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3220)
- 2023(19048)
- 2022(16617)
- 2021(15402)
- 2020(13001)
- 2019(29639)
- 2018(29349)
- 2017(57415)
- 2016(31072)
- 2015(34786)
- 2014(34485)
- 2013(34010)
- 2012(31296)
- 2011(28226)
- 2010(28335)
- 2009(26318)
- 2008(25600)
- 2007(22833)
- 2006(20036)
- 2005(17734)
- 学科
- 济(129356)
- 经济(129210)
- 管理(89180)
- 业(86113)
- 企(69444)
- 企业(69444)
- 方法(58756)
- 数学(51367)
- 数学方法(50683)
- 农(36280)
- 中国(35274)
- 财(33185)
- 业经(28484)
- 地方(28466)
- 学(26065)
- 制(25052)
- 农业(24348)
- 贸(24239)
- 贸易(24230)
- 易(23497)
- 银(20663)
- 务(20645)
- 银行(20617)
- 财务(20561)
- 财务管理(20515)
- 理论(20285)
- 融(19655)
- 金融(19650)
- 行(19637)
- 企业财务(19453)
- 机构
- 学院(443977)
- 大学(443397)
- 济(180369)
- 经济(176553)
- 管理(173508)
- 理学(150264)
- 理学院(148592)
- 研究(147666)
- 管理学(145835)
- 管理学院(145020)
- 中国(110525)
- 京(93917)
- 科学(90620)
- 财(84173)
- 所(74164)
- 农(70029)
- 财经(67796)
- 中心(67310)
- 研究所(67137)
- 业大(64708)
- 江(64625)
- 经(61586)
- 北京(59322)
- 范(58837)
- 师范(58297)
- 经济学(55064)
- 农业(54762)
- 院(54003)
- 州(52848)
- 财经大学(50519)
- 基金
- 项目(300401)
- 科学(236880)
- 研究(219841)
- 基金(218186)
- 家(189941)
- 国家(188397)
- 科学基金(162034)
- 社会(138844)
- 社会科(131592)
- 社会科学(131561)
- 省(116766)
- 基金项目(115218)
- 自然(105343)
- 自然科(102896)
- 自然科学(102869)
- 教育(101717)
- 自然科学基金(100994)
- 划(98621)
- 资助(90758)
- 编号(89882)
- 成果(72847)
- 重点(67393)
- 部(66477)
- 发(64716)
- 创(62040)
- 课题(61704)
- 创新(57942)
- 科研(57530)
- 教育部(57196)
- 国家社会(57102)
- 期刊
- 济(195470)
- 经济(195470)
- 研究(130221)
- 中国(80511)
- 学报(68284)
- 农(63662)
- 管理(63506)
- 科学(63344)
- 财(63344)
- 大学(52072)
- 学学(49151)
- 教育(47943)
- 农业(43701)
- 融(40000)
- 金融(40000)
- 技术(38275)
- 业经(33201)
- 财经(33107)
- 经济研究(31602)
- 经(28436)
- 问题(26326)
- 业(21717)
- 图书(21463)
- 统计(21216)
- 技术经济(21150)
- 理论(21128)
- 贸(21075)
- 商业(20497)
- 科技(20199)
- 版(19920)
共检索到64676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浙江金融
[作者]
易振华 应千凡
近年来,"用工荒""缺工潮"问题在东部地区已是屡见不鲜的现象,其产生的常态性反映了我国劳动力短缺问题的严重性。本文从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发展情况和特点入手分析,指出我国劳动力短缺问题并不是由于我国人口红利消失、刘易斯拐点到来等因素造成,而是由于我国区域经济动态平衡发展过程中,东西部地区之间产业转移所引起的区域间劳动供给不平衡。在此基础上,本文对东西部地区的劳动力情况进行了理论与实证分析,指出加强产业转移升级与劳动力结构调整的有效互动是解决区域性劳动力短缺问题的一条有效途径。
关键词:
劳动力 用工荒 产业转移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蔡涛 刘金山
利用2007—2010年广东、江苏、山东的规模以上制造业分行业的产值测算其产业结构相似系数,采用数理论证方法研究区域产业结构相似与劳动力短缺的关系。结果显示:区域产业结构相似会导致产业生产规模大于市场最优时的产业生产规模状况,从而导致市场对劳动力要素的需求超过市场最优时的劳动力要素需求,即区域产业结构相似造成劳动力短缺;区域产业结构的动态演变可导致国内生产要素禀赋的状况发生改变,而要素禀赋的动态演变又将促使产业模式发生转变。
关键词:
区域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相似 劳动力短缺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陈甬军 陈爱贞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袁洪飞
本文在产业转移粘性影响因素分析的基础上,从收入因素、交易成本因素、生产成本因素和制度因素角度,使用资产专用性、产业集聚、劳动力成本、资本供给和技术创新5个指标,解析我国东西部地区产业转移粘性的表现形式和特点。
关键词:
产业转移 我国东西部地区粘性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谢丽霜 陈颖
产业转移对各相关利益主体而言都有有利的一面,对这种有利性的高度认同和追逐,是产业转移得以发生的利益基础。与此同时,产业转移又是一个利益在转出区和转入区之间的调整和再分配过程,由于各方的利益诉求不同,区域产业转移在实践中的推进必定要面临多重利益矛盾的困扰。文章认为,为加快东部产业向西部地区转移,应强化国家对区域产业转移的宏观引导和推动,建立区域协商互动机制,探索互利共赢的区域产业转移新模式,恰当定位和发挥地方政府在区域产业转移中的作用。
关键词:
产业转移 利益关系 东西部地区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贺曲夫 刘友金
运用2000—2010年的统计数据,对我国东中西部地区间工业产业转移的趋势和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结论表明:虽然我国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产业数量和规模都在不断扩大,但大规模产业转移现象尚未发生;现有产业转移基本遵循了梯度转移规律,即先由东部地区向中部地区转移然后再向西部地区转移。同时研究发现,我国八大区域经济格局和产业特点差异明显,在研究区域产业转移时不能"东、中、西部"一概而论。最后提出了加快推进我国沿海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有序转移的一系列对策。
