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4351)
- 2023(20112)
- 2022(16732)
- 2021(15277)
- 2020(12799)
- 2019(29015)
- 2018(28399)
- 2017(54472)
- 2016(28956)
- 2015(32096)
- 2014(31442)
- 2013(31085)
- 2012(28383)
- 2011(25368)
- 2010(25770)
- 2009(24153)
- 2008(23276)
- 2007(20978)
- 2006(18544)
- 2005(16990)
- 学科
- 济(127083)
- 经济(126933)
- 业(104927)
- 管理(98609)
- 企(92369)
- 企业(92369)
- 方法(50987)
- 数学(41227)
- 数学方法(40742)
- 中国(38479)
- 财(38136)
- 业经(37267)
- 农(36858)
- 地方(30481)
- 制(30136)
- 融(29536)
- 金融(29533)
- 银(28675)
- 银行(28650)
- 行(27649)
- 务(25913)
- 财务(25847)
- 农业(25820)
- 财务管理(25803)
- 技术(24678)
- 企业财务(24539)
- 理论(22069)
- 贸(21920)
- 贸易(21896)
- 易(21264)
- 机构
- 学院(404233)
- 大学(398587)
- 济(175191)
- 经济(171816)
- 管理(162365)
- 理学(138791)
- 理学院(137424)
- 管理学(135398)
- 管理学院(134619)
- 研究(131075)
- 中国(107900)
- 财(84843)
- 京(83079)
- 科学(73800)
- 财经(66106)
- 所(63173)
- 江(62785)
- 中心(62329)
- 农(61251)
- 经(59958)
- 研究所(56211)
- 业大(53997)
- 经济学(53683)
- 北京(52110)
- 州(49726)
- 范(49374)
- 师范(48910)
- 财经大学(48905)
- 经济学院(48389)
- 院(47958)
- 基金
- 项目(264026)
- 科学(211863)
- 研究(198717)
- 基金(193222)
- 家(165386)
- 国家(163914)
- 科学基金(144398)
- 社会(130289)
- 社会科(123884)
- 社会科学(123858)
- 省(104942)
- 基金项目(101805)
- 教育(91114)
- 自然(90283)
- 自然科(88297)
- 自然科学(88277)
- 自然科学基金(86763)
- 划(85865)
- 编号(79571)
- 资助(77729)
- 成果(63322)
- 发(60628)
- 创(59667)
- 重点(59000)
- 部(58758)
- 课题(55345)
- 创新(55108)
- 国家社会(54475)
- 制(53641)
- 教育部(51640)
- 期刊
- 济(200234)
- 经济(200234)
- 研究(123497)
- 中国(87364)
- 财(69132)
- 管理(68090)
- 农(57638)
- 科学(52557)
- 学报(51654)
- 融(50924)
- 金融(50924)
- 教育(42767)
- 大学(42104)
- 学学(39814)
- 技术(39117)
- 农业(38917)
- 业经(34591)
- 财经(33573)
- 经济研究(31248)
- 经(29058)
- 问题(25917)
- 业(22743)
- 技术经济(22148)
- 贸(20108)
- 现代(19678)
- 商业(19436)
- 科技(18823)
- 世界(18596)
- 统计(18559)
- 财会(18501)
共检索到62670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李蕾 刘荣增
基于2005—2019年的省际面板数据,构建中介效应模型,对产业融合的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效应及通过协同创新的中介效应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第一,不管是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还是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产业融合均可以显著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而且协同创新的中介效应显著;第二,(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通过协同创新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产生的中介效应明显弱于直接效应;第三,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各类效应均弱于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各类效应,中介效应表现尤其明显。根据实证分析结论并结合我国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的实际情况,提出鼓励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发展、破除产业融合发展的政策机制约束、发挥新一代信息技术对产业融合的支撑作用等促进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并进而实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建议。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乔玉婷 鲍庆龙 曾立 阚文刚
军民融合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对于推进军民深度融合、在全国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经验具有重要意义。军民融合协同创新通过促进新知识涌现、推进新产业集聚发展,最终汇聚经济发展新动能,驱动园区高质量发展。在提出军民融合协同创新驱动园区高质量发展的机理与组织框架基础上,将发展模式归纳为以分享经济为背景的资源共享模式、以新型研发机构为核心的第三方模式、以产业联盟为核心的产业链拓展模式和以交易平台为核心的"PPP"模式,最后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关键词:
军民融合 协同创新 产业园 高质量发展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李保忠
