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931)
- 2023(15117)
- 2022(12839)
- 2021(11776)
- 2020(10307)
- 2019(23698)
- 2018(23128)
- 2017(45028)
- 2016(23823)
- 2015(27091)
- 2014(26773)
- 2013(26793)
- 2012(24641)
- 2011(21936)
- 2010(22060)
- 2009(20918)
- 2008(19698)
- 2007(17438)
- 2006(14845)
- 2005(13022)
- 学科
- 济(105395)
- 经济(105286)
- 业(76434)
- 管理(74879)
- 企(63397)
- 企业(63397)
- 方法(52905)
- 数学(47130)
- 数学方法(46665)
- 农(29595)
- 财(28495)
- 中国(28387)
- 融(28238)
- 金融(28235)
- 银(26479)
- 银行(26441)
- 行(25386)
- 业经(24095)
- 地方(23153)
- 制(21472)
- 农业(19903)
- 务(19322)
- 财务(19266)
- 财务管理(19222)
- 学(18694)
- 贸(18645)
- 贸易(18632)
- 企业财务(18356)
- 易(18104)
- 技术(16446)
- 机构
- 学院(341770)
- 大学(340185)
- 济(146515)
- 经济(143747)
- 管理(141165)
- 理学(123277)
- 理学院(122137)
- 管理学(120279)
- 管理学院(119668)
- 研究(106480)
- 中国(86416)
- 京(68379)
- 财(66013)
- 科学(63729)
- 农(57679)
- 财经(53748)
- 中心(53345)
- 所(52319)
- 业大(51073)
- 江(50324)
- 经(48905)
- 研究所(47674)
- 经济学(45547)
- 农业(45411)
- 经济学院(41521)
- 北京(41490)
- 范(40366)
- 州(40284)
- 财经大学(40274)
- 师范(39840)
- 基金
- 项目(236107)
- 科学(188301)
- 基金(175089)
- 研究(169900)
- 家(151480)
- 国家(150290)
- 科学基金(131745)
- 社会(110872)
- 社会科(105513)
- 社会科学(105485)
- 省(94157)
- 基金项目(92921)
- 自然(86265)
- 自然科(84395)
- 自然科学(84374)
- 自然科学基金(82962)
- 教育(78108)
- 划(77312)
- 资助(72208)
- 编号(67516)
- 部(52925)
- 重点(52741)
- 成果(52497)
- 发(50893)
- 创(50167)
- 创新(46886)
- 国家社会(46228)
- 教育部(46010)
- 科研(45879)
- 课题(45375)
共检索到48848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王玉峰 张玲玲 陈睿
在农业产业组织化发展背景下,利用四川省608户生猪养殖场户的调研数据,通过倾向得分匹配法、内生转换模型构建反事实框架,分析了产业链组织、融资行为对生猪养殖场户生产绩效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一是生猪养殖场户参与产业链组织对其生产绩效水平具有显著积极影响;不同模式相比之下,选择“企业+养殖户”模式的养殖场户生产绩效提升作用最大,其次是“企业+合作社+养殖户”模式、“合作社+养殖户”模式。二是产业链组织对养殖户生产绩效中的经济绩效、生态绩效、创新绩效、成长绩效均显著为正,其提升作用在经济绩效、创新绩效、成长绩效、生态绩效中依次降低。三是养殖规模越大的生猪养殖场户参与产业链组织对生产绩效水平提升作用更大。四是产业链组织可以通过促进生猪养殖户正规贷款行为及规模来促进生产绩效的提升。鉴于此,应充分发挥产业链组织在解决农户融资问题中的重要作用,构建产业链信用“共同体”,提高养殖场户的金融触达能力,助力生猪产业稳产保供。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江光辉 胡浩
