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359)
2023(11992)
2022(10595)
2021(9835)
2020(8266)
2019(18937)
2018(18869)
2017(36916)
2016(19875)
2015(22220)
2014(22148)
2013(22048)
2012(19953)
2011(17837)
2010(17735)
2009(16014)
2008(15553)
2007(13488)
2006(11477)
2005(9807)
作者
(57911)
(47960)
(47430)
(45449)
(30425)
(23139)
(21628)
(18845)
(18178)
(17077)
(16419)
(16032)
(15095)
(15051)
(14803)
(14783)
(14422)
(14296)
(13661)
(13567)
(11942)
(11586)
(11560)
(10839)
(10688)
(10663)
(10588)
(10509)
(9640)
(9603)
学科
(81833)
经济(81747)
管理(58219)
(57054)
(48229)
企业(48229)
方法(39679)
数学(34258)
数学方法(33771)
(20506)
中国(18880)
业经(18816)
(18769)
(18610)
地方(16809)
技术(13670)
理论(13556)
农业(13522)
(13408)
贸易(13403)
(13230)
(12998)
(12978)
产业(12600)
(12509)
财务(12443)
财务管理(12419)
环境(12172)
企业财务(11799)
(11044)
机构
大学(282700)
学院(281694)
管理(116022)
(110347)
经济(108002)
理学(101840)
理学院(100744)
管理学(98900)
管理学院(98408)
研究(91767)
中国(65267)
(59911)
科学(59334)
(47939)
(45718)
(45170)
业大(44150)
研究所(42193)
中心(41166)
财经(39738)
(39055)
北京(37395)
(36280)
(36158)
师范(35933)
农业(35679)
(33709)
经济学(32549)
(32168)
商学(29974)
基金
项目(201798)
科学(159157)
基金(147181)
研究(144887)
(128564)
国家(127570)
科学基金(110321)
社会(91075)
社会科(86527)
社会科学(86504)
(79292)
基金项目(78312)
自然(73432)
自然科(71764)
自然科学(71748)
自然科学基金(70445)
(66526)
教育(65475)
资助(61346)
编号(57999)
成果(45835)
重点(44597)
(43842)
(42841)
(42074)
课题(39564)
创新(39220)
科研(38829)
教育部(37373)
国家社会(37155)
期刊
(114121)
经济(114121)
研究(78631)
中国(46984)
学报(46113)
科学(42346)
管理(41549)
(40190)
(34467)
大学(34421)
学学(32571)
农业(28594)
教育(28271)
技术(24506)
业经(19864)
(19728)
金融(19728)
经济研究(18625)
财经(18291)
(15604)
问题(14965)
图书(14798)
科技(14722)
(14484)
技术经济(14195)
理论(13831)
统计(13295)
实践(12839)
(12839)
(12811)
共检索到38967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肖兴志   王振宇   李少林  
产业链韧性测度是识别“断链”风险和维护产业链安全稳定的现实抓手,成为新时代应对、把握和引领大变局亟待解决的热点问题。本文在分析产业链韧性测度现实需求的基础上,从产业链韧性测度的理论基础、方法类型、应用步骤三个方面就经典文献进行述评。首先,围绕恢复、抵抗、适应与变革四大能力追溯概念界定、内涵特征和学科交叉的理论起源;其次,系统梳理了以核心变量法、综合评价法及投入产出法为代表的产业链韧性评价方法,剖析了各自优点与相对不足;最后,全面厘清了“冲击识别—结构分析—韧性评价”框架下的韧性测度理论与方法应用。本文认为,产业链韧性测度方法的选取及应用须高度重视学科交叉的应用场景,廓清理论模型的适用条件,为测度和增强产业链韧性提供多样化、稳健性的方法支撑。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谷城  张树山  
提升产业链韧性水平对于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维护国家产业安全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在科学界定产业链韧性内涵和特征基础上,构建包含产业链基础、产业链抵抗力、产业链恢复力、产业链可持续和产业链引领力5个维度的产业链韧性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进一步利用熵权与变异系数综合赋权法、Dagum基尼系数、空间收敛模型对2010—2020年中国30个省份(区、市)产业链韧性水平展开统计监测。结果显示:全国产业链韧性水平呈递增趋势但整体水平偏低,产业链抵抗力和产业链引领力亟需进一步提升;三大区域产业链韧性水平存在显著梯度差异,表现出“东高西低”空间格局;区域差异分析表明,样本期内,全国产业链韧性水平总体差异呈先降后升“U”型特征,差异主要来源于区域间差异;收敛性分析表明,全国及三大区域产业链韧性水平具有绝对β收敛及条件β收敛特征,即充分考虑经济社会等系列影响因素后,产业链韧性水平将随着时间推移收敛至同一稳态水平。本文科学测度了我国产业链韧性水平,为增强我国产业链韧性和安全稳定提供参考。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常歆   韩平  
