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3930)
2023(19577)
2022(16413)
2021(15163)
2020(12616)
2019(28672)
2018(28350)
2017(54572)
2016(29418)
2015(32710)
2014(32521)
2013(32542)
2012(30008)
2011(26995)
2010(27608)
2009(25747)
2008(24888)
2007(22245)
2006(19914)
2005(18181)
作者
(85808)
(71351)
(70752)
(67079)
(45543)
(33961)
(32299)
(27652)
(27135)
(25656)
(24277)
(24212)
(22945)
(22697)
(22116)
(22046)
(21104)
(20910)
(20480)
(20376)
(17793)
(17553)
(17347)
(16308)
(16094)
(15937)
(15889)
(15846)
(14475)
(14213)
学科
(127434)
经济(127307)
(102047)
管理(93097)
(89251)
企业(89251)
方法(51867)
数学(41465)
数学方法(41015)
中国(38368)
业经(37088)
(36690)
(35027)
地方(31265)
(29022)
金融(29021)
(28211)
银行(28165)
(27515)
(27228)
农业(26021)
(24503)
财务(24429)
财务管理(24398)
(23885)
技术(23263)
企业财务(23198)
理论(22651)
(22133)
贸易(22110)
机构
学院(418519)
大学(415809)
(172467)
经济(168666)
管理(166428)
研究(142787)
理学(142064)
理学院(140507)
管理学(138384)
管理学院(137596)
中国(113370)
(89667)
科学(86713)
(80609)
(72337)
(71127)
中心(65680)
研究所(65321)
(64013)
财经(63274)
业大(61282)
(57417)
北京(57046)
农业(55435)
(53962)
师范(53429)
(52273)
(51702)
经济学(51290)
财经大学(46850)
基金
项目(276993)
科学(218312)
研究(204175)
基金(200101)
(174008)
国家(172439)
科学基金(148723)
社会(129297)
社会科(122656)
社会科学(122626)
(109371)
基金项目(105720)
自然(95630)
自然科(93424)
自然科学(93403)
教育(91805)
自然科学基金(91771)
(90827)
编号(83115)
资助(82113)
成果(67175)
(62545)
重点(61826)
(60178)
(59491)
课题(57325)
创新(54997)
国家社会(53144)
科研(52313)
项目编号(51630)
期刊
(197833)
经济(197833)
研究(127165)
中国(86983)
管理(66294)
(65760)
(63270)
学报(63184)
科学(59619)
(49207)
金融(49207)
大学(48183)
学学(45328)
教育(45206)
农业(45108)
技术(37846)
业经(34076)
财经(31423)
经济研究(30924)
(27113)
(25605)
问题(25387)
图书(23205)
技术经济(22279)
现代(20415)
理论(20121)
科技(20040)
商业(19522)
(18829)
(18347)
共检索到64385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马健  葛扬  吴福象  
产业融合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产业融合的过程主要体现在新兴技术的广泛应用方面,产业融合的功能主要体现在对产品市场的结构性变化以及企业经营行为的转变上。文章统计分析的结果支持了上述基本判断,产业融合不仅推动了生产服务性部门的外部化,扩大了生产性服务业市场,而且对于生产性服务业的结构改善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李清娟  
生产性服务业是指主要为生产经营主体而非直接向个体消费者提供的服务,从企业内部的生产服务部门分离和独立从而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生产性服务业是后工业化时期的主导产业,制造业的引致需求和企业服务外包促进了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并逐步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上海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趋势也表现出集聚快速的发展特征。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刘纯彬  杨仁发  
生产性服务业是现代经济增长的牵引力和提升经济竞争力的助推器,而产业融合有利于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提升产业竞争力。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融合过程实质是产业价值链分解和重构整合过程,产业融合可以通过提升产业竞争力、降低企业生产成本以及交易成本来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而目前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总体水平较低,内部结构不合理,传统生产性服务业所占比重过大,生产性服务业产业融合水平偏低。最后,提出促进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崔向林  罗芳  
在"互联网+"背景下,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调发展是我国实现"中国制造2025"的基本保证,对上海市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该文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通过建立相应的指标体系,定量测算了2006-2015年上海市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之间的耦合协调度。测算结果显示,上海市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整体协调度不高,基本处于勉强协调和初级协调的阶段,两者之间的发展仍未形成良性互动。对此,该文提出了促进两者之间协调发展的建议。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崔向林  罗芳  
在“互联网+”背景下,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调发展是我国实现“中国制造2025”的基本保证,对上海市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该文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通过建立相应的指标体系,定量测算了2006-2015年上海市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之间的耦合协调度。测算结果显示,上海市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整体协调度不高,基本处于勉强协调和初级协调的阶段,两者之间的发展仍未形成良性互动。对此,该文提出了促进两者之间协调发展的建议。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姚耀  陈高森  骆守俭  
