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2815)
2023(18347)
2022(15703)
2021(14398)
2020(12261)
2019(27896)
2018(27039)
2017(50456)
2016(27916)
2015(31076)
2014(30762)
2013(30216)
2012(28008)
2011(25284)
2010(25132)
2009(23320)
2008(23058)
2007(20226)
2006(17291)
2005(15232)
作者
(82697)
(69526)
(69429)
(65558)
(43895)
(33544)
(31588)
(27124)
(26306)
(24687)
(23591)
(23567)
(22127)
(21659)
(21557)
(21545)
(21319)
(20592)
(20055)
(19922)
(17413)
(16938)
(16932)
(15849)
(15699)
(15535)
(15390)
(15243)
(14082)
(13949)
学科
(118776)
经济(118659)
管理(76507)
(74671)
(59703)
企业(59703)
方法(55526)
数学(49357)
数学方法(48746)
(32168)
中国(30273)
(29503)
地方(26235)
业经(25601)
(25153)
(22514)
贸易(22509)
农业(22013)
(21845)
(19330)
(18504)
财务(18460)
财务管理(18416)
企业财务(17514)
技术(17494)
环境(17118)
理论(16753)
(16745)
(16662)
金融(16657)
机构
大学(399687)
学院(398944)
(161457)
经济(158352)
管理(151932)
研究(137130)
理学(132809)
理学院(131230)
管理学(128665)
管理学院(127943)
中国(100376)
科学(88315)
(83617)
(75122)
(71245)
(70299)
业大(65243)
研究所(64737)
中心(63625)
农业(59765)
(58500)
财经(58000)
(52886)
(52426)
师范(51738)
北京(51477)
经济学(49807)
(49350)
(46569)
经济学院(45310)
基金
项目(280162)
科学(220153)
基金(204559)
研究(195654)
(182162)
国家(180703)
科学基金(153771)
社会(124838)
社会科(118482)
社会科学(118448)
(109873)
基金项目(108603)
自然(102534)
自然科(100206)
自然科学(100169)
自然科学基金(98400)
(93696)
教育(90541)
资助(83456)
编号(77372)
重点(64216)
成果(61689)
(61165)
(60843)
(58379)
科研(54868)
创新(54671)
计划(53687)
课题(53422)
国家社会(52537)
期刊
(167530)
经济(167530)
研究(107128)
中国(72662)
学报(72331)
(66925)
科学(63969)
(55036)
大学(53468)
管理(52827)
学学(50730)
农业(45680)
教育(38122)
技术(33488)
(32199)
金融(32199)
财经(28157)
业经(27977)
经济研究(27695)
(24564)
(24258)
问题(22473)
(21124)
统计(20420)
(19331)
科技(19288)
技术经济(19218)
图书(18899)
(18787)
业大(18707)
共检索到57166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郭力  
在产业转移与劳动力回流背景下,我国各省就业有β收敛特征。固定资产投资对中西部的就业贡献大于东部。中西部的FDI占GDP比重上升较快,对外开放度和投资环境明显改善,有效促进了就业增长。第三产业比重与就业的正相关关系仅在东部表现明显;说明东部第三产业较发达且能高效拉动就业,而中西部仍主要靠制造业扩大就业。与中西部的政府驱动特征相比,东部更加依赖私人投资拉动就业。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杨静达  
当前,在地区间产业转移和劳动力大潮回流的大背景下,我国各省市的就业具有β收敛的特征。本文基于各地区的异质性特点,中西部地区在固定资产投资、对外开放和投资环境等方面发展较快,积极影响了就业的发展和增长。但由于第三产业与就业具有密切的关系,东部和中西部拉动就业的方式相异。本文根据国内外相关文献,选取相应指标,构建模型,分析了产业转移背景下区域的就业变化及影响因素,以此为基础,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李汉君  
本文利用1992-2007年我国省级面板数据,分析了我国FDI流入的地区差异与影响因素。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经济发展水平与FDI规模正相关,且在中西部地区表现明显;劳动力成本与FDI规模反向变动,且东部影响较弱、中西部影响较强;基础设施与FDI规模正相关;对外开放度对东部FDI有正影响,对中部为负影响,而对西部的影响并不显著;沿海区位优势是东部FDI高于中西部的重要原因。最后,针对中西部地区吸引外资提出了政策建议。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杜传忠  韩元军  杨成林  