文章立足数字产业链基础能力、抵抗能力、恢复能力、可持续能力四个维度,建立中国数字产业链韧性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使用熵值法测算2015—2021年数字产业链韧性水平,并使用泰尔指数、局部莫兰指数,探析中国数字产业链韧性水平的时空演化特征和区域间差距。结果表明:全国数字产业链韧性水平整体表现出稳步攀升趋势,三大地区呈东部>西部>中部的分布格局;全国及不同地区数字产业链韧性水平差距随时间推移均不断缩小,且主要来源于区域内差距;数字产业链韧性水平具有显著的空间相关性,且以“高-高”集聚和“低-低”集聚为主。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郝爱民   解梦菡   刘育廷  
文章构建了农业产业链韧性评价指标体系,测度了2012—2020年中国30个省份的农业产业链韧性指数。借助核密度估计、马尔科夫链、莫兰指数、社会网络、Dagum基尼系数等方法考察农业产业链韧性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在样本期内,农业产业链韧性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分维度看,恢复能力、再造能力逐年上升,并且在2016年后有加速趋势,抵御能力在2018年后呈现下降趋势。(2)农业产业链韧性存在梯度效应,表现出“高韧性发展极”和“低韧性发展陷阱”的集聚效应。锻造农业产业链韧性是一个渐进式的过程,其韧性水平较大概率处于稳定状态。(3)省域农业产业链韧性具有显著空间正相关性以及空间网络通达性,但各省份之间的关联性还有待提高。(4)农业产业链韧性的总体差异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V”型变化趋势,地区间差异对总体差异的贡献率最大。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石建勋  卢丹宁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要“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和安全水平”。这对我们全面把握世界产业变革的发展趋势,科学制定国家发展战略,增强综合国力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本文系统阐述了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的内涵及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提出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是适应国际分工调整的战略需要,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然选择,是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举措,是应对复杂多变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的迫切需要,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坚实基础。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还存在产业基础能力薄弱,动态评估机制及治理体系缺乏,产业链供应链断链等问题。鉴于此,笔者认为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的策略是:通过完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新型举国体制,加快构建产业链供应链动态评价机制,完善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管理体系,加速产业链供应链数字化转型,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本文的研究为政府部门制定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的政策提供理论依据和决策参考。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白玫  
受“美国优先”、地缘政治关系紧张和新冠疫情影响,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风险加大。在新冠疫情导致供应链危机后,欧盟将产业政策的重点放在了加大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上。通过研究发现:欧盟产业链供应链政策的主要特点:第一,通过技术优势和产业范式全面转变,特别是产业链供应链游戏规则的改变,重塑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使工业继续成为欧盟经济增长的加速器。第二,重点发展改变产业链供应链规则的技术,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在气候变化和数字技术方面的优势。第三,鼓励欧盟制造,强化欧盟产业链供应链的自主权,建立稳定的欧盟核心矿产供应链,打造欧盟战略产业生态系统。