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107)
2023(8694)
2022(7318)
2021(6435)
2020(5043)
2019(11569)
2018(11173)
2017(21467)
2016(11330)
2015(12398)
2014(12430)
2013(12475)
2012(12003)
2011(11186)
2010(11463)
2009(10398)
2008(10089)
2007(9101)
2006(8386)
2005(7888)
作者
(34137)
(28546)
(28329)
(26784)
(18070)
(13580)
(12925)
(11106)
(10972)
(10070)
(9721)
(9521)
(9245)
(8940)
(8916)
(8644)
(8549)
(8214)
(8149)
(8148)
(7227)
(6974)
(6870)
(6526)
(6431)
(6398)
(6323)
(6233)
(5799)
(5607)
学科
(61704)
经济(61648)
管理(28754)
(28168)
地方(23383)
中国(21664)
(21191)
企业(21191)
方法(16480)
(16301)
业经(16187)
数学(13113)
地方经济(13078)
数学方法(13017)
产业(11972)
(11840)
农业(11395)
(10693)
环境(9965)
技术(9899)
(9340)
贸易(9327)
(9223)
金融(9221)
(8844)
(8813)
银行(8797)
(8771)
(8728)
(8691)
机构
学院(168971)
大学(166441)
(72076)
经济(70409)
管理(63827)
研究(63508)
理学(53895)
理学院(53116)
管理学(52331)
管理学院(51996)
中国(46484)
科学(38654)
(37345)
(31526)
(29725)
研究所(28398)
中心(28384)
(26993)
(26558)
(26221)
师范(25993)
北京(23934)
(23367)
财经(23213)
业大(22881)
(22304)
经济学(21688)
师范大学(21038)
(20913)
农业(20409)
基金
项目(111468)
科学(90056)
研究(82532)
基金(80517)
(69589)
国家(69055)
科学基金(60294)
社会(54932)
社会科(52272)
社会科学(52263)
(45097)
基金项目(43566)
自然(37308)
(37301)
自然科(36479)
自然科学(36474)
教育(35802)
自然科学基金(35794)
编号(32642)
(31494)
资助(30756)
成果(25886)
发展(25843)
(25416)
重点(25243)
(23793)
课题(23630)
(23205)
国家社会(22842)
创新(22267)
期刊
(90537)
经济(90537)
研究(54559)
中国(38983)
(25863)
管理(25440)
科学(24100)
学报(22266)
(19365)
教育(19113)
农业(17853)
业经(17144)
大学(16952)
(16132)
金融(16132)
学学(15773)
技术(14936)
经济研究(13943)
问题(13532)
财经(10947)
(10459)
(9727)
商业(9536)
现代(9508)
图书(9335)
(9122)
资源(9054)
科技(8985)
技术经济(8888)
城市(8484)
共检索到26775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余斌  冯娟  曾菊新  
经济全球化催生的区域竞争引发地区合作需求,基于经济一体化目标的城市群战略备受推崇。产业集群网络是区域产业集群的一种空间组合型式,也是一种具有生产效率和创新效应的经济空间组织模式。目前的武汉城市圈是一个松散的“经济联邦”,但存在区域整合的产业、空间和创新基础。其产业发展潜力分析表明:以钢铁、汽车和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等为依托,构建区域集群网络,能够充分发挥武汉市的产业组织和创新扩散功能,从而推动具有区域竞争优势的特色产业发展。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余斌  李星明  曾菊新  
武汉城市圈是指以武汉市为中心,包括黄石、鄂州、黄冈、孝感、咸宁、仙桃、潜江和天门等周边8市共同组成的城市密集区。该区域具有悠久的产业发展传统,其历史轨迹可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1840~1949)为产业发展起步时期,第二阶段(1949~1994)为产业结构强化时期,第三阶段(1994~)为产业体系调整时期;与此相适应,区域产业的部门结构和空间结构均呈现典型的集中特征,以2003年区域制造业的增加值为指标,武汉市的空间集中度为50.5%,前10类制造业的产业集中度为60.6%。据此,目前的武汉城市圈是一个松散的"经济联邦",但存在区域整合的产业、空间和创新基础。以2001~2004年武汉城市圈...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贞冰  陈银蓉  王婧  
空间组织演化是空间自组织演化和经济社会发展耦合协同作用的结果。以武汉城市圈为研究对象,比较研究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群和京津冀都市圈,利用空间相互作用强度、区域交通通达性和道路网络性评价武汉城市圈空间组织。结果显示:武汉城市圈在总量和规模等级等指标表征上弱于比较对象一个层级,尚处于发育的初级阶段;但武汉城市圈结构性指标表征良好,城镇空间组织演进良性,空间结构表现合理,从道路的网络性和通达性方面,与发达城市群(都市圈)差异不大,某些指标甚至超过了比较对象,表明武汉城市圈虽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但总体结构以及组织演化科学合理,发展健康。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陈俊颖  
