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1621)
2023(16689)
2022(13731)
2021(12708)
2020(10663)
2019(24108)
2018(23960)
2017(46167)
2016(25338)
2015(28134)
2014(27969)
2013(27646)
2012(25076)
2011(22594)
2010(22267)
2009(20249)
2008(19626)
2007(17594)
2006(15381)
2005(13145)
作者
(74761)
(62365)
(61869)
(58632)
(39303)
(29809)
(27938)
(24464)
(23659)
(22103)
(21052)
(20980)
(19809)
(19547)
(19228)
(19145)
(18686)
(18550)
(17832)
(17650)
(15682)
(15225)
(15171)
(14118)
(14026)
(13775)
(13751)
(13735)
(12543)
(12254)
学科
(101435)
经济(101333)
管理(69520)
(67619)
(55368)
企业(55368)
方法(44024)
数学(37712)
数学方法(37362)
(29518)
中国(28486)
业经(24831)
(23937)
地方(23050)
(22468)
农业(19495)
(18484)
(18260)
贸易(18251)
(17702)
技术(16599)
理论(16169)
(15756)
产业(15547)
环境(15509)
(14730)
财务(14651)
财务管理(14630)
(14416)
银行(14344)
机构
大学(356208)
学院(354841)
(139614)
管理(138832)
经济(136618)
研究(122069)
理学(120870)
理学院(119486)
管理学(117308)
管理学院(116699)
中国(87745)
科学(78765)
(76520)
(65827)
(61724)
(60564)
业大(58717)
研究所(56873)
中心(54594)
(51946)
农业(51860)
财经(49143)
北京(47790)
(46999)
师范(46414)
(44780)
(44537)
(41890)
经济学(41729)
技术(38302)
基金
项目(251030)
科学(195932)
基金(180670)
研究(179085)
(160247)
国家(158928)
科学基金(135086)
社会(112440)
社会科(106536)
社会科学(106508)
(99143)
基金项目(96854)
自然(89256)
自然科(87174)
自然科学(87148)
自然科学基金(85595)
(83675)
教育(81331)
资助(73148)
编号(72162)
成果(57422)
重点(56758)
(54468)
(54088)
(52423)
课题(50298)
创新(48955)
科研(47993)
计划(46781)
国家社会(46151)
期刊
(151650)
经济(151650)
研究(100870)
中国(67614)
学报(63747)
(60321)
科学(56011)
管理(49932)
大学(47240)
学学(44513)
(43841)
农业(41357)
教育(39033)
技术(29628)
(27611)
金融(27611)
业经(26544)
经济研究(24449)
财经(23275)
(21208)
问题(20578)
(20033)
图书(19309)
科技(18931)
(17829)
业大(16997)
技术经济(16641)
商业(16117)
理论(15979)
现代(15924)
共检索到50914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郑蕊  杨光磊  
本文利用Moore指数和因子分析法分别测算了全国及东中西部2000~2015年的产业结构跨期演变程度和新型城镇化水平,并运用统计分析法及固定效应模型、全面FGLS估计模型和动态面板模型对产业结构跨期演变对新型城镇化水平的影响效应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1)产业结构跨期演变程度大小依次为东、西、中部,新型城镇化水平高低依次为东、中、西部,均呈现出区域差异性。(2)全国及东西部产业结构跨期演变对新型城镇化建设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中部作用不明显,且结果稳健,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可见,加快产业结构跨期演变,推进"产城一体化",是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郑蕊  杨光磊  
本文利用Moore指数和因子分析法分别测算了全国及东中西部20002015年的产业结构跨期演变程度和新型城镇化水平,并运用统计分析法及固定效应模型、全面FGLS估计模型和动态面板模型对产业结构跨期演变对新型城镇化水平的影响效应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1)产业结构跨期演变程度大小依次为东、西、中部,新型城镇化水平高低依次为东、中、西部,均呈现出区域差异性。(2)全国及东西部产业结构跨期演变对新型城镇化建设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中部作用不明显,且结果稳健,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可见,加快产业结构跨期演变,推进"产城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杨钧  罗能生  
