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997)
2023(14462)
2022(12700)
2021(11866)
2020(9898)
2019(22671)
2018(22744)
2017(44391)
2016(24091)
2015(26669)
2014(26352)
2013(26202)
2012(23817)
2011(21375)
2010(21082)
2009(19121)
2008(18284)
2007(15661)
2006(13669)
2005(11692)
作者
(66373)
(55055)
(54721)
(52179)
(34849)
(26536)
(25021)
(21537)
(20784)
(19526)
(18799)
(18469)
(17324)
(17289)
(16968)
(16769)
(16541)
(16432)
(15687)
(15587)
(13607)
(13392)
(13203)
(12589)
(12305)
(12145)
(12125)
(12093)
(11045)
(10883)
学科
(92437)
经济(92348)
管理(66787)
(61176)
(51291)
企业(51291)
方法(41251)
数学(35099)
数学方法(34717)
(25404)
(25252)
(24726)
贸易(24713)
(23947)
中国(22650)
(21785)
业经(21571)
地方(21249)
税收(20332)
(20296)
(20162)
环境(17593)
农业(16208)
(15923)
(15910)
理论(15675)
(15116)
财务(15049)
财务管理(15028)
技术(14582)
机构
学院(327595)
大学(325382)
(129663)
管理(128396)
经济(126931)
理学(111922)
理学院(110714)
管理学(108821)
管理学院(108275)
研究(107105)
中国(77408)
(68518)
科学(67521)
(61607)
(53029)
(50371)
财经(48766)
业大(48737)
研究所(48263)
中心(47667)
(47315)
(44073)
北京(42770)
(42565)
师范(42165)
(39813)
农业(39573)
(38676)
经济学(38463)
财经大学(35989)
基金
项目(227311)
科学(177629)
研究(168051)
基金(163124)
(141535)
国家(140399)
科学基金(120442)
社会(104316)
社会科(98935)
社会科学(98913)
(89831)
基金项目(87596)
自然(78104)
自然科(76214)
自然科学(76197)
教育(75845)
(74922)
自然科学基金(74810)
编号(70209)
资助(66672)
成果(56215)
重点(50722)
(49503)
(49199)
(47596)
课题(47273)
创新(44397)
项目编号(43495)
科研(43418)
大学(42325)
期刊
(139084)
经济(139084)
研究(98384)
中国(55339)
学报(50867)
科学(45849)
(45418)
(45292)
管理(44775)
大学(37677)
学学(35492)
教育(34483)
农业(32224)
技术(26931)
业经(24568)
经济研究(23245)
(22418)
金融(22418)
财经(21618)
问题(19407)
(18517)
(18247)
图书(17217)
(16630)
(16107)
科技(15841)
国际(15816)
(15788)
商业(15238)
理论(14820)
共检索到47132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马翠萍  史丹  丛晓男  
文章采用投入产出法对中国21个产业部门隐含碳排放量进行了测算,测算结果显示不同产业部门的隐含碳排放强度存在较大差异,碳排放呈现产业高度集中的特点。但整体来看,如果仅以产业部门直接碳排放强度估算我国产业碳排放强度,实际上会在很大程度上低估我国产业部门实际碳排放水平。中国的经济增长是典型的出口导向型模式,结合贸易结构的研究发现:位居中美产品贸易额前20位的产品与我国隐含碳排放量较大的产业部门产品具有较强的匹配性。这意味着,一旦欧美等国对我国征收碳关税,将大幅度提高我国产品出口市场的关税水平,从而对中国经济产生较为严重的影响。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潘安  
本文在总贸易核算框架下,采用WIOD提供的数据计算与分析了在GVC视角下中美贸易隐含碳排放量,并讨论了GVC分工对贸易隐含碳排放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GVC视角下中美贸易的出口隐含碳排放主要来自出口国内碳排放,进口国在消费者责任原则下承担主要的碳排放责任;中国在与美国贸易中主要处于碳排放转出地位,但碳贸易条件有所改善;参与GVC分工是导致中国对美国出口隐含碳排放出现增长的主要原因之一,但也是中国调整出口隐含碳排放结构的重要途径之一。与GVC视角下的计算结果相比,基于MRIO模型的计算结果高估了中国出口隐
[期刊] 现代日本经济  [作者] 潘安  吴肖丽  
基于总贸易核算框架,利用WIOD提供的数据计算1995—2011年中日贸易隐含碳排放量,分析全球价值链分工下贸易隐含碳排放的结构特征与责任分担问题,并进一步考察由中日贸易引起的碳排放转移。研究表明,中日贸易隐含碳排放主要来源于出口国的碳排放,来自第三国碳排放的占比有所上升;中国出口隐含碳排放主要集中于重制造业、服务业的中间品出口和轻制造业的最终品出口,日本出口隐含碳排放则主要集中于重制造业的中间品出口;在消费者责任原则下,进口国需为中日贸易隐含碳排放承担主要的排放责任,且第三国承担的碳排放责任大于出口国;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邓荣荣  陈鸣  
