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1168)
2023(16012)
2022(13382)
2021(12360)
2020(10010)
2019(22761)
2018(22583)
2017(43596)
2016(23498)
2015(26112)
2014(25720)
2013(25345)
2012(23094)
2011(20750)
2010(20478)
2009(18456)
2008(17503)
2007(15264)
2006(13246)
2005(10842)
作者
(64889)
(53796)
(53439)
(50843)
(33938)
(25619)
(24237)
(21068)
(20396)
(19049)
(18350)
(17958)
(16814)
(16651)
(16530)
(16311)
(15955)
(15934)
(15384)
(15194)
(13189)
(12938)
(12906)
(12209)
(12077)
(11819)
(11770)
(11761)
(10699)
(10540)
学科
(95007)
经济(94906)
管理(68598)
(61247)
(50755)
企业(50755)
方法(40238)
数学(34424)
数学方法(34071)
中国(27259)
(25653)
业经(23285)
地方(22348)
(22020)
(19808)
环境(18905)
农业(17064)
(16098)
贸易(16090)
(15722)
理论(15719)
(15558)
(15556)
技术(15325)
产业(14905)
(14163)
(13613)
财务(13540)
财务管理(13520)
(12862)
机构
学院(322355)
大学(320519)
管理(129925)
(127746)
经济(124905)
理学(113167)
理学院(111947)
管理学(110109)
管理学院(109536)
研究(105177)
中国(75750)
(67742)
科学(65188)
(56471)
(50365)
中心(47850)
(47835)
业大(47325)
研究所(46078)
财经(45924)
(45792)
(43557)
师范(43199)
北京(42134)
(41823)
(39382)
经济学(38582)
(37693)
农业(37245)
经济学院(35039)
基金
项目(228846)
科学(181155)
研究(170347)
基金(165338)
(142990)
国家(141820)
科学基金(123163)
社会(108312)
社会科(102689)
社会科学(102666)
(90273)
基金项目(88646)
自然(78883)
教育(77642)
自然科(77011)
自然科学(76999)
自然科学基金(75571)
(75388)
编号(70073)
资助(65957)
成果(55340)
重点(51019)
(50016)
(49740)
(48235)
课题(47967)
创新(44866)
国家社会(44354)
科研(43090)
教育部(43058)
期刊
(137571)
经济(137571)
研究(93376)
中国(58618)
学报(47713)
管理(46397)
科学(44889)
(43432)
(41166)
教育(38074)
大学(36423)
学学(34014)
农业(30738)
技术(28053)
业经(25000)
(23590)
金融(23590)
经济研究(22306)
财经(21212)
问题(19166)
图书(18314)
(18297)
科技(16034)
(15489)
现代(15129)
技术经济(15083)
商业(15055)
理论(14873)
资源(14102)
(13823)
共检索到45688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李珊  湛泳  
随着我国迈入“双碳”目标下经济社会绿色转型的攻坚阶段,智慧城市建设为城市发展“赋能聚力”和“加档提速”的战略意义更加凸显。文章基于2003—2020年221个地级市面板数据,选用多期DID模型和PSM-DID模型实证检验了产业转型升级视角下智慧城市建设对城市碳排放的影响。研究发现:智慧城市建设能显著降低区域碳排放水平,产业转型升级是智慧城市建设抑制区域碳排放的有效路径,其中数字化发展和绿色创新能力较好、具备经济集聚优势、严格环境规制的城市碳减排效应更为显著。因此,智慧城市建设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双向赋能可以开创循环经济新格局,对区域经济减污降碳和绿色转型发挥重要作用。文章的核心结论有助于激活产业转型升级视角下智慧城市建设对区域碳减排效应的“创新红利”和“结构红利”,也为实现“新兴技术与绿色低碳产业深度融合”的政策愿景提供了路径支撑和决策依据。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范德成  方璘  宋志龙  
在理论阐释智慧城市建设对产业结构升级作用机制的基础上,基于2009-2018年中国内地110个地级市面板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模型,实证研究智慧城市建设的产业结构升级效应及作用机制,并采用双重差分倾向得分匹配(PSM-DID)方法开展进一步检验。研究结果表明,智慧城市建设能够促进城市产业结构升级,并通过信息与通信技术的应用效应、可持续发展建设的倒逼作用、科技创新的促进作用3个渠道推动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发展,进而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中等规模的智慧城市建设更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大规模的智慧城市建设更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高级化;财政支出和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较高的城市能够显著增强智慧城市建设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促进作用;人力资本水平和金融发展程度较高的城市建设智慧城市则更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高级化;相对于东部发达地区而言,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智慧城市建设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促进效果更突出。
[期刊] 贵州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王小华   和杨亦兰   宋檬  
