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263)
2023(11934)
2022(10431)
2021(9597)
2020(8080)
2019(18535)
2018(18507)
2017(35983)
2016(19203)
2015(21704)
2014(21804)
2013(21868)
2012(20125)
2011(18359)
2010(18472)
2009(16886)
2008(16119)
2007(14085)
2006(12540)
2005(10941)
作者
(56400)
(46866)
(46512)
(44480)
(29839)
(22288)
(21084)
(18445)
(17839)
(16712)
(15878)
(15823)
(14902)
(14861)
(14456)
(14239)
(13918)
(13572)
(13347)
(13160)
(11655)
(11524)
(11198)
(10670)
(10542)
(10409)
(10289)
(10053)
(9470)
(9070)
学科
(101883)
经济(101798)
管理(54936)
(51498)
(42140)
企业(42140)
方法(39215)
数学(33914)
数学方法(33610)
地方(24164)
(22148)
中国(21589)
业经(20787)
(19814)
(17918)
地方经济(15582)
农业(15333)
(14098)
(14088)
产业(14031)
环境(13801)
(13606)
贸易(13599)
理论(13563)
(13059)
技术(12957)
(11496)
金融(11493)
(11286)
(11123)
机构
大学(283685)
学院(282082)
(123624)
经济(121206)
管理(114658)
理学(99685)
理学院(98578)
研究(97440)
管理学(97075)
管理学院(96566)
中国(69693)
(60066)
科学(58666)
(51657)
(48450)
研究所(44196)
中心(42556)
财经(42081)
(40974)
业大(40214)
(39691)
北京(38228)
(38132)
经济学(37661)
(36670)
师范(36393)
(35177)
经济学院(33638)
(32391)
农业(31838)
基金
项目(192807)
科学(151987)
研究(142650)
基金(140032)
(120775)
国家(119804)
科学基金(103354)
社会(91104)
社会科(86470)
社会科学(86445)
(74921)
基金项目(74914)
自然(65876)
自然科(64266)
自然科学(64255)
教育(63588)
自然科学基金(63097)
(62208)
编号(57719)
资助(57527)
成果(46417)
(42544)
重点(42497)
(42278)
(39912)
课题(39248)
国家社会(37347)
创新(37202)
教育部(36540)
人文(36195)
期刊
(140812)
经济(140812)
研究(86763)
中国(48374)
管理(43177)
学报(41099)
科学(39718)
(37400)
(36882)
大学(31250)
学学(29519)
教育(26862)
农业(26413)
技术(25001)
经济研究(23149)
业经(21608)
(21232)
金融(21232)
财经(20910)
问题(18057)
(18024)
技术经济(15938)
图书(14358)
理论(14247)
科技(13644)
现代(13525)
商业(13000)
实践(12791)
(12791)
(12789)
共检索到41127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赵建吉  茹乐峰  段小微  苗长虹  
从经济地理学的学科视角出发,对产业转移概念、国际产业转移动因与区位选择研究、国家内部产业转移动因与区位选择研究、产业转移的区域效应研究进行全面梳理,对产业转移研究进行展望。研究认为:针对新一轮产业转移的空间格局与过程研究;以国际"新经济地理学"相关理论解释产业转移的动因与区位选择;从经济地理学学科特点出发建立综合性分析框架研究产业转移的区域效应;加强产业转移的空间计量以及模拟分析应成为未来研究的方向。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周灿  曾刚  
基于Web of Science中1982—2016年经济地理学领域产业集群研究文献,借助CiteSpace V软件,运用文献计量分析法以及对相关文献资料的回顾,系统梳理了产业集群研究的理论脉络、热点领域、知识基础,明晰了学术争议和研究前沿,旨在为国内产业集群理论创新寻求突破口。结果表明:(1)研究热点集中于集群创新和集群网络、集群和区域发展、集群演化;(2)研究内容逐步从关注经济活动的地理集聚,转变为多维邻近、路径依赖视角下的集群创新和集群演化,再深化至探究不同空间尺度网络对集群知识流动和集群创新的影响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丁建军  
不同于传统的产业转移理论,新经济地理学(NEG)在规模报酬和垄断竞争框架下解释产业转移现象,认为产业转移的基础不必然是"第一自然"的差异,在完全相同的均质空间下,产业转移也能出现,并且对产业转移的相关原理给予了独特的解释。以现有文献为基础,本文从产业转移机制、产业转移的特征与规律、产业转移的福利效应以及促进产业转移的政策效应四个方面总结了产业转移的NEG相关解释。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丁建军  
