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1361)
2023(16342)
2022(13521)
2021(12245)
2020(10129)
2019(22934)
2018(22783)
2017(44293)
2016(24408)
2015(26832)
2014(26824)
2013(26557)
2012(24108)
2011(21664)
2010(21364)
2009(19100)
2008(18391)
2007(16008)
2006(13876)
2005(12032)
作者
(72213)
(60047)
(59576)
(56642)
(37988)
(28748)
(26831)
(23620)
(22824)
(21156)
(20328)
(20248)
(19038)
(18770)
(18572)
(18394)
(18116)
(17948)
(17157)
(16998)
(15114)
(14596)
(14473)
(13567)
(13505)
(13209)
(13197)
(13174)
(12053)
(11911)
学科
(100108)
经济(100005)
管理(68885)
(65094)
(52944)
企业(52944)
方法(43569)
数学(37734)
数学方法(37383)
中国(27904)
(27088)
业经(23651)
(23078)
(22676)
地方(22142)
环境(18720)
农业(18327)
(17317)
贸易(17309)
(16814)
(16756)
技术(15948)
(15584)
产业(15484)
理论(15134)
(14336)
财务(14268)
(14255)
财务管理(14248)
企业财务(13553)
机构
大学(345168)
学院(343737)
(136541)
管理(136146)
经济(133681)
理学(119249)
研究(118069)
理学院(117896)
管理学(115810)
管理学院(115227)
中国(83725)
科学(76835)
(73944)
(62894)
(59525)
(57977)
业大(57484)
研究所(55080)
中心(52115)
农业(49829)
(48658)
财经(47807)
北京(45998)
(44819)
师范(44268)
(43547)
(43312)
经济学(41001)
(39489)
经济学院(37224)
基金
项目(247183)
科学(193736)
基金(179593)
研究(174168)
(159393)
国家(158131)
科学基金(134955)
社会(110810)
社会科(105172)
社会科学(105145)
(97156)
基金项目(96646)
自然(89702)
自然科(87598)
自然科学(87573)
自然科学基金(85990)
(82328)
教育(78200)
资助(72430)
编号(68979)
重点(55806)
(53858)
成果(53772)
(53044)
(51405)
创新(48058)
课题(47633)
科研(47510)
计划(46691)
国家社会(45844)
期刊
(143410)
经济(143410)
研究(96747)
学报(61781)
中国(59673)
(56541)
科学(54988)
管理(47734)
大学(45585)
学学(43366)
(41405)
农业(39021)
教育(33007)
技术(27402)
(25088)
金融(25088)
业经(24834)
经济研究(23405)
财经(22439)
问题(20628)
(20091)
(19294)
科技(18560)
(17010)
业大(16569)
图书(16434)
技术经济(16287)
商业(15759)
现代(15748)
资源(15576)
共检索到48073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黄伟麟  
从影响中国碳排放量的因素分析入手,通过对国内外现有研究成果的归纳总结,得出不合理的产业耗能结构和过快的城市化进程是造成中国大量二氧化碳排放的主要原因。运用Eviews软件构建出产业耗能结构与城市化水平对中国碳排放量的影响模型,并根据模型拟合情况进行实证分析。在此基础上,运用灰色DGM(1,1)模型对中国2010~2020年碳排放量进行预测,最后对如何优化产业耗能结构和合理控制城市化进程提出相应的对策。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郭郡郡  刘成玉  
基于1995-2009年中国各省的面板数据,利用STIRPAT模型建立了基本的分析框架。首先以全国各省整体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城市化对中国碳排放的整体作用方向,然后利用面板变系数模型和门槛面板模型分析了城市化对碳排放的影响的差异。结果表明:整体而言,中国的城市化对碳排放量和碳排放强度均具有正向的影响,且城市化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比对碳排放量的影响大;就不同省份而言,城市化对碳排放的影响存在差异;人口规模、收入水平、产业结构以及城市化水平的变化,均会使城市化与碳排放的关系发生变化,且相对而言,人口规模和城市化水平对城市化与碳排放的关系影响更大。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周葵  戴小文  
