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875)
- 2023(15444)
- 2022(12957)
- 2021(11838)
- 2020(10177)
- 2019(23272)
- 2018(22666)
- 2017(44228)
- 2016(23417)
- 2015(26355)
- 2014(26025)
- 2013(25686)
- 2012(23731)
- 2011(21454)
- 2010(21404)
- 2009(19927)
- 2008(19494)
- 2007(17407)
- 2006(14997)
- 2005(13350)
- 学科
- 济(117397)
- 经济(117304)
- 管理(69456)
- 业(67043)
- 企(55937)
- 企业(55937)
- 方法(48208)
- 数学(42485)
- 数学方法(41947)
- 中国(27623)
- 农(27104)
- 地方(25716)
- 财(25394)
- 业经(23967)
- 学(23601)
- 技术(19218)
- 制(19001)
- 农业(18018)
- 贸(17716)
- 贸易(17707)
- 易(17105)
- 地方经济(16061)
- 理论(15868)
- 务(15768)
- 财务(15710)
- 财务管理(15671)
- 和(15473)
- 产业(15137)
- 环境(15105)
- 银(15103)
- 机构
- 学院(339827)
- 大学(338712)
- 济(151211)
- 经济(148426)
- 管理(133081)
- 理学(115057)
- 理学院(113851)
- 研究(113363)
- 管理学(111965)
- 管理学院(111315)
- 中国(83881)
- 京(69101)
- 科学(67674)
- 财(65701)
- 所(56090)
- 财经(53043)
- 农(52524)
- 中心(52364)
- 研究所(50983)
- 江(50286)
- 业大(48327)
- 经(48059)
- 经济学(47783)
- 范(43134)
- 经济学院(42929)
- 北京(42872)
- 师范(42690)
- 农业(41152)
- 院(40544)
- 州(39652)
- 基金
- 项目(227401)
- 科学(180608)
- 基金(166225)
- 研究(165966)
- 家(143836)
- 国家(142675)
- 科学基金(123812)
- 社会(108321)
- 社会科(102897)
- 社会科学(102872)
- 省(90141)
- 基金项目(87750)
- 自然(78761)
- 自然科(76999)
- 自然科学(76978)
- 教育(76293)
- 自然科学基金(75611)
- 划(74404)
- 资助(67726)
- 编号(65901)
- 成果(52673)
- 重点(51166)
- 发(50484)
- 部(50402)
- 创(49369)
- 创新(46268)
- 国家社会(45393)
- 课题(45185)
- 教育部(43789)
- 科研(43611)
共检索到49606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姚明明 陈丹
一、文献综述自我国改革开放后提出产业结构调整至今,对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研究文献硕果颇丰。但对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就业结构的研究,多以某省或地区为例展开,如吴江、封晓庆(2006)以四川省,徐向龙(2009)以广东省,常丽(2010)以辽宁省,史常亮(2010)及杨秋明、姜海荣等(2013)以江苏省,李琳、阳吉运等(2010)以湖南省,王姝、管超等(2011)以陕西省,吴江、祝云等(2007)以成渝经济区,穆怀中、闫琳琳(2009)以东北地区为研究对象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孟欣,王俊霞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琳 阳吉运 高希
基于产业结构演变理论,重点对湖南三次产业产值结构、就业结构与产值结构等层面分阶段进行横、纵向对比分析,得出湖南产业结构演变历程基本符合世界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规律,产业结构渐趋合理,但与相邻省份广东相比,存在第一产业比重过高,产值结构与就业结构非均衡性更为严重等问题。探讨问题产生的原因后针对性地提出产业结构优化对策。
关键词:
产业结构 就业结构 动态演变 湖南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邹力宏
本文以实证分析的方法,研究了江西省1978~2008年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调整变化情况,得出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存在非协调性关系的结论。并以协调发展的视角,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产业结构 就业结构 协调发展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玉凤 高长元
文章运用协整理论对我国的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变动的状况进行研究,分析得到的结论与对统计数据定性分析的结论相一致。第一产业的增加值与就业人数不存在长期稳定均衡的关系,第二、三产业的增加值与就业人数存在着协整关系,但对就业的促进带动作用不一样。
关键词:
产业结构 就业结构 协整分析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张琳 李全生
本文通过对天津市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变动趋势的考察及对二者的相关性实证分析,发现影响扩大就业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发展的不均衡。实现就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合理配置劳动力资源,使之与产业结构的演进相协调,对于有效缓解天津市的就业压力,进而实现经济增长,结构优化,就业扩张的目标,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
产业结构 就业结构 就业弹性 结构偏离度
[期刊] 产经评论
[作者]
魏农建 刘静波
本文主要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框架下,对产业结构调整进行重新诠释,提出目前我国产业调整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是由于相关参与主体在调整过程中角色"易位"或"缺位"造成的,明确指出企业是整个过程中的主体,而市场需求则是结构调整的源泉,产业结构调整是资本在各个部门间流动,追逐利润的结果。
