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4286)
2023(20215)
2022(17022)
2021(15554)
2020(13313)
2019(30203)
2018(29991)
2017(57990)
2016(31130)
2015(34831)
2014(34435)
2013(34271)
2012(31340)
2011(28044)
2010(28331)
2009(26712)
2008(26141)
2007(23497)
2006(20914)
2005(18960)
作者
(89282)
(74322)
(73804)
(70386)
(47374)
(35548)
(33623)
(28729)
(28393)
(26803)
(25342)
(25245)
(23854)
(23552)
(23020)
(22851)
(22116)
(21837)
(21463)
(21315)
(18465)
(18275)
(17978)
(16942)
(16612)
(16608)
(16600)
(16456)
(14955)
(14637)
学科
(131844)
经济(131677)
(109885)
管理(104535)
(96615)
企业(96615)
方法(58906)
数学(48217)
数学方法(47675)
(41000)
(38516)
业经(37964)
中国(35980)
(31133)
(29879)
金融(29875)
(28807)
银行(28755)
(28264)
财务(28176)
财务管理(28129)
(27551)
地方(27361)
农业(26863)
企业财务(26754)
技术(24950)
理论(24117)
(23826)
(23424)
贸易(23406)
机构
学院(447485)
大学(446018)
(184148)
管理(180484)
经济(180267)
理学(154861)
理学院(153236)
管理学(150949)
管理学院(150103)
研究(143771)
中国(115212)
(94773)
(89573)
科学(85803)
(71197)
财经(71013)
(70865)
(67478)
中心(67328)
(64349)
业大(64192)
研究所(63697)
北京(59742)
经济学(56107)
农业(55493)
(55009)
(54676)
师范(54492)
财经大学(52586)
(52255)
基金
项目(296730)
科学(234822)
研究(219403)
基金(216679)
(186915)
国家(185326)
科学基金(161482)
社会(140232)
社会科(133154)
社会科学(133123)
(115999)
基金项目(114790)
自然(103791)
自然科(101377)
自然科学(101357)
教育(99729)
自然科学基金(99613)
(95787)
资助(89259)
编号(89252)
成果(71998)
重点(65552)
(65526)
(63247)
(63030)
课题(60650)
创新(58569)
国家社会(58141)
(57173)
教育部(56818)
期刊
(206082)
经济(206082)
研究(133526)
中国(86065)
(72168)
管理(70189)
学报(65782)
(65402)
科学(61151)
(51020)
金融(51020)
大学(50912)
学学(47924)
农业(44377)
教育(43396)
技术(41148)
财经(35805)
业经(35069)
经济研究(32348)
(30730)
问题(26841)
(24722)
技术经济(24077)
图书(22967)
理论(22008)
现代(21410)
科技(20940)
商业(20667)
财会(20064)
(19950)
共检索到67148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单元媛  罗威  
产业融合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而技术融合引发产业融合,电子信息产业的迅速发展加快了产业融合。本研究以电子信息业与制造业技术融合为例,利用专利系数法对中国电子信息业与制造业技术融合度进行了测算;运用灰色关联系数法分析了技术融合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关联关系,得出了我国电子信息产业与制造业的技术融合度处于中等融合程度、技术融合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有较大影响的结论。因此,政府应通过鼓励技术创新来促进产业融合、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同时还应放松管制,提供宽松的宏观环境。
[期刊] 产业经济研究  [作者] 陶长琪  周璇  
在产业融合的背景下,本文依据信息产业与制造业间的耦联对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空间效应开展定量研究,并以此量化产业融合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影响和细化产业耦联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作用机理及作用力度。结果表明:除广东省和江苏省外,我国信息产业与制造业间的耦联协调度属普遍不协调,归因于产业转型时期低下的耦联效率;区域产业耦联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表现出空间相关性及与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致性,这得益于东部发达的经济体、中部"两型社会"的创新政策特权和"中部崛起战略"以及西部和谐的政府管制政策。综上,我国应深化产业的耦联效应;发挥省域高新技术的竞合优势;维护知识密集型高技术产业的主导地位。而化解信息技术的空间壁垒...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单元媛  罗威  
