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365)
- 2023(6229)
- 2022(5349)
- 2021(4885)
- 2020(4158)
- 2019(9868)
- 2018(10070)
- 2017(20659)
- 2016(10740)
- 2015(11852)
- 2014(11814)
- 2013(11846)
- 2012(10703)
- 2011(9730)
- 2010(10098)
- 2009(9127)
- 2008(8668)
- 2007(7584)
- 2006(6553)
- 2005(5696)
- 学科
- 济(52152)
- 经济(52117)
- 业(27433)
- 管理(26905)
- 方法(23391)
- 数学(21414)
- 数学方法(20940)
- 企(19367)
- 企业(19367)
- 中国(15159)
- 地方(13020)
- 农(11562)
- 业经(10751)
- 产业(9913)
- 贸(8098)
- 贸易(8090)
- 制(8003)
- 易(7768)
- 服务(7704)
- 理论(7661)
- 财(7633)
- 学(7493)
- 技术(7450)
- 农业(7269)
- 城市(6985)
- 工作(6675)
- 地方经济(6455)
- 环境(6430)
- 结构(6166)
- 发(6162)
- 机构
- 学院(148089)
- 大学(146138)
- 济(64090)
- 经济(62544)
- 管理(62058)
- 理学(53942)
- 理学院(53384)
- 管理学(52282)
- 管理学院(51997)
- 研究(46778)
- 中国(34359)
- 京(31351)
- 科学(28395)
- 财(25991)
- 所(21990)
- 江(21639)
- 中心(21587)
- 财经(20720)
- 业大(20007)
- 研究所(19912)
- 经济学(19807)
- 北京(19462)
- 农(18999)
- 范(18891)
- 师范(18754)
- 经(18696)
- 经济学院(17914)
- 州(17911)
- 院(17488)
- 经济管理(15932)
- 基金
- 项目(103534)
- 科学(82956)
- 研究(75821)
- 基金(75279)
- 家(64612)
- 国家(64167)
- 科学基金(56813)
- 社会(50056)
- 社会科(47773)
- 社会科学(47762)
- 省(41260)
- 基金项目(40018)
- 自然(35953)
- 自然科(35221)
- 自然科学(35218)
- 自然科学基金(34551)
- 划(33860)
- 教育(33556)
- 编号(31187)
- 资助(30864)
- 成果(23974)
- 发(23703)
- 重点(22842)
- 创(21742)
- 部(21675)
- 国家社会(20912)
- 课题(20796)
- 创新(20341)
- 发展(19594)
- 展(19327)
共检索到21332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韩峰 李玉双
本文基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和城市面板数据,从产业集聚和公共服务供给的综合视角探讨了城市人口规模扩张的影响机制。结果显示,专业化集聚和多样化集聚均有助于提高本市人口规模,但对周边城市却产生了负向空间外溢效应,且专业化集聚的作用效果明显大于多样化集聚;公共服务供给不仅提高了本市和周边城市人口规模,而且能够在城市人口增长中与产业集聚形成协同效应。进一步研究发现,民生类公共服务对城市人口规模增长的作用效果明显大于基础设施类公共服务,且产业集聚模式越符合当地优势条件,其集聚效应和空间外溢效应发挥得就越充分。其中,专业化集聚主要基于第一自然集聚优势、劳动力蓄水池效应和制造业中间投入的空间共享机制而发挥作用,而多样化集聚则主要基于中间服务的空间共享机制和空间技术外溢效应而产生影响。在适宜性产业集聚和公共服务供给的双重作用下,多数Ⅰ型及以上大城市拥挤效应得到明显缓解,依然具有很强的人口吸纳能力;Ⅱ型大城市和中小城市的产业集聚模式与城市规模特征更为匹配,有助于扭转结构错配、持续推进人口城市化。
[期刊] 产经评论
[作者]
武俊奎 姜惠敏 王桂新
我国快速的人口城市化进程推动城市规模迅速扩张,并对城市碳排放产生显著影响,在此过程中产业集聚发挥重要作用。不同规模的城市,产业集聚对碳排放的影响是不同的,人口规模在300万~1000万的特大城市相对其他规模等级的城市更适合中国的低碳城市化进程。产业集聚对碳排放具有"反弹效应"和"节能效应",我国应该积极利用产业集聚的"节能效应"实现低碳的城市规模扩张,引导和促进产业在较大的城市集聚。
关键词:
产业集聚 城市规模 碳排放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郑亚平 聂锐
发展大城市和特大城市,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是很多区域经济学学者的观点,实践上也受到了几乎所有区域管理者的极力推崇。但区域城市规模并非越大越好,基于收益最大化和避免出现"大城市病"的考虑,城市规模应"适度",而且在扩张城市规模时,还必须考虑宜居性、灾害风险、水资源与能源承载力、要素禀赋、交通通达性等因素。
关键词:
城市 适度 规模 影响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王桂新 武俊奎
