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458)
- 2023(4985)
- 2022(4180)
- 2021(3787)
- 2020(3295)
- 2019(7683)
- 2018(7412)
- 2017(14593)
- 2016(7668)
- 2015(8426)
- 2014(8144)
- 2013(8371)
- 2012(8111)
- 2011(7371)
- 2010(7706)
- 2009(7012)
- 2008(7040)
- 2007(6420)
- 2006(5890)
- 2005(5349)
- 学科
- 济(40227)
- 经济(40188)
- 业(19880)
- 管理(17245)
- 方法(14800)
- 企(14769)
- 企业(14769)
- 数学(12250)
- 数学方法(12079)
- 农(11522)
- 中国(10606)
- 业经(9259)
- 地方(8990)
- 产业(8974)
- 学(8036)
- 农业(7885)
- 贸(6205)
- 贸易(6201)
- 理论(6005)
- 易(5952)
- 技术(5806)
- 财(5788)
- 制(5750)
- 地方经济(5615)
- 劳(5574)
- 劳动(5557)
- 结构(5512)
- 融(5105)
- 金融(5104)
- 和(4974)
- 机构
- 大学(116790)
- 学院(114905)
- 济(52506)
- 经济(51692)
- 研究(43680)
- 管理(42181)
- 理学(36372)
- 理学院(35927)
- 管理学(35164)
- 管理学院(34953)
- 中国(30957)
- 科学(25879)
- 京(25204)
- 所(22602)
- 财(22472)
- 研究所(20629)
- 农(20406)
- 中心(18393)
- 江(18380)
- 财经(17998)
- 经济学(17244)
- 业大(16722)
- 范(16352)
- 经(16336)
- 师范(16201)
- 农业(15950)
- 北京(15894)
- 经济学院(15626)
- 院(15393)
- 州(13874)
- 基金
- 项目(76574)
- 科学(61228)
- 基金(56636)
- 研究(55926)
- 家(49834)
- 国家(49467)
- 科学基金(41762)
- 社会(37346)
- 社会科(35616)
- 社会科学(35607)
- 基金项目(29545)
- 省(29409)
- 自然(25605)
- 自然科(25047)
- 自然科学(25038)
- 划(24959)
- 教育(24943)
- 自然科学基金(24600)
- 资助(23036)
- 编号(21303)
- 发(18138)
- 成果(17971)
- 重点(17777)
- 部(17275)
- 国家社会(16227)
- 创(16128)
- 课题(15262)
- 创新(15094)
- 发展(15032)
- 教育部(14880)
共检索到17749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张璟
文章回顾了以斯密和马歇尔等为代表的古典和新古典以及马克思主义的劳动分工理论,从劳动分工角度对产业集群的形成和演进做了初步的解释。文章认为,产业集群的形成和演进是专业化分工产生的报酬递增的一种表现形式,是一个劳动分工深化、交易效率提高的过程。根据已有理论结论和我国产业集群发展的基本现实,文章对我国产业集群的发展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
关键词:
劳动分工 专业化 产业集群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何雄浪
文章运用古典经济学与新兴古典经济学思想,考察了劳动分工、交易效率与产业集群演进的互动关系,认为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劳动分工深化、交易效率提高的过程。在此基础上,文章对杨小凯的基于专业化经济的劳动分工模型进行了拓展和深化,以便对产业集群的演进机制进行深入分析。模型分析结果支持了文章的观点。因此,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有其自身的内在规律。当前,政府更为紧迫的是要注重产业集群软环境的建设,以此降低交易费用,促进产业集群的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
劳动分工 交易效率 产业集群演进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张毅 陈雪梅
