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2267)
2023(17129)
2022(14112)
2021(12783)
2020(10734)
2019(23978)
2018(23395)
2017(44633)
2016(24309)
2015(26778)
2014(26499)
2013(26616)
2012(24638)
2011(22340)
2010(22184)
2009(20829)
2008(20948)
2007(18743)
2006(16633)
2005(15288)
作者
(72192)
(60457)
(60267)
(56812)
(38241)
(28615)
(27037)
(23404)
(22885)
(21535)
(21052)
(20232)
(19486)
(19366)
(19083)
(18309)
(18020)
(17691)
(17463)
(17352)
(15156)
(14952)
(14601)
(13853)
(13518)
(13492)
(13469)
(13222)
(12107)
(11994)
学科
(112688)
经济(112528)
(93878)
管理(86044)
(83063)
企业(83063)
方法(46189)
数学(37096)
数学方法(36798)
(34012)
业经(33390)
(32959)
中国(29320)
(24740)
农业(23142)
(23025)
财务(23006)
财务管理(22976)
地方(21875)
企业财务(21837)
技术(20770)
(20610)
贸易(20599)
(20077)
(19991)
环境(19780)
(19203)
(18855)
(18277)
(17036)
机构
学院(360908)
大学(358619)
(159903)
经济(157289)
管理(140523)
研究(125662)
理学(121376)
理学院(120050)
管理学(118435)
管理学院(117759)
中国(97636)
科学(75686)
(75466)
(73683)
(66609)
(63973)
财经(58581)
研究所(58120)
中心(55556)
业大(54691)
(54204)
(53342)
农业(52640)
经济学(50000)
北京(47168)
经济学院(45154)
(44940)
财经大学(43372)
(42588)
师范(42064)
基金
项目(241185)
科学(192520)
基金(179654)
研究(172289)
(158479)
国家(157188)
科学基金(134781)
社会(115104)
社会科(109404)
社会科学(109379)
基金项目(95100)
(93238)
自然(86692)
自然科(84712)
自然科学(84682)
自然科学基金(83277)
(78524)
教育(76060)
资助(72196)
编号(65151)
重点(55060)
(54154)
(53570)
(53250)
成果(51527)
创新(49244)
国家社会(49217)
(48777)
(47821)
教育部(46225)
期刊
(179017)
经济(179017)
研究(105870)
中国(68852)
(61663)
(59153)
学报(58111)
管理(56093)
科学(56086)
大学(44005)
学学(42318)
农业(42017)
(33419)
金融(33419)
财经(30170)
业经(29864)
经济研究(29033)
技术(28802)
教育(26412)
(26140)
(24894)
问题(23840)
(19971)
技术经济(19743)
世界(18882)
(17711)
国际(17663)
科技(17259)
现代(17206)
商业(17025)
共检索到53767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曲晨瑶  李廉水  程中华  
基于中国2005~2014年的省级面板数据,研究了产业聚集对中国制造业碳排放效率的影响及其区域差异。理论分析表明:产业聚集可以通过知识溢出、设施共享、人力资本水平提升和竞争加剧促进碳排放效率的提高。实证结果显示,在控制了对外开放、产权结构和环境规制等条件下,产业聚集能够显著促进碳排放效率的提高。分区域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东部地区产业聚集的促进作用大于东北部和中西部地区。基于上述结论,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曲晨瑶  李廉水  程中华  
基于中国20052014年的省级面板数据,研究了产业聚集对中国制造业碳排放效率的影响及其区域差异。理论分析表明:产业聚集可以通过知识溢出、设施共享、人力资本水平提升和竞争加剧促进碳排放效率的提高。实证结果显示,在控制了对外开放、产权结构和环境规制等条件下,产业聚集能够显著促进碳排放效率的提高。分区域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东部地区产业聚集的促进作用大于东北部和中西部地区。基于上述结论,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路江涌  陶志刚  