基于技术外溢、要素集聚和农村剩余劳动力释放的理论机制模型,本文运用省级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我国新型城镇化对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新型城镇化对农村第一、二产业占比的影响路径是倒U型的,而其对农村第三产业占比和农村产业结构偏离的影响路径是U型的,且这些影响路径在不同经济区域呈现了一定的差异性。同时,随着新型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农村三次产业结构的调整路径呈现了阶段性,且经济发展城镇化、居民生活城镇化、公共服务城镇化、基础设施城镇化、资源环境城镇化、城乡一体化对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各有不同。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周敏  丁春杰  高文  
产业结构问题是当前中国存在的重大结构性问题之一,实现"产城融合"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任务。为此,文章基于2005—2016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不仅将主成分分析法和熵值法结合来测算新型城镇化水平,而且采用两阶段差分GMM法系统分析新型城镇化对产业转移和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同时构建双门槛模型检验新型城镇化对产业结构调整的门槛特征。结果表明:我国新型城镇化能够显著促进产业转移和产业结构升级。此外,新型城镇化对产业转移和产业结构升级均存在显著的双门槛效应。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李书峰  王维才  
通过阐明产业结构演变与新型城镇化发展之间的关系,探讨两者之间的互动机理,并通过实证分析进一步证实产业结构与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关系、作用及影响,最终得出第三产业是推动城镇化发展的主要动力。据此提出改善产业结构偏差,增强城镇工业化水平,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以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从而有效推动城镇化发展,拉近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魏敏  胡振华  
本文基于系统耦合视角,构建新型城镇化与产业结构演变耦合协调性评价体系,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对指标赋权,引入新型城镇化与产业结构演变耦合协调性评价模型,利用相关历史数据,对中国各省新型城镇化与产业结构演变耦合协调性水平进行实证研究。结论显示:各省新型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呈正态分布,两极分化现象严重;各省产业结构综合发展水平不稳定,存在较大差异;多数省新型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略高于产业结构综合发展水平;各省新型城镇化与产业结构演变耦合协调性水平总体较好,但仍有待提升,离优质协调还有较大差距,并且存在明显区域差异,呈现从东至西递减现象。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张宗益  伍焓熙  
本文通过构建新型城镇化综合指标体系,将新型城镇化划分为人口城镇化、社会城镇化、经济城镇化以及环境城镇化4个方面;然后利用产业结构高级化率来衡量产业结构升级,并引入控制变量建立动态面板模型;最后通过GMM估计分析东、中、西部地区各城镇化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结果表明:人口、经济城镇化正向推动3个地区产业结构升级;社会城镇化正向推动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升级;而环境城镇化正向推动东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升级。此外,科学文化财政支出对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具有正向效应;金融业发展积极推动东中部地区产业发展;前一期的产业结构高级化对各地区产业发展都有显著的正向推动作用;而市场化程度对各地区产业发展的作用却截然不...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钱宏胜  杜霞  梁亚红  
基于1978—2014年的统计数据,采用城镇化响应强度模型和多元线性回归方法,研究了河南省产业结构演变城镇化响应的时间和空间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非农产业发展城镇化响应强度呈上升趋势,但第二、第三产业发展城镇化响应具有明显的差异,其中第二产业发展的城镇化响应强度呈现阶段性波动,第三产业发展城镇化响应强度呈"U"型曲线变化趋势;河南省城镇化响应的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差异,区域城镇化类型由单一化向多元化发展趋势明显;通过回归分析发现,区域城镇化总体水平、城镇体系发育程度、区域人口承载能力、产业集聚能力、城市经济密度、土地利用强度是影响河南省产业结构演变的主要因素。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钱宏胜  杜霞  梁亚红  
