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813)
2023(12466)
2022(10935)
2021(10162)
2020(8585)
2019(19707)
2018(19772)
2017(38268)
2016(20949)
2015(23705)
2014(23770)
2013(23475)
2012(21381)
2011(19251)
2010(19253)
2009(17620)
2008(17262)
2007(15124)
2006(13256)
2005(11765)
作者
(59595)
(49459)
(49160)
(46869)
(31494)
(23648)
(22349)
(19332)
(18782)
(17786)
(16914)
(16557)
(15726)
(15631)
(15159)
(15128)
(14779)
(14724)
(14086)
(14006)
(12224)
(12169)
(11873)
(11263)
(11002)
(10994)
(10959)
(10919)
(9935)
(9668)
学科
(83613)
经济(83493)
管理(64853)
(60259)
(51626)
企业(51626)
方法(36989)
数学(31491)
数学方法(31156)
(22391)
(21770)
中国(21199)
业经(20637)
(19270)
地方(17466)
(17092)
理论(15242)
技术(14577)
农业(14120)
(14043)
财务(13975)
财务管理(13946)
(13669)
(13636)
贸易(13629)
(13605)
环境(13420)
企业财务(13231)
(13198)
产业(12999)
机构
大学(298070)
学院(296828)
管理(120446)
(118004)
经济(115386)
理学(104598)
理学院(103478)
管理学(101872)
管理学院(101321)
研究(96654)
中国(70167)
(63409)
科学(58970)
(55449)
(47443)
财经(44128)
(43873)
业大(43293)
中心(43245)
(43207)
研究所(43020)
北京(39970)
(39922)
(38464)
师范(38139)
(35198)
经济学(35145)
(34925)
农业(34181)
财经大学(32738)
基金
项目(204516)
科学(161249)
研究(152735)
基金(147665)
(127131)
国家(126093)
科学基金(109163)
社会(95770)
社会科(90802)
社会科学(90782)
(80714)
基金项目(79126)
自然(70170)
教育(69774)
自然科(68473)
自然科学(68461)
自然科学基金(67218)
(66994)
编号(62764)
资助(60265)
成果(51171)
重点(45420)
(45051)
(43637)
(43271)
课题(43246)
(40842)
创新(40314)
项目编号(39051)
教育部(39034)
期刊
(130528)
经济(130528)
研究(88695)
中国(57054)
管理(45217)
学报(44161)
(42298)
科学(41499)
(40353)
教育(34940)
大学(34100)
学学(31966)
农业(28071)
技术(26351)
(23434)
金融(23434)
业经(21815)
财经(21506)
经济研究(19979)
(18347)
问题(17073)
科技(15105)
图书(15061)
理论(15051)
技术经济(14335)
现代(13986)
(13918)
实践(13808)
(13808)
(12984)
共检索到43003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詹晖  吕康银  
在产业集群的经济增长作用日益突出的今天,集群内的人才集聚现象也越来越受到学者们的关注。文章基于成本收益理论以及人口迁移中的"推-拉理论"等,对产业集群作用下的人才集聚现象进行了分析,并进一步阐述了产业集群内的产业链与人才链的耦合效应以及产业集群生命周期阶段人才集聚的演化过程,得出由于在产业集群的外部经济效应和知识溢出效应等自身诸多特征的作用下人才集聚得以实现,并且产业集群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人才集聚对经济的贡献是有所差异的基本结论。这一结论将会给地方政府在制定区域人才开发政策时提供不同的视角,以便有针对性地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张西奎  胡蓓  
人才作为产业集群必备的竞争要素,是产业集群的形成、发展和升级的基本条件。只有集聚大量高素质的专业化人才,产业集群才能在全球化竞争中获取竞争优势。产业集群的人才集聚效应,对产业集群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依据产业集群人才集聚的原因,应从人才、企业和政府三个角度出发,制定强化产业集群人才集聚效应的具体措施。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胡蓓  莫莉  
理论和实践都已经证明,良好的人才成长性是决定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的最重要因素之一,而人才的成长需要激励。文章采用深度访谈、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实证研究了北京、武汉、上海和顺德等地的产业集群,得出了促进产业集群人才成长的核心激励因素、重要激励因素、次重要激励因素和辅助激励因素,并得到了产业集群的人才成长激励因素模型。在此基础上,文章对产业集群的人才成长机制做了研究,提出了产业集群人才成长机制TD-LIE模型。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王东  孙健  
进入21世纪,知识、技术、信息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核心要素,经济发展的路径也从资本密集型与劳动密集型为主导的工业化逐步转向了以知识、资本技术、人才为主导的新型工业化。人才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无论是国家之间还是区域之间的竞争,从根本上说就是人才的竞争,因此有关人才集聚的研究成为不可忽视的课题。本文将在借鉴前人成果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新国际贸易理论、新地理经济学、劳动经济学以及数量经济学等相关理论和方法,结合人才集聚、产业集聚和城市化进程等动态均衡问题,提出S(Situation)—P(Patterns of HR s Convergency)—P(Performance)—D(Domi...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季小立  龚传洲  