我国要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关键在于农业科技创新和农业产业发展,核心在于高水平农业科技人才培养,重点在于农业职业院校产教融合协同创新高质量发展。近年来,我国农业职业院校产教融合在政策支持、经费投入、成果转化、合作模式等方面不断进步,但在机制创新、供需结构、产学结合、校企协作等方面仍存在矛盾。为促进我国农业职业院校产教融合协同创新高质量发展,提出以一流理念为导向构建协同创新机制、以要素联动为引领加强学科专业建设、以多方参与为路径打造校企实践基地、以效果反馈为目的提升社会服务能力的发展策略。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单春霞 李倩 丁琳
研究探讨知识产权保护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尤其是创新驱动的中介作用以及政府效率、公平程度和市场化程度分别对这一中介路径的调节作用。选取1998—2020年我国制造行业数据的实证分析发现:知识产权保护正向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创新驱动正向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创新驱动在知识产权保护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中具有正向互补中介效应。较低的政府效率、公平程度和市场化程度都显著负向调节知识产权保护与创新驱动之间的关系。政府效率和市场化程度都正向调节创新驱动在知识产权保护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之间的中介作用;公平程度负向调节创新驱动在知识产权保护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之间的中介作用。随着政府效率、公平程度、市场化程度的提高,间接效应逐渐减弱。研究结论为通过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提高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客观的经验证据,并揭示了其中的作用机制,对于相关部门制定重要政策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有理论指导意义。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贺灵 付丽娜
基于2004-2018年30个省级地区的面板数据,运用动态面板数据模型与门槛效应模型,考量创新要素协同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机制。结果显示: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等创新要素协同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具有显著的正向效应,且存在明显的时间差异性和空间异质性;资源配置、产业融合、技术进步及需求升级在创新要素协同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起到中介作用,市场化改革进程具有调节作用。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熊焰 武婷婷
为探讨数字创新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及演变,基于新发展理念构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对2014—2020年我国30个省份制造业的面板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基于耦合协调模型对两者的协调水平、空间分布特征以及动态演化趋势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考察期内各省份数字创新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水平总体呈缓慢上升趋势,但不同年份各省份耦合协调度差异显著,整体表现为“高低阶段省份少、中间阶段省份多”的模式,且在空间上呈现明显的集聚效应。基于此,提出推动区域合作互动、鼓励制造企业增强技术创新能力、打造数字创新路径,强化区域间联系,为促进我国数字创新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协同优化提供参考。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龚雪 荆林波
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阶段变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加快建设“制造强国”的必由之路。通过2009—2020年我国30个省份(未包括藏、港、澳、台)的截面数据,建立相关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权法和耦合协调模型测算物流业与制造业耦合协调度,进一步利用固定效应和随机效应回归模型考察“两业”耦合协调度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的影响效应,得出:2009—2020年,全国“两业”耦合协调度由最初的濒临失调阶段逐步提升为中级协调阶段,协调程度日渐提高;不同区域和省份的“两业”耦合协调度表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性,沿海经济区的“两业”耦合协调度明显高于内陆地区;从全国范围来看,“两业”耦合协调度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其中在东北、南部沿海、黄河中游、长江中游地区,“两业”耦合协调度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具有正向效应,北部沿海、西南地区和西北地区影响不显著,东部沿海地区呈现负相关。因此,要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必须立足地区异质性,因地制宜提升制造业发展水平,提高“两业”耦合协调度。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龚雪 荆林波
