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647)
2023(6637)
2022(5468)
2021(5008)
2020(4256)
2019(9850)
2018(9574)
2017(18986)
2016(9647)
2015(10536)
2014(10129)
2013(10269)
2012(9328)
2011(8111)
2010(8027)
2009(7281)
2008(7219)
2007(6521)
2006(5679)
2005(4954)
作者
(25457)
(21524)
(21310)
(20569)
(13503)
(10059)
(9767)
(8321)
(8214)
(7710)
(7139)
(7108)
(6818)
(6672)
(6590)
(6538)
(6279)
(6272)
(6040)
(5955)
(5380)
(5184)
(5109)
(4946)
(4869)
(4756)
(4573)
(4540)
(4287)
(4177)
学科
(44624)
经济(44576)
(29781)
管理(28312)
(23750)
企业(23750)
方法(16601)
数学(13807)
数学方法(13641)
(13100)
中国(12260)
(11286)
业经(11017)
地方(9843)
产业(9708)
农业(9252)
(7458)
(7429)
技术(7360)
(7240)
贸易(7234)
(7030)
财务(7009)
财务管理(6993)
(6977)
理论(6459)
企业财务(6326)
(6034)
劳动(6017)
地方经济(5874)
机构
大学(132858)
学院(132775)
(61408)
经济(60416)
管理(53679)
理学(46525)
理学院(46093)
管理学(45303)
研究(45204)
管理学院(45056)
中国(33645)
(27625)
(27582)
科学(24593)
财经(22040)
(21551)
中心(20625)
(20036)
(19866)
经济学(19661)
研究所(19255)
(18905)
经济学院(17796)
业大(17535)
北京(17386)
(16893)
(16755)
师范(16633)
财经大学(16465)
(15490)
基金
项目(91333)
科学(73827)
研究(69470)
基金(67831)
(58534)
国家(58085)
科学基金(50643)
社会(46840)
社会科(44668)
社会科学(44659)
基金项目(35513)
(34856)
自然(30675)
教育(30400)
自然科(29989)
自然科学(29983)
自然科学基金(29442)
(29251)
编号(27106)
资助(26898)
成果(21562)
(21044)
(20577)
重点(20565)
国家社会(20337)
(19617)
(18471)
课题(18326)
创新(18242)
人文(18233)
期刊
(68316)
经济(68316)
研究(40639)
中国(28569)
(22420)
管理(20848)
科学(17827)
(17457)
学报(16956)
大学(13943)
学学(12980)
教育(12344)
业经(11950)
技术(11840)
农业(11668)
经济研究(11468)
财经(11172)
(10301)
金融(10301)
(9906)
问题(9219)
技术经济(7740)
(7046)
统计(6949)
(6567)
商业(6522)
(6462)
科技(6242)
现代(6157)
经济问题(5973)
共检索到20014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学(季刊)  [作者] 吴要武  
改革开放以来,东部地区一直是中西部劳动力跨省迁移的目的地。随着劳动力短缺和工资成本持续上升,劳动密集型产业在东部地区失去比较优势,开始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把跨省迁移者与省内迁移者的收入差异视为厂商转移资本的(最大)收益,本文估算了中西部地区跨省迁移者与省内迁移者的收入差异,进而估算东部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时可能的收益空间。尽管跨省迁移者与省内迁移者的收入差异显著,但推算的总收益规模约为805亿—1 573亿元,对引导东部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转移来说,这个收益似乎不如原先设想得那么大。这意味着,政府和学术界期待的在地区间实现产业转移的模式,不能单纯依靠市场力量来实现。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勇胜  刘桂玲  吕振武  
作为理性人的农民,在农村收入水平普遍较低的情况下,为摆脱贫穷的困境,走出家门来到城市务工,付出了很大的成本,甚至有时成本远大于收益,而没有达到增收的目的。为改变这种状况,实现农民增收,应从三方面做起:给农民工市民待遇;建立有效的中介组织;鼓励农民工回乡创业。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唐茂华  
遵循本文提出的城市生活能力分析框架,在转移成本不断减少的情况下,劳动力的即期城市生活能力不断增强,但在可持续性工资收入瓶颈、城市生活成本过高等成本收益的双重约束下,劳动力的长期城市生活能力很低,由此形成了当前中国特殊的"两栖"劳动力转移形式,但这显然不是中国劳动力转移的理想模式。为此,本文提出,劳动力的代际转移是一种可行的次优路径。当代劳动力"两栖"转移的长远意义在于为其子女的代际转移提供非人力财富、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等多维的原始动力。同时,必须为代际转移的顺利实现辅以必要的政策支持,当务之急是为进城务工农民子女的率先市民化提供一揽子的政策举措。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余玉平  
本文依据中国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经验事实 ,在农民理性人假设下 ,对农民进城务工和务农的两种选择进行成本和收益分析 ,探讨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个人微观决策问题 ,并据此提出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张藕香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不断扩大。在我国劳动力市场发育不完善以及传统体制所形成的"制度性障碍"的制约下,加上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组织化管理滞后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实需求,致使我国的农村劳动力转移不仅未能达到其理论的预期目标,而且还带来了一系列现实问题。文章通过对农村劳动力组织化转移的成本收益分析,发现对农村劳动力转移进行组织化管理,不仅可以解决因劳动力市场的不完善和现有制度的不足而产生的问题,而且对转移的劳动力个体而言,还可以节约转移成本,增加个人收益;对转移的劳动力群体而言,获得的社会福利远远大于政府支出。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童玉芬  