基于江苏省东海、射阳、滨海、泰兴四县的农户微观调查数据,将养殖户参与的生猪产业组织模式分为完全市场交易模式、横向一体化模式、订单养殖模式和纵向一体化模式。通过测度生猪价格波动和农户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运用两阶段多元Logistic模型修正样本选择性偏误和内生性问题,实证分析了生猪市场价格波动对于农户的产业组织模式选择行为以及生猪养殖收入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价格波动是农户产业组织模式选择行为的重要影响因素,加入生猪产业组织虽然能够提高农户养殖收入,但市场价格波动幅度的增大会削弱产业组织模式带来的积极影响,使得农户加入产业组织模式的收入效应减弱,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较强的农户倾向于选择完全市场交易模式,倾向于不选择加入纵向一体化产业组织。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李响 傅新红 吴秀敏
本文基于生产者行为理论和有限理性假设,通过对四川省资中市和蓬溪县生猪养殖户的问卷调查,并运用二元logit选择模型对生产者安全农产品供给意愿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生产者对生猪安全的忧患程度、对生猪安全卫生状况的关注程度和对政府公布安全生产信息的需求程度对其供给意愿有着显著影响,鉴于此,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
安全农产品 供给意愿 影响因素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吴学兵 乔娟
利用北京市6区217个养殖场(户)的调研数据,采用二元Logistic离散选择模型,分析了影响养殖场(户)生猪质量安全控制行为(档案记录、停药期执行和全进全出方式的选择)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选择合作社方式、专业化程度以及认为养殖质量安全的生猪能提高收入对养殖场(户)档案记录影响显著;选择销售合同和合作社方式、安全技术认知难度、兽药以及添加剂认知水平对养殖场(户)停药期执行影响显著;养殖规模、文化程度、政府管制对养殖场(户)采用全进全出的生产方式影响显著。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郭利京 林云志 仇焕广
[目的]多数养殖户在经营管理上往往注重短期利益,对生猪市场变化的反应是趋同的,容易在价格上涨时“一哄而上”,在价格下跌时“一哄而下”,这种从众行为对生猪供给造成了巨大冲击,不利于生猪生产和猪肉供给的稳定。[方法]以四川省12个生猪调出大县1 127个生猪养殖户为调查对象,运用二元Logistic回归法,构建了从众行为的检验模型,研究了养殖户仔猪补栏中的从众行为及其形成机制。[结果](1)养殖户仔猪补栏中存在明显的从众行为,即养殖户仔猪补栏决策明显受到其他生猪养殖者生产行为的影响;(2)从众行为服从逻辑追随律和先内后外律。当其他生猪养殖者生产效益越好时,养殖户仔猪补栏的从众行为越明显;生产规模相同的养殖户之间从众行为亦更为明显;(3)信息获取性从众和投机性从众是引起从众行为形成的内在原因;(4)生产规模及养殖技术对从众行为存在重要影响。[结论]厘清了养殖户生产中出现“一哄而上,一哄而下”群体性行为的原因,为理解生猪养殖者从众行为及生猪价格形成机制提供新的视角,丰富了农户行为及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的研究成果。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王欢 赵鑫 沈洋洋
[目的]生物安全体系是防控生猪重大疫病的最有效壁垒。政府规制作为推动生物安全体系建设的重要力量,能够促进养殖户树立正确的疫病防控态度,提高养殖场生物安全水平。[方法]据此基于四川省生猪养殖户调查数据,利用投影寻踪模型和Tobit模型,在测算养殖户生物安全水平的基础上,分析政府引导、激励和约束机制对养殖户生物安全水平的影响。[结果]四川省生猪养殖户生物安全水平普遍较低,88.78%的养殖户生物安全水平为中低水平,生物安全体系构建不完善;政府规制能够有效引导、激励和约束养殖户生物安全行为,促进养殖户生物安全水平提升;养殖规模、养殖收入占比、是否采取全进全出养殖以及对非洲猪瘟发病症状和应对措施认知等因素均显著正向影响生物安全水平;政府规制对养殖户的影响存在区域和生物安全水平得分异质性。[结论]应加强生物安全知识宣传与技术培训,提供适当资金与金融支持,加强监管力度,并根据地区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养殖场不同规模实施差异化的生物安全政策。