本文利用Ellison and Glaeser(1997)衡量行业区域聚集和共同聚集的指标体系,考察中国制造业的区域聚集程度在1998至2003年间的发展趋势,并进行了国际比较。我们发现中国的行业区域聚集程度仍处在一个上升阶段。我们还注意到,无论就行业区域聚集程度还是行业区域共同聚集程度而言,中国目前仍低于西方发达国家近期的水平。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刘军  杨浩昌  
本文用2001-2012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研究了产业聚集对制造业就业的影响及其地区差异。结果显示,在控制工资水平、资本投入、人力资本水平、出口依存度、进口依存度和技术创新等条件下,产业聚集能够显著促进制造业就业;分地区比较分析表明,产业聚集对制造业就业的影响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东部地区产业聚集对制造业就业的促进作用最大,东北地区次之,其次是中部地区,西部地区的促进作用最小。结合当前东部地区的产业聚集水平和制造业就业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地区的事实,推导出地区间制造业就业的差距将进一步扩大。本文的政策含义在于:鼓励产业集群式发展,加大资本投资和出口,以及推进技术创新,对于促进制造业就业具有积极意义。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陈曦  朱建华  李国平  
从空间视角审视我国制造业的产业间协同集聚,基于地级市层面各制造业细分行业两两之间的产业间协同集聚指数,探究了各产业组合产业间协同集聚程度的空间差异性,并利用计量回归实证分析了中国制造业产业间协同集聚区域差异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我国制造业产业间协同集聚存在较大的区域差异。产业间协同集聚水平较高的地级市更多地分布在东部地区,城市规模等级也相对较高,而产业间协同集聚水平较低的地级市则以西部地区居多,并以中等城市和Ⅰ型小城市为主。我国制造业产业间协同集聚的区域差异主要受到制度和政策、信息传输能力、经济发展水平、制造业劳动力供给和交通设施水平等因素影响。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张昕  陈林  
分析了产业聚集所产生的各类知识溢出对区域创新绩效的影响以及产业聚集的最佳聚集程度和规模,并以我国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为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显示:多样化的产业环境有助于区域创新,竞争对区域创新存在负面影响,研发多样化对区域创新的影响并不显著;总就业密度提高一倍,则创新水平将提高24%;就业密度与区域创新绩效的关系曲线呈倒U型,且就业密度均为600人/平方公里时区域创新绩效达到最高;区域人口规模与区域创新绩效的关系曲线呈U型,对应拐点大致出现在区域人口总规模为6500万人处。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仲伟周  张恒  喻炜  
文章基于图论与马尔可夫模型提供了一种新的聚集测度方法,计算存在劳动力非均衡增长情况下多地区产业聚集指数,并对产业聚集进行稳定性检验。该方法延伸了经典中心外围C-P模型的经济含义,认为在不考虑技术进步和资本替代的情况下,劳动力的归一标准化还隐含了不同地区可以存在相同就业人口增长率的条件,从而使中心和外围地区具有相同的产量增长率,故产业聚集的中心和外围地区可以是动态稳定的。文章以中国31个地区1999-2014年的制造业数据进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我国制造业仍然处在产业聚集过程中,没有形成完全稳定的聚集外围地区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仲伟周  张恒  喻炜  
文章基于图论与马尔可夫模型提供了一种新的聚集测度方法,计算存在劳动力非均衡增长情况下多地区产业聚集指数,并对产业聚集进行稳定性检验。该方法延伸了经典中心外围C-P模型的经济含义,认为在不考虑技术进步和资本替代的情况下,劳动力的归一标准化还隐含了不同地区可以存在相同就业人口增长率的条件,从而使中心和外围地区具有相同的产量增长率,故产业聚集的中心和外围地区可以是动态稳定的。文章以中国31个地区1999-2014年的制造业数据进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我国制造业仍然处在产业聚集过程中,没有形成完全稳定的聚集外围地区,江苏、四川和河南是目前我国相对稳定的制造业聚集中心。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仲伟周  张恒  喻炜  
