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2678)
- 2023(18366)
- 2022(15389)
- 2021(14175)
- 2020(12153)
- 2019(27689)
- 2018(26954)
- 2017(50929)
- 2016(27849)
- 2015(31198)
- 2014(30772)
- 2013(30639)
- 2012(28383)
- 2011(25604)
- 2010(25162)
- 2009(23373)
- 2008(23132)
- 2007(20331)
- 2006(17337)
- 2005(15352)
- 学科
- 济(121094)
- 经济(120964)
- 管理(76712)
- 业(74510)
- 企(59364)
- 企业(59364)
- 方法(56879)
- 数学(50744)
- 数学方法(50162)
- 中国(31826)
- 农(31720)
- 财(30924)
- 业经(25476)
- 学(24990)
- 地方(24136)
- 贸(23704)
- 贸易(23695)
- 易(23058)
- 农业(21467)
- 制(20507)
- 务(18370)
- 财务(18326)
- 财务管理(18284)
- 融(17441)
- 金融(17437)
- 银(17415)
- 技术(17403)
- 环境(17393)
- 企业财务(17364)
- 银行(17349)
- 机构
- 大学(404986)
- 学院(402062)
- 济(169518)
- 经济(166497)
- 管理(154063)
- 研究(139763)
- 理学(134641)
- 理学院(133081)
- 管理学(130650)
- 管理学院(129921)
- 中国(104460)
- 科学(88261)
- 京(84993)
- 财(74710)
- 农(73517)
- 所(71319)
- 研究所(65657)
- 中心(63957)
- 业大(63780)
- 财经(60951)
- 农业(58481)
- 江(57691)
- 经(55665)
- 经济学(53415)
- 北京(52876)
- 范(51290)
- 师范(50632)
- 院(50137)
- 经济学院(48513)
- 州(45517)
- 基金
- 项目(280211)
- 科学(220991)
- 基金(206976)
- 研究(195650)
- 家(184134)
- 国家(182707)
- 科学基金(155506)
- 社会(126903)
- 社会科(120560)
- 社会科学(120527)
- 基金项目(109235)
- 省(107499)
- 自然(102731)
- 自然科(100451)
- 自然科学(100413)
- 自然科学基金(98660)
- 划(92289)
- 教育(89172)
- 资助(84955)
- 编号(75887)
- 重点(64033)
- 部(62131)
- 成果(60718)
- 发(60564)
- 创(58272)
- 科研(54875)
- 创新(54682)
- 国家社会(54188)
- 计划(53092)
- 教育部(52747)
- 期刊
- 济(174181)
- 经济(174181)
- 研究(110062)
- 学报(71101)
- 中国(71069)
- 农(65011)
- 科学(63759)
- 财(57048)
- 管理(53967)
- 大学(52641)
- 学学(50061)
- 农业(44362)
- 教育(33706)
- 融(33153)
- 金融(33153)
- 技术(32564)
- 财经(29887)
- 经济研究(29758)
- 业经(27602)
- 经(25763)
- 业(24634)
- 问题(23618)
- 统计(21319)
- 贸(20930)
- 版(20738)
- 技术经济(19637)
- 策(19279)
- 科技(18938)
- 资源(18196)
- 世界(18165)
共检索到57408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刘军 王佳玮 杨浩昌
本文用1999-2012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研究了产业聚集对居民收入的影响及其区域差异。结果显示,在控制人力资本水平、资本投入、对外开放制度和非公有经济等条件下,产业聚集显著促进区域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分区域比较分析表明,产业聚集对居民收入的影响存在区域差异:东部地区的产业聚集对区域居民收入的影响为正,而中西部地区的产业聚集对区域居民收入的影响为负。本文的政策含义在于:鼓励产业集群式发展,加大人力资本和资本投入力度,扩大对外开放,大力发展非公有经济,对于提高区域居民收入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
产业聚集 居民收入水平 区域差异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刘军 王佳玮 杨浩昌
本文用2001~2012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研究产业聚集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结果显示,在控制人力资本水平、城市化水平、对外开放程度和政府政策偏向等条件下,产业聚集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即产业聚集有助于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城市化水平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而城乡人力资本水平差距、对外开放程度和政府政策偏向加大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本文的政策含义在于,提高产业聚集水平,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加大农村人力资本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对于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
