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1475)
2023(16136)
2022(13857)
2021(13027)
2020(10607)
2019(24153)
2018(23821)
2017(45591)
2016(24574)
2015(27492)
2014(27012)
2013(26808)
2012(24543)
2011(22297)
2010(21902)
2009(19954)
2008(18924)
2007(16096)
2006(13952)
2005(12125)
作者
(68700)
(57182)
(56731)
(53937)
(36176)
(27174)
(25752)
(22412)
(21611)
(20030)
(19344)
(19262)
(17889)
(17867)
(17585)
(17491)
(17037)
(16739)
(16232)
(16159)
(14011)
(13953)
(13661)
(12914)
(12798)
(12570)
(12492)
(12331)
(11315)
(11247)
学科
(105433)
经济(105327)
管理(68959)
(63791)
(51569)
企业(51569)
方法(45783)
数学(40030)
数学方法(39648)
中国(28962)
(27542)
业经(23372)
地方(22701)
(22565)
(21467)
(20343)
贸易(20333)
(19798)
环境(18983)
农业(18327)
(17188)
(16612)
技术(15687)
理论(15136)
(14657)
银行(14618)
产业(14558)
(14517)
(14392)
金融(14390)
机构
大学(345388)
学院(344665)
(145828)
经济(143122)
管理(136965)
理学(119510)
研究(119444)
理学院(118212)
管理学(116354)
管理学院(115753)
中国(88704)
(73356)
科学(72935)
(61904)
(58870)
研究所(54168)
中心(52943)
(52925)
财经(50969)
业大(50014)
(46911)
(46648)
北京(46373)
(45646)
师范(45269)
经济学(45141)
(43796)
农业(41526)
经济学院(40868)
(38339)
基金
项目(242890)
科学(192575)
研究(179475)
基金(178015)
(155258)
国家(154066)
科学基金(132399)
社会(115368)
社会科(109459)
社会科学(109437)
基金项目(94072)
(92695)
自然(84487)
自然科(82512)
自然科学(82494)
自然科学基金(81004)
教育(80834)
(78695)
资助(72740)
编号(72126)
成果(57303)
重点(54639)
(54177)
(53547)
(50899)
课题(49228)
国家社会(48359)
创新(47537)
教育部(46610)
科研(46080)
期刊
(154237)
经济(154237)
研究(101559)
中国(60632)
学报(52151)
科学(50074)
管理(49059)
(47925)
(43986)
大学(39604)
学学(37297)
教育(35981)
农业(34312)
技术(28684)
(26355)
金融(26355)
经济研究(26303)
业经(25442)
财经(24160)
(20907)
问题(20110)
(18353)
技术经济(16907)
图书(16899)
科技(16789)
(16628)
资源(15919)
理论(15774)
世界(15415)
现代(15362)
共检索到49065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孙慧  邓小乐  
本文以1995-2015年30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为样本,对我国资源型区域与非资源型区域碳生产率收敛特征的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我国碳生产率提升的重点区域是资源型区域。虽然资源型区域与非资源型区域碳生产率存在差距,但从收敛速度可以看出,资源型区域只要发挥好自身优势,就能缩短追赶非资源型区域碳生产的进程。同时我国的区域碳生产率有较强的空间相关性,但由于资源型区域低碳试点工作起步较晚,没有有效发挥出碳生产率相对较高的资源型区域对于相邻资源型区域的溢出效应。今后在资源型区域中建立资源型产业低碳示范园区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江涛涛  郑宝华  
发展低碳经济是中国应对日益严峻的能源紧张和气候变化的必然选择。考虑各区域在能源约束和碳排放下的全要素生产率显得日益重要。根据低碳经济的要求和特征应用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法对我国29个省份及东中西三大地区低碳全要素生产率变动情况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考虑低碳因素后中国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得到增加;低碳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动由技术进步率的变化主导,低碳技术效率变化对低碳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有限;西部地区不存在绝对收敛,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存在较明显的"俱乐部收敛",我国总体及东中西三大地区都存在明显的条件收敛趋势。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马越越  
