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366)
2023(10657)
2022(8972)
2021(7974)
2020(6958)
2019(16005)
2018(15322)
2017(30106)
2016(16179)
2015(18426)
2014(18424)
2013(18535)
2012(17506)
2011(15908)
2010(16356)
2009(15624)
2008(14994)
2007(13732)
2006(11938)
2005(10762)
作者
(49178)
(41111)
(41038)
(39240)
(25919)
(19605)
(18760)
(15865)
(15501)
(14762)
(13973)
(13779)
(13050)
(12987)
(12951)
(12918)
(12466)
(12058)
(11996)
(11753)
(10235)
(10151)
(10135)
(9416)
(9393)
(9318)
(9210)
(8943)
(8365)
(8355)
学科
(74996)
经济(74926)
(46501)
管理(43804)
(37479)
企业(37479)
方法(34183)
数学(30309)
数学方法(30014)
(26954)
金融(26951)
(24633)
银行(24599)
中国(23855)
(23801)
(20254)
(19444)
地方(18254)
业经(17134)
(16522)
(14668)
(13976)
贸易(13968)
农业(13787)
(13556)
(12719)
财务(12693)
财务管理(12664)
产业(12424)
企业财务(12082)
机构
学院(242805)
大学(242608)
(105482)
经济(103381)
管理(90866)
研究(82924)
理学(78517)
理学院(77625)
管理学(76237)
管理学院(75790)
中国(67593)
科学(50679)
(50336)
(48263)
(43914)
(42789)
中心(40090)
研究所(39146)
财经(39035)
(36603)
业大(36593)
(35291)
农业(34862)
经济学(34368)
经济学院(31560)
北京(31480)
(30787)
师范(30443)
(29531)
(29127)
基金
项目(161227)
科学(126515)
基金(117117)
研究(116289)
(102233)
国家(101420)
科学基金(86169)
社会(74804)
社会科(71249)
社会科学(71225)
(63884)
基金项目(62270)
自然(54597)
(53400)
自然科(53364)
自然科学(53344)
教育(52552)
自然科学基金(52433)
资助(48074)
编号(46111)
成果(37363)
重点(36885)
(36541)
(35848)
(34131)
课题(32109)
创新(32024)
国家社会(31421)
科研(31075)
教育部(30561)
期刊
(111557)
经济(111557)
研究(70001)
中国(43658)
(39804)
学报(38892)
(37106)
(36140)
金融(36140)
科学(35517)
管理(30884)
大学(29025)
学学(27687)
农业(26088)
技术(20028)
教育(19910)
财经(19583)
业经(18369)
经济研究(18299)
(16950)
问题(15452)
(13889)
技术经济(12994)
统计(12622)
(12223)
理论(12212)
商业(11829)
(11757)
(11440)
实践(10944)
共检索到35691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但红燕  徐武明  
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在现代经济中的重要地位日益凸显,两大产业呈现出较强的融合趋势。文章以四川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为例,在分析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瓶颈和融合现状基础之上,分析产业融合的动因及其效应。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的动因主要包括市场需求、企业对效益最大化的追求、技术革新、管制放松等。这两大产业融合会导致产业一系列变化,如催生新产品、新市场、促进产业链的价值增值、推动组织创新和管理创新、延长产业生命周期等。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赵珏  张士引  
本文系统地分析了产业融合对产业发展、产业组织、产业结构的影响机制和路径,以及产业融合的动因,以此为依据分析了中国大力推进的"三网融合"的难点。研究表明,产业融合通过技术渗透促进产业内生增长,通过产业重组实现产业外部扩张;产业融合形成可竞争性市场结构和横向产业的竞争协同关系,获得复合经济效应;产业融合引导产业结构升级,促进产业并行发展,形成柔性化的产业结构。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需求结构升级与产业规制放松的协同作用驱动产业融合的发生。中国推进"三网融合"的最大障碍是体制问题,融合主体博弈的焦点是利益冲突,推进"三网融合"的关键是实现产业重组。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焦青霞  
文章基于2011—2020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利用固定效应模型、中介效应模型和面板门槛模型,实证检验了农村产业融合赋能农村共同富裕的效应、机制和异质性。研究发现:农村产业融合对农村共同富裕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分维度的促进作用从强到弱依次为富裕度、群体共同度、区域共同度。机制分析结果表明,农村创业活跃度在农村产业融合促进农村共同富裕的进程中起着中介作用。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农村产业融合促进农村共同富裕的效应存在区域异质性,这主要是因为农村产业融合促进农村共同富裕存在农村金融发展水平、农村创业活跃度和农村人力资本的门槛效应。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梁树广  马中东  
产业融合已成为世界范围内产业发展的趋势,新的产业革命正在不断孕育,农业产业融合也必将融入这种趋势中。本文利用20042016年数据,通过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分析农业与18个相关产业的关联度,并对关联度排序;利用案例分析法分析了农业产业融合的路径,即信息化农业、生态农业、农产品加工业、农业装备和综合型农业;并从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和产业结构四个方面分析了农业产业融合效应;最后,提出以产业融合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对策。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杨雁翔  
