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529)
2023(7779)
2022(6540)
2021(6204)
2020(5156)
2019(12025)
2018(12206)
2017(23923)
2016(12953)
2015(14932)
2014(15037)
2013(14822)
2012(14235)
2011(12928)
2010(13055)
2009(12297)
2008(12054)
2007(10781)
2006(9713)
2005(8931)
作者
(36099)
(29949)
(29743)
(28507)
(19006)
(14172)
(13724)
(11545)
(11304)
(10820)
(9984)
(9932)
(9494)
(9381)
(9309)
(8999)
(8749)
(8709)
(8706)
(8505)
(7731)
(7336)
(7156)
(6924)
(6819)
(6689)
(6610)
(6499)
(6103)
(5876)
学科
(57207)
经济(57111)
管理(33072)
(31464)
(24467)
企业(24467)
方法(21969)
数学(18337)
数学方法(18159)
中国(17400)
(16823)
业经(13868)
地方(13770)
(13681)
(11802)
农业(10640)
(10564)
理论(10344)
产业(10300)
(10068)
银行(10063)
(10013)
贸易(10002)
(9725)
(9656)
(9305)
(9082)
金融(9080)
(8742)
技术(8432)
机构
大学(188954)
学院(188722)
(80428)
经济(78635)
管理(70280)
研究(62238)
理学(59774)
理学院(59088)
管理学(58282)
管理学院(57909)
中国(48857)
(40564)
(39759)
科学(35335)
财经(30800)
(29961)
(29023)
中心(28701)
(27551)
(26650)
研究所(26643)
师范(26464)
北京(26079)
经济学(25596)
(25050)
(23627)
业大(23470)
经济学院(23136)
(22835)
财经大学(22476)
基金
项目(116740)
研究(91920)
科学(91517)
基金(82244)
(69548)
国家(68929)
科学基金(58680)
社会(58288)
社会科(55114)
社会科学(55105)
(46183)
基金项目(43793)
教育(42221)
编号(38914)
(38370)
自然(34259)
自然科(33290)
自然科学(33281)
成果(32903)
资助(32731)
自然科学基金(32674)
课题(27491)
(26970)
(26399)
重点(26333)
(24535)
国家社会(23750)
(23523)
(23322)
项目编号(23126)
期刊
(95850)
经济(95850)
研究(61447)
中国(38323)
(29203)
管理(26536)
教育(24037)
(23080)
科学(23080)
学报(22529)
(18647)
金融(18647)
大学(18053)
技术(17416)
学学(16502)
业经(16463)
农业(15601)
财经(15466)
经济研究(14954)
问题(14271)
(13500)
(10550)
现代(9549)
理论(9475)
商业(9473)
图书(9460)
技术经济(9154)
经济问题(8828)
(8722)
实践(8440)
共检索到29013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黄林  佟艳芬  王盛连  
对产业集群产业聚集度的测度是研究产业集群的重要内容。以我国南部海洋经济圈的广东、广西、海南构成的海洋产业集群为例,采用区位熵法对广东、广西、海南海洋产业集群的产业集聚度进行测度,发现:广东在海洋产业发展水平上远超广西和海南,但在海洋产业集群集聚度上并未体现出最大优势;相反,海南省海洋产业整体聚集度和三次产业聚集度均高于广东和广西;在南部海洋经济圈中,无论是从整体聚集度还是从三次产业集聚度看,广西海洋产业都相对落后。南部海洋经济圈的海洋产业集群应以国家推进"海洋强国战略"为契机,把握向海经济政策机遇,发展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海洋产业集群内企业经营管理方式,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刘江日  
产业集聚是产业发展的动态过程,其在不同的演化阶段会呈现出相应不同的特征。本文借鉴有关产业集聚理论,将产业集聚演化过程划分为产生、增强和调整三个阶段,深入剖析产业集聚演化的阶段性规律,并以上海市为研究对象,实证检验产业集聚演化三阶段理论的合理性,以期为我国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集群升级提供政策参考。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张西奎  胡蓓  
人才作为产业集群必备的竞争要素,是产业集群的形成、发展和升级的基本条件。只有集聚大量高素质的专业化人才,产业集群才能在全球化竞争中获取竞争优势。产业集群的人才集聚效应,对产业集群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依据产业集群人才集聚的原因,应从人才、企业和政府三个角度出发,制定强化产业集群人才集聚效应的具体措施。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朱英明  陆洪芳  
产业集群是经济活动的普遍法则。其集聚优势表现为区域静态效率的实现和动态进步能力的提高。产业集群的集聚优势可以通过马歇尔式、产业联合体和社会网络等形式实现。在此基础上,简要提出产业集群的集聚优势培育的对策建议。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詹晖  吕康银  
在产业集群的经济增长作用日益突出的今天,集群内的人才集聚现象也越来越受到学者们的关注。文章基于成本收益理论以及人口迁移中的"推-拉理论"等,对产业集群作用下的人才集聚现象进行了分析,并进一步阐述了产业集群内的产业链与人才链的耦合效应以及产业集群生命周期阶段人才集聚的演化过程,得出由于在产业集群的外部经济效应和知识溢出效应等自身诸多特征的作用下人才集聚得以实现,并且产业集群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人才集聚对经济的贡献是有所差异的基本结论。这一结论将会给地方政府在制定区域人才开发政策时提供不同的视角,以便有针对性地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汤国生  