新兴古典经济学文献认为,经济的发展是一个分工演进的过程。通过实证案例,我们认为集群的形成与发展同样是一个分工演进的过程。然而,分工的深化又受到交易效率的制约。于是,我们探讨了集群特有的社会资本对于提高交易效率、从而推动分工演进、促进集群发展这一作用的过程。因此,地方政府可以通过创造鼓励诚信、鼓励合作的制度环境,便于社会资本的积累,以促进集群的形成与发展。
关键词:
分工演进 社会资本 产业集群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张毓峰 胡雯
在全球化和地方化交相互动的当今,空间组织问题更加凸显出其时代重要性。文章认为,对于空间组织经济学分析而言,除了新经济地理学这一重要理论视角之外,劳动空间分工也理应成为另一个重要的理论视角。文章结合分工经济思想和空间组织思想,初步构建了劳动空间分工的一个概念性理论框架,并指出其独特的方法论特征和广泛的应用价值。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尹弘飚
在象征互动论看来,我们可以从自我、人际互动以及社会三个层面上理解教师情绪劳动与其专业实践之间的关联:首先,将自我视为情绪的栖息之所,把情绪劳动看作教师运用情绪进行的自我表演;其次,在教师的人际互动及其所处的特定情境中寻找影响教师情绪劳动的社会因素;然后,在教师专业的情绪法则以及教师的应对策略中把握社会结构与个体能动之间的互动。
关键词:
教师情绪 情绪劳动 象征互动论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李克 曲祉宁 洪德芳 张超群 李松林 方勇
文章以内生性的专业化和分工为基础,构建了一个内生性产业集群和产业分工网络发展的一般均衡模型,分析了在经济一体化背景下产业集群、产业分工网络和专业化生产之间的内在关联和作用规律。模型的结论认为,国家(产业)间的制度效率与竞争强度之间存在着循环效应,而这种循环效应能够决定产业集群的布局和配置,决定各国在产业价值链上的位置,并最终决定经济增长的状态。尤其是,一国技术(经济)系统的制度效率的进步将会增加市场交易的需求,进而扩展产业分工的网络规模;而这又将推动产业集群的发展,扩大产业网络的范围,提升该国在产业生产价值链上的位置。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张杰飞 李勋来 刘孟飞
本文在钱纳里等人(Chenery et al)[1]的模型基础上,发展出一个分产业测算模型。通过研究发现:1979—2012年间,全国劳动结构效应达1.711 5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第二产业间劳动结构效应较大,但主要归功于东部,而中、西部地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间劳动结构效应尚未得到充分发挥;同时,无论是东部,还是中、西部地区,第一产业、第三产业间劳动结构效应都较小。原因之一为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原因之二为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过低。
关键词:
经济增长 产业结构 劳动结构效应
[期刊] 中国经济问题
[作者]
蔡继明 高宏 李亚鹏
本文在广义价值论框架下以劳动异质性为前提阐释了垄断竞争市场条件下分工和报酬的决定。通过构建包含家庭和企业两部门的一般均衡模型,本文分析了劳动者分别从事个体劳动(或家务劳动)、雇佣劳动和经营企业各自获得的实物报酬,由此依据相对实物报酬的高低决定专业化分工的方向,并最终确定均衡的交换比例。这种分工结果在垄断竞争条件下实现了社会成员的总体福利最大化。比较静态分析结果表明,垄断势力的增加,导致部分雇佣工人转变为个体劳动者(或家务劳动者)或企业家,这掩盖了部分劳动者的比较优势,降低了人力资源配置效率。
关键词:
劳动异质性 分工 实物报酬 广义价值论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唐东波
本文通过构建理论模型,阐释了垂直专业分工如何影响企业劳动生产率的问题,并利用中国工业企业微观数据对这一机制进行经验检验。研究发现:(1)垂直专业分工确实有助于提升企业劳动生产率水平,特别是在国有部门、高新技术行业和低生产率企业,相对于自制中间品,外购中间品的边际收益更高,并且国外进口中间品的边际收益大于国内采购的中间品。(2)国际分工对劳动生产率提高的边际效应约为国内分工的两倍,尤其是对出口企业以及来自OECD等发达国家和一般贸易进口的中间品而言,这种全球纵向分工体系带来的生产率提升效应表现得更为显著。(3)从总体上看,进出口贸易和FDI等全球化因素对企业的劳动生产率有正向影响,其作用机制在很...