不同于传统的产业转移理论,新经济地理学在规模报酬和垄断竞争框架下解释了产业转移现象,认为产业转移的基础不必然是"第一自然"的差异,在完全相同的均质空间下,由于市场接近效应、生活成本效应和市场拥挤效应所构成的集聚力和扩散力的相互作用,产业转移也会发生,并且表现出突发性、自我强化、预期自我实现和价值链环节分离的特性及关联度弱的产业先转移等规律。此外,新经济地理学还运用一般均衡分析方法考察了产业转移的福利效应,包括瓦尔拉斯效应、生产租金和规模区位效应、累积效应以及转移效应,并对影响产业转移的税收优惠竞争、公共基础设施改善和区域补贴等政策措施的效果进行了剖析。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刘卫东  金凤君  张文忠  贺灿飞  刘志高  
经济地理学是地理学最重要的分支学科之一,在社会实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长期以来,中国经济地理学的发展可以用"以任务带学科"来概括,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实践派"经济地理学。近年来,中国经济地理学发展的突出特点表现为:规划导向、综合导向、"区域主义"、基于GIS的空间分析和可视化表达愈来愈普遍、国际化趋势明显。在研究方向上,除了传统优势领域得到强化外,出现了若干新的研究方向,包括功能区划分、能源与碳排放、全球化与外资外贸、生产性服务业、信息技术与互联网,以及农区地理与农户区位研究等。在人地系统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区域发展新因素与新格局,产业集群与产业集聚,全球化、跨国公司及外资,交通运输地理与空间组织,资源型城市及老工业城市转型,应对气候变化与低碳经济,海洋经济地理,地域空间规划方法等领域取得了较为显著的进展。在国家重大地域空间规划中发挥了重要的技术支撑作用,包括主体功能区划、东北振兴规划、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中部崛起规划、资源枯竭型城市规划、生态区域建设规划,以及长江三角洲地区、京津冀地区、成渝地区等重点区域规划。未来经济地理学的发展既拥有机遇、也面临着挑战。在满足国家重大需求的同时,需要更加重视理论总结和人才培养。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樊杰  孙威  
过去5年,是中国人文—经济地理学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时期,以面向中国健康城市化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社会需求为导向,在国家重大地域规划研制和战略咨询中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一系列重大研究成果得到中央政府采纳,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学科的理论方法建设迈上新台阶,人文—经济地理学者在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基金重点项目等方面有所突破,科技论文和学术专著数量与质量有所提升,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重点学科建设以及科学奖励有所进展。近年中国人文—经济地理学的发展呈现以下特征:交叉科学的定位和应用基础研究的价值进一步明确、"人文地理+经济地理"的人文—经济地理学科架构已经成型、基于人地系统研究的应用领域不断拓展、面向社会和文化发展的新兴领域和方向有所加强、GIS技术方法的应用越来越受到重视。与国外相比,中国的人文—经济地理学人文化倾向并不十分突出、面向政府决策层的服务能力走在前列,但国际交流强度不足、特别是前沿的学术思想研究与系统的理论创新还有待加强。未来中国的人文—经济地理学的发展,必须在交叉学科的综合性研究手段、基础理论建设和学科结构优化、完善数据采集和空间模拟分析方法等方面有所突破和创新。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周灿  曾刚  尚勇敏  
"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地方空间"向"流动空间"转变的背景下,多主体、多尺度的网络化模式成为创新导向,动态性、路径依赖性与邻近性等演化经济地理学分析思维有助于理解创新网络演化规律和机制。文章基于Web of Science和中国知网中1991—2016年经济地理学领域创新网络演化研究文献,借助CiteSpace V软件,运用文献计量分析法以及对相关文献资料的回顾,系统梳理创新网络演化研究的热点领域、知识基础,明晰核心研究内容和学术争议。结果表明:①创新网络结构演化、演化路径与演化机理是国外研究的热点领域,通过借鉴西方演化理论和研究范式,企业、产业和区域等创新网络演化实证探讨受到国内研究重视;②多维邻近性机制下的创新网络形成与演化、全球—地方多空间尺度耦合的创新结网以及产业集群创新网络成为研究的知识基础;③创新网络演化是否呈现路径依赖有待解答,不同维度邻近性对创新网络演化影响的重要程度存在争议,着眼于多集群的创新网络演化则是新近的前沿领域。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何雄浪  李国平  
关系经济地理学认为,产业集群的网络组织是一个经济、社会、文化俱乐部,是一种科斯制度的形式,由于地理现象的非线性特征,在产业集群的空间经济发展中,社会、文化、制度等因素起着重要作用。文章介绍了关系经济地理学产业集群理论的主要观点,探讨了其研究的新进展,并作出了简要评析。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孙博文  