深入研究金融科技发展对城市碳排放量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对精准制定碳减排政策、发展低碳经济、推动城市智慧降碳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区别于以往区域内单一维度的研究,本文测算了中国城市的金融科技发展指数,基于2011~2019年中国264个城市的面板数据,从区域内和区域间两个方面检验了金融科技发展对城市碳排放量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制。结果显示:区域内金融科技发展能够显著降低城市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这一结论在使用工具变量缓解内生性以及替换金融科技发展指标等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机制分析表明金融科技能够通过提高技术创新水平和资源配置效率两个途径降低城市碳排放量;区域间金融科技发展水平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具有显著的空间关联性,金融科技虽然能降低本地城市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但会促进周边城市二氧化碳排放量,呈现出“以邻为壑”的现象。基于区域内和区域间金融科技碳减排效应的不同表现进行进一步研究,发现金融科技的碳减排效应在北部城市显著强于南部城市、在非城市群城市显著强于城市群城市、在其他城市显著强于中心城市。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边志强  
协同推进减污降碳是兑现双碳目标承诺和实现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的必然选择。本文基于2006~2021年我国210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利用渐进双重差分模型考察了智慧城市建设对减污降碳协同治理的影响效应及内在机制,并进一步揭示了该效应的异质性表现和空间衰变规律。研究发现:(1)智慧城市建设能够显著推动试点地区减污降碳水平的提升,且其效应总体呈现出动态增强趋势;(2)促进技术创新、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与降低能源消耗强度是上述影响发挥的3条内在机制;(3)智慧城市建设对减污降碳水平的提升效应仅显著存在于东部、大规模、非资源型以及人力、财力和物力优势较强的地区;(4)智慧城市建设可以带动周围地区减污降碳水平的协同提升,表现为在距离试点城市100千米的空间范围内,该效应显著且逐渐衰减。研究结论可为我国持续高效推进智慧城市建设与实现减污降碳协同治理提供一定的政策启示。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林育妙   程秋旺   许安心  
新能源示范城市政策是为应对气候变化、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所采取的一项积极措施,客观评价该政策的碳减排效果对于试点城市的系统性推广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2007—2020年我国284个城市面板数据,以新能源示范城市试点作为一项准自然实验,运用双重差分法实证检验新能源示范城市建设对碳排放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实施新能源示范城市政策能够显著减少试点城市的碳排放。在经过平行趋势检验后,进行了安慰剂检验、PSM-DID检验等一系列稳健性检验,结论仍然成立;异质性分析表明政策的碳减排效应在长江经济带城市、非资源型城市以及低经济发展水平城市要强于非长江经济带城市、资源型城市以及高经济发展水平城市;机制分析表明产业结构升级、社会投资、技术创新均在新能源示范城市政策与碳排放之间发挥显著正向调节作用。建议应坚持因地制宜,针对各个地区发展的实际情况,采取差异化和精准化措施积极推动新能源示范城市建设,促进示范城市有序扩散。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惠献波  
文章以2006—2020年我国280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为基础,基于产业转型升级的视角,采取多期DID方法实证检验了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对区域碳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能够显著抑制区域碳排放,该结论在经过PSM-DID等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在地理区位更具优势以及具备经济集聚优势、严格环境规制等资源禀赋优势的城市,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对区域碳排放的抑制作用更加显著。机制研究结果表明,产业转型升级是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抑制区域碳排放的有效路径。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高琦   闫婷  
本文基于我国2007-2022年200个地级市数据,运用双重差分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实证检验低碳试点城市建设对商贸流通业碳减排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制。研究表明:实施低碳试点城市建设政策有助于降低商贸流通业碳排放水平,其中产业结构升级和技术创新是低碳试点城市建设政策促进商贸流通业碳减排的重要机制。此外,从异质性分析来看,低碳试点城市建设能够有效促进非资源型城市商贸流通业碳减排过程。
[期刊] 产经评论  [作者] 赵建军  贾鑫晶  
我国于2012年启动智慧城市试点工作以来,已有三批城市先后纳入智慧城市试点工作行列。智慧城市试点工作的一个重要目标是优化产业结构,这一政策的效果如何需要实证检验。根据第一批智慧城市试点政策,运用2007-2016年中国285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构建双重差分模型,研究智慧城市试点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政策效应,同时从技术创新、金融发展和人力资本三个角度检验政策效果在区域、城市规模和城市特征上的异质性。结果显示:(1)智慧城市政策对于产业结构高级化和合理化都会产生明显的正向效应,从而推动城市产业结构升级。(2)智慧城市政策传导到技术创新、金融发展和人力资本三个中介变量促进城市产业结构升级。(3)智慧城市政策的产业结构升级效应存在地域差异性:东中部地区智慧城市政策促进了产业结构高级化,西部地区智慧城市政策的产业结构高级化效应不明显;三大区域智慧城市政策对产业结构合理化影响均不显著。智慧城市的产业结构升级效应也存在着城市规模差异性:规模较小的智慧城市产业结构合理化边际效应越大,规模较大的智慧城市产业结构合理化边际效应越小。(4)人力资本和金融发展水平越高的城市,智慧城市建设推动产业结构高级化和合理化的影响力度越大。政府继续推行智慧城市政策,需因地制宜,考虑城市异质性特征,通过提升技术创新水平、推动科技金融发展、提高人力资本积累发挥其产业升级效应。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张营营  高煜  
