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574)
- 2023(15568)
- 2022(12981)
- 2021(11674)
- 2020(9927)
- 2019(21767)
- 2018(21522)
- 2017(41230)
- 2016(22208)
- 2015(24790)
- 2014(24174)
- 2013(23865)
- 2012(21883)
- 2011(19509)
- 2010(19677)
- 2009(18315)
- 2008(18525)
- 2007(16937)
- 2006(15052)
- 2005(13760)
- 学科
- 济(98443)
- 经济(98310)
- 业(91781)
- 企(82725)
- 企业(82725)
- 管理(82027)
- 方法(37483)
- 业经(32824)
- 财(31075)
- 农(30296)
- 数学(28172)
- 数学方法(27873)
- 技术(24200)
- 中国(24044)
- 地方(23210)
- 制(22813)
- 农业(21756)
- 务(21696)
- 财务(21665)
- 财务管理(21640)
- 企业财务(20469)
- 理论(17852)
- 和(17168)
- 体(17015)
- 划(16964)
- 学(15837)
- 策(15518)
- 贸(15449)
- 贸易(15436)
- 产业(15100)
- 机构
- 学院(319100)
- 大学(313139)
- 济(135587)
- 经济(132941)
- 管理(127066)
- 理学(108779)
- 理学院(107614)
- 管理学(106209)
- 管理学院(105562)
- 研究(103612)
- 中国(80925)
- 京(65868)
- 财(64807)
- 科学(61346)
- 农(51308)
- 所(51270)
- 江(50839)
- 财经(50500)
- 中心(47919)
- 研究所(45857)
- 经(45617)
- 业大(44553)
- 经济学(41199)
- 北京(41031)
- 农业(40040)
- 州(39796)
- 范(39199)
- 师范(38790)
- 院(37970)
- 经济学院(37219)
- 基金
- 项目(210071)
- 科学(168200)
- 研究(158176)
- 基金(152531)
- 家(131397)
- 国家(130219)
- 科学基金(113940)
- 社会(102959)
- 社会科(97760)
- 社会科学(97741)
- 省(84849)
- 基金项目(81090)
- 自然(71318)
- 教育(70875)
- 自然科(69665)
- 自然科学(69649)
- 划(69002)
- 自然科学基金(68456)
- 编号(63001)
- 资助(59974)
- 成果(49798)
- 创(49487)
- 发(47408)
- 重点(47405)
- 部(46217)
- 创新(45422)
- 制(44123)
- 课题(43974)
- 业(43284)
- 国家社会(43001)
- 期刊
- 济(158544)
- 经济(158544)
- 研究(95533)
- 中国(66195)
- 财(54094)
- 管理(53676)
- 农(48241)
- 科学(43246)
- 学报(42874)
- 大学(33752)
- 农业(33346)
- 教育(32463)
- 学学(31956)
- 技术(31450)
- 融(29661)
- 金融(29661)
- 业经(28132)
- 财经(25551)
- 经济研究(24292)
- 经(22270)
- 问题(20778)
- 业(20491)
- 技术经济(18967)
- 科技(16807)
- 现代(16511)
- 商业(15448)
- 贸(15352)
- 财会(15188)
- 世界(14740)
- 版(14070)
共检索到48677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李子彪 刘爽 李喆
利用1995—2014年中国30个省域生物制造业的相关数据,运用阈值协整模型,对中国及三大区域的生物制造业产业聚集度与技术创新能力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和比较。结果表明:生物制造业的产业聚集与其技术创新能力之间存在阈值协整关系;生物制造业的产业聚集度过高或过低对该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有一定的负向影响;生物制造业的产业聚集对其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机制存在区域差异。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张昕 陈林