基于1978—2014年的统计数据,采用城镇化响应强度模型和多元线性回归方法,研究了河南省产业结构演变城镇化响应的时间和空间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非农产业发展城镇化响应强度呈上升趋势,但第二、第三产业发展城镇化响应具有明显的差异,其中第二产业发展的城镇化响应强度呈现阶段性波动,第三产业发展城镇化响应强度呈"U"型曲线变化趋势;河南省城镇化响应的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差异,区域城镇化类型由单一化向多元化发展趋势明显;通过回归分析发现,区域城镇化总体水平、城镇体系发育程度、区域人口承载能力、产业集聚能力、城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陈丹妮  
城镇化与产业结构演进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两个主要脉络。本文系统性构建了城镇化影响产业结构演进的五大机制:经济发展、要素供给、消费投资需求、技术创新和对外开放。研究表明,伴随着我国城镇化率从1978年的17.92%上升到2013年的53.73%,我国产业结构经历了"二一三"、"二三一"和"三二一"三个阶段。从城市类型来看,在经历了城镇化发展之后,我国逐渐建立了中心城市以知识密集型产业为主导,次中心城市以资本密集型产业为主导,而广大中小城市产业主要依赖当地自然资源禀赋的产业结构。借助于结构方程模型,研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杨钧  
笔者以我国2003年~2013年30个省域的面板数据为研究对象,运用熵值法,在测度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的基础上,通过空间计量模型实证分析了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对农业产业结构的影响。研究表明,我国各地区2003年~2013年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但区域差异较大;对于全国、中部和西部,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对农业产业结构的影响均呈现倒U型曲线特征,但对于东部地区而言,倒U型曲线不存在,而是存在正相关关系;人均农用地面积、农业支出占比等从不同方面对农业产业结构产生影响。因此,在新型城镇化推进过程中,应该建立土地保障机制,鼓励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和组织化的生产经营方式,进而推进区域农业产业结构...
[期刊] 会计与经济研究  [作者] 李坤  殷朝华  
工业文明促进的城镇化进程已经取得显著的成绩,但是城镇化进程造成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以及能源紧缺,生态文明下的城镇化已迫在眉睫。生态文明的城镇化需要与相应的产业结构相适应,文章探讨了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城镇化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机理。利用模型验证了生态文明的城镇化建设对产业结构的升级以及科技创新的正向影响,并提出应在城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中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以及农村科技创新。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王秋红  李梦杰  
文章采用我国1978-2012年三次产业与人口城镇化数据,运用ADF单位根检验法、Johansen协整检验法对时间序列数据进行检验,并最终建立线性回归模型与误差修正模型就城镇化对产业结构的影响作出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在长期内,随着城镇化率的提高,第一产业产值所占总产值比重逐渐减小,第二、三产业产值所占总产值比重逐渐增加,城镇化发展促进了产业结构升级;在短期内,城镇化率当期波动对三次产业产值当期波动有显著影响,上期误差对三次产业产值所占比重当期波动有较明显的纠正作用。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张颖  陈维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发展取得长足进步,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产业作为城市经济发展的基础,能够提高本地城市的经济发展能力,同时随着经济要素在城市空间上的集聚,会对与之相关的其他城市发展产生一定空间影响。文章梳理产业结构与城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考虑在经济集聚的作用下,分析产业结构升级对城镇化的直接影响机制和间接影响机制,并为我国城镇化的快速协调发展提供相关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杨钧  
从理论上探讨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对城镇化发展的影响路径,并通过实证检验分析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影响城镇化发展的区域效应和结构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规模效应和外部性效应是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影响城镇化发展的主要理论路径;农村第一、二产业占比对城镇化发展的影响呈现出U形路径,而农村第三产业占比的影响效应呈现出倒U形路径,其影响效应呈现出显著的区域差异和结构差异;农村产业结构偏离对城镇化的影响呈现出U形路径,其中,中西部地区这一影响是负向的,东部地区这一影响是正向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