本研究利用1978-2009年间的统计数据进行协整分析与格兰杰因果检验,考察了中国城市化水平与碳排放量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①城市化率与碳排放之间在长期存在驱动关系,城市化率的提高将引起碳排放量的增加,当城市化率每提高1%,碳排放量以1.61%的比率增加;②将高城市化率作为中国现代化标志,从而"大跃进"式地进行城市化运动将造成我国碳排放总量随城市化率的逐年提高而急剧增加,将有悖于建设低碳城市的目标和阻碍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③碳排放量除受到当期城市化率水平的影响,还受到来自前期城市化率水平的累积影响,即前期城市化率水平体现了城市化进程,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势必引起能源消耗的增加。从目前中国以...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李楠  邵凯  王前进  
从人口结构角度探讨碳排放问题,有利于正确判断和把握影响碳排放量的人口因素,有的放矢地制定碳减排政策,应对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利用我国1995-2007年碳排放量、人口总数、人口的城市化率、老龄化率和反映人口消费结构的恩格尔系数第二产业从业人口比重等时间序列数据,运用协整理论、格兰杰因果检验和多元回归模型作为分析工具,对我国人口结构与碳排放量之间的关系做了实证分析。结果发现:①1995-2007年间,人口结构中的人口城市化率、人口的消费结构、第二产业从业人口比重对碳排放量均存在正向影响,而人口规模对碳排放量的影响在模型中却表现为负效应;②相对于人口规模,人口的结构...
[期刊] 审计与经济研究  [作者] 孙涛  赵天燕  
在深入分析相关文献以及考察当前我国能源消耗碳排放量现状的基础上,对我国经济增长中能源消耗产生的碳排放量进行测度,并根据有关历史数据以及预测的资料,就我国能源消耗过程中碳排放趋势进行检验,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经济增长中的人均C和CO2排放量均呈现弱"N"型变化趋势;政府与企业在环境治理上的投入不足,导致其没能有效解决由经济快速增长引起的能源消耗及碳排放量增加的问题。因此,相关部门需进一步增加环境污染治理投资,促进中国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耗碳排量之间的关系向着倒"U"趋势转化。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耿海清  
我国在进入以高耗能产业快速发展为标志的重化工业时代的同时,城市化进程也呈现加速发展态势。二者协同作用,对资源环境造成了较大压力。通过五个典型高耗能行业和五个低耗能行业的对比,分析了二者在就业吸纳能力、经济增长贡献、未来发展潜力和环境影响等方面的差别,定量揭示了高耗能产业对区域城市化的影响机制,并据此提出了协调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曹静   任梓彤  
低碳城市试点政策是中国实现低碳发展的一项重要政策,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抓手,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提供了实践经验。本文以低碳城市试点政策为准自然实验,基于2005—2019年中国280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采用多时点双重差分模型实证分析了低碳城市试点政策对城市碳排放量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结果显示:低碳城市试点政策显著降低了城市碳排放量,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回归结果依然成立;低碳城市试点政策具有明显的地区异质性和资源禀赋异质性,其对城市碳排放量的影响在东部地区和非资源型城市更明显;低碳城市试点政策通过促进数字经济发展和提升绿色技术创新水平降低城市碳排放量。因此,应进一步优化低碳城市试点政策,因地制宜地完善各地区的低碳发展模式,通过发展数字经济更好地实现碳减排效果,构建区域间减碳协作机制,从而为在全国范围内推进低碳城市建设提供经验支持。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龚新蜀  李龙  
基于灰色关联分析方法,选取2005~2011年全国及西北五省的碳排放总量、三次产业比重数据,计算出全国及西北五省碳排放量与一产、二产、三产之间的关联度数值。分析表明,二产是导致地区碳排放量增加的最主要因素,西北五省的二产都与碳排放量关联度最大,但其并不会绝对地引起碳排放量增加;三产对降低碳排放量的效果不明显,全国层面上三产对碳排放量的影响最大,需要引起重视;对碳排放量影响最小的是一产,但青海省的一产对碳排放量的影响不是最小的。针对上述结论,制定出未来西北五省产业结构调整的碳减排对策。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李新运  吴学锰  马俏俏  
