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570)
- 2023(14534)
- 2022(12357)
- 2021(11396)
- 2020(9725)
- 2019(22122)
- 2018(21823)
- 2017(42532)
- 2016(22946)
- 2015(25752)
- 2014(25384)
- 2013(25466)
- 2012(22965)
- 2011(20320)
- 2010(20266)
- 2009(18893)
- 2008(18835)
- 2007(16552)
- 2006(14497)
- 2005(12767)
- 学科
- 济(101266)
- 经济(101157)
- 业(96812)
- 企(88930)
- 企业(88930)
- 管理(83577)
- 方法(45971)
- 数学(36176)
- 数学方法(35783)
- 业经(33503)
- 财(29701)
- 农(29567)
- 务(22978)
- 财务(22914)
- 财务管理(22889)
- 中国(22214)
- 企业财务(21685)
- 技术(21274)
- 农业(21014)
- 地方(19101)
- 和(18895)
- 理论(18763)
- 制(17492)
- 学(17219)
- 划(17071)
- 策(15983)
- 贸(15924)
- 贸易(15918)
- 易(15428)
- 环境(15051)
- 机构
- 学院(332685)
- 大学(327145)
- 管理(141599)
- 济(134866)
- 经济(132189)
- 理学(122630)
- 理学院(121454)
- 管理学(119747)
- 管理学院(119157)
- 研究(102241)
- 中国(77027)
- 京(69445)
- 科学(63117)
- 财(60412)
- 农(52057)
- 所(50222)
- 财经(48949)
- 业大(48926)
- 江(48598)
- 中心(46033)
- 研究所(45617)
- 经(44343)
- 北京(43467)
- 农业(40822)
- 范(40550)
- 师范(40238)
- 州(39370)
- 经济学(38758)
- 商学(38028)
- 商学院(37653)
- 基金
- 项目(225731)
- 科学(179337)
- 研究(167833)
- 基金(163661)
- 家(140608)
- 国家(139344)
- 科学基金(122324)
- 社会(106336)
- 社会科(100875)
- 社会科学(100850)
- 省(90280)
- 基金项目(87435)
- 自然(79463)
- 自然科(77625)
- 自然科学(77608)
- 自然科学基金(76251)
- 教育(75485)
- 划(73823)
- 编号(68864)
- 资助(66845)
- 成果(53499)
- 创(49572)
- 重点(49461)
- 部(49061)
- 发(48631)
- 课题(46377)
- 创新(45469)
- 业(44164)
- 项目编号(43036)
- 国家社会(42946)
- 期刊
- 济(150518)
- 经济(150518)
- 研究(94424)
- 中国(57320)
- 管理(55867)
- 财(48992)
- 农(47632)
- 学报(46023)
- 科学(45140)
- 大学(35461)
- 农业(33825)
- 学学(33612)
- 教育(32513)
- 技术(31829)
- 业经(28236)
- 融(24339)
- 金融(24339)
- 财经(23695)
- 经济研究(23018)
- 经(20378)
- 业(20188)
- 技术经济(19419)
- 问题(19326)
- 现代(16920)
- 科技(16761)
- 商业(16694)
- 财会(15677)
- 理论(15386)
- 图书(15063)
- 资源(14291)
共检索到47656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程李梅 王哲
企业的价值源于企业内部资源和外部资源的整合,仅仅就企业的内部资源进行的企业价值评价存在着明显的不足。产业链可看成是由核心企业带动的通过某种隐性契约达成的各节点企业以分工协同为基础的企业价值共生群落。因此有必要从企业内部资源整合、产业网络资源整合和产业政策激励效应三方面构建产业链内核心企业全面价值评价体系。最后,通过广西天等辣椒产业链某核心企业价值的评价,验证该评价体系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关键词:
产业链 价值共生网络 核心企业 价值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吉庆华
近年来,我国产业集群发展迅速,成为增强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战略。但我国产业集群核心企业竞争优势不足,制约着产业集群升级及其向国际产业链高端转移。文章认为,技术资源、市场资源和企业文化资源,是塑造产业集群核心企业竞争优势的核心资源,这三个方面的核心资源协同作用,培育并形成核心企业的核心竞争优势。文章还针对核心企业竞争优势方面的问题,提出塑造核心企业竞争优势的思路和对策。
关键词:
产业集群 核心企业 核心资源 竞争优势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张伟 高辉
本文以瓮福磷化工产业链核心企业瓮福集团为研究对象,运用层次分析法(AHP),从企业外部环境和企业内部条件两个方面,对影响资源型产业链核心企业知识管理能力的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改进核心企业知识管理能力的建议。
[期刊] 林业经济问题
[作者]
王玉玲
基于产业链理论中产品关联的视角,首先从茶青生产、茶叶加工、茶叶销售、茶叶品牌建设等方面建构了茶叶企业产业链产品关联模型;然后提出并分析了茶叶企业核心能力构成的5个要素——技术能力要素、生产能力要素、销售能力要素、财务能力要素和整合能力要素;最后,从能力要素出发提出提升茶叶企业核心能力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
