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697)
2023(6640)
2022(5490)
2021(4910)
2020(4050)
2019(9375)
2018(9148)
2017(17657)
2016(9306)
2015(10646)
2014(10390)
2013(10362)
2012(9755)
2011(8576)
2010(8359)
2009(7285)
2008(7081)
2007(6186)
2006(5382)
2005(4648)
作者
(25216)
(21373)
(20914)
(19961)
(13491)
(10307)
(9640)
(8145)
(8113)
(7596)
(7222)
(7210)
(6908)
(6596)
(6508)
(6427)
(6212)
(6153)
(6134)
(5925)
(5198)
(5110)
(5076)
(5039)
(4886)
(4754)
(4565)
(4517)
(4310)
(4276)
学科
(41180)
经济(41127)
(25000)
管理(20619)
(16792)
企业(16792)
(15785)
地方(13787)
方法(13100)
农业(11757)
(11443)
数学(11088)
数学方法(10991)
中国(10791)
业经(10519)
收入(9660)
产业(9391)
(7254)
地方经济(7206)
(6927)
贸易(6920)
(6875)
(6651)
技术(6647)
环境(5850)
结构(5772)
(5675)
(5368)
金融(5362)
(5248)
机构
学院(126674)
大学(125105)
(54732)
经济(53672)
管理(47928)
研究(45281)
理学(41169)
理学院(40647)
管理学(40044)
管理学院(39802)
中国(32914)
(27041)
科学(26942)
(23883)
(21747)
中心(21040)
(20838)
研究所(19748)
(19580)
(18857)
师范(18737)
财经(18637)
业大(18098)
经济学(17144)
北京(16873)
(16829)
(16768)
农业(15916)
(15582)
经济学院(15506)
基金
项目(89210)
科学(70500)
研究(68021)
基金(63779)
(56366)
国家(55445)
科学基金(46931)
社会(44395)
社会科(42056)
社会科学(42045)
(35339)
基金项目(34339)
(29523)
教育(29052)
自然(28214)
编号(27752)
自然科(27404)
自然科学(27396)
自然科学基金(26871)
资助(24496)
成果(22144)
(21381)
重点(19848)
课题(19042)
(19002)
国家社会(18879)
(18805)
发展(17617)
创新(17555)
(17384)
期刊
(64534)
经济(64534)
研究(38441)
中国(26428)
(19826)
科学(18360)
(17978)
学报(17897)
管理(16857)
大学(13892)
农业(13538)
教育(12997)
学学(12956)
业经(11164)
技术(10553)
(9778)
金融(9778)
经济研究(9585)
问题(9057)
财经(8821)
(7878)
(7724)
资源(7659)
科技(6593)
(6353)
现代(6300)
图书(6263)
(6246)
(6227)
世界(6049)
共检索到19257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熊凯军  张柳钦  
基于2004—2019年地级市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法(DID)对上述问题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1)产业转移示范区能显著提高承接地农村、城镇居民收入水平约7个百分点,且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基本结论依然成立。(2)产业转移示范区能显著提高贫困地区、非省会城市和西部地区的居民收入水平,其对低收入水平的居民有更高的收入提升效应,说明产业转移示范区具有明显的减贫效应,实现了包容性增长。(3)产业转移示范区能通过增加资本流入和优化就业结构来促进居民收入增长。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赵晓军  陈国生  张瀚文  彭文武  蔡琴  罗歆  肖璨  
珠三角与大湘南示范区在工业规模差异、工业结构差异、生产效益差异和高新产业差异等方面所存在较大梯度差异,使得珠三角与大湘南示范区客观上形成了一种势能差,这种势能差有利于两地产业转移与承接,按照克拉森区域分类法分析,重点对大湘南示范区从珠三角可承接的产业进行甄别,力图把握承接产业转移的对象,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华克思  
皖江示范区设立以来,承接产业转移数量快速,质量不断提升,成为中部崛起的重要增长极。依托皖江示范区区位和资源禀赋优势,坚持特色承接、集群承接、创新承接、联动承接、绿色承接,是实现皖江示范区转型发展的关键所在。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陈煦  白永秀  薛飞  
承接产业转移是优化创新要素空间分布、促进区域创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利用2006~2019年中国200个地级市面板数据,考察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政策对区域创新水平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有效提升了相应地区的区域创新水平,且具有显著的时效性与异质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主要通过推动人才集聚、引导企业集聚以及加大政府财政科技投入三个渠道提升区域创新水平。鉴于此,应在强化中央政策统筹力度、有序扩大试点范围的同时,鼓励地方因地制宜地落实示范区政策,持续营造良好区域创新环境,建立提升区域创新水平的多维机制。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崔新蕾  刘欢  白莹莹  
聚焦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设立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作用机制及其空间溢出效益,为增强相关政策实施效果、推动区域创新能力提升提供参考。以2007—2019年我国中西部162个地级市为样本,运用多时期双重差分和空间双重差分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设立可显著增加区域创新数量,并提升以实质性创新和绿色创新表征的创新质量能力,但其促进作用在不同区域、承接地是否明确具体的转移产业来源区域以及示范区所处发展特征等方面存在异质性,且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其中主要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和地方政府竞争两种作用机制来提高区域创新能力。因此,我国各地应继续积极打造良好的承接产业转移发展环境,在承接转移产业过程中注意明确划定承接产业类型、关注创新质量,并通过合理布局、优化产业结构发挥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增长极作用,带动区域创新能力共同发展。
[期刊] 图书馆论坛  [作者] 梁转琴  
以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国家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为例,探讨建立基于产业集群服务的图书馆联盟的意义、宗旨、原则和目标任务;提出基于产业集群服务的图书馆联盟建设构想,以期推动我国图书馆联盟建设和"示范区"图书馆事业以及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徐春林  
"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促进了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高职院校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契合度、社会服务成效、办学体制机制创新。为进一步提升承接产业转移的服务能力,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需要结合产业转移的产业集聚等特点,加强对接承接产业、创新专业建设机制、深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强专业应用科研能力建设。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张虹   胡金   胡明骏   柳晓倩  