文章在界定生产性服务业相关概念和内涵的基础上,以上海市为例,分析三种类型的服务业在GDP增长贡献方面上的差异。文章的实证结果表明与消费性服务业和社会性服务业相比,生产性服务业对上海市GDP增长的贡献最大。
[期刊] 产经评论  [作者] 王如忠  郭澄澄  
当前,发达国家凭借技术创新、贸易与金融等服务产业领先优势,占据了全球价值链的高端地位。如何突破我国产业在全球价值链的低端区位锁定,加快我国产业从全球价值链低端向中高端转变,已成为促进我国经济发展亟待深入研究的问题。作为一种产业间资源有效配置方式,以先进制造业为核心的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协同发展,对内有利于形成经济增长新动能,对外能够成为链接全球价值链的嵌入方式。以上海市为例,通过构建价值型投入产出模型,对先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发展机制的实证分析表明,产业协同发展可以提高产业间资源配置效率、促进新兴产业创新集群,也是加快我国先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转型升级的有效途径。由此得出启示:通过主导产业引致、价值链协同配套以及产业创新集群发挥产业关联性作用,以先进制造业为引领形成产业协同正向溢出效应,有利于构造我国先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综合体,加快促进我国嵌入全球产业链分工体系,逐步实现我国制造业从全球价值链低端向中高端递进升级。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王翔  
工业化、信息化及市场化等因素对发达国家城市转型的作用是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递次发生的,而对正处于深度转型中的我国城市而言,却在短期内相互交织,冲击性更强。产业融合是在整合原有产业基础上的行业衍生与重新分工,纵观世界城市发展史,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关系都曾经历从分工、互动到融合的过程。在转型路径上,我国城市应特别注意要立足制造业优势,深度嵌入全球价值链体系,并注重结构体系的多样性、接续性及融合性。
[期刊] 国际贸易  [作者] 王晓红  王传荣  彭玉麒  
一、引言从发达国家实践来看,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是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主要因素,生产性服务业也是现代经济中最具核心竞争力、产业控制力、创新活力的部门,它能够发挥所谓的"黏合剂"作用,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扮演着新驱动者的角色。20世纪6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生产性服务业异军突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路红艳  
本文根据生产性服务业的地理分布特征和其与制造业的关联特性,探讨了生产性服务业集群、制造业主导的生态群落集群和虚拟集群模式,提出要通过产业链的延伸和空间虚拟网络的创造,大力培育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集群模式,发挥生产性服务业在产业集群中的创新、专业化分工、环境优化等方面的作用。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张惠萍  
该文引用国内外许多专家的理念,论证了生产者服务业在生产过程中把人力资本、知识资本引入生产过程,推动了产业间的渗透、分化、互动和融合。生产者服务业对制造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提升了制造业竞争力,推动制造业的服务化和服务产业化的进程,同时制造业的信息化带动了新型工业化。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刘洁  李雪源  陈海波  
本文从社会网络分析的基本指标入手,基于投入产出表数据,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对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行业差异性进行了测度评价,运用聚类分析分别对生产性服务业行业和制造业行业进行归类,最后提出提升中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王娟  张鹏  
利用2002—2016年我国27个工业产业的面板数据,探究全球生产网络下服务内容嵌入方式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在我国制造业服务转型过程中,不同类型行业中服务内容嵌入结果不同,明确服务要素嵌入重点、形成新动能是推动产业升级的重要步骤。研究结果表明:整体产业利用生产性服务仍然更偏向以产品为中心而不是以客户为中心;当前"服务化陷阱"依然存在,相对于高端技术产业,中低端制造产业问题更为严重;生产性服务业技术水平无法满足当前高端制造业发展,服务素质偏低降低了制造业经济增长率。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童洁  张旭梅  但斌  
以实物产品和生产性服务的关联为切入点,提出了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的三种模式——基于共生性的融合模式、基于内生性的融合模式、基于互补性的融合模式,分析了三种融合模式的典型案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企业需要采取的策略和措施。
[期刊] 改革  [作者] 杨仁发  刘纯彬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有利于提升产业竞争力,促进产业升级。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价值链环节上活动的相互渗透、延伸和重组,是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反映。价值链高度相关是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的基础动力,技术创新是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的内在动因,规制放松是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的外在动力。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过程实质是价值链分解和重构整合的过程,生产性服务业关系性地融合到制造业价值链的基本活动中,以及结构性地融合到制造业价值链的辅助活动中。根据价值链之间作用方式的不同,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价值链分解和整合的方式和过程各不相同,从而形成不同的融合模式。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