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497)
- 2023(13674)
- 2022(11832)
- 2021(11067)
- 2020(9512)
- 2019(21709)
- 2018(21708)
- 2017(42772)
- 2016(23349)
- 2015(25924)
- 2014(25828)
- 2013(25830)
- 2012(23783)
- 2011(21615)
- 2010(21486)
- 2009(19749)
- 2008(19220)
- 2007(16961)
- 2006(14888)
- 2005(13007)
- 学科
- 济(94437)
- 经济(94336)
- 管理(64914)
- 业(64237)
- 企(51601)
- 企业(51601)
- 方法(43869)
- 数学(38376)
- 数学方法(38032)
- 中国(26656)
- 农(26611)
- 财(23014)
- 业经(21422)
- 学(20658)
- 地方(18787)
- 贸(18531)
- 制(18523)
- 贸易(18523)
- 易(18020)
- 农业(17537)
- 技术(15525)
- 银(14742)
- 银行(14674)
- 环境(14411)
- 和(14373)
- 务(14151)
- 财务(14092)
- 财务管理(14067)
- 行(14007)
- 产业(13894)
- 机构
- 大学(339477)
- 学院(337927)
- 济(135897)
- 管理(133885)
- 经济(133135)
- 理学(117014)
- 理学院(115721)
- 管理学(113811)
- 研究(113705)
- 管理学院(113232)
- 中国(82449)
- 科学(72788)
- 京(72405)
- 财(60929)
- 农(60527)
- 所(58051)
- 业大(55189)
- 研究所(53325)
- 中心(50110)
- 财经(49768)
- 农业(48103)
- 江(47351)
- 北京(45690)
- 经(45191)
- 范(42963)
- 师范(42432)
- 院(40940)
- 经济学(40832)
- 州(38598)
- 经济学院(37190)
- 基金
- 项目(234150)
- 科学(182474)
- 基金(169323)
- 研究(166452)
- 家(149660)
- 国家(148452)
- 科学基金(125890)
- 社会(104543)
- 社会科(99138)
- 社会科学(99111)
- 省(91711)
- 基金项目(91182)
- 自然(83460)
- 自然科(81448)
- 自然科学(81422)
- 自然科学基金(79986)
- 划(77694)
- 教育(75244)
- 资助(69581)
- 编号(67100)
- 成果(53384)
- 重点(52458)
- 部(51169)
- 发(50511)
- 创(48772)
- 课题(45989)
- 创新(45472)
- 科研(45084)
- 计划(43789)
- 教育部(43186)
- 期刊
- 济(144515)
- 经济(144515)
- 研究(97264)
- 学报(59218)
- 中国(57168)
- 农(54188)
- 科学(52198)
- 管理(47465)
- 大学(43634)
- 财(42905)
- 学学(41496)
- 农业(37390)
- 教育(32272)
- 融(26958)
- 金融(26958)
- 技术(26714)
- 业经(25274)
- 财经(23829)
- 经济研究(23774)
- 经(20391)
- 问题(20050)
- 业(18428)
- 科技(17779)
- 理论(16680)
- 技术经济(16460)
- 商业(16322)
- 图书(15845)
- 版(15796)
- 业大(15424)
- 现代(15231)
共检索到47646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课题组 张本波
我国三次产业的就业结构落后于工业化进程。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动三次产业协同发展是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而促进就业增长是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目标。我国就业增长表现出显著的多极化特征,必须遵循产业发展规律,协调第一、二、三产业发展之间的关系,坚持三产并举,以服务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为重点,拓展不同产业的就业空间,并积极培育就业增长点,实现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良性互动;同时,通过优化产业布局,推动产业区域转移和就业增长。
关键词:
工业化 产业结构调整 就业增长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何璇 张旭亮 李腾
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劳动力就业问题一直是中央及各省关注的重点。利用1992~2012年浙江省相关统计数据,通过产业结构偏离度和产业结构调整转换速度两个指数,分析对比浙江省产业结构与劳动力就业的协调关系,发现其协调关系明显优于广东省和江苏省。分析对比浙江省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对劳动力就业的影响,发现两者呈负相关关系,且浙江省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对劳动力就业增长的影响明显小于广东省和江苏省。一方面,说明浙江省在产业结构与就业上更具协调性;另一方面,说明浙江省产业转型升级进程缓慢。
关键词:
浙江省 产业结构调整升级 劳动力就业增长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孟欣,王俊霞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谢涓 廖进中