本文基于中美两国非竞争(进口)型可比价投入产出表,测算与分析了中美贸易中的隐含碳排放量,并利用结构分解分析法研究了影响中美贸易隐含碳排放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中国对美国的出口含碳量与净贸易含碳量持续为正,并呈现递增的态势,表明我国为促进对美国的出口,付出了巨大的生态代价。此外,虽然进出口规模是影响中美贸易含碳量最主要的因素,但减少我国碳排放的有效途径一是加强技术创新,提高能源效率,二是降低各部门单位产出对高碳排放行业产品与服务的直接与间接消耗,三是促进我国进出口商品结构的优化,增加高能耗产品与服务的进口。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张兵兵  李祎雯  
在全球生产网络分工不断深化的背景下,生产和消费活动的跨境分离变得日益普遍。原来以跨境和最终产品为标准的传统贸易统计方法,已无法对一国贸易利益进行准确描述。因此,基于传统贸易统计视角,运用竞争性投入产出法所测算的贸易隐含碳排放数据则会存在被高估的可能。本文运用新附加值贸易视角下的非竞争性投入产出法,在考虑技术异质性情形下,对2000—2014年中日两国27个行业部门的贸易隐含碳排放进行了再测算,结果显示:(1)中国对日本是贸易逆差国,但却是隐含碳排放的顺差国;与新附加值贸易统计方法相比,传统贸易统计方法高估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赵玉焕  李洁超  
当前国际气候变化谈判中,各国碳排放责任的界定是一个焦点问题。国际贸易隐含碳的测算为合理界定各国的碳排放责任提供了依据。中国和美国是重要的贸易伙伴,中美贸易对两国碳排放具有重要影响。本文应用多区域投入产出(MRIO)模型,在考虑中美两国技术异质性的基础上,分别使用中美两国1995-2009年非竞争型投入产出表对中美贸易隐含碳进行了测算。为使测算结果准确和客观,本文利用总产出消费价格指数对中美两国各年产值及进出口贸易额进行了调整;并使用结构分解分析(SDA)法对中国向美国出口隐含碳的变化进行了因素分解。测算结果表明,从1995年到2009年,中国向美国出口隐含碳由165.95×106t增加到511...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张云  唐海燕  
本文改进投入产出(IO)模型推导行业部门生产、消费、出口、进口和净出口不同统计口径的隐含CO2计算公式,利用能源实物消耗量及排放系数直接测算行业部门碳排放量,然后计算分析我国29个行业部门贸易平衡条件下贸易隐含碳,再以行业产出增加值为指标确定产业链上下游行业的碳排放责任分配比例,构建国际贸易碳排放共担责任分配模型,测算代表性行业CO2排放在生产者和消费者共担责任原则下可能结果。研究结果证实我国2007年出口和净出口隐含CO2排放量占比都较大,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化学工业三个行业在共担责任原则下有约30%责任应该由国外消费者承担。本文最后提出建议: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应加强合...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吴景辉  张戈  王耕  
通过量化地区间碳排放和SO_2排放转移特征,可以较好地了解地区间的碳排放和SO_2排放的来源与去向,从而合理地制定各地区的减排与治理方案。采用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计算2007年和2012年山西省输出和输入的隐含碳和隐含SO_2排放情况。结果表明:山西省为隐含碳和隐含SO_2排放输出区,输出的地区主要是江苏、河北、浙江和山东等地,输入的地区主要是河北、山东、内蒙古和河南等地。山西省向其他地区转移的隐含碳和隐含SO_2排放主要汇聚于金属冶炼及制品业、建筑业和化学工业等。其他地区向山西省转移的隐含碳和隐含SO_2排放主要集中于建筑业、采选业、金属冶炼及制品业等。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提出了一些关键性整改建议与措施。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马远  骆佩  
利用2015年EORA世界投入产出表的数据,基于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从生产者视角和消费者视角测算RCEP成员国的隐含能源流动及隐含碳排放,并以中国作为子系统,测算中国与RCEP成员国进出口贸易间的隐含能耗及隐含碳排放,中国26个产业部门进出口贸易的隐含能源流动及隐含碳排放和自身各产业部门的隐含能耗及隐含碳排放,最后对2015年隐含能耗及隐含碳排放的影响因素进行分解。结果表明:第一,RCEP成员国隐含能耗及隐含碳排放均大于直接能耗及直接碳排放,其中生产侧的隐含能耗及隐含碳排放均大于消费侧隐含能耗及隐含碳排放。第二,中国中间品贸易隐含能耗及隐含碳排放大于最终消费的隐含能耗及隐含碳排放,制造业等大部分高耗能产业部门的隐含能耗及隐含碳排放都是出口大于进口流量,采掘业等产业部门的隐含能耗及隐含碳排放是进口大于出口。第三,中国隐含能耗及隐含碳排放大都集中在制造业、水、气、电、运输业、服务业等高耗能部门,各产业部门的隐含能耗及隐含碳排放会影响其他产业部门的隐含能耗及隐含碳排放。第四,强度效应对中国隐含能耗及隐含碳排放的贡献率最大,其次是结构效应和规模效应。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涂金玲  朱再清  