文章基于图论与马尔可夫模型提供了一种新的聚集测度方法,计算存在劳动力非均衡增长情况下多地区产业聚集指数,并对产业聚集进行稳定性检验。该方法延伸了经典中心外围C-P模型的经济含义,认为在不考虑技术进步和资本替代的情况下,劳动力的归一标准化还隐含了不同地区可以存在相同就业人口增长率的条件,从而使中心和外围地区具有相同的产量增长率,故产业聚集的中心和外围地区可以是动态稳定的。文章以中国31个地区1999-2014年的制造业数据进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我国制造业仍然处在产业聚集过程中,没有形成完全稳定的聚集外围地区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杨洪焦  孙林岩  吴安波  
基于新古典经济学、经济地理学、新经济地理学以及制度因素,本文建立了产业聚集影响因素的分析框架,并利用EG系数精确计算了1988—2005年中国18个制造行业的聚集度,考察了近20年中国制造业聚集度的变动趋势,最后运用中国宏观时间序列数据检验了各个因素对产业聚集的影响。研究发现,1988—2005年中国制造业聚集度的整体水平一直呈上升趋势,产业聚集现象已经十分明显,特别是自然资源依赖度高和技术含量高的行业;产业聚集度与交通运输条件、平均企业规模、地方保护主义以及经济开放度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并且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平均企业规模的扩大和地方保护主义的下降,都将有利于产业聚集。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赖红波  王高兴  
利用2009-2019年我国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省级面板数据,将产业创新过程划分为知识生产与成果转化两个阶段,利用区位熵指数对产业集聚度进行测量,通过Malmquist指数计算区域创新效率,构建两阶段知识生产模型,研究产业集聚对区域创新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产业集聚与区域创新效率并未呈现传统的东高西低分布特征,并且知识生产阶段的区域创新效率高于成果转化阶段。同时,面板随机前沿回归结果显示,产业集聚阻碍区域创新效率提升,不利于区域创新,而来自政府资金、政策等方面的支持会在知识生产阶段促进区域创新效率提升,在成果转化阶段阻碍区域创新效率提升。最后,根据研究结论,从政府与企业两个方面给出提高区域创新效率的相关建议。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李子彪  刘爽  李喆  
利用1995—2014年中国30个省域生物制造业的相关数据,运用阈值协整模型,对中国及三大区域的生物制造业产业聚集度与技术创新能力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和比较。结果表明:生物制造业的产业聚集与其技术创新能力之间存在阈值协整关系;生物制造业的产业聚集度过高或过低对该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有一定的负向影响;生物制造业的产业聚集对其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机制存在区域差异。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曲晨瑶  李廉水  程中华  
基于2005—2014年中国制造业行业面板数据,利用超效率DEA模型对行业碳排放效率进行测度并将其分为高效率行业、中效率行业和低效率行业,然后实证分析环境规制、禀赋结构、产权结构、外商投资和企业规模对3类行业碳排放效率的影响。得出结论,以上影响因素存在行业异质性,其中禀赋结构对3类行业均有负的影响,企业规模均有正的影响。基于上述结论,提出改善制造业碳排放效率的相关政策建议。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杨浩昌  李廉水  刘军  
基于2005—2012年中国制造业细分行业面板数据,本文研究了制造业聚集对科技创新的影响及其行业差异。结果显示,从总体来看,制造业聚集能够显著促进科技创新;分行业比较表明,制造业聚集对科技创新的影响存在明显的行业差异:多数机械电子制造业和轻纺制造业的产业聚集有利于促进科技创新,而部分资源加工工业的产业聚集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科技创新。无论是从静态方面还是从动态方面进行分析,上述结果均成立。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陈阳  唐晓华  
本文利用中国21个制造业行业2006~2015年的统计数据,考察区域互动中的学习和竞争机制如何影响制造业集聚改善行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研究结果显示,制造业集聚、区域互动与全要素生产率之间均存在显著的非线性关系,区域互动减弱制造业集聚效应;区域互动减缓产业集聚在技术进步中的效果,但对集聚改善技术效率具有促进作用;竞争机制增进制造业集聚效应,提升行业效率;学习机制中的科研人员流动提升行业效率,而研发经费强度和研发效率减缓效率改进。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