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1357)
2023(16351)
2022(13899)
2021(12797)
2020(10658)
2019(24188)
2018(24000)
2017(46216)
2016(24573)
2015(27617)
2014(27674)
2013(27635)
2012(25594)
2011(23308)
2010(23957)
2009(22390)
2008(20964)
2007(18624)
2006(16803)
2005(15323)
作者
(71935)
(59644)
(59091)
(56308)
(37955)
(28487)
(26933)
(23246)
(22812)
(21439)
(20247)
(20210)
(19071)
(18928)
(18509)
(18367)
(17576)
(17086)
(16995)
(16934)
(15074)
(14649)
(14348)
(13678)
(13470)
(13352)
(13238)
(13012)
(12113)
(11708)
学科
(121040)
经济(120933)
管理(70843)
(69936)
(57562)
企业(57562)
方法(44198)
数学(37812)
数学方法(37466)
中国(35676)
地方(31905)
(28992)
(28316)
金融(28315)
业经(27088)
(26866)
银行(26827)
(25992)
(24558)
(23208)
(22042)
农业(19832)
(18829)
贸易(18811)
(18135)
地方经济(17964)
理论(17515)
环境(17096)
(16750)
技术(16728)
机构
学院(354886)
大学(354385)
(154107)
经济(150903)
管理(139335)
研究(125146)
理学(119078)
理学院(117777)
管理学(116038)
管理学院(115407)
中国(98049)
(76660)
科学(74074)
(68101)
(62918)
研究所(56879)
中心(56695)
(54372)
财经(53949)
(52686)
业大(49531)
北京(49436)
(48781)
经济学(47032)
(46718)
师范(46308)
(45075)
(43442)
经济学院(42055)
农业(41924)
基金
项目(233710)
科学(183940)
研究(174281)
基金(168303)
(145146)
国家(143901)
科学基金(123871)
社会(110869)
社会科(105279)
社会科学(105253)
(92018)
基金项目(88932)
教育(78340)
自然(78064)
自然科(76212)
自然科学(76199)
(76140)
自然科学基金(74838)
编号(71136)
资助(69671)
成果(57685)
(54534)
重点(52089)
(50980)
课题(49434)
(48704)
创新(45431)
国家社会(45423)
发展(44434)
教育部(44072)
期刊
(179578)
经济(179578)
研究(112893)
中国(71469)
管理(53715)
学报(50920)
(50153)
(49965)
科学(48790)
(44553)
金融(44553)
大学(38983)
教育(38205)
学学(36684)
农业(34291)
技术(32227)
经济研究(29286)
业经(29266)
财经(26991)
(23281)
问题(22995)
技术经济(19081)
理论(17928)
图书(17782)
(17311)
商业(17057)
现代(16952)
科技(16548)
(16453)
世界(16144)
共检索到54797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刘诗宇  
一、引言林业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我国一直以来对林业的发展给予了高度重视。2010年,我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进入全面推进、逐步深化的新阶段。2012年,原国家林业局发布文件,明确林下经济22项发展规划(陈红和彭岳,2018)。2015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国有林区改革指导意见》,强调林业生产模式应当实现由木材生产为主向生态修复和建设为主的转型升级,充分发挥森林在生态体系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在"十三五"规划中,建设生态文明成为国家发展的核心战略之一。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陈英武   郑江淮   王嘉杰   冉征   张睿  
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发展能优化双链协同性和开放性,增强比较优势和创新链韧性,使得创新更容易发生,产业链分工更加紧密。双链融合内在驱动力主要得益于创新基础能力的强化、产业内创新与产业间创新的广泛开展。从创新基础能力、产业内创新网络、产业间创新网络3个维度设计评价指标体系,利用产业数据和技术专利数据对中国及部分OECD国家的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发现:总体而言,我国创新链产业链融合指数水平近30年来实现大幅提升,目前与日本相当,高于韩国及OECD平均水平,但落后于美国和德国,在一些关键核心技术领域与全球领先水平相比仍有差距,双链融合发展存在不容忽视的风险。为此,需聚焦关键核心技术创新重点领域,不断完善高端要素体系,夯实双链融合基础能力,促进产业间融合创新和地区间互补创新。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王益明  