关键词:
生猪 养殖户 政府规制 生物安全 四川省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李杰 胡向东 王玉斌
近年生猪产业受环境和资源要素的双重约束,提高养殖生产效率、准确把握养殖效率的关键影响因素对破解环境及资源制约、推动生猪产业供给侧改革、保证生猪市场的健康稳定运行具有现实意义。本文利用我国生猪大省277户生猪养殖户调研数据,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对我国不同养殖区域生猪养殖户养殖效率进行测算,并对影响养殖效率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影响程度进行深入探讨。研究发现:(1)我国生猪养殖规模效率、技术效率相对较高,配置效率、经济效率整体水平低下,亟待提高;生猪养殖重点发展区技术效率具有明显优势,而潜力发展区在养殖规模效率、配置效率、经济效率方面优势显著。(2)提高养殖户户主受教育水平、推动生猪养殖机械化发展、降低预混料投入比例、增加饲料利用率对提升生猪养殖效率具有积极作用,养殖集约化程度存在最优水平,纯自繁自育养殖模式和纯育肥养殖模式的技术效率高于两者兼顾的养殖模式。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浦华 胡向东
为了解疫病防控公共服务对养殖户的生产和效益的影响,本研究以安徽省规模生猪养殖户调查数据为基础,运用Probit模型分析方法,实证分析规模生猪养殖户对疫病防控服务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畜牧兽医部门免疫消毒工作是否及时和强制免疫效果影响的边际效应分别达到0.239和0.176,其公共服务满意度的影响最为显著,技术培训也有较大影响,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提高养殖户生猪疫病防控公共服务满意度的相关政策建议。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鞠光伟 张燕媛 陈艳丽 高雷 陈印军
生猪保险是保障生猪产业发展的一种有效风险管理工具,对维护畜产品市场供给稳定和确保养殖户增收有重要支撑作用。本文以江苏、河南两省生猪养殖户为调查对象,分别使用有序Logit模型和二元Logit模型分析影响养殖户生猪保险参保意愿和参保行为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养殖户对政策性生猪保险的参保意愿显著高于生猪目标价格保险的参保意愿;养殖收入占比、风险认知程度、养殖规模以及市场波动等因素显著影响养殖户的参保意愿;对生猪保险的了解程度、生猪保险的参保意愿、养殖规模以及风险偏好等因素对养殖户参保行为有显著影响。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推进生猪的适度规模化养殖、加强宣传培育养殖户风险意识以及稳步推进生猪目标价格保险等政策建议。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沈鑫琪 乔娟
[目的]为提升我国生猪养殖良种化水平以破解资源环境约束,亟需对生猪养殖场户的良种技术采纳行为进行探究。[方法]利用河北、辽宁和北京等北方3省市自繁自养型生猪养殖场户的调研数据,采用Heckman Probit选择模型对养殖场户良种技术采纳行为的驱动因素进行实证研究。[结果]我国北方地区生猪良种繁育体系建设的持续推进有效促进了良种技术扩散,生猪生产效率显著提升;降低良种技术交易成本、技术使用风险和生猪养殖风险对养殖场户采纳良种技术具有驱动效应,养殖场户家庭禀赋和宏观政策制度环境也是重要影响因素。[结论](1)通过技术培训、技术示范和信息化建设推广良种技术,提高养殖场户环境控制水平和养殖规模,减轻养殖场户环保压力,优化政策制度环境能显著促进养殖场户采纳良种技术;(2)通过信息化建设推广良种技术,降低良种运输应激风险,提高养殖场户疫病防控水平、受教育程度和养殖规模,普及养殖保险,优化政策制度环境可显著提升养殖场户良种技术采纳程度。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杨光 肖海峰