从本质上分析,欧盟制定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政策的目的是通过打压竞争对手,以强化其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对此,我们应跟踪欧盟产业政策的新变化,研判其对中国产业链供应链的可能影响,做好应对措施;加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政策建设,树立中国是保障全球供应链韧性的可靠合作伙伴形象;短期应该专注于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和有序恢复,中长期要继续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低碳转型和数字化转型。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石建勋  卢丹宁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要“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和安全水平”。这对我们全面把握世界产业变革的发展趋势,科学制定国家发展战略,增强综合国力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本文系统阐述了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的内涵及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提出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是适应国际分工调整的战略需要,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然选择,是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举措,是应对复杂多变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的迫切需要,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坚实基础。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还存在产业基础能力薄弱,缺乏动态评估机制及治理体系,面临断链风险等。鉴于此,笔者认为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的策略是:通过健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新型举国体制,加快构建产业链供应链动态评价机制,完善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管理体系,加速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数字化转型,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本文的研究为政府部门制定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的政策提供理论依据和措施导向。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夏铭璐   张树山   谷城  
提升产业链韧性是推进产业链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基于2006—2021年我国30个省份(未包括西藏、香港、澳门、台湾地区)面板数据,研究智慧物流对产业链韧性的影响效应、作用机制和异质性表现。研究发现,智慧物流显著促进产业链韧性提升,在采用工具变量法克服内生性问题和通过替换核心解释变量等方法进行稳健性检验后,该结论依然成立。异质性分析表明,智慧物流对产业链韧性的影响具有时间异质性和区域异质性,在样本期后期(2015—2021年)、东部地区以及西部地区,智慧物流对产业链韧性的影响更显著。机制检验表明,智慧物流可以提高信息传递效率和运输效率,降低交易成本,推动资源要素顺畅流动,缓解行政壁垒,促进市场整合,从而增强产业链的资金可得性和上下游关联关系,提高产业链韧性。因此,在我国产业链韧性需要迫切提升的关键阶段,应完善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智慧物流持续健康发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打造完整且有韧性的产业链;以降低交易成本和促进市场整合作为提升产业链韧性的着力点,更好发挥智慧物流对产业链韧性的促进作用。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吕越  邓利静  
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已经成为新发展阶段推动我国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着力点。本文以汽车产业链为切入点,采用2017年1月—2021年12月我国HS6位产品—来源国—省份维度的海关进口数据,构建并测度了产业链安全指数,准确评估当前我国汽车产业链的安全现状,并采用双重差分估计深入分析新冠疫情对我国汽车产业链安全的影响,从而为保障我国汽车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提出有效的对策建议。本文发现:第一,基于对汽车产业链安全的评估,整体上,我国汽车产业链对进口中间品的依赖度较高且趋于集中,产业链风险存在上升的趋势,尤其是区分上、中、下游来看,中游风险相对较高,且呈现出更为突出的动态不稳定性特征;第二,从省份来看,中间品的进口规模效应较为突出,即各省进口规模越大,汽车产业链的安全性相对越高;第三,从国别来看,来自资源型国家(地区)和电子产业发达国家(地区)的进口风险相对较高,其中自澳大利亚等七大经济体的进口面临着进口规模与产业链风险双高的问题;第四,从细分产业链环节来看,上游的模具制造、光伏设备以及中游的汽车整车制造等环节面临的产业链风险相对更高;第五,新冠疫情暴发显著影响了我国的汽车产业链安全,扩大引资规模,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和提升自主创新水平有助于对冲疫情冲击带来的产业链安全负面影响。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曹晔  
