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060)
2023(8494)
2022(7345)
2021(6566)
2020(5828)
2019(13221)
2018(13003)
2017(25638)
2016(14040)
2015(16580)
2014(16929)
2013(16935)
2012(15570)
2011(13993)
2010(14065)
2009(13010)
2008(13056)
2007(12062)
2006(10282)
2005(9137)
作者
(42823)
(36093)
(35858)
(34149)
(22405)
(17146)
(16476)
(14234)
(13336)
(12702)
(12035)
(11987)
(11374)
(11308)
(11294)
(11253)
(11031)
(10794)
(10231)
(10162)
(8984)
(8810)
(8723)
(8154)
(8097)
(8013)
(7996)
(7800)
(7322)
(7251)
学科
(69285)
经济(69235)
管理(39928)
(39632)
(31267)
企业(31267)
方法(30330)
数学(26769)
数学方法(26545)
(19229)
地方(18691)
中国(17106)
业经(15453)
(14165)
(12889)
农业(12834)
(11621)
贸易(11620)
地方经济(11309)
(11213)
产业(10907)
技术(10639)
(10464)
(10085)
环境(9447)
理论(9153)
(8343)
金融(8339)
(8287)
银行(8256)
机构
学院(213595)
大学(210276)
(89881)
经济(88057)
管理(83059)
理学(72345)
理学院(71489)
研究(70794)
管理学(70258)
管理学院(69874)
中国(51568)
科学(45026)
(44000)
(37798)
(37585)
(36670)
研究所(33548)
业大(32803)
中心(32705)
(32072)
财经(30638)
农业(29858)
(28053)
师范(27770)
(27620)
经济学(27505)
北京(27480)
(25735)
经济学院(25104)
(25036)
基金
项目(143839)
科学(113573)
研究(104637)
基金(103006)
(89410)
国家(88695)
科学基金(76002)
社会(66385)
社会科(63034)
社会科学(63014)
(58637)
基金项目(55562)
自然(48729)
(48715)
教育(47770)
自然科(47537)
自然科学(47523)
自然科学基金(46655)
编号(42493)
资助(41243)
成果(33541)
(33529)
重点(32796)
(31456)
(30591)
课题(29823)
创新(28554)
科研(27404)
发展(27223)
国家社会(26987)
期刊
(97761)
经济(97761)
研究(57293)
中国(38767)
(33915)
学报(32781)
科学(31100)
(28567)
管理(27808)
大学(24237)
农业(23029)
学学(23021)
技术(22329)
教育(19913)
业经(17672)
经济研究(15859)
(15501)
金融(15501)
财经(14970)
问题(13449)
(13015)
(12282)
技术经济(12051)
商业(11771)
统计(10639)
科技(10509)
(10238)
(10195)
资源(10013)
(9936)
共检索到30295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丽  黄超  刘琦杰  
基于产业转移与区域物流能力的相互关系,分析探讨了产业转移与区域物流能力的作用机理。在此基础上,采取梯度系数法评估京津冀地区产业梯度,并运用模糊物元理论评估京津冀地区2004~2009年间的物流能力,综合实证结果进一步对探讨结论进行验证。产业转移通过推动物流产业带的形成、提高物流服务能力和物流业竞争力、改善物流环境和改变物流衔接模式影响区域物流能力;区域物流能力通过现代物流管理、区域物流信息化建设、产业聚集、改善投资环境和产业结构升级影响产业转移。实证结果表明,京津冀地区物流能力仍存在基础设施建设相对不足、缺少前期规划、信息化水平仍然落后、从业人员素质不高、管理水平低下等问题。最后针对问题提出了...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李惠彬  张丽阳  曹国华  
利用1989—2009年重庆市的相关数据,从金融相关比率、金融发展效率、保险深度三方面,对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之间的因果关系和相关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显示,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之间存在相关关系,但仅是单向因果关系,产业结构升级并没有促进金融发展;重庆市的金融相关比率促进了第二产业产值比重的变动,金融发展效率与保险深度促进了第三产业产值比重的变动。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张竟竟  
从区域系统视角构建城乡相互作用分析模型,并以河南省为实证对象,进行城乡相互作用量的研究。结果表明,城乡相互作用量与城市市区和县域经济实力具有很强的相关性,较之以人口规模表征城乡系统质量更加真实地反映了城乡联系的实际水平;距离衰减规律在县域层面仍具有一定作用,但在市域层面不明显;城乡相互作用量分析模型在理论和方法上是对城乡相互作用量化研究的有益尝试,实践上可为各地加强城乡联系指明方向。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李国旗  
文章以成都、深圳、南京、武汉、西安、重庆、天津、青岛8市为研究对象,对区域物流一体化发展的动力进行实证研究,揭示了区域物流一体化发展的关键动力指标为地区生产总值、物流业增加值、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比例、单位生产产值派生的货运量、物流企业数、物流从业人员、单位从业人员创造的物流增加值,并提出了推动区域物流一体化发展的相关建议。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张建奇  
世界银行公布的统计报告中指出,物流业将成为中国主要利润来源之一。近几年,我国物流业也呈现飞速发展的形式。在产业转移的背景下,对承接地的物流状况也提出更高的要求。但从区域物流来看,物流发展的现状不容乐观,无法适应产业转移的要求。要提升区域物流水平,以顺利承接产业转移,就要了解两者之间的联系及作用机制。本文通过了解两者之间的作用机制,针对性的提出建议及解决方法,以期能够从根本上解决区域物流发展与产业转移不匹配的现象,促进两者之间的和谐发展。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郑文升  姜玉培  曾菊新  王晓芳  
