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039)
- 2023(15201)
- 2022(12853)
- 2021(11577)
- 2020(10178)
- 2019(23151)
- 2018(23198)
- 2017(46352)
- 2016(25116)
- 2015(28215)
- 2014(28456)
- 2013(28700)
- 2012(26947)
- 2011(24306)
- 2010(24610)
- 2009(23695)
- 2008(23949)
- 2007(21954)
- 2006(19522)
- 2005(17972)
- 学科
- 济(119477)
- 经济(119315)
- 业(99332)
- 管理(88286)
- 企(85759)
- 企业(85759)
- 方法(53826)
- 数学(44435)
- 数学方法(44107)
- 财(38522)
- 农(36663)
- 业经(33615)
- 中国(29946)
- 制(27421)
- 农业(25696)
- 务(25288)
- 财务(25258)
- 财务管理(25207)
- 企业财务(23922)
- 地方(22959)
- 贸(21394)
- 贸易(21382)
- 技术(21110)
- 易(20744)
- 和(19175)
- 体(19128)
- 银(18905)
- 银行(18872)
- 学(17983)
- 行(17975)
- 机构
- 学院(378218)
- 大学(375378)
- 济(168480)
- 经济(165322)
- 管理(150194)
- 理学(128586)
- 理学院(127318)
- 管理学(125665)
- 管理学院(124960)
- 研究(122589)
- 中国(97138)
- 财(82545)
- 京(78224)
- 科学(69925)
- 财经(64715)
- 农(62085)
- 所(61954)
- 经(58428)
- 江(58335)
- 中心(56574)
- 研究所(55035)
- 经济学(52712)
- 业大(52058)
- 北京(49396)
- 农业(48642)
- 经济学院(47980)
- 财经大学(47571)
- 州(45826)
- 范(44386)
- 师范(43980)
- 基金
- 项目(237938)
- 科学(189421)
- 研究(176819)
- 基金(175069)
- 家(149993)
- 国家(148679)
- 科学基金(129038)
- 社会(115941)
- 社会科(110129)
- 社会科学(110102)
- 省(92781)
- 基金项目(92710)
- 自然(80885)
- 教育(80218)
- 自然科(78977)
- 自然科学(78954)
- 自然科学基金(77644)
- 划(76747)
- 资助(71782)
- 编号(70851)
- 成果(57673)
- 部(54444)
- 重点(53111)
- 发(52296)
- 创(51835)
- 制(48584)
- 国家社会(48362)
- 课题(48289)
- 创新(47800)
- 教育部(47320)
- 期刊
- 济(192270)
- 经济(192270)
- 研究(114932)
- 中国(70765)
- 财(67980)
- 管理(59630)
- 农(58159)
- 学报(51574)
- 科学(50326)
- 大学(40247)
- 融(39044)
- 金融(39044)
- 农业(39037)
- 学学(38343)
- 财经(33781)
- 技术(33093)
- 业经(32506)
- 教育(30714)
- 经济研究(30307)
- 经(29097)
- 问题(26391)
- 业(22521)
- 技术经济(21966)
- 贸(21433)
- 商业(18977)
- 统计(18796)
- 现代(18464)
- 世界(18102)
- 理论(17935)
- 财会(17723)
共检索到57286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郑若谷
产业聚集改变了制造业的区域布局,形成了各地区增长机制的不同,促进了地区制造业发展的不平衡,这是导致我国地区经济差距扩大的重要原因。本文对入世以来的制造业聚集现状进行详细分析,测算了地区制造业发展的动力,在此基础上对制造业地区差距进行分解。结果表明,我国多数制造业行业仍然继续朝着优势地区聚集,而且聚集过程呈现出一些新特征。我国制造业的增长是由要素推动,尤其是资本驱动的,但是,制造业的地区差距却主要是由于产业聚集而形成的地区制造业规模的不同和地区间全要素生产率的差异所造成的。
关键词:
产业聚集 增长动力 地区差距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刘军 杨浩昌
本文用2001-2012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研究了产业聚集对制造业就业的影响及其地区差异。结果显示,在控制工资水平、资本投入、人力资本水平、出口依存度、进口依存度和技术创新等条件下,产业聚集能够显著促进制造业就业;分地区比较分析表明,产业聚集对制造业就业的影响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东部地区产业聚集对制造业就业的促进作用最大,东北地区次之,其次是中部地区,西部地区的促进作用最小。结合当前东部地区的产业聚集水平和制造业就业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地区的事实,推导出地区间制造业就业的差距将进一步扩大。本文的政策含义在于:鼓励产业集群式发展,加大资本投资和出口,以及推进技术创新,对于促进制造业就业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
产业聚集 制造业就业 地区差异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李婧 丁盈
探讨中国的制造业地理集中程度与纵向分离程度的关系。利用整理所得的产业区域资料,发现产业集聚中心的纵向分离程度,比产业集聚中心外的区域的纵向分离程度要高;而比较地理集中的产业,其产业聚集中心内外纵向分工程度的差异水平,高于整体制造业与地理不集中产业的差异水平。同时也发现,当产业地理集中度随着邻近同产业、相关产业与其他产业的就业人数增加而提高时,纵向分离程度也会随着提高。实证的结果进一步论证了,产业的地理集中,可以降低厂商在市场上的交易成本,进而提高交易效率与产业纵向分离程度。
