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720)
- 2023(15421)
- 2022(13328)
- 2021(12268)
- 2020(10308)
- 2019(23485)
- 2018(23516)
- 2017(45090)
- 2016(24514)
- 2015(27820)
- 2014(27912)
- 2013(27757)
- 2012(25889)
- 2011(23404)
- 2010(23652)
- 2009(21590)
- 2008(21097)
- 2007(18743)
- 2006(16843)
- 2005(14839)
- 学科
- 济(118865)
- 经济(118755)
- 管理(68849)
- 业(62375)
- 企(50199)
- 企业(50199)
- 方法(43804)
- 数学(37573)
- 数学方法(37137)
- 地方(31337)
- 农(29882)
- 中国(28727)
- 业经(25485)
- 学(24272)
- 财(22830)
- 农业(20388)
- 制(18823)
- 地方经济(17807)
- 环境(17582)
- 和(17364)
- 贸(17300)
- 贸易(17287)
- 理论(16934)
- 易(16607)
- 技术(15400)
- 产业(15281)
- 银(14769)
- 融(14764)
- 金融(14760)
- 银行(14727)
- 机构
- 学院(350945)
- 大学(350939)
- 济(146244)
- 经济(143032)
- 管理(137096)
- 研究(122914)
- 理学(117460)
- 理学院(116079)
- 管理学(114147)
- 管理学院(113512)
- 中国(91334)
- 京(76074)
- 科学(75618)
- 财(64119)
- 所(61981)
- 研究所(55998)
- 中心(55262)
- 农(53899)
- 江(52973)
- 财经(50735)
- 业大(50334)
- 北京(48742)
- 范(48212)
- 师范(47849)
- 经(45806)
- 院(45032)
- 经济学(43826)
- 州(43363)
- 农业(41519)
- 经济学院(39062)
- 基金
- 项目(235528)
- 科学(184760)
- 研究(175238)
- 基金(168307)
- 家(145716)
- 国家(144489)
- 科学基金(123818)
- 社会(109964)
- 社会科(104068)
- 社会科学(104040)
- 省(92802)
- 基金项目(89872)
- 教育(79197)
- 自然(79062)
- 划(77612)
- 自然科(77057)
- 自然科学(77043)
- 自然科学基金(75599)
- 编号(72434)
- 资助(68715)
- 成果(59052)
- 重点(52851)
- 发(52498)
- 部(50979)
- 课题(50375)
- 创(48463)
- 创新(45234)
- 国家社会(44572)
- 科研(43912)
- 教育部(43630)
- 期刊
- 济(172423)
- 经济(172423)
- 研究(108804)
- 中国(69865)
- 学报(51911)
- 管理(51432)
- 农(49752)
- 科学(49672)
- 财(47641)
- 教育(40623)
- 大学(39285)
- 学学(36557)
- 农业(34317)
- 技术(32286)
- 融(29561)
- 金融(29561)
- 业经(27317)
- 经济研究(26886)
- 财经(24878)
- 问题(22812)
- 经(21510)
- 图书(20433)
- 技术经济(18463)
- 资源(17301)
- 业(16961)
- 理论(16961)
- 科技(16691)
- 现代(16472)
- 贸(15594)
- 商业(15206)
共检索到53358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程杰
产业转移是实现我国区域间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产业间的梯度转移是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必然现象,产业推进的空间扩散与转移是不可逆的历史过程。中原经济区是我国区域经济的重要板块,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是该区域未来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利选择,处于该区域核心的河南应充分利用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大力发展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带动中部崛起。
关键词:
产业转移 区域协调 中原经济区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薛艳丽
在国务院《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的基础上,河南省制订了"大中原经济区"规划,该规划对我国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文章通过实证分析指出,地方政府投资有利于缩小省间经济增长差距,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文章在此基础上结合国家的战略意图及大中原经济区的比较优势,提出了指导性、预测性的中长期地方政府区域投资发展规划,希冀为解决"中国难题"提供思路和样本。