城市物流产业集群的集聚机理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物流服务的经济性,包括范围经济、规模经济、密度经济和频率经济;另一方面是物流服务的柔性,包括物流服务的预知能力、调整能力和应变能力。基于物流园区的公共服务功能,应将城市物流园区的建设纳入到城市规划体系,一个城市只建一个物流产业集群,并构建全国性公共物流信息平台。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郭立伟  杨哲  饶宝红  
本文运用大量统计数据,对国内FD I的分布集中情况以及产业集群的现状做了比较分析,计算了1983年-2004年FD I的锡尔熵指数,计算了制造业的20个大类行业的行业集中度指标、基尼系数和赫芬达尔指数。并对FD I区位集聚与产业集群相关性进行了理论分析。最后从实证层面,对制造业的20个大类行业的行业集中度、基尼系数、N指数与分行业的FD I进行了Granger检验,找出了其因果关系。
[期刊]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Documents Publishing House)  [作者] 段远明  
本文在对黄冈特色支柱产业集群发展实例的基本架构、组织特征及宏观经济效应进行介绍的基础上,着重分析集群效应发挥的微观机理,并在此基础上讨论集群理论基础、集群构建方法及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些启示。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张丹宁   杨雪婷   宋雪峰  
立足产业生态网络演进视角,提出集聚向集群演进的“聚点-连线-拓面-成体”四阶段;并提出了不同阶段集聚水平测度和跃升机制相结合的“静态-动态”系统研究框架;并选取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双子星”集群,即上海和广州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①从集聚水平来看,目前上海和广州均处于“成体”阶段,但供应链网络密度和企业协同创新有待提升。②从跃升路径来看,上海和广州均遵循了从“龙头企业引领,协作配套紧密”到“核心技术引领,激发创新活力”再到“创新服务完善,区域品牌显现”的发展路径。研究结论不仅丰富了产业集群的相关研究,也为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参考与借鉴。
[期刊]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  [作者] 何婷婷  
依据对我国汽车产业空间集聚以及集群发展状况的实证研究表明,我国汽车摩托车配件行业集聚水平低已经对整个汽车产业空间集聚水平提高产生了明显的阻碍作用,汽车产业空间集聚区域与集群竞争力较强区域之间具有一定的对应性,长江三角洲地区拥有我国最好的汽车产业集群发展前景。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宗成峰  
利用区位商指数对中国纺织产业2003~2005年的集聚水平进行了测定。计算结果表明:我国纺织产业在东部地区如上海、江苏、天津、浙江、广东、山东等省的产业集群程度比较高;中西部地区纺织产业集聚程度相对较低;纺织产业集聚程度与工业经济增长呈现高度的正相关性;我国纺织产业集聚弹性是0.8823,该行业的规模经济效益非常明显,存在较强的规模经济效应。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杨永忠  张望  
传统产业集群的萌芽时期,地域文化、产业习俗等内在制度的主导性作用容易促使产业集群的形成。但在集群成长阶段,外在制度的主导性推动,可以突破内在制度自身的局限,从而促进产业集群的快速发展。同时,在外在制度的不断强化下,一些新的内在制度也将逐步形成,并替代外在制度的部分功能。进入产业集群的成熟阶段后,内在制度将发挥更大的主导性作用。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贺灿飞  潘峰华  
本文综述了产业地理集中、产业地理集聚以及产业集群的测量与辨识方法。传统的测量产业地理集中方法包括集中系数、变差系数、赫芬代尔系数、赫希曼-赫芬代尔系数、信息熵、锡尔系数以及基尼系数等,这些系数测量产业总体地理集中程度,没有考虑企业规模分布对产业地理集中的影响。基于企业区位选择模型,经济学家发展了测量产业地理集聚的指数,控制产业内企业规模分布对产业地理集中的影响。无论地理集中指数还是地理集聚系数都以行政单元为基础,仅描述单一空间尺度上的产业区位模式。Ripley的K函数通过计算某个企业一定距离内的邻居企业个数来测量产业的地理集聚程度,可同时反映产业在不同空间尺度的集聚程度。相互联系的一群企业在地理空间上的集聚构成了产业集群,产业集群的辨识不仅要测量产业间联系,也要考虑产业地理临近性。区位商和标准化区位商法、空间相关与产业联系法、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等多元统计方法以及基于投入产出关系的图谱分析方法等可以用来作为辨识区域产业集群手段。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刘秀玲  陈增进  
本文根据我国产业集群发展的特点,首先设定一个产业集群演化周期的发展模型,进而通过产业组织模型对集群周期各个阶段的竞争机制进行推导和说明,然后联系我国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的现实发展情况进行推导验证对比,从而得出我国产业集群发展的一些属性和特点,最终提出产业升级的建议。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王志敏  
目前,不同学术领域的学者们虽然基于不同视角和方法各自对产业集群的形成机制进行了阐释,强调了个别关键要素在产业集群形成过程中所发挥的主导作用,但是并没有说明这些关键要素是在产业集群形成过程中的哪个阶段发挥主导作用。本文从产业集群形成机制的研究现状出发,介绍了不同学术领域学者们的主要观点及其局限性,并在此基础上重点分析和阐述了产业集群的形成过程以及在不同阶段产业集群形成的动力机制。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