关键词:
产业聚集 地理集中 纵向分离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刘军 徐康宁
本文用1999-2007省级面板数据研究产业聚集对经济增长与区域差距的影响。结果显示,产业聚集显著促进经济增长,并同时导致区域差距的产生。区域差距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聚集区与非聚集区经济发展的自然落差;二是四大区域之间产业聚集增长效应的差异,差异产生的原因是产业聚集程度的不同导致外部规模经济、技术外部性和金钱外部性的差异。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国的产业聚集增长效应符合"倒N"型假说,并验证了当前中国的产业聚集增长效应处于"倒N"型曲线的中间阶段。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杨洪焦 孙林岩 高杰
本文利用Ellision和Glaeser建立的产业聚集度γi系数对我国18个制造行业1988~2005年的聚集度进行了精确测定,并考察了各制造行业聚集地的变化态势。结果表明,我国当前制造业聚集度的整体水平较高,产业聚集现象十分明显,特别是自然资源依赖度高和技术含量高的行业。1988~2005年我国制造业的平均聚集度一直呈上升趋势,且从增长速度上看,呈现出U型曲线特征。制造业聚集地的分布极不平衡,主要集中在江苏、广东、山东、浙江和上海5省市,中西部地区则远远落后,两极分化严重,并呈强化趋势。
关键词:
制造业 产业聚集 演进态势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覃一冬
笔者采用2003年~2011年中国28个地区21个二位数工业行业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三种动态外部性对地区产业增长的影响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在全国范围内,产业专业化(MAR外部性)和地区企业竞争程度(PoRteR外部性)与地区产业增长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而产业多样化(JAcobs外部性)对产业增长的影响作用并不明显。在分地区和分产业的回归分析中,产业专业化和产业多样化对产业增长的影响作用存在显著差异,但企业竞争程度的影响效应基本不变。
关键词:
外部性 产业专业化 产业多样化 竞争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陈本炎 魏宇 官雨娴
本文结合次贷危机所引起的中国的制造业产业基地内迁而形成的产业集聚现象对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效应,选取了西部11省份1999~2008年的装备制造业面板数据进行了实证研究。从回归结果看,资本投入和劳动力变量对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都呈现显著的正向影响,内蒙古装备制造业集聚水平对经济增长的正效应最大,广西、重庆、四川、宁夏的装备制造业集聚水平都对经济增长表现出了显著的正效应;而贵州、云南、陕西、甘肃4个省份的装备制造业集聚水平都对经济增长表现出了显著的负效应;青海省和新疆的装备制造业集聚水平对经济增长没有表现出显著的影响。从我国东、中、西三大地区装备制造业集聚水平与经济增长的回归结果比较来看,装备制造...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陈良文 杨开忠
以新经济地理学模型为基本理论框架,对我国各省区专业化水平、制造业各行业的集中程度和整个制造业的集聚程度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1993—2003年间我国各省份的专业化水平呈显著上升趋势,制造业大部分行业集中程度提高,整个制造业集聚程度上升。在制造业各行业集中程度和整个制造业集聚程度的测算中,引入SP指数,结果显示这一指标的引进是非常必要的。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谢品 李良智 赵立昌
采用2006—2009年江西省11地级市20个制造业构成的时间—地区—行业的三维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产业集聚、地区专业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结果表明,产业集聚、地区专业化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并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而是呈现倒U型的关系,并运用新地理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分析拐点出现的原因。结果表明:追求经济增长最大化时,加工制造业较非加工制造业需要更高的专业化水平,非加工制造业较加工制造业需要更高的集聚水平;要素禀赋高的鄱阳湖地区较要素禀赋低的非鄱阳湖地区可以达到更高的产业集聚、地区专业化水平;江西省11个地区的产业集聚、专业化水平远没有达到经济增长最大时的水平。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雷鹏
产业集群依托其内在机制,有力地推动了区域经济的迅速发展。地方政府通过培育地方产业集群,使本地生产系统的内力和国际资源的外力有效结合,提高了区域竞争力。然而,产业集聚在促进经济增长方面表现出其正面效应,同时也存在产业集聚会扩大区域差距的负面影响。本文通过《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提供的企业单位数和全部从业人员平均人数两个指标对赫芬达尔指数进行大致的测算,虽然没有艾利森和格莱赛那样精确,但对产业空间集聚度测度没有较大的影响。实证分析表明,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的集聚度与工业总产值存在高度的正相关性。其他的相关制造业行业的集聚度大多与其工业总产值存在较强的正相关性。这也正说明了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的正相关...
