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680)
- 2023(16763)
- 2022(14324)
- 2021(13247)
- 2020(10961)
- 2019(24985)
- 2018(24816)
- 2017(48062)
- 2016(25704)
- 2015(28467)
- 2014(28506)
- 2013(28202)
- 2012(26319)
- 2011(23937)
- 2010(24152)
- 2009(22194)
- 2008(21436)
- 2007(18872)
- 2006(16840)
- 2005(15240)
- 学科
- 济(124610)
- 经济(124501)
- 管理(70712)
- 业(67318)
- 企(54578)
- 企业(54578)
- 方法(45684)
- 数学(38964)
- 数学方法(38600)
- 中国(33158)
- 地方(31712)
- 农(30225)
- 业经(27825)
- 学(25668)
- 财(24044)
- 农业(20627)
- 制(20358)
- 贸(19734)
- 贸易(19721)
- 易(18998)
- 地方经济(18490)
- 环境(18133)
- 融(17889)
- 金融(17887)
- 银(17785)
- 银行(17736)
- 和(17709)
- 理论(17505)
- 技术(17243)
- 行(17128)
- 机构
- 大学(368953)
- 学院(368638)
- 济(156797)
- 经济(153559)
- 管理(143201)
- 研究(131959)
- 理学(123088)
- 理学院(121653)
- 管理学(119771)
- 管理学院(119110)
- 中国(97538)
- 科学(80202)
- 京(79731)
- 财(68607)
- 所(66630)
- 研究所(60547)
- 中心(58087)
- 农(57900)
- 江(54693)
- 财经(54680)
- 业大(52566)
- 北京(51041)
- 范(50615)
- 师范(50131)
- 经(49594)
- 院(48186)
- 经济学(47760)
- 农业(44871)
- 州(44351)
- 经济学院(42701)
- 基金
- 项目(247848)
- 科学(195385)
- 研究(183715)
- 基金(178586)
- 家(155210)
- 国家(153908)
- 科学基金(131894)
- 社会(116735)
- 社会科(110673)
- 社会科学(110647)
- 省(97078)
- 基金项目(94776)
- 自然(83664)
- 教育(82958)
- 自然科(81655)
- 自然科学(81639)
- 划(81452)
- 自然科学基金(80189)
- 编号(74553)
- 资助(72866)
- 成果(60591)
- 发(57649)
- 重点(56056)
- 部(54324)
- 课题(52031)
- 创(51498)
- 创新(48028)
- 国家社会(48001)
- 教育部(46605)
- 发展(46453)
- 期刊
- 济(182666)
- 经济(182666)
- 研究(115061)
- 中国(72570)
- 学报(55830)
- 管理(54473)
- 科学(53041)
- 农(52974)
- 财(49673)
- 大学(42205)
- 教育(41667)
- 学学(39689)
- 农业(36842)
- 融(33565)
- 金融(33565)
- 技术(32715)
- 经济研究(29883)
- 业经(29762)
- 财经(27067)
- 经(23417)
- 问题(23403)
- 技术经济(19469)
- 图书(18837)
- 业(18568)
- 科技(17837)
- 商业(17546)
- 理论(17357)
- 现代(17303)
- 贸(16666)
- 资源(16476)
共检索到55668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施莉
文章基于2010-2015年成都、重庆、西安、昆明等西部菱形经济圈核心城市的产业发展数据,研究区域互联网经济形态发展问题。通过建立产业结构变化测度模型,以菱形经济圈为例,测度区域产业结构状态、产业迁移方向和迁移速率,并进一步从产业升级视角,探索区域互联网经济形态的战略布局与对策。研究发现:菱形经济圈核心城市产业结构的高级化、惯性化和协同化趋势明显,为区域互联网经济形态发展奠定较好的产业基础。同时,它也对互联网经济形态的发展提出了挑战。为顺应产业发展趋势、促进互联网经济形态发展,该区域互联网经济发展战略应重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王春凯 许珍珍
推动全国劳动力市场统一和提升劳动力就业配置效率是经济发展的持久动力。基于2003—2018年省级面板数据,考察互联网发展对就业中劳动力人力资本供给与产业结构需求间匹配的影响与机制。研究发现:(1)互联网对区域劳动力就业匹配的影响系数为正且显著,说明互联网促进了区域劳动力就业匹配;(2)互联网通过促进人口跨区域流动、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机制提升了区域劳动力就业匹配;(3)互联网对区域劳动力就业匹配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基于经济发展水平的门槛特征,突破门槛后劳动力池效应更加明显,互联网的促进作用明显跃升;(4)随着互联网发展阶段的递进,互联网网络溢出效应的增强对区域劳动力就业匹配产生更加显著的影响。东中部地区互联网的劳动力就业匹配效应最为明显,西部地区尚不突出。因此,应从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互联网就业信息平台以及强化互联网与农业和制造业的深度融合等方面,进一步提高劳动力就业匹配效率,助力中国区域经济社会走向共同富裕。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周柯 周雪莹
