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231)
2023(10142)
2022(8577)
2021(7534)
2020(6123)
2019(13884)
2018(13677)
2017(26034)
2016(13771)
2015(15307)
2014(15449)
2013(15521)
2012(15048)
2011(14056)
2010(14468)
2009(13262)
2008(12743)
2007(11537)
2006(10772)
2005(10044)
作者
(42437)
(35715)
(35622)
(33644)
(22513)
(16959)
(16038)
(13763)
(13580)
(12894)
(12269)
(11787)
(11568)
(11393)
(11057)
(10964)
(10546)
(10196)
(10162)
(10119)
(9262)
(8719)
(8660)
(8248)
(8045)
(8001)
(7743)
(7712)
(7374)
(7036)
学科
(88822)
经济(88767)
(34101)
管理(32673)
地方(27970)
方法(25610)
中国(23427)
(23020)
企业(23020)
数学(22347)
数学方法(22216)
(21980)
业经(18734)
地方经济(17568)
农业(15913)
(14857)
产业(13475)
(12985)
环境(12338)
(11908)
金融(11906)
(11876)
贸易(11864)
(11743)
(11280)
(11121)
银行(11088)
(10931)
(10869)
技术(10557)
机构
学院(210966)
大学(208047)
(102225)
经济(100420)
研究(82848)
管理(75818)
理学(64100)
理学院(63232)
管理学(62343)
管理学院(61924)
中国(61023)
科学(48365)
(45208)
(42837)
(41242)
研究所(38645)
(37149)
中心(35694)
(33050)
经济学(32698)
财经(32201)
业大(30063)
(29431)
北京(29200)
师范(29151)
经济学院(29116)
(28979)
(28972)
农业(28667)
(26406)
基金
项目(134523)
科学(106303)
研究(99789)
基金(96108)
(83714)
国家(83011)
科学基金(70239)
社会(66351)
社会科(63147)
社会科学(63134)
(54121)
基金项目(50865)
(44450)
教育(43687)
自然(41739)
自然科(40714)
自然科学(40706)
自然科学基金(39990)
编号(39269)
资助(38509)
(37367)
成果(31885)
重点(30971)
发展(30868)
(30377)
(29012)
课题(28395)
国家社会(28167)
(28060)
创新(26348)
期刊
(127571)
经济(127571)
研究(70445)
中国(47547)
(35915)
学报(30749)
科学(30347)
管理(30040)
(28756)
农业(24649)
大学(23565)
学学(22342)
教育(21470)
经济研究(21379)
(21113)
金融(21113)
业经(20439)
技术(19600)
财经(16830)
问题(16636)
(14938)
技术经济(13061)
(12718)
(12108)
世界(12044)
商业(11188)
国际(10932)
经济问题(10890)
统计(10865)
现代(10211)
共检索到33960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孙晓华  郭旭  王昀  
产业转移是优化生产要素空间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与以往研究不同,本文创新性地构造了既体现规模又体现方向性的产业转移指数,依据测算结果刻画劳动、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行业的产业转移地图,总结出中国制造业转移的空间特征。同时,基于产业关联的思想设计了由地理密度、专业化水平与行业相似度共同表征的要素集聚指数,测算比较了转出地和承接地的制造业集聚水平。进而,以2004~2013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为样本,实证检验了产业转移通过要素集聚影响地区经济发展的中介机制。研究发现:随着地区间要素成本差异的扩大,沿海发达地区制造业呈现出向周边次发达地区转移的洼地效应,中西部落后省份的生产要素则向区域经济中心不断汇聚,形成新的比较优势;在产业转移的背景下,制造业集聚程度自2004年开始持续上升,产业转出地的要素集聚水平要明显高于承接地,实现了生产要素的空间优化配置;产业转移与要素集聚的交互作用显著影响地区经济发展,传统制造业的迁入在改善承接地生产率水平的同时,增加了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制造业迁出尽管降低了转出地的劳动生产率,但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节能减排的正效应。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吴晓军  赵海东  
产业转移作为生产力空间转移的一种方式,既是发达地区加快自身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欠发达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强大外力。欠发达地区必须正确把握产业转移的内涵、特征、机理和效应,科学区分产业转移类型,努力营造产业转移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科学高效地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魏艳华   王丙参   马立平  
文章基于TOPSIS法,通过CRITIC权与灰色关联理论构建CRITIC权灰色关联TOPSIS法,并将其在空间与时间上应用两次,从而可对面板数据进行短期评价。根据新评价法测算2015—2020年中国31个省份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并展开分析,结果显示: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地区差异显著,主要取决于三大地区间的差异,且有扩大趋势;北京、上海稳居前2名,浙江、广东、福建、天津、江苏稳居第3至第7名;贵州、青海数字经济发展进步较大,东北三省排名退步显著;省域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状态转移较难,跨级状态转移基本不会发生,较低水平状态为贫困陷阱,陷于其中的省份很难靠自身得到提升;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空间集聚现象,基于配对t检验的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打破地理限制。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肖文  林高榜  
近年来,我国获得的外国直接投资总量持续上升,但大部分流入了沿海开放地区。本文尝试从长三角地区产业集聚的角度,分析长三角地区吸引外国直接投资数量如此之大的原因,以求从中得出外国直接投资区位选择的另一影响因素——产业集聚,从而为如何吸引外资、制定相应的政策提供理论依据,更好地促进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张月玲  吴涵  叶阿忠  
基于1996~2011年省际面板数据随机前沿模型计算结果,运用空间计量、协整回归及因果检验实证分析异质劳动与资本集聚对我国经济发展效率的影响机制。结果发现:资本集聚通过影响生产规模中的要素再配置而与规模效应之间存在此消彼长的替代关系,以调整技术进步速度和方向;生产率的提高不在于技能劳动集聚,而在于技能劳动集聚对技术效率和人力资本的溢出效应;资本集聚与技能劳动集聚的非协调演进导致技术进步与人力资本匹配失当是规模效应提高和生产率增长的最大掣肘因素,宏观上表现为规模经济扩张与规模经济效率下降共存。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宋志秀  葛翔宇  
