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655)
2023(6699)
2022(4911)
2021(4264)
2020(3489)
2019(7690)
2018(7640)
2017(15658)
2016(8259)
2015(8986)
2014(9006)
2013(8691)
2012(7653)
2011(6701)
2010(6436)
2009(5906)
2008(5807)
2007(5231)
2006(4747)
2005(4467)
作者
(22346)
(18713)
(18531)
(17821)
(11646)
(8645)
(8431)
(7140)
(7106)
(6616)
(6417)
(6108)
(5984)
(5938)
(5877)
(5847)
(5652)
(5373)
(5261)
(5257)
(4831)
(4643)
(4483)
(4249)
(4226)
(4207)
(4129)
(3965)
(3645)
(3573)
学科
(40790)
经济(40762)
(23812)
管理(21647)
(19025)
企业(19025)
方法(13124)
中国(12548)
业经(11922)
(11212)
产业(11158)
数学(11098)
数学方法(11053)
地方(10660)
(8227)
农业(7664)
(7444)
结构(7118)
技术(6878)
(6718)
(6429)
(6362)
地方经济(5893)
(5847)
贸易(5844)
发展(5650)
(5641)
(5635)
(5529)
银行(5519)
机构
学院(115167)
大学(113313)
(54873)
经济(54060)
管理(43508)
研究(41198)
理学(37617)
理学院(37240)
管理学(36710)
管理学院(36509)
中国(30129)
(23745)
科学(23245)
(22759)
(19734)
财经(18496)
经济学(18241)
研究所(17966)
中心(17901)
(17593)
(17315)
(16857)
经济学院(16547)
业大(15463)
(15425)
(14736)
北京(14623)
师范(14568)
财经大学(13770)
(13628)
基金
项目(79202)
科学(64268)
研究(59507)
基金(58495)
(50538)
国家(50163)
科学基金(43827)
社会(40961)
社会科(39114)
社会科学(39107)
(31432)
基金项目(30924)
自然(26023)
教育(25948)
(25576)
自然科(25451)
自然科学(25447)
自然科学基金(25063)
编号(22925)
资助(22589)
(19839)
重点(18388)
国家社会(17913)
成果(17707)
(17567)
(17021)
发展(16781)
(16547)
课题(16133)
创新(15975)
期刊
(61821)
经济(61821)
研究(35520)
中国(21572)
管理(17754)
(16895)
(16745)
学报(15924)
科学(15856)
大学(12753)
学学(12146)
业经(11414)
农业(11373)
经济研究(11008)
(10486)
金融(10486)
技术(10035)
教育(9930)
财经(9742)
问题(8827)
(8755)
商业(6365)
技术经济(6322)
(6170)
现代(6163)
(6157)
世界(5659)
科技(5491)
经济问题(5464)
国际(5248)
共检索到16983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王文  孙早  
本文分析发现,不同于成熟工业化国家在工业效率大幅提升基础上的主动去工业化,中国工业尚有较大发展空间,且人均收入远未达到工业化国家去工业化时的水平,此时收缩工业产出和就业规模,可视为过早去工业化,会对中国经济增长前景产生不利影响。新常态下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最优路径的选择应以改善资源配置效率和提高生产率为基本原则,至少应包括两个重要内容,一是传统制造业通过技术改造、化解过剩产能向高附加值和高加工度升级,二是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互动发展。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王文  孙早  
本文分析发现,不同于成熟工业化国家在工业效率大幅提升基础上的主动去工业化,中国工业尚有较大发展空间,且人均收入远未达到工业化国家去工业化时的水平,此时收缩工业产出和就业规模,可视为过早去工业化,会对中国经济增长前景产生不利影响。新常态下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最优路径的选择应以改善资源配置效率和提高生产率为基本原则,至少应包括两个重要内容,一是传统制造业通过技术改造、化解过剩产能向高附加值和高加工度升级,二是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互动发展。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沈坤荣  
2008年金融危机,美国提出了"再工业化"战略,这对世界经济而言是一个重要事件,会对全球的价值链、产业布局、经贸合作等产生重要影响。对深度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且与美国经济有较多融合的中国而言,在推进产业机构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渠慎宁  吕铁  
随着我国服务业逐步超过工业成为第一大产业,国内要求进一步加快服务业发展,强调服务业已成为"支柱产业"的声音日益高涨。然而,这种观点普遍基于传统的产业结构学派观点,在当前全球产业大融合的背景下,存在商榷的空间。美国"再工业化"战略的相关举措表明,工业在国民经济中能发挥出服务业所无法替代的作用。本文通过构建包含工业和服务业的两部门动态随机一般均衡(DSGE)模型,从工业和服务业相互融合的角度剖析产业结构转型对经济的影响。数值模拟结果发现,从经济增长潜力看,随着服务业占GDP比重的上升,其将会降低工业技术创新拉动GDP增长的效果,而服务业技术创新对GDP增长的影响却不会发生多少变化。服务业具备"经济...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胡琦  
本文从实证研究中发现改革开放以后东北产业结构的变动呈现出逆工业化的特征,这种特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三次产业就业结构变动的逆工业化,表现是农业劳动力构成没有随着工业化的推进降低,反而是工业劳动力构成下降,而从工业中转移出的劳动力不是流向服务业,而是倒流回农业中去;二是农业的发展仍然以传统农业为主,乡村工业化处于停滞甚至倒退状态;三是工业内部仍然按照重重-轻轻的轨迹发展,重工业内部结构没有改变,仍以采掘业和初级加工业为主;四是服务业是在一种低水平上的扩张。针对东北的这种逆工业化产业结构变动的特征,本文认为不能就单个产业内部谈调整,而是应该将三次产业看成一个整体,进行总体上的转型,构建一种和谐发展...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韩民春  李根生  