本文选取2010-2019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采用Moran’I指数法对商贸流通产业融合水平的空间集聚特征进行分析,进一步利用空间杜宾模型实证分析产业融合对区域经济的影响作用及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我国商贸流通产业融合水平呈现出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集聚水平存在上升的过程,东部地区的空间集聚水平最高,西部次之,中部偏低。空间计量模型的估计结果显示,商贸流通产业融合水平的提升具有显著的本地经济效应,同时表现出明显的空间溢出特征。文章提出要强化各行业间的经济关系,增强产业融合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同时要完善区域商贸流通环境,为产业融合的推进提供基础支撑。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周旺妮  张榆琴  李学坤  
文章基于2011—2020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运用双固定的空间杜宾模型实证分析了农村产业融合对农民收入的空间效应,并进行了空间异质性分析。研究发现:我国农村产业融合与农民收入具有空间正相关性和空间异质性;东部地区的农村产业融合对农民的增收效果最好,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依次递减;提高农村人力资本、农业机械化水平和财政支农水平能够促进农民增收,而农业受灾害的上升、农业信贷的不合理分配以及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会阻碍农增收。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肖建勇  郑向敏  
通过回顾旅游产业融合的相关文献,本文重新思考了旅游产业融合的根本动因,具体分析了旅游产业融合形成的机理与效应,认为旅游产业融合的根本动因在于消费需求升级,而模块化对传统垂直一体化产业链条的分解与横向整合是实现旅游产业融合的关键,旅游产业融合最终形成了具有新产业属性和新业态的复杂性产业网络,同时还引起旅游产业边界的扩大、无边界企业的形成、垄断范式的确立和企业生存法则的改变。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王晓燕  丁双凤  
互联网时代为体育产业融合提供了良好的契机,技术创新、产业政策、市场差异化、竞争与合作共同促进了体育产业的融合。技术创新是推动体育产业融合的内因,而市场差异化是根本动力,产业政策、竞争与合作是推动体育产业融合的外因。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李宽   史磊  
[目的]破解农业碳排放问题是全面推进农业绿色转型发展的关键举措,探索农村产业融合对农业碳排放的影响,有助于为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拓展新途径。[方法]基于2008—2020年省级面板数据,通过构建中介效应模型和空间杜宾模型实证检验了农村产业融合对农业碳排放的影响机制和空间影响关系。[结果](1)农村产业融合对农业碳排放存在显著的“减碳效应”。(2)基于投入要素视角,农村劳动力外流、土地规模化经营和农业科技进步发挥了中介作用,即农村产业融合可以通过优化劳动力、土地、技术等要素间接实现“减碳效应”。(3)农村产业融合与农业碳排放均存在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且具有正向空间溢出效应。(4)农村产业融合通过空间溢出效应对邻近地区农业存在显著的“减碳效应”。[结论]充分肯定农村产业融合对农业碳排放的重要作用,继续发挥好政策、资金和技术的保障作用,深化农村产业融合进程,助推低碳农业高质量发展。
[期刊] 产经评论  [作者] 宁烨  邢春蕾  王晓静  
基于2002-2018年中国企业跨国并购数据,采用传统引力模型分析企业跨国并购动因,并从贸易结构视角出发,利用随机效应模型,探究顺梯度跨国并购和逆梯度跨国并购的对外产业转移效应。研究表明:中国企业顺梯度跨国并购动因主要为市场寻求型,逆梯度跨国并购的动因主要包括效率寻求型、资源寻求型和市场寻求型。顺梯度跨国并购会导致初级产品进口增加和制造产品出口增加,促进初级产业的对外转移;逆梯度跨国并购会提升中国企业出口产品质量,增加制造产品出口,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最后提出对中国企业利用跨国并购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政策启示。
[期刊] 产业经济研究  [作者] 陶长琪  周璇  
在产业融合的背景下,本文依据信息产业与制造业间的耦联对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空间效应开展定量研究,并以此量化产业融合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影响和细化产业耦联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作用机理及作用力度。结果表明:除广东省和江苏省外,我国信息产业与制造业间的耦联协调度属普遍不协调,归因于产业转型时期低下的耦联效率;区域产业耦联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表现出空间相关性及与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致性,这得益于东部发达的经济体、中部"两型社会"的创新政策特权和"中部崛起战略"以及西部和谐的政府管制政策。综上,我国应深化产业的耦联效应;发挥省域高新技术的竞合优势;维护知识密集型高技术产业的主导地位。而化解信息技术的空间壁垒...
[期刊] 产经评论  [作者] 王晓晓  杨丽  
文化创意产业中蕴含着丰富的生产性创意内容,如创意设计服务等。另一方面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需要生产性创意服务。将生产性创意服务内容从文化创意产业中分离出来,有利于生产性创意服务与制造业生产形成紧密的供需关系。两者的融合,可通过成本效应与创新效应促进制造业升级。利用WIOD最新发布的2000-2014年我国投入产出数据,引入成本和创新作为中介变量,对产业融合影响制造业升级的机制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产业融合能够有效促进制造业升级,成本和创新在这一过程中的中介效应显著。基于制造业细分角度,产业融合对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升级的直接效应尚不明显,产业融合经由成本降低和创新提升促进制造业升级的中介效应在资本密集型制造业中显著。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周振华  
在产业融合中 ,随着融合产品的替代性和互补性大大增强 ,市场边界发生重大游移。这不仅给市场界定带来了新的问题 ,并使以其为基础的产业集中度的衡量变得更为复杂 ,而且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传统市场结构的形态 ,增强了竞争效应 ,并促使企业的市场行为有较大的改变。这对传统产业组织理论提出了新的挑战 ,需要我们加以认真的研究 ,提出新的解释和说明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张纯威  石巧荣  
就国际投资头寸来看,中国目前拥居官方和金融投资债权国与私人和直接投资债务国双重身份。促成这种状况的直接原因在于以储备资产为主的对外金融资产快速增长,深层原因在于国内外各种总量和结构因素。金融债权国地位带来了国民财富流失、内外失衡加剧等负效应。必须加快经济发展方式和对外投资模式转型,抑制对外金融资产过快增长,摆脱债权国困境。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