绿色发展是新发展理念的关键一环,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而产业转移对绿色发展的影响尚不明晰。基于2000—2020年中国288个地级市面板数据,运用渐进双重差分法实证分析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设立对城市绿色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设立对城市绿色发展水平提升有显著促进作用,且该政策效应随着时间推移越来越强。分位数回归表明,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对绿色发展的促进作用呈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即该政策效应在绿色发展水平较低的城市中更加显著,而在绿色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中较弱。调节效应分析表明,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能够正向调节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绿色发展效应。结论有助于丰富绿色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厘清承接产业转移对当地绿色发展水平的影响,有利于以产业转移为抓手释放城市绿色发展效应,进一步实现绿色高质量发展。
[期刊] 产业经济研究  [作者] 崔新蕾  孟祥文  
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作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空间主体和重要动力源,是承接工业经济、配置工业用地要素的重要平台,其对工业用地要素市场化配置的影响效应是评估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政策效果的重要内容。以不同城市在不同时间设立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为"准自然实验",基于2007—2017年全国28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使用双重差分法对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与工业用地要素市场化配置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1)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设立对工业用地要素市场化配置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该结论依然成立。(2)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设立对工业用地要素市场化配置的抑制效应阶段性特征明显,且其对工业用地要素市场化配置表现出较大的区域异质性。(3)城市间发展差距的存在对工业用地要素市场化配置具有冲击效应,显著影响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设立对工业用地要素市场化配置的政策效果。因此,应进一步加强城市间政府合作,发挥各城市比较优势,通过城市间分工协作,使市场机制在工业用地要素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此外,要明确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战略定位,消除妨碍要素配置的各种行政壁垒,通过市场来体现工业用地出让竞争价格。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任亚运   胡宇晨   刘俊霞  
基于2003-2020年地级市数据,采用多期双重差分模型检验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政策对承接地低碳发展的影响。研究表明:(1)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设立显著促进了承接地的低碳发展;(2)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政策的低碳发展效应在资源型城市和非资源型城市、老工业基地城市和非老工业基地城市间存在异质性;(3)从作用渠道上看,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政策主要通过刺激绿色技术创新和提升政府环境关注程度来促进承接地低碳发展。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王建中  
产业转移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大趋势,是由于资源供给或产品需求条件发生变化使得企业的比较优势发生变化,使得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某些产业向其他国家或地区转移的现象或过程。就我国而言,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后,我国产业转移的趋势、产业转移的力度都在加大,反映在现实中就是越来越多的企业由东部沿海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相应的,这些中西部地区便成为产业转移的承载区。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曾冰   陈彦均   韩加林  
科学分析我国区际产业转移中的碳转移效应,有利于推进产业转移与绿色低碳协同发展。以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政策为准自然实验,基于2007—2019年中国258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运用渐进双重差分模型评估产业转移中的碳排放效应。研究表明: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设立总体上显著提高了所在地碳排放水平,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该结论依然成立;示范区政策抑制了产业结构合理化与绿色技术创新发展,以及弱化了环境规制,进而加剧了碳排放;西部地区与无明确承接区域的示范区带来了更为显著的碳排放,示范区设立提高了周边地区碳排放,但降低了产业转出地碳排放。本文为辩证审慎看待我国产业转移所存在的碳排放问题提供了学术参考,并为实现全国碳减排与产业空间优化提供了政策启示。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胡艳  丁婕  乐婵婵  
2010年12月18日,由安徽大学和安徽省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主办,安徽大学经济学院承办,安徽大学泛长三角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与上海财经大学高等研究院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韦鸿  王凯  陈凡  
文章利用湖北省15个地级市2003—2017年面板数据,以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荆州、荆门、仙桃、潜江、天门)作为处理组(受到政策冲击),以湖北省内其他10个地级市作为对照组,采用双重差分法评价湖北省荆州市国家级承接产业示范区政策的经济效应。结果表明,湖北省荆州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促进效应不显著。进一步分析显示,示范区政策未能有效改善区域人力资本水平、优化政府支出结构、改善储蓄水平,同时未能够改善固定资产投资格局、外商直接投资水平。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何根海  
地方产业发展与地方高校的关系是密切互动的。皖江示范区必须围绕产业承接发展重点,加快技术创新升级,强化技术创新要素支撑,促进产业承接与自主创新相融合。承接产业转移离不开地方高校知识、人才、技术等智力支持,地方高校应积极研究产业发展政策,推进改革,因势利导,顺势而为,积极参与示范区的承接产业转移建设项目,服务示范区的产业发展创新,在地方产业转移升级中承担相应职责,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