本文认为,人才群体的规模和质量决定区域创新系统的运行效率;人才基于互补性机制、利益和声誉激励机制、企业/产业发展机制、循环累积的自增强机制实现在特定地域的空间集聚。文章提出,促进创新人才区域集聚,应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和推进跨区域产学研合作,育聚人才;提高创新人才利益分享和自我实现预期的激励强度;发展和集聚本地企业或产业,拓展对人才的需求空间;培植社会资本,促进知识流动和人才"地方嵌入"。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王志敏  
目前,不同学术领域的学者们虽然基于不同视角和方法各自对产业集群的形成机制进行了阐释,强调了个别关键要素在产业集群形成过程中所发挥的主导作用,但是并没有说明这些关键要素是在产业集群形成过程中的哪个阶段发挥主导作用。本文从产业集群形成机制的研究现状出发,介绍了不同学术领域学者们的主要观点及其局限性,并在此基础上重点分析和阐述了产业集群的形成过程以及在不同阶段产业集群形成的动力机制。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作者] 赵培红  张榕健  
高端人才是雄安新区建设发展的重要支撑。雄安新区引进高端人才具有引领人才群体、推动科技创新、推动社会进步等重要功能,同时雄安新区集聚人才面临着理念革新、制度变革、结构调整等迫切解决的问题。深圳特区、浦东新区等经验对雄安新区具有重要借鉴意义。雄安新区人才体制机制建设应加强自然环境、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建设、发挥产业和项目转移的带动作用、建立有竞争力的薪酬体系、拓展人才发展空间和完善人才服务机制。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孙健  尤雯  
产业集聚和人才集聚体现着一个地区的竞争力,本文不仅从定性上阐述了两者的共生效应和乘数效应,而且还以软件产业为例,从实证上进一步证明了产业集聚与人才集聚之间高度相关的关系。并依此提出了政策建议,提高我国各个地区的产业集聚和人才集聚程度,促进经济的发展。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徐茜  张体勤  
城市要想提高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人才,需要增强城市人才吸引力,营造一个有利于人才集聚的环境。将影响人才集聚的城市环境因素划分为人口环境、经济环境、自然地理环境、生活环境和制度环境等五个方面。根据勒温的动力场理论分析了人才集聚的环境动力,探讨了城市环境与人才集聚的互动关系,表明城市环境通过城市人口环境、经济环境、生活环境、自然环境和制度环境成为人才聚集形成的基础,同时产生"人才集聚效应",体现为"放大效应"、"羊群行为"、"马太效应"和"辐射效应"。城市环境与人才集聚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形成具有巨大吸引力的城市人才环境磁场,形成一个循环,成为城市发展中一对不可分割的复合体。最后从...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罗娟  崔凌霄  
产业集群与人才集聚面临转型升级的压力,研究两者的互动耦合模式,可以引导产业集群与人才集聚实现一体化发展。文章以江苏制造业为例,基于生命周期理论,研究不同阶段产业集群与人才集聚的耦合模式,并提出相应的耦合发展策略。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郭立伟  杨哲  饶宝红  
本文运用大量统计数据,对国内FD I的分布集中情况以及产业集群的现状做了比较分析,计算了1983年-2004年FD I的锡尔熵指数,计算了制造业的20个大类行业的行业集中度指标、基尼系数和赫芬达尔指数。并对FD I区位集聚与产业集群相关性进行了理论分析。最后从实证层面,对制造业的20个大类行业的行业集中度、基尼系数、N指数与分行业的FD I进行了Granger检验,找出了其因果关系。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王治平  
产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于促进区域创新能力的增强、塑造区域品牌、提高核心竞争力和推动区域产业结构升级和优化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进而推动我国区域经济的飞速发展。基于此,本文以产业集群的集聚因素和动力机制为框架,分析了产业集群的生命周期,并围绕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展开研究,最后给出政策建议。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张樨樨  
以北京为例,为实现中国集聚高地的人才发散与分流进行预警机制研究,指出北京的人才集聚程度已经亮起"黄灯",应通过疏通人才流动渠道,强化伙伴城市引力以及人才国际化战略建立针对人才集聚发展的调节理念。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朱杏珍  
人才集聚因其具有实现人才价值、产生集聚效应、使集聚地先行发展的作用而备受人们关注。实现人才的有效集聚,应从制度环境建设入手,即建立人才集聚机制及相应的配套机制,包括物质利益机制、精神激励机制、信息机制和法治体系等。只有把人才流动纳入法制轨道,才能保障人才合理有序的流动。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陈明鹤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旨在解决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面临的经济发展问题、就业问题以及束缚我国创业创新发展的双创文化缺失问题。"双创"要想实现上述目标,必须首先明确一个问题,即创业创新的主体问题。创业创新的主体是人,而人才只有形成集聚效应才能有效发挥作用。本文认为,当前我国要采取市场和政府相协作的人才集聚模式,满足人才发展的各级需求,吸引、培养人才并且真正留住人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