产业集群是区域经济的重要载体,协同发展是区域经济的发展目标。作为国务院正式批准的"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武汉城市圈,经过10年的发展,武汉城市圈位居中游,远不如东部城市群;在中部城市群中,落后于中原城市群。因此,本文从产业集群、区域协同等理论研究入手,分析武汉城市圈产业集群的现状和面临的发展制肘,在此基础上构建了规划总体指导、重点产业深耕、基础平台支持的发展模式,提出了针对武汉城市圈六大重点产业集群的协同发展模式。同时,也为其他地区产业集群的发展提供借鉴。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周琰  张安录  
本文基于2006—2012年武汉城市圈基础数据,对武汉城市圈空间发展进行动态研究。结果显示:7年来,武汉城市圈非农业人口逐渐向圈内超大城市集聚,城市规模上,圈内特大城市数量呈增多趋势;各市建成区扩张程度大体呈现逐年上升趋势;一级中心城市武汉中心职能强度是排名第二的城市的3.7~5.7倍,但各级城市中心职能强度差异减小;武汉市与各市的经济联系在7年里逐渐向均衡方向发展;在发展协调程度上,武汉城市圈人均收入逐渐提高,城乡收入差距减少,基础设施投入增加,外资利用能力得到了提升。研究表明:武汉城市圈必须扩展非农产业的规模,在大中城市大力推进非农业产业;着重提升二、三级城市的中心职能强度,使圈内每个城市...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胡家浩  
武汉城市圈体育产业在经济发展和转型升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前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为体育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行动指南。要以创新为动力,提升体育产业竞争力;以协调为基本要求,构建体育产业多元化体系;以绿色为发展方向,着力塑造低碳品牌;以开放为支撑,推进场馆运营开放化;以共享为保障,扩大体育消费。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周永  
武汉城市圈建筑产业发展势头强劲,急需高技能型、复合型和应用创新型人才。武汉城市圈高职土建类专业应主动适应市场需求,与产业紧密对接,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探索建立职教集团,构建企业和职业院校"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共建专业,使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构建专业新课程体系;推进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有机融合,提升学生职业素质。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胡家浩  
武汉城市圈体育产业在经济发展和转型升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前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为体育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行动指南。要以创新为动力,提升体育产业竞争力;以协调为基本要求,构建体育产业多元化体系;以绿色为发展方向,着力塑造低碳品牌;以开放为支撑,推进场馆运营开放化;以共享为保障,扩大体育消费。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姜霞  
当前,城市圈内部不同城市间的产业联动已成为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本文对武汉城市圈产业联动的基础进行了分析,研究了城市圈产业联动的模式。分析表明,武汉城市圈产业联动具备了一定基础,且存在资金联结型、优势互补型、产业转移型、产业链延伸型和总部经济型产业联动模式。应进一步加强政府合作、产业错位发展、培育企业集团、壮大产业集群、强化总部效应等,推动城市圈产业联动发展。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国华  王英  
一、武汉城市圈的界定及发展现状(一)武汉城市圈的界定。武汉城市圈,是指以特大城市武汉为核心,以100公里为半径的城市群落,它包括了武汉及黄石、鄂州、孝感、黄冈、咸宁、仙桃、潜江、天门8个周边城市,简称“1+8”城市圈。主要目标是将武汉圈发展成为内陆地区最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发挥对湖北经济腾飞和中部崛起的强辐射作用和极化作用。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高松峰  刘春国  陈旭  薛重生  
在分析武汉城市圈经济现状的基础上,从城市规模、产业结构和交通格局三个方面,探讨了当前武汉城市圈经济一体化所面临的主要问题;通过定量测度各城市间的经济联系,分析了武汉城市圈经济联系的空间结构特征;从而提出"亚圈层多核联动"这一推进武汉城市圈经济一体化的空间组织新模式,并就新模式下如何解决上述问题做了阐释。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张秀生  
一、城市与城市群城市是在“城”和“市”的基础上产生、发展的。区域经济学更关心的是如何从经济角度界定城市的特征。城市的特征。一是经济活动的高度聚集。城市经济是区域经济的中心,经济活动和经济资源聚集使得城市在区域经济中要承担起重要的责任。二是产业结构的高级化。与整个国民经济的产业结构相比,城市产业结构往往处于较高的阶段,领先于整个国民经济的产业结构水平。三是开放性。城市经济是一个开放的系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曹娟  
随着政府和消费者环保意识的加强以及现代物流的快速发展,逆向物流开始逐步引起越来越多的重视。文章运用SWOT分析方法对武汉城市圈逆向物流发展进行系统的分析,并结合武汉城市圈的现实情况,提出发展逆向物流的相关措施。
[期刊] 北京金融评论  [作者] 中国人民银行孝感市中心支行青年课题组  唐威  
武汉城市圈科技金融改革创新将成为促进武汉城市圈发展的新动力,但是,武汉市与城市圈其他8个城市在金融发达程度、金融资源配置、金融政策支持、科技企业金融服务等方面差距较大,难以形成武汉城市圈协同发展的局面。本文基于协同发展理论,重点分析了武汉城市圈科技金融协同发展的内涵、意义,从多个视角阐释了武汉城市圈1+8个城市在科技金融发展方面存在的差距及原因,最后提出了武汉城市圈科技金融协同发展的政策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