随着以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新一代科技革命的到来,互联网与三次产业之间从浅层联系到深度融合,逐渐成为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本文从理论层面分析互联网发展、技术创新以及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从实证方面,基于2008~2019年31省(区、市)的面板数据,通过全局主成分分析法计算互联网发展指数;建立空间杜宾模型对互联网发展影响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程度和空间溢出效应进行检验,并构建中介效应模型验证技术创新的中介效应。研究结果表明:(1)互联网发展对本地区产业结构高级化和合理化具有显著的正向推动作用;(2)互联网发展能够加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空间溢出效应;(3)相邻地区具有相似的产业结构,产业结构高级化和产业结构合理化具有正向的空间关联性;(4)技术创新在互联网发展影响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具有部分中介效应。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吴乔一康 冯晓
现今全球经济增长乏力,经贸摩擦导致对外贸易不确定性风险增加。为了适应新的经济发展要求,中央提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文章以此为视角,通过资本、劳动力、消费、对外贸易和政策因素,分析我国2012—2018年间“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对区域产业结构变化的影响。分析发现,东北地区第一和第三产业仅受到国内循环的促进,第二产业仅受到国际循环的促进,而地区消费则阻碍了第二产业发展;东部地区第一产业仅受到国内循环的影响,而第二和第三产业则已完全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之中;中部地区产业发展未能有效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之中,仅第三产业受到资本的促进,消费和对外贸易对其产业发展没有明显的影响;西部地区产业发展已基本参与到“双循环”之中,但较弱的消费潜力对产业发展造成了阻碍。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肖黎明 张春莲
开放经济条件下,借助外商直接投资(FDI)实现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已成为一种理性选择。基于1993-2009年的有关数据,本文构建了有关外商直接投资与山西产业结构调整的面板数据模型,结果表明FDI在整体上对山西产业结构调整产生的是一种积极影响,并且对三次产业的这种作用和影响是相同的,但囿于FDI规模和结构的制约,这种正向效应却不是很明显。因此,扩大引资规模、优化外资结构,就成为山西在走向世界的过程中,利用FDI促进本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必须首先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吴伟 关新
低碳经济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未来趋势,而能源产业结构调整是低碳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我国区域能源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日益凸显,加剧了环境污染和限制了区域经济增长。因此,目前迫切需要调整能源产业结构,即使传统能源与新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配比达到合理状态,从而实现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当前,政府通过单纯的行政指令和财政宏观政策调控传统能源与新能源的比例,没有考虑到现实需求。因此,需要探讨产业结构调整与技术经济范式转换的关系,发现常规能源与新能源技术经济范式的某些特征,动态调整两者在能源结构中的比例状况。通过建立专家评价体系和量化系统模型为能源结构调整提供了一种有效的动态调节方法,使传统能源和新能源...
关键词:
能源产业 产业结构 结构调整 评价模型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何源明
“双碳”目标是着力解决资源环境约束突出问题、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同时也为零售产业重新定义了绿色化转型的目标路径与可持续发展的使命愿景。但关于如何加速零售产业结构实现绿色化转型,仍是各地方政府与企业自身需要思考的问题。一方面,借力互联网推动服务载体与发展模式逐步从线下转变为线上,能够促进零售产业效率提升;另一方面,推动零售产业集聚,能够促进零售企业共享资源,提高运行效率。由此可知,产业集聚与互联网发展均是影响零售产业结构绿色化转型的潜在关键因素。基于此,本文分析了“双碳”目标驱动下零售产业集聚与互联网发展影响产业结构绿色化转型的机理,旨在为各地方政府引导零售产业结构绿色化转型提供决策依据。研究结果表明:互联网发展水平显著抑制零售产业集聚;零售产业集聚具有明显滞后性;互联网发展水平与零售产业集聚的协同效应显著促进能源利用效率、环境效率和零售产业结构合理化,其中对环境效率的促进作用最强;互联网发展水平与零售产业集聚协同效应无法显著影响零售产业结构高级化。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李峰 王科 赵毅
互联网具有"时空压缩"特质和新经济增长点"催化剂"效应,逐渐成为欠发达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驱动力量。本文以中国30个省(区、市)2006~2019年的面板数据为样本构建互联网发展指标体系,基于空间条件收敛模型,分析互联网发展对区域经济收敛的影响。结果表明:互联网发展对中国区域经济收敛具有促进作用,且呈现直接和溢出的双重促进效应;异质性研究发现互联网发展对东、西部区域经济收敛具有促进作用,但对中部地区影响不显著。本文研究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互联网发展对区域差距稳态趋同的作用,对实现我国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严琰