本文基于空间经济学理论,对中国2000—2012年37个大中城市的实证结果表明,相对劳动力上升对第二产业具有微弱的增促作用,而对第三产业发展具有显著的"挤入效应",这说明劳动力成本上升促进了产业结构升级;进一步对比东、中西部城市的实证结果发现,目前区域劳动力成本上升和合理差距并没有导致东部"去工业化"的发生,而是有助于东部城市内的工业高端化和产业服务化,同时对中西部工业化有推动作用,这些都有助于中国经济结构深度调整。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柴正猛   张培铎   韩先锋  
工业智能化作为新型工业化过程中新的增长引擎,对推动中国产业结构升级发挥重要作用。基于2004-2021年中国省域面板数据,从直接动力、间接渠道、非线性效应等维度考察工业智能化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效应与作用渠道。研究发现:工业智能化在总体上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且有显著的滞后效应;劳动力结构优化是工业智能化间接驱动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渠道。分维度回归结果表明,工业智能化会促进产业结构高级化,加剧产业结构不合理,对高级化维度的驱动作用强于合理化维度;分区域回归结果显示,工业智能化在沿海地区产生的驱动效应强于内陆地区,主要通过产业结构高级化实现;工业智能化具有明显的积累效应和规模效应,对产业结构升级呈现边际效应递增的非线性特征。据此,从加大智能化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地区劳动力结构、发挥地区比较优势三方面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张劲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工业由大变强"这一新思想,从产业系统上看,"两化融合"通过对区域主导产业的优化、对辅助产业和基础结构的提升、对新兴产业的催生,促进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刘军  陈嘉钦  
中国正处于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阶段,人工智能等新一代技术对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运用熵值法和层次分析法从基础投入、生产应用、市场效益三个层面综合计算智能化指数,并运用2010-2016年省级面板数据,分别从产业结构高度化和合理化角度,实证研究了智能化对产业结构的影响。机理分析表明,智能化通过提高人力资本水平以及创造新业态促进产业结构高度化,通过合理配置资源、技术融合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实证结果显示,智能化对产业结构高度化和合理化均有正向影响,显著促进了产业结构升级,并且东部地区智能化发展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影响大于中西部地区。
[期刊] 图书馆建设  [作者] 舒和新  
图书馆事业是一种产业 ,但图书馆具有公益性、文化性和社会教育功能 ,图书馆的文献信息资源主要集中于公共性、基础性、学术性领域 ,因而其不能实行“产业化” ;否则不仅会从根本上改变图书馆的性质和发展方向 ,实际上取消图书馆的存在 ,而且会增加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成本 ,降低社会整体效益。产业化论反映出中国社会人文意识的严重缺失和图书馆理论研究中的浮躁心态。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徐朝阳  
本文在Acemoglu和Guerrieri(2008)两部门模型基础上,通过引入双层CES生产函数,构筑了一个三部门的产业结构变迁模型。除了描述农业不断下降和服务业不断上升的单调产业结构变迁过程之外,还描述了工业部门先上升后下降的"倒U型"结构变迁过程,既解释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工业化"过程,又解释发达国家二战以后出现的"后工业化"过程。最后,本文利用美国1929~2007年的数据,校准了本文的主要参数,模拟了美国1929年以来产业结构变迁过程。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刘桂林  
利用2010年-2013年中国大陆31个省区的面板数据,探讨了两化融合对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和作用机理。研究表明,两化融合对产业结构合理化和产业结构高级化均有促进作用。两化融合工业应用对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影响较弱,而基础环境和应用效益的作用相对显著;两化融合对产业结构高级化的推动作用则主要源自融合应用效益的提升。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刘桂林  
利用2010年-2013年中国大陆31个省区的面板数据,探讨了两化融合对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和作用机理。研究表明,两化融合对产业结构合理化和产业结构高级化均有促进作用。两化融合工业应用对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影响较弱,而基础环境和应用效益的作用相对显著;两化融合对产业结构高级化的推动作用则主要源自融合应用效益的提升。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余冬筠  魏伟忠  
从信息产业的内部结构入手,就其在工业化不同阶段对产业结构的影响进行深入、立体的分析。得出如下结论:工业化初期国家的信息产业发展处于被动局面,信息产业对产业结构的影响效果微弱;工业化中期国家的信息产业对其产业结构的影响是准全面的;工业化后期国家的信息产业对其产业结构的作用是深入的、全面的变革。在此分析基础上进一步指出,处于不同工业化进程的国家,其信息产业优化的产业结构路径应该从各自的产业结构现状出发以信息产业的发展阶段为依据来制订。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王志阁   梁树广   魏绪石  
随着数字经济快速发展,企业数字化转型为企业发展带来了新的发展潜能,这能否成为应对“去工业化”的有效手段并对其导致的结构性减速形成补偿效应,则有待考察。本文将企业数字化转型和“去工业化”纳入统一分析框架,基于2011—2019年中国沪深A股工业上市公司数据,实证检验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对“去工业化”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并考察结构性减速补偿效应。研究发现:企业数字化转型显著抑制了“去工业化”,并呈现一定的企业属性和城市层级异质性特征,企业数字化转型主要通过降低企业营业成本和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发挥对“去工业化”的抑制效果。进一步研究发现,“去工业化”对经济增长呈现显著的结构性减速影响,企业数字化转型则在这一影响中发挥结构性减速补偿效应。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