随着经济全球化、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全球面临着气候变暖、资源能源枯竭与生态环境破坏等危机,将环境问题纳入经济地理分析框架下的环境经济地理学应运而生,将为缓解全球环境危机以及实现经济绿色可持续转型提供新视角。环境经济地理学概念在2004年德国科隆举行的环境经济地理学会议上被首次提出,试图采用演化制度主义理论与绿色技术-经济范式,将环境因素融入经济地理分析之中,旨在修复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的裂痕,克服环境与经济"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零和博弈难题,使得探讨经济、社会、环境与技术子系统的互动机制和正和博弈成为可能。本文首先介绍了环境经济地理学兴起的背景,进一步对其理论基础与技术-经济范式变革进行总结,然后重点综述了环境经济地理学研究的两大核心主题:环境问题对经济(空间)活动的影响以及经济(空间)活动的环境效应。最后,本文对环境经济地理学的理论前沿与未来需要关注的问题进行展望。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陈秀山  汤学兵  
本年度诺贝尔奖得主克鲁格曼开创的新经济地理学(NEG)标志着主流经济学对空间问题的重新审视。近年来,NEG 在以前研究的基础上从微观和宏观角度进行了更加深入的研究,将现实中与集聚相关的各种因素纳入 NEG 的研究框架。与此同时试图将城市经济学纳入 NEG的研究领域。本文概括和总结了 NEG 的最新研究进展,并在此基础上指出了 NEG 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李福柱  
不同于新经济地理学的同质性企业假设,"新"新经济地理学以垄断竞争和企业异质性为切入点,分析企业成本差异、效率差异与集聚经济的关系,构建了"新"新经济地理模型。尽管"新"新经济地理学的相关研究已经引起了极大反响,但仍需要在本地效应、城市集聚的微观基础、组织行为与企业布局关系等方面,进一步解析异质性企业与集聚经济的微观机理,以不断完善"新"新经济地理学的理论框架。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陈勇兵  康吉红  王艳  
加入了企业异质性的"新"新经济地理学着重从微观企业层面解释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本文阐述了"新"新经济地理学的理论渊源,介绍了"新"新经济地理学的基准模型和分析框架,对"新"新经济地理学经验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从中发掘未来的研究方向:研究视角的拓展、理论框架和模型方法的完善以及与相关研究领域的融合等。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谢永顺  马诗萍  王成金  
海底光缆网络是后福特制生产体系下关乎国际电信、社会经济乃至国防安全的关键基础设施。海底光缆网络的人文—经济地理学研究具有前沿性、必要性和迫切性,对学科体系发展和国家政策引导具有重要意义。论文基于文献综述融合海底光缆网络多学科知识并开展系统讨论,形成以下几个基本认识:(1)海底光缆网络的研究成果较少,但呈加速发展趋势;研究内容以其自身的设施属性为主,并逐渐向其所关联的社会经济部门传导,基于人文—经济地理学的深入讨论将成为未来研究的重要导向。(2)海底光缆网络的研究可以从交通运输地理学、基础设施地理学、信息与通信地理学和网络空间地理学等多维视角进行展开,促进各细分领域研究的深化与泛化,从而丰富和完善新时期人文—经济地理学的学科体系。(3)未来海底光缆网络的人文—经济地理学研究应重点关注面向全球互联互通地理研究、区域发展的时空交互机制、地缘政治博弈的新叙事内容以及流空间与世界城市网络体系。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素霞  朱英明  
随着环境问题不断凸显,区域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日益受到学者关注,环境经济地理学已成为西方经济地理学发展的新方向。环境经济地理学概念在2004年科隆大学环境经济地理学年会上首次明确提出。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从现有的研究成果来看,环境经济地理学研究主要采用演化经济学和管制经济学两种研究范式,对环境变化对经济活动空间分布的影响、经济活动特别是经济集聚对环境影响的地域性及区域经济活动的环境治理等议题作了相应的探讨。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我国环境经济地理学未来的发展方向应集中在三个方面:区域环境、经济、地理三者之间的关系研究,经济活动环境效应内在机制研究和经济活动环境污染的空间效应研究。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素霞  朱英明  
随着环境问题不断凸显,区域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日益受到学者关注,环境经济地理学已成为西方经济地理学发展的新方向。环境经济地理学概念在2004年科隆大学环境经济地理学年会上首次明确提出。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从现有的研究成果来看,环境经济地理学研究主要采用演化经济学和管制经济学两种研究范式,对环境变化对经济活动空间分布的影响、经济活动特别是经济集聚对环境影响的地域性及区域经济活动的环境治理等议题作了相应的探讨。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我国环境经济地理学未来的发展方向应集中在三个方面:区域环境、经济、地理三者之间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