产业链 茶叶企业 核心能力 构成要素
[期刊] 建筑经济
[作者]
齐宝库 朱娅 刘帅 马博
以构建装配式建筑产业链为切入点,探讨装配式建筑产业链各节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涵,包括大力研发核心技术、打造企业品牌战略、发挥行业引领能力、建立人才高地等,并着眼装配式建筑相关企业转型升级发展,提出打造企业集团、高效整合产业链,提升BIM技术应用水平、建立产学研用合作平台等对策。
关键词:
建筑业 装配式建筑 产业链 核心竞争力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卜庆军 古赞歌 孙春晓
产业链整合与企业核心竞争力是当今战略管理理论界和实务界备受重视的热门课题。但是,绝大多数学者只是对产业链的概念、产业链整合的效应等进行了研究,而对于如何进行产业链整合很少探讨。本文在总结前人的产业链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从生物共生理论角度,重新定义了产业链,并从产业链的整合基础和目标入手,在分析相关案例前提下,总结了三种产业链整合模式,即基于股权并购、战略联盟、产业集群型的产业链整合模式。
关键词:
产业链 核心竞争力 整合模式 战略管理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刘贵富 赵英才
现代企业的竞争更多的是企业所在的产业链之间的竞争,产业链中,每一个节点企业都无法完全自主地决定自己的市场行为,而会受到产业链中其他企业的影响。本文分析了产业链中节点企业的纵向关系,研究了产业链中节点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问题,探讨了节点企业间的知识流动模式,提出了节点企业加盟产业链的一般模式。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陈建昌
产业链中的核心大企业具有明显的信用优势和资金优势。核心企业发展基于产业协作的金融交易,能够实现上、下游产业协作企业利益的帕累托改进,相对于单纯的金融市场化交易,在网络资源、交易费用和交易规模等方面显示出较大的优势。
关键词:
产业链 核心企业 金融功能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王羽涵
"大数据"信息时代已经到来,产业链与市场构造的互动模式即将发生巨大的革新。本文旨在梳理全球价值链的已有理论成果,尝试构建企业、产业链的双层结构,综合提出基于全球价值链理论的组织形势下产业链与市场构建的互动方法,从信息市场的角度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为我国企业占据全球价值链的核心环节提供借鉴。
关键词:
全球价值链 产业链 市场构造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沈凝
产业链的重组将带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产业链重组的主导力量是产业链的核心大企业。供应链金融能支持核心企业对产业链的重组,从而推进产业结构从价值链低端向价值链高端发展的优化升级。
关键词:
产业链 产业链重组 产业结构优化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沈凝
产业链的重组将带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产业链上的核心企业能推动产业链的变化,从而带动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以市场机制为主体,以产业链上核心企业为主导带动产业结构调整是产业结构优化的主要调整方式。
关键词:
产业链 产业链重组 产业结构优化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张良 王平平 周鹏
当企业融入产业价值链的分工后,商业信用沿着产业价值链延伸。商业信用实际上是企业在现有的价值链位势上,出于经营、战略考虑的一种行为。企业同上下游的关系应当是企业商业信用行为的重要影响因素。
关键词:
商业信用 产业价值链 供应商 客户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侯立军 顾立人
搞好企业的角色定位,是企业更好地融入产业链,从而提升产业链竞争力的需要。文章从产业链的不同形态入手,就企业如何在产品链、价值链、知识链等不同形态下定位好自己的角色提出了一些具体的看法和建议,意在对企业之间形成一种战略竟合关系,发挥各自的优势,提升产业链的整体竞争力起到促进作用。
关键词:
角色定位 产业链形态 竟合关系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陈爱贞 陈凤兰 何诚颖
产业链的纵向联系是企业获取技术信息和知识的重要渠道。本文基于2001—2013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和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WIOD)数据,以及2006—2018年中国A股上市制造业企业数据和亚洲开发银行发布的多区域投入产出表(ADB-MRIO)数据,探讨产业链国内关联和国际关联对企业创新的影响及其结构效应。研究发现:(1)产业链国内关联和国际关联与企业创新分别呈"U"型和倒"U"型关系;(2)产业链国际关联主要影响远技术距离行业和中、高人力资本水平企业的创新,近技术距离行业的创新主要受产业链国内关联影响;(3)在面临全球产业链重构的态势下,一旦产业链受到冲击,短期内可能会抑制企业创新,且其创新影响具有结构性,主要对近技术和远技术距离行业以及中、高人力资本水平的企业有创新负效应,而发展国内产业链能在一定程度上对冲其创新冲击。为此,中国当前既要在产业链国际合作中获取创新要素,也要大力发展国内产业链,增强自主创新以"技术补链"和形成新的比较优势以"市场固链"。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