关键词:
制造业产业集聚 区域经济增长 政策建议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刘慧 苏益南
金融危机后中国银行业利润居高不下而制造业利润走低,引发了银行业侵占制造业利润的质疑。针对这一现实问题,本文通过构建银行业净利润、制造业净利润与经济景气指数的向量自回归模型,进行了脉冲响应函数与方差分解分析,探寻了银行业对制造业净利润的影响。研究发现:银行业侵占了制造业的利润,金融垄断问题是银行业影响制造业利润的主要原因。最后,提出放宽银行业准入条件、放开存贷款利率管制和完善银行对制造业的融资支持等政策建议。
关键词:
银行业 制造业 净利润 VAR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赖红波 王高兴
利用2009-2019年我国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省级面板数据,将产业创新过程划分为知识生产与成果转化两个阶段,利用区位熵指数对产业集聚度进行测量,通过Malmquist指数计算区域创新效率,构建两阶段知识生产模型,研究产业集聚对区域创新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产业集聚与区域创新效率并未呈现传统的东高西低分布特征,并且知识生产阶段的区域创新效率高于成果转化阶段。同时,面板随机前沿回归结果显示,产业集聚阻碍区域创新效率提升,不利于区域创新,而来自政府资金、政策等方面的支持会在知识生产阶段促进区域创新效率提升,在成果转化阶段阻碍区域创新效率提升。最后,根据研究结论,从政府与企业两个方面给出提高区域创新效率的相关建议。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张昕 陈林
分析了产业聚集所产生的各类知识溢出对区域创新绩效的影响以及产业聚集的最佳聚集程度和规模,并以我国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为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显示:多样化的产业环境有助于区域创新,竞争对区域创新存在负面影响,研发多样化对区域创新的影响并不显著;总就业密度提高一倍,则创新水平将提高24%;就业密度与区域创新绩效的关系曲线呈倒U型,且就业密度均为600人/平方公里时区域创新绩效达到最高;区域人口规模与区域创新绩效的关系曲线呈U型,对应拐点大致出现在区域人口总规模为6500万人处。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吴安波 孙林岩 李刚 杨洪焦
本文考察我国制造业聚集度的变动趋势,重点研究产业聚集度的决定因素。利用调整后EG系数对我国聚集度水平进行测定,发现行业间聚集度差异水平总体保持上升态势。通过行业面板数据模型,检验了新古典经济、新经济地理和制度因素对产业聚集的综合作用。发现制造业产业聚集十分明显;技术溢出效应和经济开放制度对产业聚集有明显促进作用,地方保护主义对产业聚集有明显抑制作用。此外内部规模效应逐渐减弱,外部规模效应逐渐增强。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建清 袁森柱 杨刚强
文章探讨市场一体化与制造业聚集的关系,用相对价格法对长江经济带商品市场一体化程度进行测度,利用2008—2015年省级面板数据实证研究长江经济带市场一体化对制造业聚集的影响。结果显示,长江经济带商品市场一体化总体水平呈现波动中收敛趋势,东中西部地区呈现出"两头低、中间高"的格局;运用系统GMM模型估计,在控制对外开放和交通运输变量下,市场一体化对制造业聚集有一定分散作用,逐步加入政府干预和技术密度变量后,分散作用依然显著并且呈现稳定状态。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