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785)
- 2023(11047)
- 2022(9701)
- 2021(9158)
- 2020(7615)
- 2019(17843)
- 2018(17843)
- 2017(34865)
- 2016(18684)
- 2015(21161)
- 2014(21364)
- 2013(21136)
- 2012(19431)
- 2011(17524)
- 2010(17390)
- 2009(15802)
- 2008(15621)
- 2007(13439)
- 2006(11671)
- 2005(10140)
- 学科
- 济(80555)
- 经济(80468)
- 管理(52571)
- 业(50934)
- 企(43511)
- 企业(43511)
- 方法(37961)
- 数学(31675)
- 数学方法(31340)
- 贸(22552)
- 贸易(22541)
- 易(21842)
- 农(19741)
- 业经(18788)
- 中国(18175)
- 财(17628)
- 学(17531)
- 地方(17338)
- 理论(14830)
- 和(13211)
- 技术(12866)
- 农业(12857)
- 产业(12504)
- 制(12185)
- 环境(11769)
- 务(11166)
- 财务(11108)
- 财务管理(11090)
- 划(10527)
- 企业财务(10416)
- 机构
- 大学(273098)
- 学院(271015)
- 济(112005)
- 管理(110652)
- 经济(109739)
- 理学(96933)
- 理学院(95928)
- 管理学(94420)
- 管理学院(93961)
- 研究(88562)
- 中国(62378)
- 京(57739)
- 科学(54420)
- 财(47769)
- 所(43617)
- 研究所(39991)
- 业大(39754)
- 农(39519)
- 财经(39368)
- 中心(38802)
- 江(37281)
- 北京(36333)
- 经(35699)
- 范(35476)
- 师范(35187)
- 经济学(33573)
- 院(32527)
- 农业(31118)
- 州(30863)
- 经济学院(30447)
- 基金
- 项目(188135)
- 科学(147512)
- 研究(139791)
- 基金(135834)
- 家(117282)
- 国家(116347)
- 科学基金(99985)
- 社会(87327)
- 社会科(82831)
- 社会科学(82813)
- 省(73273)
- 基金项目(72689)
- 自然(64428)
- 自然科(62852)
- 自然科学(62841)
- 教育(62831)
- 自然科学基金(61698)
- 划(61062)
- 编号(57398)
- 资助(56116)
- 成果(46250)
- 重点(41632)
- 部(41507)
- 发(40808)
- 创(39447)
- 课题(38881)
- 创新(36682)
- 教育部(35744)
- 科研(35721)
- 项目编号(35648)
- 期刊
- 济(118567)
- 经济(118567)
- 研究(79414)
- 中国(43281)
- 学报(40598)
- 管理(39431)
- 科学(37655)
- 农(35326)
- 财(33839)
- 大学(30888)
- 学学(29049)
- 教育(28529)
- 农业(25452)
- 技术(22439)
- 业经(20171)
- 经济研究(19640)
- 财经(18371)
- 融(18089)
- 金融(18089)
- 问题(16934)
- 贸(16264)
- 经(15750)
- 图书(14280)
- 理论(13617)
- 科技(13500)
- 技术经济(13307)
- 国际(13297)
- 商业(13260)
- 业(12788)
- 实践(12550)
共检索到38172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王炳才
产业间贸易理论是指比较优势理论和要素禀赋理论等强调国家的优势差异原因的贸易理论,而产业内贸易理论是指垄断竞争贸易模型等强调规模经济等原因的所谓新理论。两者构成现代国际贸易理论的完整体系,均可以解释一定的经济贸易现实,并可以指导各类国家的贸易实践和政策制定,但两者在理论特点和政策建议等许多方面又有较大不同。加强对两类贸易理论的研究,将有助于我们认识当代国际贸易格局,把握国际贸易及其政策走势,指导中国对外经贸实践。
[期刊] 国际商务研究
[作者]
章丽群
本文结合产业内贸易的实践与内涵,对产业内贸易理论的发展脉络进行了梳理。本文认为,传统的产业内贸易理论的研究对象是基于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要素比较优势所生产的最终产品。而随着20世纪90年代国际直接投资的深入发展,产业内贸易理论的研究对象深化为中间产品,跨国公司实现了其主导下的全球资源在各生产阶段或生产工序中的最优配置,其中中国以加工贸易的模式参与了全球竞争,中国在国际贸易中的获利发生了根本变化。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张建民
产业内贸易理论是70年代末期兴起的一种新的国际贸易理论分支,主要是研究与揭示用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不能解释的在生产要素禀赋和生产技术水平相近国家之间发生的同一产业部门内某一种产品双向流动的原因、性质、效果以及利益。学习与借鉴西方产业内贸易理论,对于制定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战略,改善产业结构,积极参与国际分工,有着重要意义。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张建民
