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699)
2023(14284)
2022(12345)
2021(11825)
2020(9825)
2019(22546)
2018(22636)
2017(42507)
2016(24139)
2015(26877)
2014(26781)
2013(25666)
2012(23501)
2011(21153)
2010(21323)
2009(19088)
2008(18248)
2007(16003)
2006(13973)
2005(12244)
作者
(65566)
(54028)
(53988)
(51702)
(34408)
(25963)
(24758)
(21196)
(20756)
(19517)
(18610)
(18032)
(17177)
(17027)
(16884)
(16646)
(16529)
(16136)
(15557)
(15334)
(13552)
(13500)
(12975)
(12387)
(12208)
(12139)
(12117)
(11944)
(10909)
(10763)
学科
(85670)
经济(85589)
管理(61674)
(58155)
(48412)
企业(48412)
方法(38241)
数学(32833)
数学方法(32419)
中国(27745)
(24125)
教育(23579)
(21064)
(20964)
业经(20295)
理论(19115)
地方(18538)
(15888)
农业(15656)
技术(15414)
(15295)
贸易(15287)
(14799)
(13708)
(13326)
财务(13258)
财务管理(13238)
产业(12960)
环境(12799)
教学(12672)
机构
大学(324355)
学院(322485)
管理(123280)
(119106)
经济(116182)
研究(109827)
理学(107145)
理学院(105898)
管理学(103887)
管理学院(103310)
中国(74475)
(70531)
科学(68974)
(54964)
(52888)
(51729)
师范(51309)
研究所(50392)
(49758)
中心(48499)
业大(47791)
(47719)
北京(45148)
财经(42903)
师范大学(41625)
教育(40318)
(40271)
技术(39015)
农业(38962)
(38929)
基金
项目(221971)
科学(174829)
研究(169202)
基金(155968)
(135038)
国家(133779)
科学基金(114262)
社会(102471)
社会科(96854)
社会科学(96829)
(89550)
教育(83857)
基金项目(82761)
(76299)
自然(73254)
编号(71962)
自然科(71510)
自然科学(71494)
自然科学基金(70197)
资助(63918)
成果(60144)
课题(52340)
重点(50980)
(49569)
(49022)
(46745)
项目编号(44145)
创新(43256)
教育部(42884)
(42675)
期刊
(129742)
经济(129742)
研究(100896)
教育(66885)
中国(66884)
学报(49568)
科学(45252)
(45004)
管理(43765)
(38419)
大学(38108)
学学(34325)
农业(32101)
技术(31842)
业经(23094)
(22510)
金融(22510)
经济研究(20699)
财经(19978)
图书(17927)
职业(17536)
(17167)
问题(16568)
(16227)
科技(15607)
(14643)
论坛(14643)
理论(14480)
技术经济(14362)
(14108)
共检索到46947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苏丽锋  陈建伟  
文章在揭示中国产业结构调整背景下劳动力市场对人才需求变化的基础上,分析了高等教育人才的供给及配置特征。结果发现,与产业结构调整相比,中国就业结构偏离度较大;劳动力市场对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人才的需求逐渐提高,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增加;高等教育学历结构升级具有明显的需求拉动特征,但学历结构调整的速度快于市场需求,造成高等教育劳动力市场内部挤压式就业困难;高等教育学科比例调整速度缓慢,专业结构与岗位技能需求还存在一定矛盾,引致结构性就业困难;大专院校、民办高校和独立学院培养的毕业生占比快速上升,但毕业生质量有待提高;各产业大专及以上学历就业人口比重仍然很低,支撑未来新兴产业发展的高学历人才更是缺口极大;近年来大学生就业的地区分布更加分散,但就业身份集中度较高;职业集中度大于行业集中度,且学历越高就业分布的集中度也越高。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徐海东  
基于人口普查、教育统计等数据,文章分析了人才跨省流动背后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公平与效率问题。文章利用人才培养留存率描述人才净流动状况,论证了人才的流失或流入是地区人才供给量与经济需求量错位的结果。研究发现,2000年以来,东部和西部地区存在人才净流入,东北和中部地区存在人才净流出。各省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规模是国家按照地区人口数量统筹规划的结果,以保证教育机会公平;但对于不同规模经济体的人才需求量来说,各省的培养规模存在相对过剩或不足,是其人才净流失或净流入的重要原因。目前,中国高等教育主要由省级财政负担,人才流失导致地方倾向于采取“规模优先”发展策略,仅维持较低的投入水平;而源源不断的人才流入鼓励了地方的“消极投入”策略和“搭便车”行为,投入水平低、投入力度小、教育机会少。据此,文章建议创造人才流动友好型的制度环境、向西部地区配置更多的高等教育资源以弥补其人才缺口、加大高等教育经费的转移支付力度。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李飞  
服务社会既是高职教育的重要功能,也体现了高职教育的本质属性,反映了高职教育的宗旨和目标。当前我国正处于产业结构调整进程中,社会的劳动力结构和就业结构也随之发生变化。作为与社会经济发展联系最为密切的教育类型之一,高职教育理应适应这种转变,提升服务社会的能力。文章在此背景下,分析了产业结构调整背景下高职教育服务社会方面存在的问题,并从优化专业结构,加强职业教育层次上移和人才培养体系的贯通和融合,以及促进职业教育机制的协同创新等方面论述了提升服务社会能力的具体路径。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房建州  
从分析我国产业结构及人才结构的现状和调整趋势入手,讨论产业结构调整与职业教育改革的互动关系,提出在产业结构调整背景下高等职业教育应明晰定位、完善体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贾立江  范德成  武艳君  