作为产业发展的新趋势,产业融合具有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效应。生产性服务业是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的结果。本文对生产性服务业的产品和业务融合度进行了测算,通过相关性分析,得出产品与业务融合度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具有明显影响的结论,最后提出促进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曹兴   刘新琨  
文章基于中国30个省份2009—2021年面板数据,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和熵权法,测算了先进制造业与信息服务业耦合发展水平以及先进制造业升级水平;采用固定效应和随机效应模型,对先进制造业与信息服务业耦合发展水平的产业升级效应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1)中国先进制造业与信息服务业的协调发展总体上对先进制造业产生正向的产业升级效应。从区域层面来看,北部沿海地区升级效应相对更强,除南部沿海地区外的其他区域升级效应均显著;(2)两大产业融合发展呈现出动态演进的过程,耦合协调度逐步提高,且沿海区域的产业耦合协调发展水平普遍优于内陆地区的发展水平;(3)中国先进制造业升级水平从2016年开始出现了明显的上升趋势,整体上由2009年的0.249提高到了2021年的0.503。为进一步推动先进制造业升级,政府应鼓励先进制造业与信息服务业的深度互动融合,建立融合型产业新体系,完善融合型人才培养机制,加强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关键技术的研究,增强产业融合技术发展新动能。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赵玉林  裴承晨  
在发达国家高端制造回流与中低收入国家争夺低端制造转移的"双向挤压"下,制造业转型升级已成为中国亟待解决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在产业融合度测算的基础上,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探索技术创新对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直接驱动作用,运用中介效应模型探索技术创新驱动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基本路径。结果表明,技术创新对制造业转型升级具有显著直接驱动作用;产业融合是技术创新驱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基本路径。中国制造业与信息业融合度低且存在波动下降趋势,制约了制造业转型升级。因此,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既要激励技术创新,又要促进产业融合,更要强化技术创新与产业融合的相互作用。
[期刊] 产经评论  [作者] 张捷  陈田  
传统意义上的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边界越来越模糊,而更多地表现出一种互相融合的趋势。利用WIOD数据库中我国1995-2011年的投入产出表,从服务业与制造业双向融合的角度分别计算出我国服务业整体以及三大生产性服务业(商务服务业、运输业、邮政通讯业)与制造业的正向融合度与反向融合度。然后以14个分行业制造业为截面构造面板数据,从服务业整体与分行业两个方面,探究服务业与制造业的正向融合、反向融合对于制造业产业绩效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我国服务业与制造业的正向融合和反向融合均对制造业产业绩效的提升有显著的促进作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彭芳梅  
根据粤港澳大湾区11个城市2001—2018年的时空面板数据,应用耦联评价法与DEA-Malmquist法测算大湾区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产业融合水平、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及分解指标,绘制产业融合与全要素生产率的时空演化与拟合图,研究发现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产业融合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空间关联关系,耦联度表现为负向关联,耦联协调度表现为正向关联。应用地理探测器中的因子探测器分析,初步定量确立大湾区产业融合是城市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驱动因素。最后,利用空间面板杜宾模型,实证检验大湾区产业融合驱动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空间经济效应以及具体作用路径,研究发现产业融合耦联度表现为负向影响,且存在负向空间滞后作用,耦联协调度表现为正向促进作用,且存在空间溢出效应。最后提出三点建议:建立梯度式产业融合发展层级体系、重视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及分解指标的周期性特征、倡导产业深度协调发展与深度融合。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徐盈之  孙剑  