"互联网+农业全产业链"融合模式创新分为"互联网+农业全产业链"环节融合模式创新和农业产业链条全程融合模式创新,具体包括生产环节融合创新、流通环节融合创新、消费环节融合创新、农业产业链条全程可追溯、农产品生产销售直接对接、农业全产业链信息共享。"互联网+"视角下加快农业全产业链融合发展,应坚持保护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持续加强财政和社会支农、强化农业全产业链平台建设、加快培育农业信息服务载体、加强专业人才的引进和培养。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王益明  
"互联网+农业全产业链"融合模式创新分为"互联网+农业全产业链"环节融合模式创新和农业产业链条全程融合模式创新,具体包括生产环节融合创新、流通环节融合创新、消费环节融合创新、农业产业链条全程可追溯、农产品生产销售直接对接、农业全产业链信息共享。"互联网+"视角下加快农业全产业链融合发展,应坚持保护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持续加强财政和社会支农、强化农业全产业链平台建设、加快培育农业信息服务载体、加强专业人才的引进和培养。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姚宇  
跨境电商与物流产业链的融合是未来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和要求,基于产业融合视角,在分析跨境电商现状及回顾产业融合理论的基础上,对跨境电商与物流产业链进行了互动机制研究;然后从产业边界的角度分析了跨境电商与物流产业在技术、业务、运作和市场这四个层面的融合过程;最后提出了从市场、业务、流程等方面进行优化路径选择,进而促进跨境电商与物流产业链的进一步融合。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李钰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其中,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被列为“五大理念”之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发展理念是一个整体,无论是中央层面还是部门层面,无论是省级层面还是省以下各级层面,在贯彻落实中都要完整把握、准确理解、全面落实,把新发展理念贯彻到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在此背景下,云南省基于具有比较优势的康养资源,成立云南省健康产业发展集团,在全国率先创新性发展康养旅游产业,提出建设国际康养旅游示范区和健康生活目的地,成为引领我国新时代绿色发展方式和健康生活方式的一面旗帜,助力“健康中国”发展战略。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徐建伟  余新创  付保宗  
在当前形势下,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对我国经济平稳健康运行和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受国际经贸格局变化、地缘政治冲突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在外部国际产业循环不畅的情况下,技术打压、上游断供、市场封锁、生态脱钩导致我国产业链供应链不稳不强的问题日益突显。长期沿袭嵌入式分工合作路径、追赶型经济固有的发展水平差距、国内市场竞争无序、外资企业转移、产业发展生态不优等是导致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不高的主要原因。基于此,要把握好内外协作融合关系、新旧接续融合关系、整零畅通融合关系、要素支撑融合关系等四大关系,在前端补链、后端延链、畅通协作、动能再造、优化布局、开放合作等方面积极发力、寻求突破,通过深化融合发展不断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提高国民经济运行的质量效率与弹性韧性。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拓巍峰   沈春强  
产业链金融是现代金融嵌入产业发展的生动实践,也是破除农村产业金融约束的重要手段。以往农村金融服务模式单一、融资成本较高,影响了产业经济的智慧转型、绿色发展。基于此,应以通过集聚农村金融服务要素,完善金融支持体系,促进农村产业向融合、集群及多元等方向发展。
[期刊] 林业经济问题  [作者] 杨思崟  刘秋金  林镇江  董丙瑞  张瑞琛  
根据中国投入产出表的数据,划分并整理林业产业及其他19个产业部门的投入产出表,应用产业特征分析法与产业关联分析法,测度林业产业的特征指数与关联指数,探索林业产业高质量融合发展的路径。研究结果表明:林业产业具有显著的出口生产自主性,而且与第三产业的关联度逐渐提高,对批发零售业的推动效果最为显著;林业产业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力不断攀升,加强产业融合有利于国民经济增长。因此,林业产业应结合产业关联优势,积极实现多产业高质量融合发展,以"融"提"质",地方政府也需加强对人才、科技的重视,为林业产业的高质量融合发展提供驱动力保障。
[期刊] 西南金融  [作者] 吴晓曦  
在数字技术的推动下,数字经济与乡村产业的融合发展已经成为提升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基本方式。数字经济与乡村产业的融合发展是促进乡村经济提质增效的手段,也是一个动态化的创新过程,更是一个高效、智慧的内融状态。当前,在各级政府的推动下,我国数字经济与乡村产业融合发展探索卓有成效,以数字技术推动多业态产业融合,以电子商务引领乡村产业结构重塑,以金融科技推动乡村产业兴旺,但也存在投入不足、人力资源支持不足及科技创新供给力不足等问题。美国、南非的精准农业模式,德国的大数据共享数字农业模式和英国数字网络新型订单农业模式,对完善我国数字经济与乡村产业融合具有良好的借鉴意义。为此,我国在推进数字经济与乡村产业融合过程中,应注重从政策体系、投入体系、人才支撑体系和风险控制体系等方面加以推进。