在理论阐述智慧城市建设对地区制造业升级作用机理的基础上,运用2007~2016年中国221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方法实证检验了智慧城市建设对制造业升级的影响以及影响的机制与效应。研究发现:智慧城市建设显著促进了地区制造业升级,其中对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制造业升级的促进作用明显高于东部发达地区。进一步的机制检验表明,智慧城市建设会通过技术创新效应和资源配置效应对地区制造业升级产生积极影响。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张耀凯   罗正业   黄海燕  
本文基于2008-2021年省级面板数据,检验居民消费升级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研究发现,消费升级的碳减排效应非常显著,生存型消费需求提高了碳排放强度,发展型与享受型消费的增长具有显著的碳减排效应。消费升级通过推动产业结构升级间接抑制了碳排放强度的上升。最后,文章从完善收入分配机制,缩小区域发展差距,畅通消费升级碳减排效应传导路径等方面提出促进消费升级,抑制碳排放的政策建议。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王宁宁   王勤升   冯尊  
聚焦数字生态视角,使用网络分析和指数随机图模型兼顾整体与个体效应,从关联性、动态性和聚集性视角探究中国智慧城市建设对碳排放效率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从整体网络和个体网络来看,智慧城市建设明显提升碳排放效率网络的指标性能,促进城市间的合作,保证资源的合理分配利用。发达型、资源型城市在网络中占据主导地位,控制能力较大。(2)从网络拓扑结构来看,无标度性质和小世界性质表现不显著,同时东南沿海与华北地区的核心城市的数量逐渐增加,并随着智慧城市建设的逐渐成熟,局部聚集性明显加强。(3)从影响因素来看,互惠性对网络呈正相关;智慧人才对网络的影响最显著;智慧环境、智慧经济和智慧科技的发展对碳排放效率有改善作用,但存在周期性变化,对碳排放效率的影响效果规律性不强。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郝向举  李嘉辉  王进富  
探究智慧城市如何通过累积效应和互动关系影响城市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采用陕西省10个地级以上城市2015—2019年的面板数据,以四螺旋理论为基础,从政府、产业、高校研究机构以及市民社会4类创新主体出发,从智慧治理、智慧生活、智慧环境、智慧人力资本和智慧经济对智慧城市建设水平进行评价,通过结构方程模型与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探索智慧城市建设各维度对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影响及其联合效应与互动关系。研究发现:(1)智慧环境、智慧人力资本和智慧经济对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有显著正向效应;(2)智慧经济在推动提高资源环境可承载力中起到关键作用;(3)存在经济拉动型、环境治理型、绿色发展型和创新驱动型等4条提升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智慧城市建设路径,具体可归纳为产业升级推动式和环境规制拉动式;(4)在一定情形下智慧经济与智慧治理、智慧环境之间具有替代关系,智慧经济是提升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重要方式。最后提出建设智慧城市应清晰自身比较优势,并从产业和智慧经济发展、环境规制运用等方面提出提升城市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建议。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于扬  夏德峰  
在理论阐述智慧城市对营商环境影响机制的基础上,基于2010—2018年284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以2013年启动的智慧城市试点政策为准自然实验,利用双重差分模型估计了智慧城市建设对地区营商环境的影响。研究表明:智慧城市建设显著改善了地区营商环境,具体而言,智慧城市建设主要是通过提升地区知识溢出水平、推进城市集约型发展以及调整产业结构进一步改善营商环境。在城市异质性方面,我国中西部地区智慧城市建设对营商环境的改善效应并不显著,这种改善效应仅仅发生在东部和东北部地区。在非直辖市及非省会城市的中小型城市中,知识溢出水平越高的地区智慧城市建设对营商环境的改善效应越强烈,但是在直辖市以及省会城市中,知识溢出的调节效应则不再显著。因此,在下一步推动智慧城市建设工作的进程中,应当加强城市知识存量水平建设,推进城市集约型发展,进一步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并加大对城市差异性的关注。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楚金华  
以CNKI收集的我国学术界关于智慧城市相关研究文献为基础,采用MCA(多维相关分析法)从理论、战略、技术和城市管理四个导向对所收集的文献进行归类分析,认为我国理论界对智慧城市定义已基本统一、研究框架逐渐成熟、建设架构基本明晰,但现有研究框架弱化了城市主体地位、忽略了智慧城市推广、运营及商业模式等方面的研究,提出了智慧城市跨学科研究、运营和商业模式研究及需求分析研究三大发展方向。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楚金华  
以CNKI收集的我国学术界关于智慧城市相关研究文献为基础,采用MCA(多维相关分析法)从理论、战略、技术和城市管理四个导向对所收集的文献进行归类分析,认为我国理论界对智慧城市定义已基本统一、研究框架逐渐成熟、建设架构基本明晰,但现有研究框架弱化了城市主体地位、忽略了智慧城市推广、运营及商业模式等方面的研究,提出了智慧城市跨学科研究、运营和商业模式研究及需求分析研究三大发展方向。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