基于产业融合的理论,本文首先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主要国家制造业各行业与信息产业的融合度进行了比较分析,同时利用面板数据回归的方法分析了信息产业与制造业的融合对制造业产业绩效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信息产业与制造业的融合度低于大多数发达国家;制造业的产业绩效与该产业融合度呈明显的正相关,产业融合成为提高制造业绩效新的切入点;市场结构水平、所有权结构与产业融合对制造业绩效共同起推动作用;市场开放度虽然对制造业绩效也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但并没有和产业融合表现出很好的协同性。本文据此得到了若干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启示。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徐冰  孙旭楠  周超  唐智川  
工业设计是科学与艺术的综合体,是以创新驱动发展的新兴产业。面对制造业增长缓慢的突出问题,加强工业设计的建设极为迫切。在"互联网+"时代,工业设计产业与制造业能否深度互动融合成为全面提升制造业竞争力的核心问题。文章在产业融合领域相关基础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总结了工业设计和制造业的产业特征,深入分析了两者深度融合的机制特点,构建了工业设计产业与制造业融合的影响因素指标体系,包括3项一级指标、9项二级指标和36项三级指标。同时以浙江省杭州市作为实证对象开展互动融合评估,直观量化显示近几年杭州市工业设计产业与制造业的互动融合现状和趋势,并提出相关建议对策。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路红艳  
生产性服务业作为知识、技术密集型行业,与制造业的关系密切,对促进制造业结构升级具有重要作用。本文根据生产性服务的特点,分别从创新角度探讨了生产性服务作为知识创新的创造者、传播者,引领制造业创新的作用机理;从价值链角度分析了生产性服务作为价值链中利润高端环节,改善价值链结构,促进发展中国家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中从OEM向OBM转化的途径;从产业融合角度探讨了生产性服务通过促进产业链上不同环节之间功能的互补和融合,优化制造业结构的作用。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王晓蕾  王玲  
本文先从产业融合过程分析物流业与制造业的融合发展推动制造业升级的作用机制,又基于耦合协调模型与熵权法分别测算了我国2010-2019年31个省市的制造业与物流业协调发展水平与制造业升级水平,进一步地采用固定和随机效应的面板数据模型实证分析我国两业融合发展对制造业的产业升级效应及其地区差异,并采用动态面板数据模型进行稳健性检验。研究表明,物流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伴随着两业技术、产品、业务、市场上的相互渗透和延伸,基于成本效应和创新效应推动制造业升级;我国物流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是动态演进的过程,且不同地区两业融合发展水平不同;我国物流业与制造业的融合发展对制造业产生正向的产业升级效应,但影响效应具有地区差异,其中东部、东北地区的影响效应明显好于中西部地区。最后根据研究结果给出相应的政策启示。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吴福象  马健  程志宏  
产业融合对产业结构升级具有明显的提升作用。本文以上海市六大支柱产业为例并通过大量的统计分析和计量检验,结果支持了这一基本判断。本文研究还发现,产业融合对产业结构升级的提升作用,主要是通过信息技术嵌入和改造传统产业来实现的,并最终在产业结构转换值、就业结构转换值、经济效益转换值、摩尔结构转换值以及结构熵指数等方面有所反映。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邓丽娜  范爱军  
为从产业层面研究国际技术溢出效应,选取2001-2011年中国制造业28个分行业的面板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实证结果表明:进口贸易和FDI渠道的技术溢出促进了中国制造业产业结构的水平升级,但贸易渠道的技术溢出效应大于投资渠道的技术溢出效应。与国际研发资本相比,本土研发作用有限,甚至阻碍了制造业的技术进步。而外国研发和本土研发均有助于制造业产业结构的垂直升级。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赖红波  
如何实现发展中国家传统制造企业可持续发展是理论界和实践界亟待解决的问题。随着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发展,智能化、网络化促使价值创造过程逐步发生改变。产业链分工重组、产业跨界融合创新将突破传统行业界限,产生新的活动领域和合作形式,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为此提出工业设计、互联网与传统制造业"三业"融合创新的概念,进一步从创新理论演化角度出发,阐述"三业"融合创新的内在机理及发展路径。利用三者互动演化规律,构筑协同新兴制造平台,促进设计、互联网和传统制造业"三业"深度融合,推动制造转型升级,找到传统制造业向新兴制造转型升级的突破口,进而为发展中国家后发企业实现赶超及高端突破提供指导。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李晓钟  陈涵乐  张小蒂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