关键词:
全球化 垂直专业分工 中间品 劳动生产率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肖赞军 柳思维
调查表明,一直到市场化改革前,我国的农村都较好地继承了非正规劳动合作,但市场化改革的洗礼,使一直被历史认同的非正规劳动合作有退出历史舞台之势,一些市场方式正逐步替代非正规劳动合作。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从农业部门的贫困、道德力量的影响来解释非正规劳动合作的演进规律,而未能发现伦理道德背后行为抉择的力量。本文基于农民的经济理性,分析了其行为选择的力量,以及由这种力量主导的中国农村非正规劳动合作的演进规律及未来趋势,从另一种视角解释了调查结论。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张杰 刘东
本文从对我国地方产业集群的四种基本形态——蜂窝型、专业市场领导型、主企业领导型和混合型一定抽象意义上的划分和特征分析入手,推演基于不同组织架构和分工协作体系视角下,现阶段我国地方产业集群升级的技术创新能力提升途径与产业升级可行路径。以中国戴南不锈钢制品产业集群为例,从实证角度剖析了主核心企业领导型企业网络对地方产业集群升级的有效推动作用和重要性。指出,地方产业集群的转化和升级是组织架构、外向关联度、社会资本和企业家创新精神的协同转化进程。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胡秋阳
Solow(1958)提出了将劳动报酬整体份额的变动分解为产业结构效应和产业内部效应两部分的双因素模型。本文基于产业分工的视角扩展了其中的产业结构因素,把投入产出理论中产业结构决定于水平分工的最终需求产品结构和纵向分工的最终产品价值链结构这一关系纳入到双因素模型之中,得到了最终需求结构效应、价值链结构效应和产业内部效应的三因素模型。应用该模型对我国的实证分析表明,产业内部效应对我国1997—2007年间的总体劳动报酬份额下降做出了70.2%的总体贡献,是主要因素,价值链结构效应做出了23.2%的总体贡献,最终需求结构效应的总体贡献最低,为6.6%。
关键词:
劳动报酬份额 产业结构 投入产出模型
[期刊] 世界经济文汇
[作者]
李洁明 王岩
本论题的研究基础在于准确把握马克思劳动价值中的“劳动”和“价值” 的内涵及“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形成因素差别。在此基础上推论可知,形成价值的抽象劳动是具有平均性质的简单劳动,它融入了当前社会已经普及化的科学技术因素,而复杂劳动则融入了当前先进的科学技术因素,后者创造着多倍于前者的价值量。从动态的角度讲,随着科学技术的普及,原来的复杂劳劝转变为当前的简单劳动,这表现为劳动生产率水平的提高和单位商品价值量的下降。科学技术因素是通过融入劳动力之中影响劳劝耗费量来影响价值量的,它本身不创造价值,也不通过包含着科学技术因素的物化劳动创造价值,即使在“无人工厂”生产形式下也是如此。
[期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
毛景
对"报复性解雇"的概念解构需遵从"内涵认知——边界识别——‘报复性’解析"的逻辑进路。首先,通过司法、学理、立法的三维透视,可将报复性解雇的内涵界定为雇主因行使某项基本权利的行为(雇员的该行为有利于社会公共利益)而惹怒雇主,导致雇主产生报复的心理,以表面上符合劳动法上合法解雇的理由为借口而作出解雇。其次,通过三层次分辨,可识别报复性解雇的边界,即报复性解雇与惩戒解雇的界限泾渭分明,它不一定属于违法解雇,但一定属于不当解雇。最后,报复性解雇的本质并非在于"报复性"而是该行为所侵害的法益,故对报复性解雇中"报复性"的解析,可分为显性模式与隐性模式。
关键词:
报复性解雇 违法解雇 报复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