[期刊]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孙雷 崔育宝 刘桂建
【目的/意义】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对于我国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设计/方法】为探究产业转移区域发展的可持续性,构建经济–社会–环境系统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和耦合协调发展模型,分析2011~2018年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经济、社会、环境各子系统发展指数及三系统协调发展度的时空特征,并尝试揭示产业转移区域经济–社会–环境系统协调发展的演进规律。【结论/发现】考察期内,皖江城市带总体的经济、社会、环境各子系统发展指数及三系统协调发展度都呈现上升趋势,三系统协调发展等级由初级协调迈向中级协调;皖江城市带下辖9个城市个体的经济、社会、环境各子系统发展指数及三系统协调发展度也都呈现上升趋势,城际差异呈现缩小趋势,至2018年,合肥、芜湖的经济–社会–环境系统协调发展度达到良好协调水平,滁州、马鞍山、宣城、铜陵、池州的为初级协调水平,六安、安庆的为初级协调水平;产业转移区域经济–社会–环境系统协调发展度等级由勉强协调向良好协调演进过程中,经济子系统发展是重要推动力。
关键词:
产业转移 皖江城市带 耦合协调模型 演化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张震
职业教育与中原经济区的协调发展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重大课题。研究表明,职业教育与中原经济区建设还存在规模、结构、布局和质量上的不适应。要实现职业教育与中原经济区的协调发展,必须要进一步扩大职业教育规模,形成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弹性机制;进一步整合、转型现有专业,培育新兴专业;按照"米"字形调整职业教育布局,壮大职业教育办学力量;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提高办学质量。
关键词:
职业教育 中原经济区 协调发展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武龙
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三化")是河南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产业带动"三化"协调发展,以就业保障新型城镇化真正实现,是"三化"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但目前河南省的产业基础不能真正满足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的需要。本文首先结合中央对中原经济区的定位、"三化"协调发展原理和中原经济区特点,分析支撑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的目标产业应满足五个方面的基本条件;然后,分析指出纺织、化工等传统工业和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制造业都不能为河南"三化"协调提供足够的产业支撑,并进一步提出了中原经济区的产业机遇可能是农业的新工业化。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吴一平 陈素云 孙德中
基于中原经济区发展状况,应创造经济增长极,加速工业化进程以促进中原经济区建设,而农业地位突出又要求该区域的发展不能以牺牲粮食、耕地为代价,不能加大城乡差距,因此必须考虑"三化"协调发展。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的路径应立足于农业资源禀赋,通过资产要素向小城镇聚集,产生增长极带动农村发展;通过农村发展拉动内需、促进消费加速工业化进程;以工业化创造的设备装备农业,实现农业现代化。在新型城镇化为引领的三化协调发展过程中需要解决以下关键问题:依托产业形成村镇增长极,产业向高效农业集聚;推进土地整治和流转,集约节约利用土地;循序渐进城镇化,保障农户土地权益;整合各类资金,破解资金瓶颈。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吴一平 陈素云 孙德中
【目的】探寻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的路径,研究该路径中的关键问题。【方法】运用灰色系统GM(1,N)模型,分析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的驱动因素和影响因素。【结果】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驱动指数为负值,城镇化驱动指数最低,工业化驱动指数最高。【结论】中原经济区建设的路径应以城镇化带动三化协调发展,并同农村社区建设相结合。在新型城镇化为引领的三化协调过程中应加强城镇化与产业集聚协同;保持适当的土地流转速度,合理分配收益;循序渐进城镇化,保障农户权益;整合各类资金,破解资金瓶颈。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张晓东
