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880)
2023(11663)
2022(9247)
2021(8107)
2020(6668)
2019(14550)
2018(13958)
2017(27163)
2016(13645)
2015(15220)
2014(14402)
2013(14345)
2012(13244)
2011(12047)
2010(12213)
2009(11731)
2008(10618)
2007(9522)
2006(8359)
2005(7340)
作者
(37150)
(30831)
(30337)
(29013)
(19676)
(14550)
(13887)
(11760)
(11476)
(10948)
(10453)
(10371)
(9738)
(9709)
(9586)
(9416)
(8943)
(8890)
(8874)
(8427)
(7536)
(7373)
(7115)
(6988)
(6959)
(6959)
(6765)
(6594)
(6160)
(5965)
学科
(68823)
经济(68774)
(49343)
管理(45536)
(42935)
企业(42935)
方法(30005)
数学(26872)
数学方法(26684)
(26296)
金融(26296)
(23653)
银行(23644)
(22914)
中国(22772)
业经(19914)
技术(17699)
地方(17406)
(17340)
产业(16291)
(15743)
(14896)
技术管理(12489)
(11818)
财务(11802)
财务管理(11777)
(11568)
贸易(11557)
企业财务(11372)
农业(11321)
机构
学院(194317)
大学(192583)
(90518)
经济(89022)
管理(81040)
理学(70425)
理学院(69825)
管理学(69043)
管理学院(68658)
研究(59828)
中国(52794)
(41922)
(37711)
财经(33703)
科学(31070)
(30691)
中心(30381)
经济学(29816)
(28915)
经济学院(27228)
(26674)
财经大学(25365)
研究所(23939)
(23830)
(23780)
商学(23748)
商学院(23518)
北京(23351)
(23280)
业大(23167)
基金
项目(132229)
科学(107638)
研究(101516)
基金(98001)
(82841)
国家(82159)
科学基金(73633)
社会(69347)
社会科(66427)
社会科学(66415)
(53090)
基金项目(51538)
教育(45471)
自然(43627)
自然科(42738)
自然科学(42733)
(42620)
自然科学基金(42069)
编号(39314)
资助(38573)
(34570)
创新(31318)
成果(30963)
(30279)
国家社会(29987)
重点(29355)
(29234)
课题(27217)
(26995)
人文(26438)
期刊
(93760)
经济(93760)
研究(58892)
中国(38707)
(34907)
金融(34907)
管理(32749)
(31934)
科学(22536)
学报(22088)
(20958)
大学(18372)
技术(18046)
教育(17928)
财经(17494)
学学(17280)
经济研究(16371)
业经(15930)
(15163)
农业(13360)
问题(11994)
技术经济(11565)
科技(10661)
(10602)
商业(10318)
统计(9858)
(9826)
理论(9315)
现代(8724)
(8621)
共检索到29285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姚战琪  
产业融合有助于促进科技创新,三网融合是促进数字创新的重要举措。利用2005—2021年292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模型和中介模型研究三网融合对我国数字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三网融合能提升我国城市数字创新能力;机制检验表明,人力资本水平在三网融合与数字创新之间发挥中介作用,三网融合可以通过促进产业结构高级化和产业结构合理化间接提升我国城市数字创新能力。因此,应大力发挥产业结构升级的促进作用,不断增强人力资本对我国数字创新水平的促进作用,中西部地区企业可尝试利用已有数字技术进行渐进式数字创新,加速推动数字技术的实践应用。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杨志浩  杨超  芈斐斐  
将中央政府主导的"三网融合"改革作为产业融合的准自然实验,构建产业融合影响居民工资水平的分析框架,基于2004—2016年中国城市层面的面板数据,使用双重差分模型、倾向得分匹配双重差分模型、中介效应模型和调节效应模型实证考察产业融合对工资水平的影响机理。研究表明"三网融合"改革显著提升了工资水平。动态分析则发现:"三网融合"改革在提升工资水平时存在大概3年的反应时滞期,时滞期后改革对工资水平的提升效应开始显著,并至少持续4年时间。机制分析还表明"三网融合"改革促进城市技术创新,进而影响工资水平。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裴丹  江飞涛  
数字经济通过促进产业融合引领创新,但在产业融合的实施过程中,是否存在着不同经济主体的利益目标不一致,从而导致行业总体创新效率受到损失的情况?以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的"三网融合"为例,从产业融合与技术创新的角度出发,构建一个完全信息的动态博弈模型,对行业总体创新效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当政策部门规定网络信息基础设施只能通过租赁实现资源共享时,在位者企业的最优投资规模低于非资源共享的情形,并与租赁价格出现反向关系,也就是说,租赁价格的提高导致最优投资规模下降,反映为创新效率的损失。因此,国家与行业监管部门应以顶层设计的思路进行激励相容机制设计,协调好各方的利益目标,使多方利益主体形成合力,推进产业融合顺利实施。