关键词:
地区间 产业转移 产业比重 规模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申鹏 凌玲
随着改革开放全面深入,产业转型对农村劳动力区域流动的影响呈现新的特点,且不同区域产业转型对农村劳动力区域流动产生不同的影响。文章分析表明,东部地区产业转型对区域内就业的农村劳动力素质要求提高,影响中西部地区农村劳动力流向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要素市场渐趋完善,具备承接东部地区产业梯度转移的条件,吸纳农村劳动力就近就业能力增强;西部地区随着开发步伐加快和区域经济发展,对本地农村劳动力需求增加,影响区域内农村劳动力跨省流动态势。这就需要在制度安排和政策设计上关注这种影响产生的联动效应,并从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劳动力市场制度、农村土地制度、城镇住房保障制度及相关产业转型升级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申鹏 陈藻
在经济发展新常态背景下,我国产业转型与农村劳动力区域流动呈现了新的变化。产业转型决定着农村劳动力区域流动的分布、结构与规模,农村劳动力区域流动影响产业转型的速度与效益,为产业转型升级创造良好的人力条件;产业转型对农村劳动力区域流动的影响力不同,促使产业和劳动力在各区域的集聚能力呈现新的发展态势。本文作者提出,既要突破"制度陷进",又要创造"政策红利",以包容、生态的宏观政策助推产业转型与农村劳动力区域流动的有效联动。
关键词:
产业转型 农村劳动力区域流动 外出农民工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耿永志
农村劳动力区域转移倾向可分为区域内转移倾向和区域外转移倾向,农村劳动力转移倾向不仅受到本地区和周边地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水平差异的影响,而且还受到周边强集聚中心个数的影响。
关键词:
区域经济 劳动力转移 农村劳动力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魏丹 韩晓龙 祁春节
我国农民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是进行农村劳动力的有序流动,要想科学地引导我国农村劳动力的有序流动,必须对农村劳动力流动的趋势有一个整体的认识。本文利用马尔可夫链(Markov chain)建立了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趋势模型,对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达到稳定状态的年限及其极限概率做出定量预测,对政府和有关部门制定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决策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李琰
本文分析了当前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呈现出转移总量大且呈上升趋势,省内转移增加,以兼业转移为主且转移目的多元化的特点;指出农村劳动力转移中应注意不能以农业衰退为代价,要避免城镇化发展中的无序性以及城镇经济发展中的污染问题。提出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政策建议,要发挥政府政策支持作用,建立土地流转市场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资金与制度支持,发挥地方特色发展特色产业以吸纳劳动力就近转移,推进农业产业化,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熊鹰
在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的格局中,不同地区之间公共服务的差距一度尤为突出。近年来,随着地区之间的公共服务逐渐均等化,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区域配置也出现了新变化。文章基于数理模型,通过建立省际面板数据,考察了公共服务对我国农村转移劳动力区域再配置的影响。结果发现:(1)虽然我国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水平仍不均衡,但是这种差距正在不断减小。(2)我国农村劳动力在转移方向的选择上受到公共服务水平和质量的影响,区域间公共服务水平的趋同和均衡化有助于带农村动劳动力的区域再配置。(3)政府在制定政策时应统筹兼顾,平衡劳动力收入和区域公共服务,最大化人民群众的幸福感。
关键词:
公共服务 农村转移劳动力 跨区域回流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黄玛兰 李晓云 曾琳琳
利用1981—2015年29省面板数据,研究了农村劳动力价格上涨与转移对全国及不同劳动力流动类型分区农业种植结构和粮食内部结构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全国层面,农村劳动力价格上涨与转移均对粮食及棉花种植比例有显著负向影响,对蔬菜及油料作物种植比例有显著正向影响。在粮食作物内部,劳动力价格上涨对水稻和小麦生产具有负向影响,对玉米生产具有正向影响;劳动力非农转移促进了小麦种植比例增加,减少了水稻和玉米种植比例。在不同劳动力流动类型分区中,农村劳动力价格上涨与转移对不同区域作物种植比例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劳动力价格上涨对3个分区的蔬菜生产具有正向影响,对粮食作物生产具有负向影响;对劳动力流入和流出区水稻生产具有负向影响,对劳动力流动持平区具有正向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对3个分区的蔬菜、油料作物及小麦生产具有正向影响,对玉米生产具有负向影响;对劳动力流出和流动持平区水稻生产具有负向影响,而对劳动力流入区水稻生产具有正向影响。最后,文章提出相应优化区域种植结构布局的建议。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胡杨 彭怡
本文在分析西部地区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基础上,论述了城市化对农业产业化及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作用。同时指出,要从根本上实现农业产业化、解决农民增收问题,只有尽快转移目前农村过多的剩余劳动力,而城市化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唯一途径。最后,文章对近期加快西部地区城市化进程应采取的措施提出了政策建议。
关键词:
西部地区 城市化 农村劳动力转移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