本文利用2005年全国直辖市、副省级城市、地级市等283个城市市辖区的统计数据建立计量经济学模型研究城市规模扩张过程中产业集聚对碳排放的影响。研究发现:(1)产业集聚对碳排放具有"反弹效应"和"节能效应",产业集聚程度提高1%,城市碳排放下降8.33%~10.57%;(2)不同规模的城市,产业集聚对碳排放的影响是不同的,人口规模在300~1000万的特大城市相对其他规模等级的城市更适合中国的低碳城市化进程。
关键词:
产业集聚 城市规模 碳排放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蔡万刚
城市规模对于环境污染具有深刻影响。理论分析表明,城市规模扩张作用于环境污染的内在机制可以归结为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基于2007—2020年的城市面板数据,实证研究发现,现阶段城市规模的扩大可以显著改善地区环境污染问题,且对于不同类型环境污染均具有抑制效应。城市规模扩张对环境污染的影响存在异质性特征,其中多中心和低密度城市规模扩张的环境污染治理效应更为突出,同时城市规模扩张对省会城市和东部城市环境污染的抑制效应更加明显。机制分析则表明,城市规模能够通过规模效应加剧环境污染,同时通过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起到抑制环境污染的作用。
关键词:
城市规模 环境污染 异质性特征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王垚 年猛
本文采用多期Differences in Differences(DID)估计方法分析了2007-2010年中国高铁对城市规模扩张的影响。研究表明:高铁对城市规模扩张的影响由2007-2009年的负效应转变为2010年的正效应,并且具有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充分发挥高铁的城市功能,必须与城市的服务业发展相结合;同时,为避免高速铁路对落后城市发展的负面效应,应率先选择具有分工明确、经济基础较好的城市之间发展高速铁路网,从而构建协调、合理的城市化发展格局。
关键词:
高速铁路 城市规模 人口增长 DID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蔡万刚
城市规模对于环境污染具有深刻影响。理论分析表明,城市规模扩张作用于环境污染的内在机制可以归结为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基于2007—2020年的城市面板数据,实证研究发现,现阶段城市规模的扩大可以显著改善地区环境污染问题,且对于不同类型环境污染均具有抑制效应。城市规模扩张对环境污染的影响存在异质性特征,其中多中心和低密度城市规模扩张的环境污染治理效应更为突出,同时城市规模扩张对省会城市和东部城市环境污染的抑制效应更加明显。机制分析则表明,城市规模能够通过规模效应加剧环境污染,同时通过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起到抑制环境污染的作用。
关键词:
城市规模 环境污染 异质性特征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苏素 廖冰雅
能源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基础资源,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城市的人口、产业、交通、建筑等各要素决定了城市能耗的高低,它们共同形成了不同的城市规模、结构,以及产业结构。本文利用全局主成分析法与固定效应模型,分析发现我国城市发展进程中,东、中、西部城市的规模、结构、产业集聚度的差异所引致的城市能源消耗增长率完全不同。为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东部地区应继续发挥产业集聚效应和技术优势,并大力提高城市交通运行效率。同时,中部地区应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加强城市用地的合理规划。西部地区则应提高城市密度,改善大而散的城市结构。
关键词:
城市规模 城市结构 产业集聚度 城市能耗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贺斌 袁晓玲 房玲
本文运用夜间灯光数据,以中国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为研究对象,在城市规模测度中融入空间结构特征,构建空间视角下的城市规模指数,进而基于EBM-DEA模型测算城市效率,通过耦合协调度和ESDA、GWR空间分析方法,分析城市规模和效率协调发展水平、演化趋势和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城市规模指数全国平均值在2003—2013年间呈现阶梯式增长趋势,但是受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等影响,东部地区保持了持续增长,2008年后中部及西部地区出现不同程度下降,城市中心地区繁荣和外围蔓延现象更为明显;中国城市效率整体处于较低水平,城市发展对生产要素投入依赖,资源利用效率整体偏低;中国城市规模与效率的协调耦合度在2003—2013年的均值为0.6067,处于协调发展阶段的中等协调,二者间整体彼此联系、相互作用较强。而从区域布局来看,我国区域间城市"规模-效率"耦合协调度呈现中部塌陷的结构,地区间差距在2008年的不断增大。在影响要素分析中,各城市在不同时点受到要素影响方向和强度并不相同,呈现出一定的区域分布格局,因此需要实施差别化的政策和方案来促进区域城市协调发展。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杨志才