新型工业化战略下,中国东、中、西部就业增长的影响因素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经济增长要素对就业增长的拉动作用在西部较明显,东、中部并不明显;出口比率要素在东部和西部能显著影响就业;如果东、中部经济发展过程中过多依靠总投资拉动,会对本地就业增长产生不利影响,未来需要更多通过扩大总消费水平来促进经济增长;东、中部的物质资本积累能显著促进就业增长,而西部地区并不显著;东部地区的政府规模扩大对于该区域就业增长有很大促进作用;三个区域中人力资本的溢出效应对就业增长都不明显,城镇化的内生就业创造功能在各区域也没有得到很好发挥。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赖先进  王登礼  
中国各地区社会组织(包括社会团体、基金会和民办非企业)的发展受到多种宏观因素的影响和制约。除自身因素外,哪些宏观因素与一个地区内的社会组织发展是具有显著相关性?通过对2007年-2014年31个省级区域内社会组织及三种主要社会组织类型面板数据的分析,得出实证研究结论:第一,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市场化程度、对外开放水平与社会组织发展具有显著正相关关系;第二,城镇化、高等教育因素与社会组织发展不具有正相关关系;第三,公益文化因素、政府管理因素和社会自治组织与社会组织发展具有正相关关系。基于上述实证研究结论,对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梁树广  李亚光  
本文在测算了产业结构变动值的基础上,根据产业结构变动影响因素的相关理论和文献,构建了关于产业结构变动与影响因素的计量经济模型,分析了中国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因素。实证结果表明:中国31个省市的产业结构变动值呈现一种波动上升的趋势;在影响中国产业结构变动的因素中,人力资本、最终消费、投资和外资因素具有正向影响作用;R&D强度有负向影响作用;外贸、城市化、区位因素对产业结构变动影响较弱,并且不显著。最后,本文针对实证结果,提出了相关结论和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刘军  杨浩昌  
本文用2001-2012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研究了产业聚集对制造业就业的影响及其地区差异。结果显示,在控制工资水平、资本投入、人力资本水平、出口依存度、进口依存度和技术创新等条件下,产业聚集能够显著促进制造业就业;分地区比较分析表明,产业聚集对制造业就业的影响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东部地区产业聚集对制造业就业的促进作用最大,东北地区次之,其次是中部地区,西部地区的促进作用最小。结合当前东部地区的产业聚集水平和制造业就业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地区的事实,推导出地区间制造业就业的差距将进一步扩大。本文的政策含义在于:鼓励产业集群式发展,加大资本投资和出口,以及推进技术创新,对于促进制造业就业具有积极意义。
[期刊] 产经评论  [作者] 聂正彦  李帅  
基于1998-2013年中国31个省区面板数据,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和分位数回归方法研究物流业对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发现物流业对中国经济增长有显著正向影响,且这种影响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物流业的经济增长效应对西部地区最强,中部次之,东部最弱。此外,不论是全国还是分地区样本均表明物流业对经济增长的边际贡献随着经济发展水平提高而增加。研究结论对于各地在区域层面和产业层面引领新常态以及"一路一带"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贾占华  谷国锋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市宜居性成为当前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基于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生活、安全6个方面构建了宜居城市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Arc GIS空间分析法和面板数据模型分析法,对2007-2014年东北地区37个城市的宜居性及影响因素进行探究。结果表明:(1)城市宜居水平整体偏低,提高速度较慢,但城市间的差异在缩小。(2)城市宜居水平在空间上形成以沈阳、大连为核心的"双核"分布模式,以及以长春、哈尔滨和大庆为核心"扇叶"分布格局。(3)各城市间宜居水平存在较弱的空间相关性,但这种相关性逐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孙灵燕  李荣林  