文章基于2003—2020年我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对金融集聚与地区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空间计量分析。结果表明,金融集聚对本地区和周边地区经济发展都有促进作用;政府干预对本地区经济发展有显著促进作用而对周边地区则不显著;对外开放水平对周边地区经济发展有促进作用,对本地区则是负作用。效应分解结果显示,直接效应中金融集聚和政府干预显著而对外开放不显著;间接效应三个变量都显著;总效应和分解效应都呈现金融集聚效应大于对外开放而小于政府干预的趋势。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郑涛  左健  韩楠  
本文结合新结构经济学理论从制造业选择与比较优势角度解释了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落后的原因,并利用2004~2012年中西部地区4个省份的经济数据建立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对此进行检验。结果表明:由于中西部地区制造业选择背离了自身劳动力资源丰富的比较优势导致中西部的制造业企业缺乏竞争力,进而造成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缓慢。以此为基础阐述在东南沿海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背景下"一带一路"战略为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带来的机遇,并为"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提出建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圆  
当前我国区域经济格局正发生着重大的演变,区域差距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通过2011年统计年鉴数据,对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进行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得出了我国地区经济发展的层次分布情况。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刘凤伟  
财政转移支付是政府调节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政策手段。本文利用甘肃省1994-2005年的分县数据,探讨了财政转移支付在缩小地区经济发展差距中的作用。研究表明:财政转移支付对接受地的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适当的财政转移支付政策能够起到缩小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的作用;甘肃省财政转移支付在分配中向相对发达地区倾斜,导致财政转移支付在客观上起到了扩大地区差距的作用。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张治栋  吴迪  
产业集聚通过与要素流动发挥协同作用而促进区域平衡发展。本文利用长江经济带各地级市2005~2016年的面板数据,基于经济发展差距的视角,对两者和区域平衡发展的影响关系展开研究。结果表明,产业集聚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地区经济发展差距,但能通过与要素流动的交互作用而促进区域平衡发展。从要素层面来看,资本与技术要素总体上对扩大经济发展差距表现为负的显著性,而劳动力要素则表现出加大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作用。因此,需构建产业梯度合理转移的路径与机制;加大对下游地区的劳动力流动,下游地区对中游地区的技术支援以及对上游欠发达地区的资本保障;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聂永有  姚清宇  周子博  
文章以长三角41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为研究样本,采用动态空间面板杜宾模型(DSPDM)及面板门槛模型(PTR)分析产业协同集聚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研究发现:产业协同集聚对本地及地理相邻地区的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且长期影响大于短期,但在经济水平相近的城市之间,产业协同集聚因“虹吸效应”存在而对周围地区产生负向空间溢出,该结论在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机制分析显示,在城市规模、外商直接投资及财政干预的约束下,产业协同集聚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呈现非线性冲击。进一步分析表明,产业协同集聚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空间效应随地理距离增加呈现“先正后负”的演变趋势,400公里为其有效溢出边界;“宽带中国”试点政策有助于完善“互联网+”的产业生态体系,强化协同集聚的经济增长效应。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关爱萍  
本文基于2000—2015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利用动态面板GMM模型分析了经济集聚、税收竞争对中国地区间产业转移的影响。研究发现,经济集聚对中国地区间产业转移具有显著正影响,税收竞争对中国地区间产业转移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各地区之间确实存在产业转移税收竞争,企业所得税竞争是产业转移中更为重要的竞争手段,增值税竞争程度相对较轻;经济集聚和税收竞争对产业转移具有交互影响,经济集聚的存在使得地区间对产业转移的税收竞争变得更加多样化。此外,地区市场潜能、基础设施投资和贸易自由度对产业转移规模具有显著影响,但劳动力成本对区域产业转移规模的影响并不显著。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冯拾松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战略任务之一,推进产业转移是解决区域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产业转移是转出区的推力、目标区的拉力与接纳能力及转移通道综合作用的结果;在国家层面要科学规划产业布局,并加大宏观政策引导力度;在区域层面,要根据中西部不同的地理区位、资源禀赋、产业基础、产业承接能力和承接水平,在中部地区实施"产业对接"策略,在西部地区实施"产业承接"策略,并寻求不同产业、不同行业产业转移的最佳模式和合理路径;在企业层面,要对不同转移状态、不同转移类别的企业实施不同的转移策略。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田秋丽  
文章通过分析我国资源环境与要素集聚、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机制,认为要素集聚可以对当期经济增长起到推动作用,但规模效应是环境污染逐年上升的根本原因。逐渐恶化的资源环境又会制约要素聚集和区域经济发展。为此,我们应重视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增强区域创新能力。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