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544)
2023(10903)
2022(8352)
2021(7460)
2020(6044)
2019(13370)
2018(13115)
2017(25221)
2016(13323)
2015(15226)
2014(15110)
2013(14528)
2012(13297)
2011(11874)
2010(12285)
2009(11606)
2008(10851)
2007(9691)
2006(8962)
2005(8354)
作者
(38910)
(31994)
(31739)
(30420)
(20240)
(14943)
(14689)
(12500)
(12138)
(11733)
(11045)
(10846)
(10275)
(10209)
(10091)
(10083)
(9422)
(9320)
(9276)
(9204)
(8295)
(7907)
(7777)
(7480)
(7388)
(7293)
(7180)
(7088)
(6509)
(6455)
学科
(56542)
经济(56485)
(37617)
管理(36493)
(31074)
企业(31074)
(26095)
金融(26094)
中国(24221)
(23516)
银行(23497)
(22787)
方法(19579)
业经(17239)
数学(16201)
地方(16142)
(16019)
数学方法(15969)
(14884)
(13679)
产业(13584)
理论(11898)
农业(11417)
(11209)
中国金融(11116)
(10577)
财务(10540)
财务管理(10526)
企业财务(10179)
(9488)
机构
学院(189797)
大学(189204)
(78498)
经济(76821)
管理(69291)
研究(66380)
理学(58446)
理学院(57801)
管理学(56692)
管理学院(56351)
中国(56065)
(40126)
科学(39285)
(37050)
(32886)
中心(32460)
(30433)
(30230)
研究所(29860)
财经(29380)
(26521)
(25961)
业大(25907)
师范(25664)
经济学(25384)
北京(25245)
(25147)
(23909)
农业(23618)
经济学院(23065)
基金
项目(125621)
科学(99030)
研究(95275)
基金(89732)
(77817)
国家(77183)
科学基金(66197)
社会(60920)
社会科(57910)
社会科学(57896)
(50518)
基金项目(46844)
教育(42880)
(41349)
自然(39865)
编号(39463)
自然科(38959)
自然科学(38949)
自然科学基金(38283)
资助(35530)
成果(33360)
(29490)
重点(29022)
课题(27425)
(26914)
(26630)
国家社会(26039)
创新(25237)
项目编号(24781)
发展(24201)
期刊
(87850)
经济(87850)
研究(58007)
中国(41068)
(32918)
金融(32918)
(28997)
学报(28875)
(28698)
管理(26600)
科学(26230)
教育(23010)
大学(21888)
学学(20249)
农业(19027)
技术(17851)
财经(14811)
业经(14702)
经济研究(14266)
图书(12990)
(12917)
问题(11774)
理论(10088)
(10080)
实践(9123)
(9123)
技术经济(9092)
书馆(9033)
图书馆(9033)
(8999)
共检索到29832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李林  
工业化与信息化是不同经济背景下两种不同的生产方式,产业融合是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重要依据。本文根据产业融合理论,提出产业融合具有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产业效率、增强产业联系和带动人力资源开发等作用。从技术、业务和微观组织基础等角度分析了信息化与工业化在产业层面融合的作用机制,并提出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谢康  肖静华  乌家培  
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是我国经济管理中提出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中国特色的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以提高技术效率为目标,以工业化与信息化平衡发展、技术进步与社会稳定平衡协调、工业装备技术资源与信息资源平衡发展为主要路径特征,促使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形成新型工业化发展模式。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王琦  
党的十七大提出"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指明了信息化与工业化发展的新任务、新要求,对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动我国由制造业大国迈向制造业强国具有重大意义。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汪传雷  李从春  
大力促进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融合是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内在要求。目前,我国已处于工业化发展的中后期阶段,信息化建设虽然已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信息化仍没有实现与工业化的有机融合,严重制约着工业化进程。本文阐释了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内涵,分析了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的基础和实现的途径,重点讨论了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焦点问题。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程灏  
全面系统的应用工业工程是企业实现信息化和实施信息资源管理的基础,而我国企业基础管理的规范化、管理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已成为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的最大障碍,实现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的关键是导入工业工程技术。文章指出,实现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的技术路径就是全面系统的应用工业工程技术规范企业的管理流程、标准化其作业操作,为实现信息化奠定管理基础,最终实现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融合。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焦勇  王韧  李成友  