文章选取2013—2022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采用多种计量模型实证检验数字新质生产力与产业链韧性间的关系。结果显示,数字新质生产力能够显著提升产业链韧性。中介效应检验结果显示,产业结构升级在数字新质生产力与产业链韧性之间发挥中介效应。异质性检验结果表明,数字新质生产力对产业链韧性的促进作用在东部地区省份更强,同时数字新质生产力对产业链抵抗力的赋能效应更显著。门槛效应检验结果表明,数字新质生产力与产业链韧性间存在数字新质生产力的单一门槛效应。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陈晓东  刘洋  周柯  
提升产业链韧性是推进产业链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也是增强经济韧性的关键环节。产业链韧性表现为产业链的抵御风险能力与恢复能力,提升产业链韧性应有序推进补链、延链、固链、强链等。数字经济时代,新要素、新模式、新产业、新业态为产业链韧性提供了新动力。目前,我国产业链韧性提升还存在着产业基础能力薄弱导致产业链不完整、要素市场化程度较低导致产业链不稳、基础创新能力不足导致产业链不强等问题。鉴于此,应依托数字经济大力推进产业链数字化升级,加快打造新型数字示范平台,着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注重扶持"专精特新"企业,推动产业链向更完整、更稳定、更强健的方向发展,不断提升我国产业链韧性,早日实现产业链安全可控。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刘伟  
选取中国2011—2020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实证检验数字经济对制造业产业链韧性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制。研究表明:数字经济对制造业产业链韧性具有显著促进作用,这一结论在经过内生性检验、稳健性检验后依旧成立;数字经济对制造业产业链韧性的促进作用在2016年后、盈利能力较强产业链、技术密集型产业链以及东部地区更为明显。机制检验结果显示,数字经济可通过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提升资源配置效率两条路径间接影响制造业产业链韧性。据此,应多措并举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制定制造业产业链针对性发展战略、打造制造业产业链韧性提升“直通道”。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刘伟  
选取中国2011—2020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实证检验数字经济对制造业产业链韧性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制。研究表明:数字经济对制造业产业链韧性具有显著促进作用,这一结论在经过内生性检验、稳健性检验后依旧成立;数字经济对制造业产业链韧性的促进作用在2016年后、盈利能力较强产业链、技术密集型产业链以及东部地区更为明显。机制检验结果显示,数字经济可通过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提升资源配置效率两条路径间接影响制造业产业链韧性。据此,应多措并举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制定制造业产业链针对性发展战略、打造制造业产业链韧性提升“直通道”。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李燕  
黄河流域面临的能源问题突出,研究黄河流域能源产业健康发展有助于推动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基于虚拟最劣解TOPSIS和灰色关联度的动态评价模型测度2010—2021年黄河流域9省区能源产业链韧性,采用核密度估计、GIS空间分析技术研究黄河流域区域能源产业链韧性的时空分异动态演进特征。结果表明:黄河流域9省区能源产业链韧性水平整体呈稳步上升态势,但不同省份之间韧性水平差异明显。分维度看,抵御能力略有增强,恢复能力与更新能力显著增强,再组织能力有所减弱;分区域看,西部地区省份能源产业链韧性较低,而东部地区的山东省能源产业链韧性水平优势显著。研究为提升能源产业链韧性水平、推动黄河流域能源结构转型提供了新的思路。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李燕  
黄河流域面临的能源问题突出,研究黄河流域能源产业健康发展有助于推动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基于虚拟最劣解TOPSIS和灰色关联度的动态评价模型测度2010—2021年黄河流域9省区能源产业链韧性,采用核密度估计、GIS空间分析技术研究黄河流域区域能源产业链韧性的时空分异动态演进特征。结果表明:黄河流域9省区能源产业链韧性水平整体呈稳步上升态势,但不同省份之间韧性水平差异明显。分维度看,抵御能力略有增强,恢复能力与更新能力显著增强,再组织能力有所减弱;分区域看,西部地区省份能源产业链韧性较低,而东部地区的山东省能源产业链韧性水平优势显著。研究为提升能源产业链韧性水平、推动黄河流域能源结构转型提供了新的思路。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