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阶段变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加快建设“制造强国”的必由之路。通过2009—2020年我国30个省份(未包括藏、港、澳、台)的截面数据,建立相关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权法和耦合协调模型测算物流业与制造业耦合协调度,进一步利用固定效应和随机效应回归模型考察“两业”耦合协调度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的影响效应,得出:2009—2020年,全国“两业”耦合协调度由最初的濒临失调阶段逐步提升为中级协调阶段,协调程度日渐提高;不同区域和省份的“两业”耦合协调度表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性,沿海经济区的“两业”耦合协调度明显高于内陆地区;从全国范围来看,“两业”耦合协调度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其中在东北、南部沿海、黄河中游、长江中游地区,“两业”耦合协调度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具有正向效应,北部沿海、西南地区和西北地区影响不显著,东部沿海地区呈现负相关。因此,要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必须立足地区异质性,因地制宜提升制造业发展水平,提高“两业”耦合协调度。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廖晓语 张鹏飞 许杨
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战略对制造企业的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新目标,而数实产业技术融合为这一目标的实现提供了新动能。本文立足高水平开放背景构建了制造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并利用2017—2022年制造业上市公司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数实产业技术融合影响制造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机制。研究发现:数实产业技术融合显著促进了制造企业的高质量发展,其正向作用主要经由人力资本结构调整和资产结构调整的中介机制实现,政府宏观层面的区域创新环境和企业微观层面的管理层能力均对基准关系发挥着积极的调节效应。基于此,制造企业应当高度重视发展数实产业技术融合,并畅通其作用渠道。同时,政府和企业都应注意塑造有利于数实产业技术融合发展的宏观及微观环境。
关键词:
数实产业技术融合 高质量发展 制造企业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石艳文 许门友
选取2012—2021年中国27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实证检验数字产业协同创新对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效应及内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数字产业协同创新对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呈“U”型非线性特征。数字产业协同创新可通过推动低碳技术进步间接影响绿色高质量发展水平。数字产业协同创新对绿色高质量发展的“U”型非线性影响存在显著异质性,具体表现为在跨过拐点后,数字产业协同创新对东部地区城市、大规模城市及中心型城市的促进作用更显著。据此,提出深挖数字产业协同创新发展优势、完善低碳技术研发体系、制定差异化数字产业发展策略,赋能绿色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建议。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石艳文 许门友
选取2012—2021年中国27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实证检验数字产业协同创新对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效应及内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数字产业协同创新对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呈“U”型非线性特征。数字产业协同创新可通过推动低碳技术进步间接影响绿色高质量发展水平。数字产业协同创新对绿色高质量发展的“U”型非线性影响存在显著异质性,具体表现为在跨过拐点后,数字产业协同创新对东部地区城市、大规模城市及中心型城市的促进作用更显著。据此,提出深挖数字产业协同创新发展优势、完善低碳技术研发体系、制定差异化数字产业发展策略,赋能绿色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建议。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陈旭升 李云峰
创新引领是我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面,制造业技术创新可以形成具有带动作用的新动能。基于1995-2016年时间序列数据构建向量自回归模型,分析制造业技术创新动态能力与我国创新引领下高质量发展的关系,实证发现两者具有Granger因果关系并存在长期均衡。在此基础上,通过脉冲响应分析和方差分解明确不同因素的作用机理。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高丽娜 宋慧勇
实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石。利用2001—2016年省级面板数据,采取系统GMM方法考察创新能力、人口结构变动对制造业发展质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创新能力对制造业发展质量的影响存在空间异质性;人口结构变动通过劳动力成本效应、年龄结构效应、人力资本积累效应显著影响制造业发展质量。具体表现在:人口老龄化、劳动力成本上升构成制造业发展质量提升的压力,东部地区的表现尤为显著,而人力资本积累效应尚未对制造业发展质量提升起到显著的促进作用。因此,不同类型区域应制定差异化指导政策。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曾晓茹
改革开放40年来,作为深圳前身的宝安,历经城市化、工业化进程,已发展成产业大区、智能制造强区,形成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电子信息产业为龙头、装备制造业和传统优势产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结构,从"世界工厂"蜕变为"产业创新高地",在2019年发布的中国创新百强区中,宝安位列第二。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高智 鲁志国
产业融合已成为当今产业发展的主要趋势,与高技术服务业融合发展将是未来装备制造业突破自主创新瓶颈、实现转型升级的重要驱动力。与高技术服务业融合发展可通过创新效应、制度效应、配置效应和协同效应等四大机制提升装备制造业的创新效率。与高技术服务业融合发展对装备制造业创新效率的提升具有显著作用,并且这种提升作用在空间上主要通过直接效应表现出来。邻近地区装备制造业与高技术服务业融合发展水平对本地区装备制造业创新效率存在显著的负向溢出效应,且负向溢出效应的绝对值大于正向的直接效应,这主要与高技术服务业的产业特性及发展阶段有关。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