关键词:
产业结构 调整 政治经济学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陈晓文 王海宾
半岛蓝色经济区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加快了青岛市产业结构的调整步伐,也为就业结构提供了新的调整和拓展空间。通过建立模型对1988-2010年青岛市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检验,结合半岛蓝色经济区战略确立的目标进行预测,得出蓝色经济区产业结构升级应坚持:第一产业重点提升水产渔业的发展水平;在依托海洋低耗能、低排放和高效益的第二产业取得突破性发展;加强高等教育、海洋研发作为金融、法律、服务业等第三产业发展的力量源泉。在蓝色经济区建设中,就业结构变动与产业结构变动相互影响,就业结构调整方向预测数值应符合蓝色经济产业升级的需求预测指标。
关键词:
蓝色经济区 产业升级 产业结构 就业结构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宋锦 李曦晨
研究目标:分析我国行业固定资产投资与就业和技能结构的匹配变化,检验产业转型的就业影响趋势。研究方法:采用OLS模型分析宏观数据、Probit模型分析微观数据考察行业投资的就业需求变化以及时期间、地区间差异,并使用Heckman两阶段模型进行稳健性检验。研究发现:我国固定资产投资深化破坏低技能岗位,其破坏速度是对高技能岗位创造速度的二倍,这种影响在2008年后才清晰地表现出来;制造业经历了低技能劳动力依赖到资本替代就业,再到替代速度放缓的过程,东部地区制造业发展和转型明显快于中西部地区;服务业对就业的创造能力近年来持续下降,且不同行业的就业技能需求有显著差异;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业是吸纳制造业转移出的劳动力的主要部门,其就业吸纳速度与制造业的资本替代就业速度基本相当。研究创新:跨时期分析了就业结构和技能需求在各行业的发展变化,综合考察了产业转型过程中的就业结构转型。研究价值:为应对产业转型中的就业问题提供经验依据,也为下一步考察新时期人工智能发展等因素的就业影响提供基本事实。
关键词:
固定资产投资 技能偏好 就业结构转型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曾繁清 叶德珠
新结构经济学指出,没有普适性的最优金融体系,当金融体系与自身服务的产业结构相适应时便达到最优状态。本文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了我国1995-2014年间金融体系与产业结构的耦合度与协调度。耦合度结果显示:我国的金融体系与产业结构长期处于较高水平的耦合阶段,金融体系与产业结构有很强的互动关系,这种关系对经济发展有重要影响。综合耦合度与发展水平的协调度表明:我国"金融-产业"系统的协调度总体水平不高,在初期协调度受发展水平影响较大,随着两个子系统的发展,协调度受二者耦合关系影响较大,在当前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赵玮璇 程志强 魏智武 郑洁
二战伊始的赶超战略对"一带一路"国家经济结构的影响为何?首先,通过数理建模的方法,论证了经济体在转型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变迁的一般性规律,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证明了"一带一路"国家赶超战略下的金融抑制政策对产业结构转型带来的影响。此外,利用跨国面板数据对模型提出的结论进行论证,并以二战伤亡人数作为工具变量,检验了结果的稳健性,为理论提供了实证支持。最终得出结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以工业产值比服务业产值定义的产业结构会经历先上升后下降的倒U型变化;"一带一路"国家赶超战略下的相关政策显著导致了其产业结构的扭曲。最后就结论提出了政策建议:中国与各国应加快"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度合作与融合,在全方位的开放与互动中,共同实现各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曾繁清 叶德珠
新结构经济学指出,没有普适性的最优金融体系,当金融体系与自身服务的产业结构相适应时便达到最优状态。本文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了我国1995-2014年间金融体系与产业结构的耦合度与协调度。耦合度结果显示:我国的金融体系与产业结构长期处于较高水平的耦合阶段,金融体系与产业结构有很强的互动关系,这种关系对经济发展有重要影响。综合耦合度与发展水平的协调度表明:我国"金融-产业"系统的协调度总体水平不高,在初期协调度受发展水平影响较大,随着两个子系统的发展,协调度受二者耦合关系影响较大,在当前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应更注重提高二者耦合度。进一步的遴选发现:金融资产规模、银行与金融市场比例、第二三产业比重、国有企业比重是影响金融体系与产业结构相互耦合的主要因素。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陈东
2012年以来,我国国民经济运行进入新常态,随着"一带一路""互联网+""营改增"、精准扶贫、供给侧改革等一系列政策和措施的出台,2017年,国民经济运行呈现稳中向好的态势。经济新常态下,国民经济运行面临着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加快产业结构转型与优化是必然选择。文章结合当前经济运行特点指出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要点,并对产业结构调整的优化路径展开研究,以期能够为国民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
经济新常态 产业结构调整 优化路径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肖黎明 周扬明
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时所必须作出的理性选择。其在现实操作过程中所具有的一系列特殊要求,使得这一领域“市场失灵”现象成为某种系统风险而无法降低或消除。因此,政府作为现代经济社会进行宏观经济调控的最佳人选,应承担起这一政策调整的协调与指挥工作。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更不能有所偏废,使我国农产品市场供求在总量与结构上保持基本平衡,将成为WTO框架下我国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合理边界。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