市场经济下,物流产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能够直接的促进经济的增长,另一方面通过为其它经济活动提供便利而间接的影响经济发展。经济的发展是物流产业得以发展的关键。社会基础条件与区域经济的发展程度密切相关,进而影响到物流产业的发展程度。物流产业能否实现全球化的发展,与区域经济是否实现了全球化发展密切相关,在供应链模式下,物流产业的发展不能只是某一环节的发展,而必须是供应链全过程的整体物流发展,只有实现整个供应链环节中的物流发展,才能更好的助推区域经济。但是,当前我国区域经济与物流产业的协调发展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要实现供应链模式下物流产业发展及其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促进,就必须对各个环节进行针对性优化。此外,还要规范物流产业发展中的外商投资,制定物流产业的信息化发展战略。
关键词:
供应链 区域经济 物流产业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严琰
市场经济下,物流产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能够直接的促进经济的增长,另一方面通过为其它经济活动提供便利而间接的影响经济发展。经济的发展是物流产业得以发展的关键。社会基础条件与区域经济的发展程度密切相关,进而影响到物流产业的发展程度。物流产业能否实现全球化的发展,与区域经济是否实现了全球化发展密切相关,在供应链模式下,物流产业的发展不能只是某一环节的发展,而必须是供应链全过程的整体物流发展,只有实现整个供应链环节中的物流发展,才能更好的助推区域经济。但是,当前我国区域经济与物流产业的协调发展中
关键词:
供应链 区域经济 物流产业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陈兵 裴馨
深度挖掘数字经济发展红利,有利于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力。本文选取2003-2019年省级面板数据,运用交互效应模型检验数字经济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机制。实证结果表明:数字经济有利于我国产业结构升级,但存在区域差异,即对西部地区产业结构高级化的促进作用最大,中部次之,东部最小。同时,促进中部和东北部地区产业结构合理化;从作用机制来看,数字经济与城市化、财政支出融合,共同促进我国产业结构高级化;数字经济与人力资本相互配合,促进我国产业结构合理化。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王达
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美国各界在不同时期对此进行的大量研究和探讨对中国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迪意义。本文认为,基于网络经济学的视角,对中美互联网金融进行比较应当考量网络规模因素。互联网金融只是可能导致中国金融脱媒加速和实体经济融资成本上升的众多因素之一,不能一概而论。尽管互联网金融模式的发展将对传统的金融机构产生冲击,但其从根本上颠覆传统的金融业态与竞争格局的可能性很小。对中国互联网金融的研究不应只局限于金融风险问题,对垄断与不正当竞争的界定与监管、新兴网络金融领域的行业标准的制定以及监管中立与监管协调等众多理论与现实问题亟待国内学术界进行深入研究。
关键词:
美国 互联网金融 中国 比较 网络经济学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陈宠 郭明君 何理
随着中国政府全面推动的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其在全国层面集聚产生的作用愈发不可忽视。在理论分析中充分考虑城市之间协同创新、要素流动和贸易网络的特征,将互联网基础设施密度纳入多城市空间一般均衡模型中,分析互联网基础设施在大尺度空间中集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并利用实证方法进行检验。研究结果表明,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不但具有本地效应,互联网基础设施集聚也提高了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集聚产生的效果主要通过区域创新溢出、区域市场一体化和缓解劳动力在空间中的错配实现。
关键词:
互联网基础设施 集聚效应 区域发展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唯实
文章在理论实践与证明分析的基础上,利用西部的相关统计数据,通过对西部经济发展的简要分析,认为西部在第二产业方面要想和东部地区缩小差距是相当困难的,西部能够缩小和东部地区经济差距的最优路径就是使自身经济更开放,突破路径依赖和锁定效应,建立以服务业为核心的经济发展体制。
关键词:
西部地区 经济发展 开放:服务业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张唯实
根据中国大陆30个省市区的面板数据,运用SFA方法分析比较了1990~2008年中国各个省市区、全国及三大区域的全要素能源效率、产业结构和区域发展差异,在此基础上对区域发展差异的成因进行了计量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区域能源效率存在比较大的差异,东部地区全要素能源效率最高,其次是中部地区,效率最低的是西部地区;中国的全要素投入产出弹性大于1,说明中国整体的能源效率还有相当大的提升空间。
关键词:
能源效率 产业结构 区域差异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