粮食系统是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来源之一。中国作为世界第一碳排放国以及世界粮食生产和贸易大国,在碳减排压力下探索粮食贸易对碳排放的影响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通过生命周期评估法测算1998-2020年中国粮食双边贸易隐含碳排放量,同时运用面板自回归分布滞后模型(ARDL)分析中国粮食双边贸易量对隐含碳排放的长期、短期影响。结果表明,2003年之后中国一直是粮食隐含碳排放净进口国,且中国粮食隐含碳排放净进口主要来源国为巴西、美国、阿根廷等。粮食进口贸易和出口贸易长期和隐含碳排放均呈倒U形关系。中国应在保证粮食安全的前提下适当增加粮食贸易的同时优化进口来源国结构,尽量选择从巴西和美国等经济发达国家进口粮食。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张传国  洪琴  
本文在构建投入产出模型基础上,以2005-2010年海峡两岸进出口贸易额与碳排放数据为样本,通过估算部门碳排放强度,测算两岸贸易隐含碳排放量,对两岸贸易隐含碳净转移进行LMDI分解。研究发现:在2005-2010年间,祖国大陆各部门的碳排放强度显著高于台湾地区相应部门的碳排放强度,海峡两岸贸易隐含碳排放量主要来自于化学工业、金属工业和机械设备制造业等部门,两岸贸易使得全球碳排放量减少了209.38-306.03百万吨。本文研究不仅从部门角度,为海峡两岸控制贸易隐含碳排放量提供了理论依据,还从全球碳排放角度,为促进海峡两岸贸易深入发展提供了环境意义上的支持。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李富佳  
区际贸易隐含碳排放转移是导致区际碳泄漏、碳减排权责失衡等问题的重要原因,对全球碳排放格局及碳减排效果影响重大。研究区际碳转移时空格局演化规律和内在驱动机理,研制针对性碳转移优化调控方案,对提升区域整体碳减排效率和经济生态综合效益,具有重要现实意义,近年来已引起了国内外学者越来越多的关注,逐渐成为区域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经济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对国内外区际碳转移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重点总结了对中国省际隐含碳转移问题研究的进展和成果应用情况,展望了区际贸易碳转移问题未来研究的方向:进一步重视国际、省际碳排放转移间的协同研究,揭示区际碳排放转移的动态驱动力及驱动机理,探索创新基于共同责任的省际碳转移减排机制等。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金继红  居乂義  
本文利用WIOD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及中日两国能源统计年鉴等数据,使用进口国生产时的碳排放系数测算进口产品的隐含碳,从生产和消费的角度准确地测算两国进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量的同时,根据产品来源区分了双边贸易隐含碳的具体承担者,探讨贸易隐含碳排放责任分配量化。研究发现,2000-2011年间中国生产者责任和日本消费者责任比重有所增加,日本从中国进口高排放强度中间产品转移本国的碳排放,此部分排放责任日本应以绿色援助、技术转让、跨国公司纳入中国排放权交易体系等形式共同承担。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闫云凤  赵忠秀  
贸易自由化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已引起国内外学术界的普遍关注。本文采用投入产出法,考虑进口中间投入产品的影响后,建立经济模型,分析我国进出口贸易中的隐含碳,其中特别注重对再出口贸易和部门分解的分析。结果表明:2007年,我国生产隐含碳比消费隐含碳高4.53%,净出口隐含碳达2.98亿吨。我国的CO2排放贸易条件是0.93,这说明我国单位出口的碳排放强度小于单位进口的碳排放强度,国际贸易总体上来说有利于中国的节能减排。"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是出口隐含碳最多的部门,进口隐含碳最多的部门是"化学工业"。隐含碳贸易顺差最大的部门是"纺织业",逆差最大的部门是"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化学工...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郭亮  吴红梅  缪东玲  
在世界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的情况下,低碳经济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随着中美木质林产品贸易规模的不断扩大,木质林产品的碳排放问题逐渐受到各国的关注。分析了中美两国木质林产品的贸易现状,从隐含碳的角度,运用投入产出法估算出近10年来中美两国木质林产品贸易中的隐含碳排放量,并运用对数平均迪氏指数法对木质林产品贸易碳排放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经对比发现,中美木质林产品贸易存在的隐含碳排放主要是由于贸易结构不合理、生产技术不先进、减排力度不均衡、缺乏国际合作等问题导致。提出了调整进出口结构、积极推进节能减排发展、加强国际合作等政策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