产业聚集 劳动力流动 城乡收入差距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刘军 杨浩昌
本文用2001-2012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研究了产业聚集对制造业就业的影响及其地区差异。结果显示,在控制工资水平、资本投入、人力资本水平、出口依存度、进口依存度和技术创新等条件下,产业聚集能够显著促进制造业就业;分地区比较分析表明,产业聚集对制造业就业的影响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东部地区产业聚集对制造业就业的促进作用最大,东北地区次之,其次是中部地区,西部地区的促进作用最小。结合当前东部地区的产业聚集水平和制造业就业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地区的事实,推导出地区间制造业就业的差距将进一步扩大。本文的政策含义在于:鼓励产业集群式发展,加大资本投资和出口,以及推进技术创新,对于促进制造业就业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
产业聚集 制造业就业 地区差异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刘军 徐康宁
本文用1999—2007年省级面板数据研究产业聚集对工业化进程及其区域差异的影响。结果发现,在控制了人力资本水平、资本投入、对外开放制度和基础设施的条件下,产业聚集对工业化进程具有正向影响,主要表现在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和城市化水平方面;产业聚集对工业化进程的影响存在区域差异,聚集程度越高,其对工业化进程的促进作用越大。结合当前东部地区的产业聚集程度和工业化水平明显高于其它地区的事实,推导出区域间工业化水平的差距将不断扩大。
关键词:
产业聚集 工业化 区域差异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许妍
我国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后,地区收入不平衡问题日益突出,首要问题是地区间工资水平差距。文章采用2011—2020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实证分析区域创新能力、技能集聚对地区工资差异的影响。
关键词:
工资差距 区域创新能力 技能集聚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韩东林 付鹏
文章基于历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和《中国劳动统计年鉴》中的数据,对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和人力资本投入差异进行分析发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且近年来仍没有明显下降的趋势,而近十年来我国城乡居民人力资本投入差异已得到很大程度的改观,利用2001-2011年省级面板数据实证分析发现,无论在全国范围内还是在区域范围内,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均没有随着城乡居民人力资本投入差异的缩小而降低,主要是由教育资源失衡、学历层次不同、劳动力市场扭曲及歧视性择业等因素造成的。因此,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刘军 徐康宁
本文用1999-2007省级面板数据研究产业聚集对经济增长与区域差距的影响。结果显示,产业聚集显著促进经济增长,并同时导致区域差距的产生。区域差距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聚集区与非聚集区经济发展的自然落差;二是四大区域之间产业聚集增长效应的差异,差异产生的原因是产业聚集程度的不同导致外部规模经济、技术外部性和金钱外部性的差异。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国的产业聚集增长效应符合"倒N"型假说,并验证了当前中国的产业聚集增长效应处于"倒N"型曲线的中间阶段。
[期刊] 消费经济
[作者]
张寻远 李文启
本文利用我国1990年至2009年的省份面板数据,探讨城镇居民消费区域差异的影响因素及其效应,按照收入水平将省份分为高收入、中等收入和低收入三类地区,进行实证分析后发现:从全国整体来看,城镇居民收入水平、地区开放程度、金融发展和基础设施完善等是引起城镇居民消费区域差异的重要影响因素;分地区来看,这些影响因素对不同收入水平地区的城镇居民消费的影响效应存在差异性。
关键词:
居民消费 区域差异 面板数据
[期刊] 教育与经济
[作者]
李祥云 刘慧 陈芸
本文运用省级面板数据考察了我国教育扩展、教育分布对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实证结果发现,我国教育扩展和教育分布均对收入差距产生了重要影响,教育分布越平等,居民收入差距越小,而居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与居民收入差距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目前我国居民平均受教育年限处于"倒U"曲线的左边。从长远来看,促进教育分布公平和扩大中高等教育规模都能缩小居民收入差距。
关键词:
教育扩展 教育分布 居民收入差距
[期刊] 旅游科学
[作者]
程玉 杨勇