文章基于1995~2007年的贸易面板数据,探讨了影响我国贸易地区结构变化的主要因素,并以亚洲、欧洲和北美洲为例,从出口和进口贸易地区结构两个层面进行了实证检验,通过比较分析发现:亚洲地区的经济和贸易发展与我国存在密切的联系,其需求结构的变化对我国的贸易结构变化有一定的影响;北美洲消费水平的变化直接影响到我国的出口贸易地区结构;同时,FDI对于我国同欧洲、北美洲产生的贸易影响显著,FDI的增加使得我国出口到欧洲、北美洲的产品比重增加,使得来自欧洲、北美洲的进口产品比重减少。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贾占华  谷国锋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市宜居性成为当前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基于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生活、安全6个方面构建了宜居城市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Arc GIS空间分析法和面板数据模型分析法,对2007-2014年东北地区37个城市的宜居性及影响因素进行探究。结果表明:(1)城市宜居水平整体偏低,提高速度较慢,但城市间的差异在缩小。(2)城市宜居水平在空间上形成以沈阳、大连为核心的"双核"分布模式,以及以长春、哈尔滨和大庆为核心"扇叶"分布格局。(3)各城市间宜居水平存在较弱的空间相关性,但这种相关性逐年增强。(4)各单项指标的地域分异与综合水平的地域分异存在差异,不同城市在不同指标下有其优势与不足。(5)在研究社会经济的影响时,通过建立面板数据模型,发现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市政设施建设投资、人均住宅房地产开发投资、社区服务设施、人口密度与城市宜居性呈正相关,而SO2排放量则呈负相关。
[期刊]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黄攸立  费雪雪  
创新网络形成后,区域内各创新主体的R&D支出与其他主体的行为息息相关,其R&D支出的总和在宏观上表现为区域R&D支出的核心内容。以此为背景,基于现有研究成果,构建数学模型,采用面板数据模型对2000~2009年的30个省市样本数据进行检验,研究区域R&D支出的外部环境影响因素。结果显示:在创新网络背景下,市场规模、市场结构、开放度以及技术引进等因素与区域R&D支出水平正相关,且相关程度依次递减;政府投入负向影响区域R&D支出,但影响的显著性水平并不高。研究成果对实现区域资源优化配置,提高区域创新绩效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刘军  王佳玮  杨浩昌  
本文用1999-2012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研究了产业聚集对居民收入的影响及其区域差异。结果显示,在控制人力资本水平、资本投入、对外开放制度和非公有经济等条件下,产业聚集显著促进区域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分区域比较分析表明,产业聚集对居民收入的影响存在区域差异:东部地区的产业聚集对区域居民收入的影响为正,而中西部地区的产业聚集对区域居民收入的影响为负。本文的政策含义在于:鼓励产业集群式发展,加大人力资本和资本投入力度,扩大对外开放,大力发展非公有经济,对于提高区域居民收入具有积极意义。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严雅娜  张山  
通过构建社会保障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法得出2004-2013年期间各省份社会保障综合得分,考察结果为社会保障省际差距长期存在,近年来差距水平基本保持不变。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现行财政分权体制对社会保障水平的影响,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财政分权、转移支付和地方财力等因素对社会保障水平的影响效果显著,然而影响方向不同。财政支出分权扩大对服务水平具有促进作用,转移支付对服务水平提升作用较小,地方财力成为决定服务水平的关键因素。因此,地方财力大幅提升可有效缩小中西部与东部地区服务水平差距,转移支付资金使用效率的提高也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落后地区服务水平低下的缺陷,有效控制财政支出分权度可以充分发挥其对社...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陈利敏  
本文从总量和结构的双重视角出发,实证检验我国区际产业转移的就业效应。得出如下结论:第一,我国产业转移在东中西部地区的就业总量效应明显。其中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对就业规模的影响效果存在负效应,1%的产业转移将会带来东部地区0.397%的就业减少,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所带来的就业拉动效应明显,1%的产业转移将会带来0.368%的就业总量增加;而西部地区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就业总量下降明显,1%的产业转移将会带来0.303%的就业减少。第二,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对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的趋势产生正向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