分析了产业聚集所产生的各类知识溢出对区域创新绩效的影响以及产业聚集的最佳聚集程度和规模,并以我国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为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显示:多样化的产业环境有助于区域创新,竞争对区域创新存在负面影响,研发多样化对区域创新的影响并不显著;总就业密度提高一倍,则创新水平将提高24%;就业密度与区域创新绩效的关系曲线呈倒U型,且就业密度均为600人/平方公里时区域创新绩效达到最高;区域人口规模与区域创新绩效的关系曲线呈U型,对应拐点大致出现在区域人口总规模为6500万人处。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刘军 杨浩昌 李廉水
本文用2001—2012年中国省级制造业面板数据,研究了产业聚集对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及其区域差异。理论分析表明:产业聚集能有效推动协同创新,促进知识的产生;有利于知识和技术的溢出与扩散,从而推动技术创新。实证分析显示,在控制了科技人员投入、科技经费投入、外商直接投资和制度创新等条件下,产业聚集显著促进技术创新;分区域比较分析表明,产业聚集对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东部地区产业聚集对技术创新能力的促进作用大于中西部地区。结合当前东部地区产业聚集水平和技术创新能力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的事实,推导出地区间技术创新能力的差异将进一步扩大。
关键词:
产业聚集 技术创新 区域差异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张昕 李廉水
本文的目的是探讨制造业生产行为聚集所产生的各类知识溢出对区域创新绩效的影响。这些溢出包括知识的专业化溢出、多样化溢出和空间溢出。对我国医药、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实证分析的结果显示,知识的专业化溢出对两类制造业的区域创新存在积极影响;多样化溢出对医药制造业区域创新绩效的影响为正,对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的影响为负。实证结果表明,各类知识溢出对区域创新绩效的影响存在行业间差异和国家间差异。
关键词:
制造业聚集 知识溢出 创新绩效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路江涌 陶志刚
本文利用Ellison and Glaeser(1997)衡量行业区域聚集和共同聚集的指标体系,考察中国制造业的区域聚集程度在1998至2003年间的发展趋势,并进行了国际比较。我们发现中国的行业区域聚集程度仍处在一个上升阶段。我们还注意到,无论就行业区域聚集程度还是行业区域共同聚集程度而言,中国目前仍低于西方发达国家近期的水平。
关键词:
行业区域聚集 行业区域共同聚集 国际比较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杨浩昌 李廉水 刘军
基于2005—2012年中国制造业细分行业面板数据,本文研究了制造业聚集对科技创新的影响及其行业差异。结果显示,从总体来看,制造业聚集能够显著促进科技创新;分行业比较表明,制造业聚集对科技创新的影响存在明显的行业差异:多数机械电子制造业和轻纺制造业的产业聚集有利于促进科技创新,而部分资源加工工业的产业聚集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科技创新。无论是从静态方面还是从动态方面进行分析,上述结果均成立。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周彩红 咸鸣霞
以区位熵作为中国各省市制造业聚集指数测度指标,基于规模报酬可变的Super-SBM三阶段DEA模型分析法,对中国各省市(除西藏)技术创新效率进行测算,并用2005—2014年省际面板数据研究产业聚集对技术创新效率的影响。结果显示,在控制对外开放程度和制度创新的条件下,产业聚集对技术创新效率呈正向影响;并且随着产业集聚程度的提高,技术创新效率呈现先递减、后渐增、再递减的发展态势,即产业聚集增长效应符合"倒N型"假说。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黄世政 周家贤 朱炎亮
创新资源作为创新活动的输入,是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关键要素,同时也是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源头。从外部创新资源角度探讨技术创新能力与企业绩效的关系,分析创新资源如何影响技术创新能力与企业绩效。以珠三角200家制造业企业为例,采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创新资源对技术创新能力呈显著正向影响,即企业创新资源获取有利于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同时,技术创新能力中的策略规划能力对企业绩效呈显著正向影响,而学习能力、研发能力、资源运作能力、制造能力、营销能力和组织能力对企业绩效影响不显著;技术创新能力对创新资源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曲晨瑶 李廉水 程中华