以中原经济区建设的主体——河南省为背景,将现代融资结构理论融合于区域经济发展理论之中,对中原经济区区域融资的现状、问题及创新实践进行了梳理和归纳总结,并通过对美、德、日等不同国家的融资模式的比较、借鉴,提出了优化经济区融资结构、拓宽现有融资路径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区域经济 融资 中原经济区
[期刊] 求索
[作者]
靖学青
运用2000-2014年样本数据,对长江经济带产业转移、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及其前者对后者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分析结果表明,2004年以来沪苏浙三省市向长江经济带其他八省市进行了大规模产业转移,到2011年达到峰值,此后产业转移规模虽然有所缩小,但是区域产业转移的基本方向未发生变化;在研究期间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之间的经济差异在不断缩小,区域经济呈现协调发展的良好态势;长江经济带产业转移与区域经济差异为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产业转移对区域经济差异缩小产生了显著影响,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林慧丽
长三角地区是中国经济最为活跃的地区,当前该地区正面临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重要转折点,产业西移成为一种重要途径和方式。本文基于该地区产业西移的实践,探讨产业西移过程中政府协调机制的基本框架。
关键词:
长三角地区 产业西移 政府 协调机制
[期刊] 改革
[作者]
王中昭
对北部湾经济区周边省区34个产业特点和变动规律的研究表明,广西与广东在34个产业中有11个产业具有较强协调性,其次是福建、云南;广西和海南相互间的协调性较差。北部湾经济区应利用自身资源和优势对产业进行空间上的错位发展;充分发挥产业结构的差异与互补性的有利条件;主动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积极培育私人企业为主体的区域经济合作组织;成立区域权威机构,实现地区产业协调发展。
关键词:
北部湾经济区 产业结构高度化 协调机制
[期刊] 征信
[作者]
金虎斌
中原经济区的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要同步推进、协调发展,但通过分析发现,1981~2010年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发展反而降低了农业现代化水平,主要原因是产业结构的转变并没有带来就业结构的转变。因此,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必须集中资源促进农业现代化,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同时要构建现代城镇体系。
关键词:
中原经济区 工业化 城镇化 农业现代化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龚迎春 冯娟 罗静
基于2001—2010年中原经济区的主体河南省各地级市"三化"发展的数据,采用熵权法对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水平进行测度,进而分析其时序和空间特征。结果表明:从时间序列看,中原经济区的"三化"协调发展水平呈现提高趋势。从空间格局上看,"三化"协调发展水平空间分异明显,呈现出以中原城市群为主体的中部地区较高、南北地域略低的特征,且其与各个地域"三化"各自的发展水平的接近度密切相关。这就要求在制定政策的过程中,不能简单地根据地域性质和经济发展水平判断"三化"协调发展水平,更应注重探测"三化"各自发展水平的接近度。
关键词:
“三化”协调发展 时空特征 中原经济区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韩峰 李二玲
统筹协调的城乡发展格局是中原经济区发展战略的内在要求。本文在分析城乡协调发展内涵的基础上,构建了城乡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相关省份2012年统计年鉴数据对中原经济区各地市城乡协调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和空间格局分析。结果显示:(1)中原经济区城乡协调发展空间上呈现明显的"块状"分布格局,北方城乡协调水平总体好于南方;(2)不同因子对地级市层次城乡协调发展影响程度与各地级市之间按各主因子的差异程度不具备一致性;(3)县域经济发展是推动城乡系统向高水平城乡协调关系演进的重要动力。
关键词:
城乡协调发展 评价 中原经济区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李博雅
经济区由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农村所构成,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周边地区支撑中心城市发展,各区域单元之间空间关联和一体化程度逐步加深。按不同空间层次,经济区可分为以小城镇为核心形成的经济区、以区域中心城市为核心形成的经济区及以城市群为核心形成的经济区。经济区与行政区的互动关联,也需要适度分开。将经济区作为全国性空间规划的基本单元,有利于改变我国人口与产业不匹配、大城市过大、小城镇过小、中等城市发育不良的区域空间结构不合理状况。八大重点经济区需要进一步建立区域合作与协调机制。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