依据转移份额分析法,将产业结构分解为构成效应与竞争效用,并运用我国省际面板数据,研究进口贸易对产业结构构成效应与竞争效用的影响。研究结论表明:在我国东中西部地区,进口贸易对产业结构构成与竞争效应都存在显著性的正向作用,即进口贸易的增加不仅有利于地区产业结构由不协调向协调、由低级向高级发展,也有利提高地区产业结构中优势产业的竞争力,保持产业发展中的竞争优势。另外,从地区间的比较分析发现,进口贸易对产业结构的构成与竞争效应影响效果都是由东向西逐渐递减的。
关键词:
进口贸易 产业结构 构成效应 竞争效应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张琳 李全生
本文通过对天津市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变动趋势的考察及对二者的相关性实证分析,发现影响扩大就业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发展的不均衡。实现就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合理配置劳动力资源,使之与产业结构的演进相协调,对于有效缓解天津市的就业压力,进而实现经济增长,结构优化,就业扩张的目标,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
产业结构 就业结构 就业弹性 结构偏离度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史忠良 林毓铭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成学真 雷霄雯
从产业结构调整对就业增长影响的角度,以兰州市各产业产值就业弹性为切入点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兰州市三次产业的发展虽然保持着比较高的速度,但各产业产值就业弹性均在不断下降。过去十几年间,第一产业所能吸收的劳动力非常有限,第二产业产值的增长不仅不能促进就业增长,而且释放出大量失业工人,第三产业已经成为拉动就业的主要力量。为避免出现经济增长和失业并存的局面,有必要促进产业结构的转变以增加就业。
关键词:
产业结构 就业 产业产值 就业弹性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陶秋燕 汪昕宇
以北京地区为例,运用多种统计指标分析了北京产业结构调整对就业结构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北京地区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存在失衡,北京第一、二产业呈收缩态势,导致第一产业存在大量需要转移的劳动力,第二产业虽然具有一定吸纳劳动力的空间,但同时也存在需向外转移的劳动力;第三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性最好,但其吸纳劳动力的空间也变得非常有限。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北京市面临第一产业需转移大量剩余劳动力,而第二、三产业劳动力吸纳空间较小和就业拉动能力较弱的矛盾。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调整各产业内部结构,尤其要优化第二、三产业内部结构,提升产业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实现产业优化和增加就业的双重目标。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王岳平 王亚平 王云平 李淑华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谭清文
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问题与对策○谭清文文章认为,我国产业结构优化是“九五”期间所面临的重大战略问题。尽管自1978年以来产业结构有了较大改善,但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如农业基础不稳,后劲不足;工业内部结构不合理,行业间发展不平衡;产业素质低下,等等。在充分...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瑜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李立华 柳德才
[期刊] 世界经济文汇
[作者]
李池
进入21世纪,信息时代的来临,知识经济的飞速发展,给世界各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也意味着严峻的挑战。在世界范围内,以高新技术为基础的新兴产业正在迅速成长,并且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不断上升,进而带动了劳动就业结构、地区经济结构、社会结构、乃至国际经济关系的重大变化。世界各国都以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为契机,谋求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高度化。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韩凤芹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洪谊雅 林怀艺
当前世界正迎来新一轮的科技与产业革命,给我国的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带来新机遇,我国的经济发展不再是靠总量扩张的过程,而主要是结构转型升级的过程,增速下降可能带来某些难以预料的挑战,这对我国制造业发展方式转变提出了紧迫要求。本文在分析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的新形势,提出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是向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与新兴产业并重发展,向工业3.0、4.0迈进,向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目标是向高收入国家、高质量城镇化、制造业强国、服务业大国迈进。
关键词:
产业结构 调整方向 升级目标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