互联网引发了旅游业聚集的深刻变革。旅游业聚集密度作为旅游业聚集规模扩张与产业空间分布的表征形式之一,其与互联网之间的关系尚未得到基于经验证据的系统研究。文章采用2006—2017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构建互联网综合发展水平等变量及设定计量模型,从全国、区域和企业不同层面探究互联网对旅游业聚集密度的影响机制和效应。研究发现:第一,互联网明显推动了区域旅游业聚集密度的提升。第二,互联网通过旅游业多样化间接促进了区域旅游业聚集密度的提升,但是直接效应强于间接效应。第三,互联网对区域旅游业聚集密度具有动态、显著、积极的非线性影响,并未体现“边际效应”递增特征。第四,互联网对旅行社、星级饭店、旅游景区(点)等旅游企业聚集密度具有异质影响效应。研究结论可为依托互联网推动旅游业聚集密度优化和提升旅游要素配置及聚合效能提供决策咨询和政策制定的参考依据。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杜传忠 韩元军 杨成林
新型工业化战略下,中国东、中、西部就业增长的影响因素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经济增长要素对就业增长的拉动作用在西部较明显,东、中部并不明显;出口比率要素在东部和西部能显著影响就业;如果东、中部经济发展过程中过多依靠总投资拉动,会对本地就业增长产生不利影响,未来需要更多通过扩大总消费水平来促进经济增长;东、中部的物质资本积累能显著促进就业增长,而西部地区并不显著;东部地区的政府规模扩大对于该区域就业增长有很大促进作用;三个区域中人力资本的溢出效应对就业增长都不明显,城镇化的内生就业创造功能在各区域也没有得到很好发挥。
[期刊] 产经评论
[作者]
聂正彦 李帅
基于1998-2013年中国31个省区面板数据,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和分位数回归方法研究物流业对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发现物流业对中国经济增长有显著正向影响,且这种影响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物流业的经济增长效应对西部地区最强,中部次之,东部最弱。此外,不论是全国还是分地区样本均表明物流业对经济增长的边际贡献随着经济发展水平提高而增加。研究结论对于各地在区域层面和产业层面引领新常态以及"一路一带"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作者]
叶晓佳 李金昌
未被观测经济(NOE)对经济发展具有诸多影响,但对居民收入不平等的影响尚未引起足够重视。文章基于动态均衡解的劳动报酬模型得到,随着NOE规模扩大,收入不平等程度(即劳动者从事NOE部门的报酬与从事可观测部门的报酬之差)呈现单调递增的变化过程,但边际变化率先增后减。当考虑劳动者决策的随机动态调整因素时,NOE规模与收入不平等之间存在高低两个动态变化均衡点。在该模型基础上,基于2000-2010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证实了NOE规模与居民收入不平等之间存在显著正向影响关系,人力资本水平、市场化程度和腐败水平也与居民收入不平等呈正向影响关系,而城市化水平则呈较显著的负向影响关系。基于实证结果,提出了相...
关键词:
未被观测经济 居民收入不平等 面板数据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金春雨 程浩 黄敦平
本文基于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假说将我国不同区域的农村居民收入分解为持久收入与暂时收入,基于面板数据模型对我国农村居民持久收入与暂时收入对其消费影响效应的区域差异性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持久收入与暂时收入对农村居民消费影响效应的差异性显著。总体来看,在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农村居民的持久收入边际消费倾向大于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暂时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在我国东、中、西三大地区的区域间差异较小,但在东、中、西三大区域内农村居民的暂时收入边际消费倾向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性。因此,刺激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的政策工具选择要体现区域差异性,同时,既要重视建立增加农村居民收入的长效机制,也要适时出台一些增加农村居民暂时收...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王守坤
文章通过理论分析认为地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对于居民人均收入差异的作用方向并不是显而易见的。为了合理判断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对于我国地区居民人均收入差异的综合影响效应,文章针对1980-2010年的分省面板数据并采用系统GMM估计方法进行了回归。结果显示,对于各省区城镇居民人均收入与全部居民人均收入而言,地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的提高可以显著降低其地区差异。然而,对于农村居民人均收入而言,地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只有在达到一定门槛值之后才可能会降低其地区差异。对于这种在农村居民收入差异中出现的非线性效应,文章从我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