注重培育相关产业的本地市场效应十分重要。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郭晔  
本文借鉴Combes et al.(2007)的城市与区域集聚效应测量方法,运用长三角16个城市、珠三角13个城市和环渤海地区19个城市1994—2007年的面板数据,对三个经济区的城市和区域集聚效应进行了实证对比分析。结果显示:珠三角的城市集聚效应在1990年代最强,但近年却出现明显的下降,同时,其区域集聚效应表现最弱;长三角在城市和区域集聚效应两方面都表现得最为突出;环渤海经济区的城市集聚效应最弱,而在区域集聚效应上表现良好。进一步地,文章认为集聚力与扩散力的"循环累积"决定了三个经济区内集聚效应的强弱,并且针对它们在人力资本和技术的外溢性以及产业同构化等方面存在的差异,提出了今后的发展建...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范晓莉  
本文以新经济地理学理论为基础,利用中国2010-2017年省际面板数据,考察研发强度、本地市场效应对地区经济增长的作用机理及影响效应。结果显示:第二、三产业发展水平是影响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中西部地区第二产业促进经济增长的特征仍较为明显;扩大资本投资是拉动地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东部地区资本投资引致的本地市场放大效应凸显;东、中、西部地区居民收入水平对地区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均较为显著,且东部地区的收入增长引起的本地市场效应最为突出;研发强度与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之间呈现负向关系,仍存在逆周期特征,研发经费支出强度不足和区域分化特征是制约各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原因。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朱天星  潘明道  徐凡  王昭  
利用区位基尼系数、偏离-份额法以及灰色关联分析法,深入研究了1996—2010年沈阳经济区的产业结构特点以及其所属八地市的三次产业对沈阳经济区GDP的贡献。结果表明:沈阳经济区的产业集聚现象明显;沈阳和鞍山的经济增长对整个经济区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3%;沈阳经济区的产业结构差异主要表现为第二产业发展较快、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发展滞后,产业结构差异的经济增长效应不明显。最后,针对弱化全区产业集聚程度、促进全区三次产业的协同发展提出了政策建议。
[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作者] 张海霞  张旭亮  
文章梳理旅游产业组织演化规律,分析旅游业中要素禀赋、产业集聚与本地市场效应的相互关系,基于新贸易理论的基本假设,利用旅游和经济社会发展数据,验证中国旅游本地市场效应的存在性。研究发现:中国旅游全行业和旅行社行业不存在明显的本地市场效应;旅游景区在不同模型中均存在本地市场效应;旅游饭店及其他行业只有在考虑要素禀赋的模型中显示存在本地市场效应。研究表明,在旅游市场化的背景下,中国部分旅游行业已受到规模报酬递增影响,出现旅游产业集群化趋势,要素禀赋的比较优势和本地市场效应的规模经济同时存在于旅游景区、旅游饭店及其他行业,本地市场效益将逐渐代替要素禀赋成为中国旅游业持续增长的新动力。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佘时飞  
应用空间经济学研究范式,通过对标准自由资本模型拓展,对在本地市场效应作用下,区域经济一体化过程中北部区域、南部区域和国际产业空间转移动态进行分析。结论为:(1)市场可达性的提高未必是促进市场规模较大的内陆地区实现工业化的必然选择(2)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不仅要考虑市场可达性、区域资本创造能力、国内贸易政策和国际贸易制度安排,还要领悟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的重要性。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冯伟  徐康宁  
本文利用我国2004-2009年29个省区市22个制造业细分行业的面板数据,检验了我国产业发展中的本地市场效应的存在性及其特点。研究结果显示,在省际层面上并没有发现我国产业发展中存在着本地市场效应,这或许是由于我国产业发展的空间异质性和行业差异性较强所致;而在细化的分省层面上,所得研究支持本地市场效应的存在性,且发现其具有地区和行业的选择性,即只有部分地区部分行业存在着本地市场效应,且主要集中于中东部地区与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行业。这可以为我国各省区市转变产业发展方式,提升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提供政策启示:如可通过培育具有本地市场效应的产业来转变传统的以资源密集型或劳动密集型为特征的产业发展方式,...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