本文通过构建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程度和融合绩效二维测度框架,具体考察以铁路为代表的交通基础设施和以互联网为代表的ICT基础设施,并利用中国2003—2014年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验证了基础设施对两化融合的影响,结果发现,交通基础设施阻碍了融合程度的提升,对融合绩效的影响并不显著;ICT基础设施显著促进了融合程度和融合绩效的提升。结果背后折射出在中国工业化进程快于信息化的背景下,交通基础设施对工业化的弹性值大于对信息化的弹性值,而ICT基础设施对工业化的弹性值小于对信息化的弹性值,所以交通基础设施的发展让原本就处于较高水平的工业化得以更快发展,导致信息化与工业化偏离均衡、和谐的耦合状态,ICT基础设施促进信息化更快发展,有利于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马健  
产业融合是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理论基础。中国新型工业化过程中,存在诸多阻碍信息化推动工业化的因素,主要包括:信息基础设施滞后,资源的非自由流动性,产业管制政策,以及消费观念和收入水平的限制等。因此,要加快中国新型工业化推进的速度,就要扫清产业融合的障碍,以产业融合推进中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实现。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张劲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工业由大变强"这一新思想,从产业系统上看,"两化融合"通过对区域主导产业的优化、对辅助产业和基础结构的提升、对新兴产业的催生,促进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周艳  孙静静  魏津瑜  赵斌  毕小青  
信息化和工业化的融合是经济全球一体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对"两化融合"程度测度指标体系和方法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在构建两化融合程度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本文运用ELECTRE方法来研究两化融合的程度;选取了天津市300家企业进行实证研究,得出了天津市九大行业的两化融合程度,其中装备制造的两化融合程度最高,新能源新材料的融合程度最低。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易明  李奎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和必然选择,其特征是全方位、多层次、跨领域、一体化,包括企业、产业、社会、区域等多个层次,推进过程具有阶段性的特征,且每个阶段每个层次的推进重点各有不同。结合国家级两化融合试验区的建设经验,提出两化融合的重点是加强两化融合试点示范体系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加快两化融合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和应用,完善两化融合政策支撑体系,开展两化融合评价和监测,以及积极培育两化融合复合人才。
[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作者] 王晰巍  安超  初毅  
从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内涵的角度入手,分析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5级成熟度模型。在此基础上,明确两化融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在进行数据采集的基础上,构建针对工业企业的两化融合评价指标体系。结合定性研究中的层次分析法和定量研究的主成分析法给出不同评价指标的权重。研究可辅助企业对自身两化融合的现状进行客观评价,可辅助政府了解区域工业企业两化融合的现状及所处阶段,为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一定的参考。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乔国厚  王海有  
区域层面的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水平评价体系要求把经济、社会、生活的融合水平进行全面的测度,对于指标选取的多维度深层次性以及指标权重设置的科学合理性都有很高的要求。本文构建以就绪度、应用度以及绩效度作为一级指标,同时涵盖9个二级指标、27个三级指标构成的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以湖北为为例进行实证分析,基本结论是:2007-2011年湖北省两化融合综合水平偏低,但基本保持平稳,并未出现大幅度波动;受金融危机和节能减排不力等因素的影响,应用度和绩效度指数波动较大。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谢康  李礼  谭艾婷  
本文在谢康(2005)和肖静华等(2006)提出的趋同模型和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模型基础上,借助技术效率的概念来定义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范围和内涵,认为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是一种技术效率的表现,提出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机制的技术效率模型,较好地解释了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中成本最小化和收益递增的观点。传统工业的信息化改造与信息技术企业投资和经营传统产业,构成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两个主渠道。研究结论对于深化现有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理论具有促进作用。
[期刊] 情报科学  [作者] 于长钺  王长峰  庄文英  付伟  
【目的/意义】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评估是推进两化融合的有力抓手,有利于引导企业转型升级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方法/过程】本文通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对我国31个省市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进行评价,指标体系基于熵权的TOPSIS评价方法,TOPSIS用来对评价对象进行排序。【结果/结论】本文通过实证分析对比了上海市与江苏省信息化与工业化的发展情况,研究结果表明本研究提出的综合评价方法能够较为有效度量全国省级两化融合水平,为各省推进两化融合进程提供决策参考。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