以县市区为研究单元,以人均GDP为测度指标,利用ESDA方法和空间计量模型,借助Arc GIS10.0和Geo Da095i的空间分析功能,对安徽省1996—2012年区域经济增长的收敛趋势进行了计量分析。结果表明:研究时段内,不考虑空间相互作用的情况下,安徽省区域经济增长不存在收敛趋势,但OLS残差值和空间自相关模型证明安徽区域经济增长过程中存在空间依赖现象。为此,引入空间误差模型与空间滞后模型进一步开展收敛研究,证明在考虑空间因素后,安徽省区域经济增长存在绝对β收敛的趋势,而地区间经济联系强度和隶属度的分析具体表达了县市区间的空间联系与溢出效应对缩小区域经济差距的影响。对此,应通过加强县市区间的联系与合作,调整优化区域发展格局,加速安徽省区域经济收敛进程。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郭丽  
中国区域经济二元结构特征,使不同区域形成了明显的发展差距。按照区域梯度理论应该发生的先发区域边际产业向后发区域的大规模转移,却没有按照预期的发生。文章通过对产业区域转移粘性的分析,寻找制约产业区域转移的原因,从而为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供实践参考。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郭慧东  张晶杰  魏子杰  张念武  
为分析全国碳市场碳价和现货电价相互作用机理,本文建立市场环境下火电厂利润模型,以某省电力系统为例,讨论碳价与现货电价协同的碳减排效果。研究认为:在特定的电力供需场景中,在理性充分竞争现货电力市场环境下,采用“可交易绩效标准”配额分配机制的碳市场,不但不会引起电价上涨,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现货市场出清电价;通过碳市场机制使包含碳排放成本的气电成本低于煤电成本,增加燃气发电的市场竞争力,进而由碳排放强度低的燃气发电代替燃煤发电,但实现此目标需要高碳价,此时的市场电价也会大幅上涨。因此,要在经济可承受范围内取得更大的减排成效,需要扩大碳市场的行业覆盖范围,挖掘全社会减排潜力;碳市场和电力市场协同可提高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占比和发电量占比,推动电力系统低碳转型。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周雅美  
随着经济社会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物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物流行业的发展状况以及物流管理、物流技术的发展程度已成为衡量一国经济现代化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本文在现代物流和区域经济竞争力的概念、内涵基础上,重点分析了现代物流发展对区域经济竞争力的影响和区域经济竞争力提升对现代物流的促进作用,进而分析二者之间的关联机理。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刘明菲  李兰  
区域经济与区域物流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统一体,现代物流对经济增长的基础和促进作用可以通过物流发展带来物流体系的改善,从而对经济增长产生作用。本文以武汉市为例,通过建立数量模型对区域物流与经济的互动作用机理进行系统分析和研究,探讨了物流产值的增加速度与GDP关联度。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贺玉德  马祖军  
产业转移下区域物流系统与区域经济系统具有新的变化和特征,相互影响和适应。基于协同学自组织角度,视为统一系统,构建协同发展指标和模型,以四川为实证。结果表明:协同中具有阶段特点,协同度在融合冲突中上升。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普雁翔  
针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制造业区域转移的巨大变化,本文探讨了制造业区域转移的作用机理,并基于19个两位数制造业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运输成本对制造业选择邻近市场的区位具有重要意义,出口导向战略、国内需求不足以及经济发展对国际市场的依赖凸现了沿海地区的区位优势,推动了制造业区域转移;随着制造业逐步集聚,集聚经济外部性也发挥了相当作用,经验证据支持马歇尔外部性和波特外部性的积极影响,雅各布外部性的证据则较弱;由于富有弹性的劳动力供给,工资调整并没有对制造业集聚产生抑制作用。此外,地区间市场化差异也对制造业区域转移产生了影响。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马凤才  董雪  
农业劳动力转移与农业技术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劳动力的转移促进了农业技术的发展,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农业技术的发展有对农业劳动力产生转移有一定的反作用,但是不同的技术作用方向不同。同时,农业劳动力与技术相互作用的发挥需要一定的前提条件和社会环境的支持。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崔平  李琰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区域物流产业对经济增长和产业转移的促进作用越来越明显。本文根据西部地区现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和物流的实际发展情况,归纳总结影响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物流因素,对陕西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物流能力因素进行分析,最后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姚辉  赵晓园  高启杰  
基于中国省域层面10大农业科技专利分类数据,通过测算区域农业科技专业化指数、区域农业科技发展优势,分析中国省域农业科技发展走向,同时,构建区域农业科技知识流动距离指数,表征省域间农业科技知识流动趋势,明晰各省域农业科技知识流动距离差距;最后,借鉴引力模型,测度由区域农业科技知识流动产生的空间相互作用。研究发现:2000-2018年我国大部分省域农业科技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各省域优势农业科技数量开始回落;大部分省域间农业科技知识流动距离偏小,各省域农业科技结构呈现出同构化;部分省域农业科技结构差异较大。据此,提出相应建议与举措。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