利用企业层面和城市层面的匹配数据研究城市规模对资本回报率的影响。研究发现,城市规模和资本回报率的关系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倒“U”型趋势,且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提高可以推迟城市规模与资本回报率之间的“拐点”。从所有权和行业差异看,城市规模的集聚效应对非国有企业和轻工业企业的作用更大,从企业规模和企业年龄差异看,大规模企业和新建企业资本回报率的倒“U”型拐点来得更晚。另外,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张,出现投资过度的概率有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即相对于大中型城市,小城市和特大型城市投资过度的问题更为严重。研究结论可为中国城市体系空间布局的优化和调整方向提供经验依据。
关键词:
城市规模 资本回报率 公共服务 投资过度
[期刊] 中国经济问题
[作者]
李强
集聚理论认为,企业在一定范围内的集聚可以带来外部经济,低碳企业的集聚也应具有外部性,但是城市规模和企业规模变量会影响到集聚效应的类型。因此,本文选取了2009年的160个上市公司的年报数据,利用计量回归模型检验了不同规模的低碳产业在不同规模城市中所具有的不同类型的集聚效应。结果表明:低碳企业在我国城市中得益于马歇尔外部经济和雅各布斯外部经济。具体说来,就低碳产业而言,中等城市和大城市具有更为显著的马歇尔外部经济;特大城市具有更为显著的雅各布斯外部经济。就不同规模的企业而言,小型低碳企业显著受益于雅各布斯外部经济,但大中型低碳企业很少得益于雅各布斯外部经济。
关键词:
低碳产业 城市规模 集聚效应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姚昕 潘是英 孙传旺
中国仍处在快速城市化的过程中,城市人口、工业及其他因素共同决定着不同的城市规模和产业结构,进而影响着一个城市的电力强度水平。本文选取了2003—2013年我国31个省级行政区267个地级市相关数据,通过建立动态面板模型进行回归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城市规模与电力强度之间存在倒U型的非线性关系,即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电力强度出现先上升后下降的现象。为了进一步探索城市规模对电力强度的影响机制,本文引入空间集聚的概念,同时构建了一个用来反映省级行政区内部空间集聚水平的重要指标——空间基尼系数。本文利用相关数据对空间
关键词:
城市规模 空间集聚 电力强度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黄纯纯 张捷
本文通过构建1999-2012年的省际面板,研究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对城市规模扩张的影响。实证结果发现: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会加速城市建成区面积的扩张速度;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会减缓城市市区人口规模和城市市区空间规模的扩张速度。此外,本文所定义的城市规模扩张库兹涅茨曲线有可能存在。本文在应对城市规模扩张压力方面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张奕辉
商贸流通业集聚发展有助于生产要素的重新分配和经济格局的动态演化,进而推动城市规模的变迁。本文从“虹吸效应”和“扩散效应”双重路径探讨商贸流通业集聚对城市规模影响机制,进而构建动态空间杜宾模型(DSDM),就二者的非线性关联进行考察。结果表明,商贸流通业集聚与城市规模存在“倒U”型曲线关系,商贸流通业集聚初期会促进城市规模扩张,但商贸流通业集聚超过一定临界值后则会抑制城市规模扩张;商贸流通业集聚对城市规模的影响具有典型的空间溢出效应和区域异质特征;进一步地,商贸流通业集聚能够通过创业活力提升和土地使用成本增加等路径影响城市规模。明晰商贸流通业集聚发展与城市规模的内在关联,对于流通业发展布局和城市建设规划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周靖祥
文章以15个副省级城市群组为分析对象,通过构建土地非农化引致城市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的理论框架,建立了探讨人地匹配的关系模型,引入市长治理变量展开实证研究。实证结果表明:依靠土地非农化来壮大的城市规模存在着扩张边界,通过配置高知化的市长更有利于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经过运营土地做大城市规模的发展阶段之后,城市增长极限的决定变量是人口与经济规模。其政策含义是,为了消除土地非农化对于城市可持续增长的不利影响,充分发挥市长任期对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所起的能动作用,以市民化为推进手段提升城市增长的内生动力,谋划副省级城市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才是长久之计。
关键词:
副省级城市 土地非农化 建成区 规模扩张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