[期刊] 经济学(季刊)  [作者] 李磊  刘常青  韩民春  
本文基于2003—2015年A股上市公司数据,首次借助“两化融合试验区”的准自然实验,利用双重差分法评估了信息化建设对企业创新能力提升的影响。研究发现:信息化建设显著改善了企业专利质量,促进发明专利而非“短平快”的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显著增长。信息化建设仅提高了企业发明专利的产出效率,对其申请质量改善的影响并不明显。信息化建设主要通过机会识别、创新平台建设以及创新组织形式这三个渠道为企业创新活动赋能。
[期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 刘丽  
本文结合我国通信网、互联网、广电网三网融合改革与发展的新形势,从省级网络运营商的视角出发,在回顾企业文化理论的基础上,利用该理论对转型期企业文化体系创新进行了系统分析,并探索了确保企业文化落地实施的关键举措。案例佐证了企业文化必须同企业战略目标相匹配与时俱进地创新,企业文化创新必须有效地落地实施,在推动企业整合、转型中企业文化有积极的引导作用、凝聚作用、激励约束作用。以期对正处在变革期、转型期、整合期的其他企业提供借鉴。
[期刊] 消费经济  [作者] 杨汝岱  周靖祥  
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户籍制度引发的各种社会经济发展问题的讨论很多,以户籍制度为背景探讨农转非居民身份融合是法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研究的交叉点,构成社会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以2010年"中国家庭动态跟踪调查(CFPS)"家户微观数据为基础,研究农转非居民的户籍转变与身份融合问题。研究发现,农转非城镇居民和原住城镇居民相比较,其收入水平和受教育程度都相对较低、工作单位更不稳定、社会保障程度更低,存在显著的身份差异,而教育和家庭背景是影响身份差异的两个重要变量。进一步的研究发现,控制住教育、健康、社会背景、社会网络等因素的影响之后,随着年龄增长,身份差异逐渐缩小,这表明,城市化并不是简单的户籍转变,"农民"向"市民"的身份过渡是一个长期而渐近的社会融合过程,城市化过程绝对不能是配套措施缺失前提下的"土地换户籍"短期行为。本文的研究结论对于推动健康合理的城市化进程、实现包容发展和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具有一定的理论研究价值和决策参考意义。
[期刊] 消费经济  [作者] 杨汝岱  周靖祥  
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户籍制度引发的各种社会经济发展问题的讨论很多,以户籍制度为背景探讨农转非居民身份融合是法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研究的交叉点,构成社会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以2010年"中国家庭动态跟踪调查(CFPS)"家户微观数据为基础,研究农转非居民的户籍转变与身份融合问题。研究发现,农转非城镇居民和原住城镇居民相比较,其收入水平和受教育程度都相对较低、工作单位更不稳定、社会保障程度更低,存在显著的身份差异,而教育和家庭背景是影响身份差异的两个重要变量。进一步的研究发现,控制住教育、健康、社会背景、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黄西川  张天一  
随着全球军事科技竞争的加剧,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高技术武器装备研发制造能力成为国防科技工业发展的关键。在区域产业集群及创新相关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丹阳国家级军民融合产业示范集群实证研究,提出了涵盖产学研合作、R&D投入、专利质量、知识溢出、军民融合产业效率、创新环境6个方面的军民融合高技术产业集群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根据指标特点,采用层次分析法分配权重,建立了军民融合高技术产业集群创新能力评价模型;对江苏省各主要军民融合产业示范集群创新能力进行实证测评,针对各集群存在的普遍问题,提出了创新能力提升优化路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田红宇   孟娜娜   关洪浪  
乡村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也是培育壮大县域富民产业的应有之举,探寻其促进动能和赋能机理至关重要。本文基于2014—2020年中国1 659个县的面板数据,在充分考虑内生性问题基础上,从产业融合视角考察数字金融对县域产业振兴的影响效应及其作用机理。研究发现:数字金融对县域内乡村产业振兴具有显著的赋能效应,具体地县域数字金融指数增长1个点,乡村产业振兴水平提升0.083个点,经过内生性处理和稳健性检验后结果依然稳健。异质性分析发现,数字金融对乡村产业振兴的赋能效应在不同资源禀赋、经济发展定位、经济发展水平下呈现出显著差异,在中西部县域、农业大县、国家贫困县中数字金融赋能乡村产业振兴的效果更明显。产业融合是数字金融赋能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作用路径,但当前主要通过第一第三产业融合来实现,第一、第二产业融合的中介作用尚未凸显。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贾卫峰   李尚蓉   王艺宁  