产业内贸易理论是70年代末期兴起的一种新的国际贸易理论分支,主要是研究与揭示用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不能解释的,在生产要素禀赋和生产技术水平相近国家之间发生的同一产业部门内某一种产品双方向流动的原因、性质、效果以及利益。学习与借鉴西方产业内贸易理论,对于制订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战略,改善产业结构,积极参与国际分工有着重要意义。一、产业内贸易理论的三种模型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孔媛
本文运用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和产业内贸易指数对近年来世界范围内的水果粉、糖制水果、干制水果、新鲜水果、水果汁和加工水果的比较优势和产业内贸易状况进行了深入研究,并以中法两国之间的加工水果贸易为例,试图为进一步提升我国在世界水果市场的地位和竞争力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世界 水果贸易 比较优势 产业内贸易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王国安 范昌子
自中欧建交以来,双边贸易取得了快速进展。经过2004年东扩的欧盟已经成为我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同时我国也成为了欧盟的第二大贸易伙伴,不断扩大的双边贸易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欧贸易的互补性。本文利用近十几年的贸易统计数据,分别以比较优势理论和产业内贸易理论为依据对中欧贸易的互补性进行了实证分析,从而得出了以下结论:中欧双边贸易存在较强的互补关系,中欧之间的国际分工主要以产业间的垂直分工为主,同时随着我国工业制成品国际竞争力的迅速提高,产业内贸易在中欧双边贸易中的重要性正在不断增强,中欧之间的国际分工正逐步向水平方向发展。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陈迅 李维
产业内贸易是同一产业内产品同时进口和出口的贸易活动。对产业内贸易计量方法的研究一直是产业内贸易理论研究的重点之一。文章在回顾了传统计量方法的基础上 ,概括和推导出新的计量方法 ,并加以论证 ,进而归纳出当前最优的产业内贸易计量方法。最后 ,结合我国情况予以实证检验 ,并分析我国产业内贸易的实际水平和发展趋势。
关键词:
产业内贸易 计量方法 贸易平衡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林琳
本文对中美工业制成品产业内贸易的发展及特征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中美双边贸易中工业制成品产业内贸易所占比重有所提高,其中,机械和运输设备产业内贸易所占比重最高;垂直产业内贸易是中美产业内贸易的主要形式;市场容量扩大、跨国公司价值链管理的需要以及一体化生产体系的构筑均有利于促进双边产业内贸易的发展,中国关税税率的大幅削减对产业内贸易发展的促进作用并不明显,规模经济和贸易障碍对其则尚存消极影响。
关键词:
产业内贸易 垂直差异化 直接投资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马征 李芬
本文基于我国1992-2003年间的数据,对产业间-产业内贸易结构及其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联系进行检验。首先将产业内贸易分为水平型与垂直型两类,考察了产业间贸易、两种类型产业内贸易结构的演变。然后探讨了贸易结构的这种演变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得出以下结论:我国贸易结构以垂直产业内贸易为主,并且具有增加趋势;产业间贸易比重略低于垂直产业内贸易比重,但呈现减少趋势;水平产业内贸易比重一直较小。我国垂直产业内贸易与我国参与国际垂直分工的程度密不可分,并且垂直产业内贸易的发展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
[期刊]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廖玫 高莎莎
以台海两岸机电产业内贸易为例,对克鲁格曼产业内贸易关系理论进行论证。根据克鲁格曼提出的规模经济是产业内贸易的成因观点,对比克鲁格曼产业内贸易与要素比例关系的发生条件,结合台海两岸现实数据,对这一理论的局限性作了分析。通过运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进行参数估计,判定两岸机电产业的规模经济发展程度。在此基础上,采用平均成本比较分析台海两岸的机电产业规模,建立产业内贸易指数与平均成本的相关分析,以此判断二者之间存在的相关性。研究发现,规模经济确实影响着产业内贸易的发展水平,不过,与克鲁格曼理论不同的是,在要素比例不同的国家或地区之间仍然可以发生产业内贸易。本文的分析扩展了产业内贸易成因的解释范围。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王春丽
随着中国—东盟双边贸易结构的不断调整,产业内贸易所占的比重日益扩大,发展趋势逐渐增强,用产业内贸易理论来解释我国与东盟之间的产业内贸易问题就越来越具有说服力,产业内贸易理论已经成为研究我国与东盟双边贸易关系的一个新视角。
关键词:
中国 东盟 产业内贸易理论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李辉文 石燕
流行的见解认为,比较优势只能解释产业间贸易,而现实中大量存在的产业内贸易应当由基于报酬递增和不完全市场的新贸易理论来解释。通过对1980年代以来的相关研究的回顾说明:第一,从纯理论来看,在报酬递增和不完全市场之外的比较优势,可以作为产业内贸易的解释变量;第二,经验研究显示,比较优势是产业内贸易的主要原因。此外,结合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新特点来看,探讨比较优势与产品内分工的内在联系是产业内贸易研究进一步发展的重要趋势。
关键词:
比较优势 产业内贸易 产品内分工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