中国农村劳动力的非农化从改革开放以来出现了持续的增长,然而关于劳动力非农化的研究,目前主要局限在农村劳动力异地转移或者劳动力流动方面,同时由于受到数据资料的限制,已有的对劳动力非农化转移历史变化的研究大多都是利用不同时期不同部门的调查数据进行对比和估计,或者从不同来源统计中进行估算和汇总,实际上很难进行历史动态的连续时间序列动态进行分析。本研究从劳动力非农转移的概念入手,利用同一来源的现有统计资料,通过简单计算,得到了中国从改革开放以来劳动力非农转移的长期时间序列数据,并对农村非农转移的规模变化过程,结合一定的历史背景作了全面的分析,得到了一些有意义的结论。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贾晓佳   程名望  
在促进城乡融合发展背景下,本文估算1978-2021年中国农村劳动力省际转移量,据此识别农村劳动力省际转移方向,并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刻画其时空特征和演变规律。本文研究有以下几点发现:其一,1978-2021年,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总量呈上升趋势,其省际转移路径呈复杂网络特征,并形成以珠三角为转入中心的长江以南圈、以长三角为转入中心的长江黄河圈、以京津冀为转入中心的黄河以北圈和以新疆为转入中心的黄河西北圈。农村劳动力主要转入地由东南转至东部地区,且呈现向中西部地区回流的趋势。其二,农村劳动力省际转移具有“门当户对”的梯度性渐次转移特征和“近水楼台先得月”的就近转移特征,表现为农村劳动力由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位次居中或靠后的“转出块”转至经济活力较强的“桥梁块”,再由“桥梁块”转入经济较发达的“转入块”。农村劳动力转入和转出省份的地理位置分布具有“核心-边缘”特征。其三,转移劳动力的平均受教育水平不断提高,表明转移劳动力“质”的优势在提升。如何将转移劳动力“量”的优势转化为“质”的优势,形成“新人口红利”,这是发挥转移劳动力群体优势的关键所在。基于此,在中国大国经济和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特征事实下,尊重农村劳动力“梯度”转移的规律和特征,协调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的关系,进一步促进农村劳动力在省际和城乡之间的优化配置,对于城乡融合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农业劳动力的转移是一个迟早要发生的必然历史过程。然而无论刘易斯模型,抑或乔根森模型,都难以容纳中国大陆上数以干万计的流民大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宁昕  田秋生  
文章重新估计了我国资本劳动投入潜在存量及其利用率,并利用生产函数法对我国潜在产出水平进行了估算。结果显示,1978年以来我国大多数年份设备利用量低于其潜在利用水平,人力资本利用量也长期低于充分就业水平,因此样本期内大多数年份实际产出数值低于潜在产出的估算数值。另外,我国的实际产出水平自1998年以后长期低于潜在产出水平,特别是2008年以来我国产出缺口不断增大。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陈利锋  
产出缺口是制定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指示器。已有的产出缺口估算均基于无法直接观测的潜在产出。本文采用新凯恩斯主义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估算了一个基于劳动力市场效率的产出缺口(即GGL产出缺口)。与已有的研究相比,所有变量均可直接观测。运用贝叶斯极大似然估计的模型,结合贝叶斯脉冲响应函数与贝叶斯冲击分解,考察GGL产出缺口随时间变化的动态路径及其与传统产出缺口的动态差异,研究结果发现:由于失业回滞等原因使得GGL产出缺口比传统产出缺口更具持久性,但传统产出缺口波动更大。二者的差异意味着依靠经济增长促进就业的方式在我国收效甚微。因此,如果政策机制转向盯住GGL产出缺口,将有利于缓解当前严峻的失业问题。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陈利锋  
基于包含失业的货币政策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考察外生技术冲击、偏好冲击以及货币政策冲击对于GGL产出缺口(即基于劳动力市场效率的产出缺口)的影响,并对GGL产出缺口波动进行条件方差分解,结果发现货币政策冲击是推动中国GGL产出缺口波动的最主要力量。在此基础上,运用中国2002年第1季度至2011年第3季度相关数据估算出中国真实的GGL产出缺口。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许正松  万青  
劳动力成本是促使产业转移的重要因素,但是在比较不同地区劳动力成本时,不能只比较名义工资,而应该将名义工资和劳动生产率结合起来分析。我国东部地区在经历了30多年的发展之后,并没有出现大规模的产业转移至中西部地区的现象。导致区域间产业转移滞缓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东部地区在经过长期快速发展之后,仍然保持了劳动力的比较优势。因此,从促进东、中、西部地区协调发展的角度出发,国家应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加强人力资本投入以及吸引民间资本更多地投资于中西部,以提高中西部地区的劳动生产率,进而推动产业转移。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章铮  
农业劳动力合理数量的估算章铮本文所探讨的问题,是中国农业劳动力的合理数量。术语“农业”在不同条件下具有不同的含义:狭义的农业基本上就是指种植业,广义的农业则包括种植业、林业、牧业、副业和渔业。中国可耕地资源有限,在农业技术没有多少进步的条件下,狭义农...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徐建炜  纪洋  陈斌开  
本文完成了对中国劳动力市场名义工资粘性程度的首次估算,发现中国的名义工资粘性处于世界较低水平。这具有重要的宏观政策含义:一方面表明中国的劳动力市场具有很强的"自我调节"经济波动的特性,另一方面说明中央银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将更多地带来物价水平上涨,而不是产出增加。在此基础上,本文还区分了劳动者的收入、工龄、户口、企业类型、行业等特征,对不同人群的工资粘性进行了细致测算。进一步,本文创新地区分并估算了名义工资的向上粘性与向下粘性,发现自2002年以来,中国劳动力市场的向下粘性不断增大,而向上粘性的变化趋势并不明显。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