如何针对于低碳经济的发展,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是进一步促进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的重要举措。本文利用通径分析方法和面板协整模型,探讨了各个行业发展和能源消费的依赖关系,揭示了在节能和碳排放约束下产业结构调整的特征。研究结果发现,第三产业产值的比重通过第一产业产值的比重作用于单位GDP碳排放的间接通径系数,也说明第一产业产值的比重下降,和第三产业产值比重的上升是目前最为有效的一个方式。工业内部行业的结构调整以实际工业总产值和碳排放强度之间的弹性较高、能源使用效率提高对碳排放强度影响较低的行业进行调整,如有色金属、化纤、食品行业进行调整。而对实际工业总产值和碳排放强度之间的弹性较低、能源使用效率提高对...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晁怀翔  刘宝  杨海宽  
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升级不仅改变着劳动力的需求结构,而且也对劳动力的类型、规格和层次提出了多样化的要求。如何在职业教育中建立适应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需要的人才培养机制,使需求结构与供给结构相一致,这是摆在职业教育院校面前一项亟待解决的重要任务。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陈中耀  李坤  
本文通过构建静态消费理论下的ELES模型预测我国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方向,进而计算出17个主要部门的感应度和感应系数,并以三次产业消费需求进行分类,最终预测出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方向。研究表明:我国应进一步加大第二产业结构比重,适度扩大第三产业结构比重,降低第一产业结构比重,以满足居民消费需求。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张丽峰  
"十二五"时期,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既保证经济的平稳发展,又能控制温室气体减排,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我国产业及内部结构、产业能源消费结构、产业节能率和产业的碳排放量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在低碳经济背景下产业结构调整对策。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张海峰  
调整农业产品结构不仅影响到农业内部,且与农村的全局息息相关。要想从本质上对农业结构性矛盾进行解决,实践证明单单调整农业内部结构是不够的;一旦解决了以往的矛盾,那么还会不间断的出现新的矛盾。所以,我们必须采取部分新的举措以及战略,确立新的思路--"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对传统的农业论理念进行突破,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上不断开创新局面。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魏艳秋  和淑萍  
本文基于浙江省1986-2015年的样本数据,首先计算了浙江省三大产业就业贡献度以及产业结构偏离度。结果表明第一产业发展对增加社会劳动力就业已经开始出现负作用—"挤出效应",第三产业吸纳就业贡献度最大,成为拉动社会就业的主力军,第二产业次之。其次,采用OLS方法对浙江省产业结构变动引起的就业影响效应进行实证分析与协整检验,并建立了计量模型。实证分析结果显示:产业结构变动方向对就业产生积极拉动效应,与就业呈正相关;产业结构变动速度对就业产生负面抑制效应,与就业呈负相关;拉动效应和抑制效应双重作用后的净效应促进社会就业增加。最后,为促进浙江省充分就业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魏艳秋  和淑萍  
本文基于浙江省1986-2015年的样本数据,首先计算了浙江省三大产业就业贡献度以及产业结构偏离度。结果表明第一产业发展对增加社会劳动力就业已经开始出现负作用—"挤出效应",第三产业吸纳就业贡献度最大,成为拉动社会就业的主力军,第二产业次之。其次,采用OLS方法对浙江省产业结构变动引起的就业影响效应进行实证分析与协整检验,并建立了计量模型。实证分析结果显示:产业结构变动方向对就业产生积极拉动效应,与就业呈正相关;产业结构变动速度对就业产生负面抑制效应,与就业呈负相关;拉动效应和抑制效应双重作用后的净效应促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崔永涛  
利用动态分布滞后模型分析我国高等教育学科结构与产业结构之间的长期关系,研究发现,文学学科招生比例变化在长期与产业就业结构的变化所引致的劳动力需求不协调;经济学学科招生比例的变化长期来看与产业就业结构变化相适应,但是短期内不协调;其它学科的招生比例变化与产业就业结构变化存在显著的长期均衡关系。长期而言,法学、教育学、理学、工学、医学等学科需要增加招生比重,而哲学、历史学、农学等学科则需要减少招生比例。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杜瑛  
本文从理论层面分析了经济发展、产业升级和人力资源需求等因素对高等教育科类结构形成与发展的影响,从国际视野考察的视角揭示不同收入水平国家群组高等教育科类结构与产业、人力资源就业结构演变的良性互动规律。在此基础上,对我国高等教育科类结构与产业、人力资源就业结构协同发展的现状和问题进行了审视,并提出未来科类结构发展的政策导向。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杜瑛  
本文从理论层面分析了经济发展、产业升级和人力资源需求等因素对高等教育科类结构形成与发展的影响,从国际视野考察的视角揭示不同收入水平国家群组高等教育科类结构与产业、人力资源就业结构演变的良性互动规律。在此基础上,对我国高等教育科类结构与产业、人力资源就业结构协同发展的现状和问题进行了审视,并提出未来科类结构发展的政策导向。
[期刊]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陈历幸  
在经济不景气背景下,产业结构调整立法具有充分的现实基础。相关产业结构调整立法应当具有合理、公平、适度、可操作、即时等价值目标,应当促进高新技术的产业化和主导产业的高新技术化,加大对符合循环经济理念的产业的支持,促进能够增加就业的产业的发展。我国的国家立法机关应当有意识地将产业结构调整立法作为当前的重要任务之一。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