基于中国2005~2014年的省级面板数据,研究了产业聚集对中国制造业碳排放效率的影响及其区域差异。理论分析表明:产业聚集可以通过知识溢出、设施共享、人力资本水平提升和竞争加剧促进碳排放效率的提高。实证结果显示,在控制了对外开放、产权结构和环境规制等条件下,产业聚集能够显著促进碳排放效率的提高。分区域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东部地区产业聚集的促进作用大于东北部和中西部地区。基于上述结论,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产业聚集 制造业 碳排放效率 区域差异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曲晨瑶 李廉水 程中华
基于中国20052014年的省级面板数据,研究了产业聚集对中国制造业碳排放效率的影响及其区域差异。理论分析表明:产业聚集可以通过知识溢出、设施共享、人力资本水平提升和竞争加剧促进碳排放效率的提高。实证结果显示,在控制了对外开放、产权结构和环境规制等条件下,产业聚集能够显著促进碳排放效率的提高。分区域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东部地区产业聚集的促进作用大于东北部和中西部地区。基于上述结论,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产业聚集 制造业 碳排放效率 区域差异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曲晨瑶 李廉水 程中华
基于2005—2014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研究高技术产业聚集对技术创新效率的影响及区域差异。机理分析表明:高技术产业聚集可以提供资源优势、形成技术创新网络、加剧竞争和降低成本,从而促进技术创新效率的提高。实证分析显示:在控制了出口贸易、产业成长能力、研发资本投入强度、人力资本水平和政府支持等条件下,高技术产业聚集能够显著促进技术创新效率的提高;东部地区高技术产业聚集的促进作用大于东北部和中西部地区。基于上述结论,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高技术产业聚集 技术创新效率 区域差异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郭树华 王玺
空间格局的形成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经济学意义上的空间聚集是最主要的因素。为探究在沿边地区有哪些因素影响了聚集,本文构建了一个面板模型,并使用SUR回归方法探究沿边地区影响聚集的因素。研究结果显示,沿边地区制造业的聚集有助于经济效率的实现,进而这种聚集自身能够得以强化;但各产业之间协调发展程度不高,不同部门的聚集带来的是效率的损失,表明这种聚集来自于政府部门对追求经济效率企业的过多干预,本身缺乏内生机制。此外,由于受到多个政策冲击的影响,现阶段沿边地区整体上呈现出生产要素外流的局面。因此政府应当结合沿边地区实际制定产业政策,鼓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西部地区迁移,为本地劳动力就业创造良好的条件。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牛冲槐 杜弼云 牛彤
将技术创新分为产品创新和过程创新两个维度,运用我国1996~2011年的数据,首先建立VAR模型,通过平稳性检验、协整检验后,建立VEC模型,分别探究我国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技术创新对就业的影响。并建立脉冲响应函数,模拟就业对产品创新和过程创新冲击的响应。结果显示:(1)产品创新和过程创新都会促进就业,但过程创新的作用更加显著;(2)技术创新对就业的促进作用在东部地区更加稳定而明显。本文力图通过分析技术创新的就业效应,为我国改善就业提供一定的参考。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赖红波 王高兴
利用2009-2019年我国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省级面板数据,将产业创新过程划分为知识生产与成果转化两个阶段,利用区位熵指数对产业集聚度进行测量,通过Malmquist指数计算区域创新效率,构建两阶段知识生产模型,研究产业集聚对区域创新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产业集聚与区域创新效率并未呈现传统的东高西低分布特征,并且知识生产阶段的区域创新效率高于成果转化阶段。同时,面板随机前沿回归结果显示,产业集聚阻碍区域创新效率提升,不利于区域创新,而来自政府资金、政策等方面的支持会在知识生产阶段促进区域创新效率提升,在成果转化阶段阻碍区域创新效率提升。最后,根据研究结论,从政府与企业两个方面给出提高区域创新效率的相关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