本文从低碳视角出发,借助方向距离函数和MalMquist-luenberger生产率指数测度同时考虑能源和环境约束下的物流产业实际全要素生产率水平,并进一步利用空间杜宾面板模型,考察物流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因素及其空间溢出效应。研究表明:中国物流产业存在明显的空间竞争效应,相邻地区或交通网络可覆盖的相近地区物流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对本地区物流产业发展产生负向溢出;交通基础设施的完善、自主创新能力的增强会提高本地区物流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对相邻地区存在负向抑制效应;能源、信息基础设施仅对本地区物流产业全要素生产率有积极影响;人力资本受教育程度对本地物流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存在显著影响,在地区间也存在...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李丹丹  张倩肖  
在测算和分析中国工业1999-2014年间整体、分区域和分行业劳动生产率及其增长率的基础上,运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对中国工业劳动生产率收敛性进行实证分析,并探讨这些特征的形成原因。研究发现:中国工业整体劳动生产率呈绝对收敛特征;分区域看,中国四大区域均呈绝对收敛特征,东北地区收敛速度最快,中部和西部地区次之,沿海地区收敛速度最慢;分行业看,绝大多数工业行业都表现出收敛特征,且技术密集型行业比劳动密集型行业的收敛速度快。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孙传旺  刘希颖  林静  
2009年中国政府提出碳强度指标,表明今后中国经济发展将面临碳强度约束。针对传统的全要素生产率测度方法没有考虑到生产过程中的二氧化碳排放问题,本文提出了碳强度约束下的全要素生产率指数。通过与传统全要素生产率比较,表明碳强度约束下的全要素生产率指数与碳强度目标相吻合,能够实现对低碳经济发展中全要素生产率较准确的评价。经过进一步对碳强度约束下的全要素生产率指数的分解,推动生产可能性边际外移的创新者分析,以及全要素生产率的收敛性研究,结果显示:技术进步是推动碳强度约束下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主要因素;引导技术进步的创新省份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西部地区的平均碳强度最大,目前碳强度约束下的全要素生产率不存在...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郑宝华  谢忠秋  
发展低碳经济是中国应对日益严峻的能源紧张和气候变化的必然选择。考虑各区域在能源约束和碳排放下的全要素生产率显得日益重要。本文在梳理了全要素生产率研究的现状后,根据低碳经济的要求和特征应用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法对我国各区域全要素生产率变动情况进行了实证分析,并与在不考虑低碳因素下的传统全要素生产率进行对比研究,最后对全国及三大区域的收敛性进行了解析。
[期刊] 贵州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李丹丹  
基于2001~2017年中国工业分企业所有制-分地区-分行业的面板数据,利用相对劳动生产率和变异系数指标对全国和分区域的国有企业、私营企业、外商和港澳台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增长和收敛性进行描述性分析,并运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对其进行计量检验。结果显示:从全国范围来看,三类所有制结构的劳动生产率均呈现显著的绝对收敛和条件收敛,但是收敛速度呈现差异。其中,私营企业收敛速度最快,外商和港澳台企业次之,国有企业收敛速度最慢。分区域来看,东北和西部收敛速度相对较快,中部次之,而沿海三类所有制结构的劳动生产率收敛速度均较慢。因此,政府应进一步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和完善市场竞争等方面努力,有助于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和促进所有制结构的收敛,从而带动整体经济的收敛。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杨翔  李小平  周大川  
采用基于松弛的方向性距离函数和全域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对1998~2011年中国26个制造业行业的碳生产率进行测算,并对其收敛性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制造业的碳生产率整体上呈现增长的趋势,技术变化是其变动的主要因素。相对干净类行业和高技术类行业具有较高的碳生产率,相对污染类行业和中低技术类行业的碳生产率相对较低。制造业的碳生产率存在σ收敛和β收敛,不同分类的行业所具有的收敛特征不尽相同。制造业的碳生产率具有正的规模效应、技术效应和环境效应以及负的结构效应。在低碳经济时代,扩大企业规模、加大技术创新、优化行业结构、开发和利用清洁能源将是中国制造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滕泽伟  胡宗彪  蒋西艳  
研究目标:中国服务业碳生产率变动的差异及收敛性。研究方法:采用SBM方向性距离函数和Global Malmquist-Luenberger(GML)指数,对20042013年中国服务业分行业的碳生产率进行测算,并对其进行收敛性检验。研究发现:中国服务业碳生产率整体呈增长趋势,技术进步是其增长的主要因素,技术效率并没有发挥出应有的提升服务业碳生产率的作用,利用效率的改善来提高服务业碳生产率增长还有很大的空间。此外,中国服务业碳生产率并没有呈现显著的σ收敛,而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模型研究表明,中国服务业分行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滕泽伟  胡宗彪  蒋西艳  