[期刊] 物流技术  [作者] 韩玲冰  胡一波  王帅红  
首先对物流相关产业链与跨境电商的概念及特征进行阐述,其次对跨境电商当前发展现状进行分析,然后对健全跨境电商以及物流相关产业链的互动机制进行探析,并对物流相关产业链同跨境电商的融合进行分析,最后提出促进物流相关产业链同跨境电商融合的具体措施。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刘志平  安玉娟  张昊  
推动产业链金融发展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一条有效途径。产业链金融发展存在的主要"障碍"核心企业门槛高、确定难。核心企业是整个产业链金融的"关键",因此,银行划定的核心企业的门槛较高,如要求企业资产和年收入几十亿元,或必须是全国500强行业100强企业等。
[期刊] 西南金融  [作者] 四川文理学院、中国人民银行达州市中心支行联合课题组  孟秋菊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是农村经济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是当前我国的重要发展战略和学界研究热点,但目前我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却面临着诸多金融困境,因此,分析我国农村产业融合的金融支持问题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本文首先梳理、凝炼和解读了农村产业融合的内涵;其次从信贷需求大额化与长期化、金融服务需求多样化与信息化、保险需求常态化等方面分析了我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金融需求;接着从信贷供给总量不足、长期大额贷款较少、缺乏金融产品创新、农业保险发展滞后等层面阐述了我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金融困境;再次从对农村产业融合内涵存在认识偏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翟郡   杨红强   徐彩瑶   孔凡斌  
【目的】分析浙江省11个地级市数字经济与林业产业融合(简称数林融合)发展水平、空间分布特征、构成要素及其外部影响因素,明确数林融合机制,为推动中国林业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从数字基础设置、数字业务规模、数字技术创新3个维度构建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从规模、结构、效率3个维度构建林业产业发展水平指标体系,基于2015—2021年浙江省11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采用熵值法、耦合协调度模型、莫兰指数空间分析等方法,对数林融合发展水平、时间演变、区域差异和空间分布进行测度,构建面板数据模型探究影响浙江省数林融合发展水平的主要因素。【结果】1)浙江省11个地级市数林融合发展水平较低,且存在逐年下降趋势;2)浙江省大部分地级市数林融合发展水平空间分布差异明显,各地级市存在负向或正向相关性特征;3)农村居民每百户计算机数量和农村居民每百户移动电话数量与数林融合发展水平关联度最强;4)地区人均生产总值和交通便利度对推动数林融合发展水平具有显著负向作用,数字经济指数对数林融合发展水平具有显著正向作用。【结论】2015—2021年浙江省11个地级市数林融合发展水平呈逐年下降趋势,且其空间变化特征不显著,数字经济各构成要素和外部因素在不同方向和程度上影响数林融合发展水平。因浙江省需要高度重视数林融合发展,率先打造全国数字赋能林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示范高地。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张晓兰  黄伟熔  
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发展是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当前,以企业为主体的全球产业链创新链整体呈现系统性、耦合性、全面性的融合趋势,多元化、本土化、区域化的发展趋势,以及重投入与高产出的同步增强趋势。面对原始创新不足、技术“卡脖子”突出、长效机制亟待完善等现实问题,我国应以促进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为基本要求,以推动迈向价值链高端为目标选择,以重塑国际竞争优势为重点方向,以积蓄长远发展动力为核心关键。应改革体制机制,构筑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发展生态;完善基础条件,推动产业链创新链跨越发展;坚持以企业为核心,深化产业链创新链融通效果;聚焦固链强链,强化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发展韧性。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攻关解决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实现技术自主可控;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确立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动力。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