有效推动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过程中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以2012-2021年中国内地30个省域面板数据为样本,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实证分析数字基础技术、数字应用技术对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的影响,并探讨产业政策对上述关系的调节作用。研究表明:数字基础技术对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有显著正向影响,数字应用技术对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呈倒U型影响,政府补贴和税收优惠正向调节数字基础技术、数字应用技术对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的影响;随着调节变量增大,倒U型曲线拐点向右偏移,同时,曲线逐渐平缓;数字基础技术、数字应用技术驱动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效果在我国呈现区域异质性特征。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赵珏  张士引  
本文系统地分析了产业融合对产业发展、产业组织、产业结构的影响机制和路径,以及产业融合的动因,以此为依据分析了中国大力推进的"三网融合"的难点。研究表明,产业融合通过技术渗透促进产业内生增长,通过产业重组实现产业外部扩张;产业融合形成可竞争性市场结构和横向产业的竞争协同关系,获得复合经济效应;产业融合引导产业结构升级,促进产业并行发展,形成柔性化的产业结构。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需求结构升级与产业规制放松的协同作用驱动产业融合的发生。中国推进"三网融合"的最大障碍是体制问题,融合主体博弈的焦点是利益冲突,推进"三网融合"的关键是实现产业重组。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牛盼强  李本乾  陈德金  
数字内容产业具有衍生性、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低能耗、可再生等特点,因此我国和世界许多国家都把发展数字内容产业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现阶段三网融合的发展为我国数字内容产业的发展繁荣提供了新的支点,开辟了新的空间。但三网融合新背景下,数字内容产业的发展尚处于发展之中,远未成熟,在理论上更是一个需要不断完善的新课题。因此,文章希望通过对三网融合背景下数字内容产业发展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分析以往研究的一些不足,指出未来研究的主要方向,为相关研究者、企业和政府相关部门提供借鉴。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高诚  
数字内容产业是融合了IT技术的新兴产业,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有重要的牵引作用。本文在对数字内容产业内涵界定的基础上,评述了我国"三网融合"的发展历程,分析了"三网融合"与数字内容产业发展的关系,提出了我国数字内容产业的发展思路。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莹  程广斌  
文章基于2012—2019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运用耦联评价法、随机前沿分析法测算制造业与数字经济产业融合度、制造业创新效率,实证检验产业融合对制造业创新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研究期内全国和东、中、西三大地区制造业与数字经济产业融合度不断提高,区域间呈现东—中—西的梯级差异,东北地区产业融合度呈下降趋势;研究期内制造业创新效率稳步提升,区域间呈现东—中—西—东北的阶梯分布;制造业与数字经济产业融合发展对制造业创新效率具有持续的显著的正向影响,且在区域间存在差异,东—中—西部呈现依次减弱的正向影响,东北地区呈现负向影响。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付阳奇  朱玉春  刘天军  
本文基于推拉理论剖析了村庄产业融合对农地再配置的影响,并利用2021年中国土地经济调查的微观数据,采用Tobit模型等方法实证检验村庄产业融合对农地再配置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总体上看,村庄产业融合对农户退出农地经营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但并未促进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户扩大农地转入规模;村庄产业融合促进了农地从低生产效率农户流入高生产效率农户;农地细碎化程度和生产性固定资产规模均在村庄产业融合对农地转入情况的影响中发挥了正向调节作用;地方组织干预强化了村庄产业融合对农户退出农地经营的促进作用,弱化了村庄产业融合对农户扩大农地转入规模的促进作用。因此,在产业融合进程中,应高度重视外来资本、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在转入农地方面的重要作用,适时引入地方组织干预,重点关注如何保障农地细碎化程度较高和生产性固定资产规模较大的农户进行规模经营,从而实现农地优化配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