本文以对辽宁、河北两省生猪养殖户饲料使用情况的调研数据为基础,从养殖户饲料需求的总体情况、养殖户的不同养殖规模、养殖户的不同兼业程度3个角度分别对我国生猪养殖户的饲料需求行为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调研两省生猪养殖户的工业饲料使用比重不高、饲料粮使用比重较高、农副产品使用比重差异较大,这主要是受生猪养殖的规模化水平、饲料价格以及当地资源条件等因素的限制。
关键词:
养殖户 饲料需求 行为分析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邓鑫 漆雁斌 陈蓉
本文利用四川省543个生猪养殖户调查数据,基于内生转换回归模型(ESRM),研究生猪散养农户退出决策对家庭收入水平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一是存在积极的选择偏差影响农户家庭收入水平,且具有较高收入水平的农户家庭更倾向于退出生猪散养;二是散养农户退出生猪养殖能够显著改善家庭收入水平;三是目前仍在进行散养的农户,如果退出,其家庭收入水平将下降。基于此,本文作者提出几点建议:一是制定生猪养殖帮扶型政策应考虑农户异质性问题;二是加强生猪养殖业供给侧改革力度,促进生猪养殖业生产方式转型。
关键词:
生猪散养 家庭收入水平 内生转换回归模型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潘丹 孔凡斌
本文基于全国5省754户生猪养殖户的调查数据,利用多变量Probit模型分析了养殖户环境友好型畜禽粪便处理方式选择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养殖户对不同畜禽粪便处理方式的选择行为之间相互依赖,有较强的替代关系和互补关系;年龄、受教育年限、人均耕地面积、非农劳动力比例、养殖规模、产业组织、风险偏好程度、畜禽粪便环境影响认知、畜禽粪便人体健康影响认知以及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意愿是影响养殖户选择环境友好型畜禽粪便处理方式的重要因素,而畜禽养殖环境保护政策认知、政府补贴和技术培训对养殖户选择环境友好型畜禽粪便处理方式影响不显著。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刘芳 袁艳云 张莎莎 何忠伟
非洲猪瘟无疫苗、根除难,疫情点状暴发的风险仍然存在,如何在疫情冲击后快速恢复生产、保持生猪产能稳定是中国生猪产业亟待解决的难题。本文基于对21个省份受灾养殖户的调研数据开展了疫后养殖户生产恢复行为的研究。结果表明,生猪养殖户的综合恢复力对其恢复意愿与恢复速度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但目前养殖户的内生恢复力较弱,生产恢复主要依靠外部支持拉动;在本次非洲猪瘟疫情后生产恢复的过程中,缓冲能力和自组织能力在养殖户做出“是否恢复生产”决策的阶段显著提高了养殖户的恢复意愿,而在实际恢复生产的阶段,则仅有外部支持因素对恢复速度的提高发挥了显著正向作用。缓冲能力中的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学习能力中的认知能力与获取信息能力、自组织能力中的社会网络是养殖户内生恢复力的短板因素;外部支持因素的短板主要在于养殖保险支持不足。基于以上研究结论,从培养养殖户内生恢复力和优化外部支持结构两方面提出针对性政策建议,为政府构建疫后生猪生产恢复机制提供参考。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张跃华 杨菲菲
牲畜保险是农业保险的重要组成部分,生猪保险作为大宗农产品的风险保障近年来受到政府高度重视。农业保险参与率问题是农业保险的基本问题,生猪保险参与率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利用一手资料对生猪保险的需求进行研究,使用Logistic模型,采用农户疫苗花费等代理变量对生猪保险参与率问题进行了实证研究,并对农户退保行为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影响农户生猪保险参与率的因素主要有农户的风险规避程度、对生猪保险认知程度、养猪规模等变量。降低生猪保险理赔环节和交易成本,提高农户对农业保险的认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生猪保险参与率。
关键词:
牲畜保险 生猪保险 保险参与率 保险需求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