系统的测算行业碳排放量,并筛选出其中的主要影响因素,对调整产业结构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运用RAS法更新了2010年投入产出表,基于投入产出的结构分解模型,采用两极分解平均法对2007-2010年行业碳排放量四个组成部分进行了因素分解。分解结果显示:产业结构调整应成为降低直接碳排放的有效途径;间接碳排放占我国碳排放总量的80%左右,且受碳排放强度变动的负向影响效应比较大;进出口结构调整将成为减少进出口产品碳排放的重要突破点。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白世秀  章金霞  
有关碳排放量和碳信息披露对公司价值的影响已经为不少学者的研究所证实,但是在碳信息披露和碳排放量交互效应下对公司价值影响的研究,特别是碳信息披露对碳排放量和公司价值之间是否具有调节效应,国内尚未见学者进行相关的研究。论文以2010—2014年世界500强连续向CDP进行回复的117家企业为研究样本,运用面板数据回归分析法,对企业碳排放量、碳信息披露与公司价值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尤其是碳信息披露的调节效应是否成立。研究结果表明:碳排放量对公司价值具有显著的负面影响,但信息披露对公司价值具有显著的正面影响,并且在碳排放量和公司价值之间,碳信息披露的调节效应的确存在。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孔凡文  王晓楠  田鑫  
根据碳排放因子法,在选取燃料、电力、主要建筑材料、主要机械台班等为住宅建设阶段主要碳排放因子,并确定住宅建设阶段碳排放源活动数据基础上,从材料运输耗能、建筑材料使用、住宅建设耗电、耗油、耗水等方面对产业化住宅与传统住宅建设的碳排放量进行了测算比较,结果表明,在住宅建设阶段产业化住宅比传统住宅建设碳排放量减少14.31%。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孔凡文  王晓楠  田鑫  
根据碳排放因子法,在选取燃料、电力、主要建筑材料、主要机械台班等为住宅建设阶段主要碳排放因子,并确定住宅建设阶段碳排放源活动数据基础上,从材料运输耗能、建筑材料使用、住宅建设耗电、耗油、耗水等方面对产业化住宅与传统住宅建设的碳排放量进行了测算比较,结果表明,在住宅建设阶段产业化住宅比传统住宅建设碳排放量减少14.31%。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臧良震  张彩虹  
城市化、经济发展方式与碳排放之间紧密联系,三者是内在统一的。文章利用1952~2008年的相关数据,建立了向量自回归模型,并运用脉冲响应函数分析了三者之间的动态响应关系。通过研究发现:从长期来看,城市化、经济发展方式和碳排放三者之间存在稳定的均衡关系;当前过快的城市化进程不利于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目前的经济发展方式虽然能够推动城市化进程,但由于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仍然是以投资拉动为主,导致影响效果并不明显且具有一定的滞后性;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CO2排放量不断增加;当前的经济发展方式对CO2的减排效果在短期内有效,但是长期效果不明显。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于维洋  
本文根据学者研究成果,确定人口数量、GDP、第二产业比重、能源结构、技术进步及能源价格为碳排放量主要影响因素。为了分析各影响因素与碳排放量之间的关系,根据河北省1995~2010年数据,建立碳排放量与主要影响因素的多元回归方程。根据碳排放量各影响因素1995~2010年数据,分别建立各自的一元回归方程,并对其未来值进行预测。依据各因素预测值及多元回归方程预测未来碳排放量,同时也预测降低第二产业不同比重情况下的碳排放量,结论为降低碳排放量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最后,提出了降低碳排放量的对策与建议。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彭水军  张文城  孙传旺  
本文基于WIOD提供的世界投入产出表序列,采用MRIO模型测算和比较分析了1995—2009年中国生产侧碳排放量和消费侧碳排放量,并通过SDA方法考察了生产侧和消费侧碳排放增长的影响因素。结果发现,研究期间中国生产侧碳排放和消费侧碳排放均出现大幅的增长,但生产侧排放明显高于消费侧排放,"入世"后二者差距呈迅速扩大趋势;中国大量的生产碳排放服务于美、欧、日等发达经济体的最终需求,即存在突出的"发达国家消费与中国污染"问题,而中国消费侧排放主要发生在国内。结构分解结果表明,中国生产侧和消费侧碳排放量的快速增加主要是由国内最终需求规模的增长和生产部门投入结构变化带来的;而国内生产部门碳排放强度的下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