研究目标:中国服务业碳生产率变动的差异及收敛性。研究方法:采用SBM方向性距离函数和Global Malmquist-Luenberger(GML)指数,对2004~2013年中国服务业分行业的碳生产率进行测算,并对其进行收敛性检验。研究发现:中国服务业碳生产率整体呈增长趋势,技术进步是其增长的主要因素,技术效率并没有发挥出应有的提升服务业碳生产率的作用,利用效率的改善来提高服务业碳生产率增长还有很大的空间。此外,中国服务业碳生产率并没有呈现显著的σ收敛,而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模型研究表明,中国服务业分行业间的碳生产率总体差异正在逐步缩小。研究创新:将碳生产率的测算及收敛性研究延伸到服务业领域。研究价值:有利于低碳经济背景下服务业碳生产率的提升和节能减碳目标的实现。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兰梓睿  
基于2005-2019年中国30个省市区(西藏、港澳台除外)工业面板数据,利用包含非期望产出(CO_2)的Shephard距离函数和Malmquist指数测算地区工业全要素碳生产率,分析其区域差异性,并采用σ收敛模型、绝对β收敛模型和条件β收敛模型考察中国工业碳生产率的空间收敛性。结果表明:中国工业碳生产率整体呈上升趋势,但存在较大的区域差异性;中国工业碳生产率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自相关;全国工业碳生产率不存在σ收敛,东、中部以及东北地区存在σ收敛,西部地区存在σ发散,全国及东、中、东北、西部地区均存在显著的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经济发展水平、人力资本以及城镇化对工业碳生产率提升有显著的正向作用,而工业化水平和工业能源结构对工业碳生产率提升起负向作用。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张成  蔡万焕  于同申  
本文以中国1995—2011年29个省份的面板数据为样本,考察了人均GDP和碳生产率的趋同效应和脱钩状态,结果表明:①基于泰尔指数的σ收敛显示,全国整体在两变量上分别呈现倒"U"型和"U"型收敛趋势,但东中西内部和组间的差距形态各异,且东部和组间差距均是两变量总体差距的主要成因;②β收敛结果显示,由于各省份在技术进步率、国际竞争程度、产业结构偏好和能源结构等因素上的差异,导致两变量更多地呈现条件β收敛而非绝对β收敛趋势,即向各自的稳态水平而非统一水平趋近;③Tapio脱钩指数和追赶脱钩指数模型显示,中国各省份在实现人均GDP的不断增长,但碳生产率的增长速度相对滞后,说明碳生产率在向着一个相对较...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钟世川  梁经伟  
提高生产率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文章结合生产函数的具体形式对生产率结构进行分解,并利用1978—2020年的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实证结果显示:样本期内,中国生产率存在显著差异且大幅下滑,主要原因在于东、中、西三大地区的技术进步偏向资本和样本期内资本深化速度加快。进一步的实证研究表明,资本深化、技术进步偏向资本、要素市场价格扭曲均对生产率增长产生抑制作用,而经济发展水平和对外开放度有利于生产率提升。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李珊珊  罗良文  
本文阐明碳价格通过非低碳、低碳技术企业的生产成本与减排选择变动,进而影响区域碳生产率变动的理论机制。以此为理论基础,运用动态空间面板模型与反事实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对理论假说进行反事实测算。研究表明:碳价格与能源成本的映射关系存在区域异质性,这与不同区域能源消费结构有关;除西部地区外,能源成本对区域碳生产率的影响呈现单调递增的变化趋势,且2008年后能源价格市场化改革明显强化这一变化趋势;通过施加不同水平的碳价格,碳市场将促进东部地区碳生产率边际效应与累积效应的显著提升,若拟定碳价格为50元/■—150元/■,东部地区碳生产率分别累积增长0.998%—2.827%,而西部地区碳生产率变化不明显。因此,碳价格约束下东部地区存在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的潜在双重红利,能源价格调整、产业碳解锁有利于强化碳价格的正面效应。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钟茂初  赵天爽  
为研究碳减排的政策效应,探讨通过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碳达峰""碳中和"的合理路径,根据2007—2017年我国30个省份26个行业的碳排放数据,基于Kaya恒等式LMDI分解法和变异系数法(CV),可以分析产业结构调整与碳排放增长之间的互动关系,从而得出结论:区域产业同构会弱化产业结构升级对碳排放增长的负向驱动作用;我国主要行业碳排放强度的区域差异明显且整体呈扩大趋势,依据碳生产率比较优势进行产业区域分工和产业结构调整具有较大的碳减排空间;在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的进程中,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同时,应兼顾产业区域分工,将碳生产率比较优势和区域产业结构差异作为产业政策和碳减排政策的重要考量因素。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